书城文化老北京民间传说
21989400000023

第23章 老北京的美食(2)

香妃与艾窝窝

艾窝窝是一种风味独特的老北京传统美食,它历史悠久,据说从明朝就已经出现了。它色泽雪白,形状如同雪球,因用糯米制成,因此质地黏软,口味香甜爽滑。艾窝窝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丰富,它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物质。

可是,您想过没有这艾窝窝的得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这故事里要说到的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维吾尔族女子香妃。据说当年乾隆爷在平定了南疆维部叛乱之后,带回宫一个奇女子。说她奇,是因为她天生便带有独特的香气,况且这女子能歌善舞、容貌冷艳异常,十分具有异域风姿。乾隆一见此女子便心生爱意,执意纳其为妃,并带回紫禁城。

这名女子在此之前已经嫁做人妇,她入宫之后经常思念在战乱中失散的丈夫,因此茶饭不思,日渐消瘦起来。乾隆见后心中十分着急,便着人制作香妃喜欢的食物,并命令宫中绣娘和裁缝裁制香妃喜欢的衣服。但不论乾隆怎么想尽办法讨香妃欢心,她就是不肯笑。

再说这香妃的丈夫在得知妻子被清朝皇帝带进皇宫后,也十分着急,他在乔装改扮之后来到了京城,又听说现在皇宫需要一位从回疆来的厨师,专门为一位妃子制作回疆饭菜,于是香妃的丈夫就冒险来到皇宫,说自己是回疆来的,在京城做餐饮生意,因经营不当,现在欠下外债,恳求皇帝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他希望能给香妃娘娘制作出正宗可口的回疆饭菜。

乾隆见这人委实可怜,又见他的相貌果与回疆人无异,便同意了,而且说只要他能让香妃开心,便赏赐他良田美宅,让他在京城安家落户。香妃的丈夫知道她从前特别喜欢吃一种用糯米制成的团糕,而且这种食品制作方法特殊,京城里绝不会有第二个人能做出一模一样的风味。这种团糕做好之后便被送到香妃那里,香妃一见这团糕,知道是自己的丈夫来到了京城,便含着泪水吃下。

乾隆只当香妃因为吃到了家乡美食所以才开心起来,于是他下旨,命香妃的丈夫将这种团糕的制法传授给宫中厨师。当别人问起这团糕的名字时,香妃的丈夫说这叫“艾窝窝”。

能留在宫里专门为心爱的人做糕点,香妃的丈夫很是知足,不过由于乾隆一下子给他的赏赐太多,过了几个月,香妃的丈夫竟被妒忌他的一些厨师给害死了。有一天,香妃在睡梦中梦到自己的丈夫脖子上套着一条白布,泪眼婆娑地望着自己,在第二天,香妃便听到了自己丈夫被人勒死的噩耗。但她现在已经是皇妃,不可能按照回疆的风俗为丈夫办丧事,只是对乾隆说:“那人与我本是一个地方的,他又进献了上等美味,恳请皇帝为其讨回公道。”

至于乾隆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艾窝窝这种美食算是流传下来了,而且还走出皇宫大院,来到了寻常百姓的饭桌上。而这种食品更成了香妃在皇宫中的最爱,据说当年香妃去世之后,好多人看见一个回疆男子端着一盘艾窝窝跟随着送葬的队伍,到了香妃陵墓,这男子却忽然不见了,只有那满满一盘艾窝窝端端正正地摆放在陵墓的石碑前。

“游龙戏凤”戏的是谁?

在老北京的特色美食中有这么一道菜,它以明虾为主要食材,而且关于这道菜的来历,还有十几个版本的动人传说。您猜出来这是什么菜了吗?这便是“游龙戏凤”。

这里的龙,自然指的是某位皇帝,那么凤又指的是谁呢?

