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止缠足习俗的清帝是哪位?
汉族女子缠足的习俗据说是从五代时候开始的,为了能有一双三寸金莲,很多女孩子从五六岁就开始缠足,而这其中的痛苦更是无法想象的。那么废止缠足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有人说是清末民初,有人说是更晚一些,其实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康熙帝废除了女子缠足的习俗。
五代时期,后唐有位能歌善舞的宫女名叫尧娘,她的舞姿在当时可谓一绝,无人能够与其比肩,而她的舞姿之所以能如此打动人,全在于她的那双小脚。为了能让舞姿更加优美,尧娘就用缎带将一双脚缠成弓状,她之所以得宠,便全在于舞姿,而这出众的舞姿又在于一双小脚。此后的女子们便纷纷效仿尧娘,可是,这缠足的痛苦和后遗症却不曾为人们所想到。
自从清兵入关之后,便多次下令废止民间缠足之风,不过缠足的习俗由来已久,所以成效不大。满族人几乎是人人都能骑马拉弓的,因此认为女子缠足不利于身体,这是一种陋习,在顺治元年(1644),根据孝庄太后手谕,凡缠足女子均不得入宫,违者皆处死,顺治二年(1645)后,民间女子皆禁止缠足。不过到了康熙七年,女子缠足之风开禁,而且还有些满族女子也效仿起汉族女子缠足的做法。
那么为何在康熙年间女子缠足之风重又兴起呢?这其中还有段小故事呢。
话说在清初时期有这么一条规定,凡是挑选入宫的秀女,必须是不缠足的,假如发现有哪位秀女是缠足而蒙混进宫的,必将被杖杀。有位旗人女子,因为看到汉人女子缠起的小脚很好看,但却没想到缠足是多么的痛苦,她也学着汉人女子将自己的一双脚裹起来,就这样,直到她入了宫当秀女,也还是缠着一双脚。
本来这少女是为了美才选择偷偷缠足,但是这却给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正当妙龄时便死于杖刑之下。这还不算完,在少女被杖杀的地方夜夜传来哭喊声,那哭喊声十分瘆人,很多值班的侍卫都说看到过一个披头散发的少女嘴角淌着鲜血、一蹦一跳地在深夜里游荡。
旗人本是从马背上得来的天下,很多旗人女子也会拉弓射箭,而且在旗人女子中从来就没有缠足的观念。入关之前,皇太极下令说绝不许旗人女子学习关内妇女的缠足习俗。入关之后,在顺治二年(1645)朝廷下令,严禁女子缠足并力图改变汉族女子的缠足风俗。从顺治到康熙这一段时期,清廷不知发布了多少次禁令,严禁妇女缠足,可是在当时来说,女子不缠足就是不符合审美的,而且不缠足的女子在娘家受歧视,就连想嫁人都难。更重要的是,清廷对汉民族风俗的这种干预引起了许多汉族官宦和士大夫的不满。
为了缓和满汉之间的矛盾,清廷也只是明令旗人妇女不得缠足,并未对汉人女子加以干预,不过旗人中的一些女子还是会偷偷缠足,并以此为美。旗人女子中出现的个别缠足现象,在嘉庆帝时就遭到了多次申斥。可见,废止缠足习俗的清帝并不止一位,而是连续好几位。同时,旗人女子受到影响而裹起脚来,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当时满汉文化正在逐步融合的历史过程。
清宫贵妇头饰“大拉翅”的传奇故事
在晚清的老照片和一些清代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清代宫廷女子头上戴着一个花团锦簇、插着各种饰物的黑色“纸板”,而且这种发饰上各类珠花钗钏所占的面积比例很大,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
这种类似于冠状的装饰品被称为“大拉翅”,据说这“大拉翅”是晚清时候才出现的,它的发明者便是那位以爱美闻名的慈禧太后。关于慈禧太后是如何得到灵感发明了这种发饰,还有这么一段传说呢。
有一年的春天,慈禧在午饭后觉得很是困倦,便在寝宫里休息,她临睡前吩咐宫女换一种有益睡眠的香,也许是香料的作用,也许是她确实疲累了,刚躺下不一会儿,慈禧太后就沉沉地睡去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慈禧太后才觉得头脑清醒了,她睁开眼,正要责骂宫女没有按时叫醒她,但是她猛一抬头,却发觉自己所在的地方并不是寝宫里。但见这里花团锦簇,香气馥郁,满目皆是春色,慈禧不禁笑道:“这到底是个好所在,不比那宫里,整天就闷死人了。”
可这到底是什么地方呢?慈禧连声喊着贴身宫女的名字,可是却不见有人答应。慈禧心说,既然这园子景致这么好,倒是可以四处走走呢。果然,这里风光旖旎,景色诱人,不远处还有丝竹管弦的声音。慈禧听这乐曲很是悦耳动听,便顺着这乐曲声望去,之间一位身穿五彩锦衣的女子在翩翩起舞,四周吹奏乐器的女子也个个是极标致的美人。