据说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厌倦了皇宫中的拘谨生活,便私底下带着心腹太监来到民间游玩。刚出了紫禁城,朱厚照就烦愁了,不知道该去哪里。心腹太监说,听说梅龙镇清静幽雅,恍如世外桃源一般,而且那里山清水秀,想必那里的姑娘也个个都是姿容不俗。

这最后一句话算是说到了朱厚照的心窝子里。于是便让这个太监带着自己去梅龙镇。可这太监是为了博皇帝一笑,他哪里知道梅龙镇究竟在何处,只得硬着头皮乱走一气。反正身上有的是银子,饿了就找个好些的饭馆吃一顿,累了就找个舒服的地方住下来。走了两三天,这个小太监心说,假如再找不到那地方,自己的脑袋就要搬家了。可巧的是,他们来的这个小县城果然是叫梅龙镇。

到了梅龙镇,朱厚照就说:“这里的风景果然与紫禁城里大不一样。”其实只要远离了京城,哪里的风景在他看来都是新鲜的。这大半天又走又逛,朱厚照开始抱怨说饿了也累了,那就找个地方去过夜吧。

小太监指着一家客栈说,这里看着干干净净的,一定不错。朱厚照说只要住得舒服就可以。他们进门便高声说着要住店。这客栈本是一对李姓双胞胎兄妹开的,这家的哥哥出去办事,只留下性情泼辣的妹妹李凤姐照管客栈。李凤姐一见眼前的两个人穿着比较贵重的绸缎衣服,要成心开他们的玩笑,便说:“住一晚要交白银五百两。”

李凤姐报完价格,小太监便嚷嚷道:“这家是黑店!哪有漫天要价的道理?”朱厚照觉得眼前的女子清秀窈窕,说话爽利,全然没有宫中女子的矫揉造作和故作柔弱,便打心眼儿里喜欢,因此就一口答应说身体实在不适,希望能在这里安然睡一觉,天亮之后好赶路。

这李凤姐虽然性情泼辣了些,但却有一副好心肠,她听说来客身体不适,便请两人上楼休息,并亲手做了晚饭。其中的一道菜,朱厚照吃完赞不绝口,便问这菜的名字。李凤姐倒也诚实,只说这菜是与母亲学来的,并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朱厚照见李凤姐为人诚实,便更是喜爱,就给这道菜起了个名字叫“游龙戏凤”。李凤姐尽管书读得不多,但脑子很灵光,她见此人仪表堂堂,出手阔绰,便知道必定不是寻常人家的公子。

在梅龙镇住了几日之后,朱厚照便着急要回京城,并问李凤姐是否愿意与他随行。本来这李凤姐不是贪财之人,却也一口答应下来。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自从朱厚照来到李凤姐的客栈住下之后,李凤姐到了晚上便经常梦到有一只金黄色的凤鸟来到自己身边,它又是鸣叫又是拍动翅膀,十分欢腾的架势。而且在与朱厚照相处的这几天中,李凤姐也被此人所吸引,觉得这个人懂很多东西,而且与自己也颇聊得来。就这样,一个开客栈的民间女子李凤姐随着大明朝的皇帝朱厚照进了紫禁城,而且还成了皇后。

这一天,朱厚照突然就病倒了,一连几天不思饮食,朝中大臣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李凤姐本是无德无能的民间女子,居然能够来到皇宫还做了皇后,这女子必定是妖精所化,迷惑了皇上。很快,前朝的流言飞语传到了后宫,李凤姐听后十分委屈,但自己在这深宫之内,又不知该找人诉说委屈,因此在泪眼朦胧中就睡过去了。

梦中她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生长的梅龙镇,还梦到慈祥可亲的母亲教给她做菜。但奇怪的是,母亲教给她做的一遍又一遍的却是那道“游龙戏凤”。梦醒之后,李凤姐打定了主意,她来到厨房,亲自为皇上烹制美食。

当这道游龙戏凤端到朱厚照面前时,他微微地动了一下之后,便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在吃完之后,顿时觉得比前几日有了些精神。这下前朝的大臣们又纷纷改口说这李凤姐聪明过人,是专门能够医治人“心病”的神医。而这倒游龙戏凤也便成为了明朝的宫廷名菜。

明朝灭亡之后,这道菜便流传到了民间,经过民间厨师的加工改进,终于制作出各种不同的风味来,并且直到今天“游龙戏凤”依然能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

李记白水羊头怎得名?

白水羊头是老北京人比较熟悉的一道菜肴,即便是没有吃过的,也肯定听说过它的名字。不过要是问起这白水羊头的来历,估计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作为京华十大名吃之一,自打明末清初开始出现并延续到今天,白水羊头一直是人们喜欢的一道特色美味。

要说这白水羊头是如何兴起的,还要从闯王李自成说起。

听老人们讲,当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失败以后,闯王的几个部下便驻扎到了京郊的大兴李营,为了掩人耳目,只说自己是逃荒来到此地的。平日里他们耕田犁地,养牛放羊,也算勉强可以过活。有时羊头卖不掉,他们就用白水煮了自己吃,那年月,能吃上一顿荤食已经很不错了,即便不怎么讲究制作工艺,大家还是吃得津津有味。

有个人的祖上本是开饭馆的,而他自己也颇会一些厨艺,于是就用羊头煮水为主要食材,再添加一些作料和其他食材,制成了一道别具风味的菜肴。因为羊头、白水是很容易得到的食材,所以作为一种平民小吃,白水羊头很快就流传开来。

后来一个姓李的小伙子,特别爱动脑筋,他见这白水羊头做来做去,也是这么一个风味,便想出了其他一些制作方法,经过加工改良之后的白水羊头果然比以前更加美味,因此在民间流传的也更广了。

有一次,康熙微服出宫,来到民间体察一下寻常百姓的生活。经过之前一段时间的稳定和治理,如今的京城发展规模相当快,走在街上,只见两旁店铺林立,而且这些店铺的门面装潢得都很漂亮,可见老百姓的生活还算是蛮不错的。可是在这众多商铺之中,却有一家小门面餐馆,那招牌做得异常简单,而且门面也很老旧,可是进这里吃饭的客人却很多。康熙心中奇怪,莫非这小饭店的饮食非比寻常?怎么这里门面不大,却能吸引如此多的客人呢?带着这个疑问,康熙便带着随从走进了这家小饭馆。

果然里面很是热闹,这店面不大,但却食客盈门,康熙要了几个特色菜,趁菜还没做好,康熙就问临近桌的一位食客,这家店的特色美味到底好在哪里,为何大家都喜欢来这里吃饭。这个客人倒也爽快,就说大家是冲着老李家的白水羊头来的,还说他自己只要三天不吃老李家的白水羊头,那绝对是连觉都睡不好。

“哦?这可新鲜了。我倒要尝尝这所谓的白水羊头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在,竟然能把人馋得连觉都睡不好。刚开始,康熙还真没把这白水羊头当回事,没想到夹了一筷子刚放进嘴里,就觉得这味道醇香爽脆,果然和宫里的饭菜大不一样。”

待酒足饭饱之后,康熙便命人请店老板,刚开始店老板还以为自己的饭菜出了问题,当他得知自己被叫过来是因为这白水羊头味美鲜香时,顿时轻松很多,便把这白水羊头的来历向康熙一一道来。店老板还说曾经有人因为吃了一口白水羊头而活了一命。这话怎么说呢?因为这人天生嘴馋,假如三天吃不到好东西,就会生出馋病来。可天下的美食几乎都被他给品尝过了,他吃不到什么好东西,于是就躺在床上病恹恹的。这人的邻居是卖白水羊头的,他端来一盘白水羊头喂给那个得了馋病的人,这人刚吃了一口,马上就精神了,以后再也不想吃别的美味,就认准了这白水羊头。

这个故事把康熙逗得捧腹大笑,趁着雅兴,康熙便在纸上书写了“李记”二字,并说过几日会派人送来一副匾额。店老板听后千恩万谢,客客气气地将康熙等人送出店来。第二天中午,便有宫中的侍从送来了康熙亲笔手书的“李记白水羊头”匾额一块。有了这块匾额,那真是比装潢什么样的门面都气派十足。

如今的李记白水羊头成了京城美食一绝,很多外国来的朋友都点着名儿要品尝一番。虽然关于李记白水羊头的得名来历传说很多,不过估计现在大家更感兴趣的是这道美食的制作方法,而不是招牌得名的来历了吧。

王致和臭豆腐的来历

很多老北京都对这么一样食品情有独钟,这便是王致和臭豆腐。这种食品的名字虽然不太文雅,但极具特色,它闻起来味道古怪,有些发臭,但吃起来外酥内嫩,鲜美多汁,而且开胃下饭,物美价廉,因此十分受老百姓的喜欢。

那么,这臭豆腐是如何制作的呢?关于老北京所熟知的“王致和臭豆腐”,是否还有什么奇趣好玩的故事呢?

据说在清康熙年间,有位安徽学子王致和进京赶考,在名落孙山之后迫于生计,就在安徽会馆附近租了所小房子,制作起家乡的豆腐沿街叫卖,用这种方法赚钱养活自己,并继续读书赶考。

那时正值夏季,又缺乏冷冻设备,因此没有卖出去的豆腐便发霉变质,王致和为了将损失减到最小,就把豆腐切成小块,加以晾晒,再用盐腌在坛子里。可是由于太过专心念书,竟然将此事忘得个一干二净了。直到秋凉之后,王致和重操旧业,方才想起院落中腌制的豆腐,他慌忙打开坛子一看,那些小豆腐块儿都已变成了青绿色,而且臭气扑鼻。

“这下可坏了,这要损失多少钱啊!”王致和急得团团转,他下意识地夹了一块豆腐放到嘴里一尝,觉得这豆腐味道鲜美,比平常做的豆腐更有另一种风味儿。他又送了豆腐给邻居品尝,一些邻居也说味道很特别,虽然闻起来实在呛人。

就这样,王致和依旧是一边做豆腐卖、一边赚钱维持生计,只盼能考中之后走向仕途。可无奈他屡考不中,只得放弃读书考试这条路。但是卖豆腐的人很多,为了能提高竞争力,他便按照过去的方法炮制起那种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来。这种臭豆腐价格低廉,味道甘爽,深受老百姓的喜爱,销路打开之后,王致和的生意便十分兴旺,才一年时间就赚了许多钱。

王致和是发了,但京城里其他一些豆腐坊的人却眼红了,有个刘老汉,经营一座豆腐坊已有十多年了,他缺斤少两、以次充好也有十多年了。他见王致和家的豆腐卖得好,生怕自己的生意往后都被这王致和给抢走,因此便动了歪心。他叫来几个帮手,趁月色朦胧时来到王致和家,他谎称有急事要找王先生,趁王致和刚刚开了院门,便几个人一拥而上,将王致和绑起来投进了王家小院的一口井里。

王致和再睁开眼时,看到眼前是雕梁画栋、屋内的陈设十分精致,他暗自想到,我这莫不是死后到了阎王殿吧。一个声音对他说,这里是井底龙宫,而他则是井中的龙王,因王致和买卖公平、多年来生活勤俭、不废功课,因此在遭到投井之灾后便永无祸患,希望他回到人间之后,继续老老实实做生意,不要干出欺诈顾客、坑害别人的勾当。

王致和听后连连应声,一转眼,他又回到了自家的院落里。第二天照常开张营业卖豆腐。刘老汉这天正好路过王致和的豆腐摊,他见王致和笑容满面地给顾客称豆腐,还以为是大白天见了鬼,吓得他“哇呀”一声就跑回了家。到家之后,他也不说话,也不吃饭,在床上躺了一个来月就死掉了,死之前身上散发着一股腥臭的气味。知情的人都说,这是他不存好心、专门害人的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