这些女孩子一见慈禧,便纷纷过来行礼。慈禧见面前的女子举止相貌皆是超凡脱俗,便也不敢怠慢。在经过一番攀谈之后,慈禧才知道这里是瑶池仙境,这些女子乃是此处的花神,刚才那位翩翩起舞的女子则是百花之主。
慈禧平时虽然给人以冷酷无情的印象,但她十分喜爱相貌美丽、举止优雅之人,她一见那百花仙子就十分喜欢,尤其是百花仙子的发饰,更是让慈禧看了高兴。这百花仙子梳着高高的发髻,发髻如同蝴蝶展翅一般,在发髻两边还装饰着各种簪花珠玉,煞是美观。慈禧将这种发饰暗暗地记在心里,准备回去之后也仿照此发饰将自己好好地装扮一番。
因此当慈禧一觉醒来之后,她没有忙着梳头更衣,倒是让宫女取来文房四宝,将刚才梦中所见的百花仙子那发饰画了下来,并命人照此制作。刚开始这冠状发饰并没有让慈禧特别满意,在经过一些改动之后,慈禧才觉得更符合她的审美了。于是这便是风行于晚清时期的大拉翅了。因为这种发饰与蝴蝶张开的翅膀十分相似,遂名为“大拉翅”。
马蹄袖的来历
清朝服饰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很多富有民族特色、显示民族文化的元素在服饰中都能有所体现,比如马蹄袖就是一例。
马蹄袖,也称为“箭袖”,因为它形似马蹄状,而满族又是一个善于骑猎的民族,所以人们便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平日里,马蹄袖挽起,而在打猎、作战、骑马的时候就放下来,这样覆盖着手背,可以保护人们的手背,又有防寒的功能。
根据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房宏俊老师所指出的那样,作为一个善于骑射的民族,清朝的服饰中所保留的民族特色无一不与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有着关联。最明显的便是满族传统服装中的箭袖,即马蹄袖。尽管在入关之后这种马蹄袖失去了实际的保护作用,但它却作为满族的一种行礼动作而保留下来。这种马蹄袖,在行礼之时便敏捷地将“袖头”翻下来,然后行半礼或是全礼。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清王朝定都北京之后,这种礼节已不再限于满族,汉族也以此作为一种礼节,以表示守礼、慎行。有人说满族服饰不仅体现了民族特色,而且也包含进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而满、汉两种文化也正是在礼仪和服饰之中得以和平共处,进而相融合。
在清朝的礼仪制度中实行的是“三跪九叩”,在行礼时,将马蹄袖翻下来,那意思是愿为主上效犬马之劳。不过在清朝就有这么一位进士,敢于对这种三跪九叩礼说“不”字。这个牛人就是清朝中期的进士汪德钺。这位汪进士深得纪晓岚的喜爱,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这位汪进士天生一副傲骨,十分厌恶清朝所制订的“跪礼”,他对纪晓岚说作为一个读书人,每下跪一次就伤害一次尊严,士大夫这样一次次地下跪,丢掉的不仅是人格,更是阳刚之气,在一次次下跪中,就会变成奴性十足的人。当然这种他只和纪晓岚说过,而纪晓岚却也不责罚他,反而认为他卓尔不群。
汪德钺不喜欢这种三跪九叩之礼,自然也不喜欢马蹄袖,但在朝为官,他却必须日日与马蹄袖为伴。汪德钺为人幽默诙谐,有一次他对几个官员说:“几位爷瞧瞧咱这马蹄袖,‘吧嗒’这么一甩,再往地上一跪,简直就如同牲口一般!”
一位大臣不以为然地说:“在朝廷做官,做的就是奴才,就是牲口,朝廷的俸禄不是白给你的。”这个大臣说完就回家了,谁知,第二天大家竟然没见他来上朝。后来听说这个大臣回家之后,在当天晚上就趴在床头学起驴叫,把全家人都吓坏了。
这虽然是个民间小故事,但也反映了在服饰中所体现出的民族融合与两种不同文化的激烈碰撞,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民族文化的融合性是占上风的,而正是这种服饰上的民族文化融合性,向我们展现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变迁。
汉人氅衣满人袍褂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听到这么一句话,叫“汉人氅衣满人袍褂”,这是说在清朝中后期,满汉两种服饰文化的渗透与融合。那么关于这汉人氅衣满人袍褂都有什么讲究呢?
清朝时期的服装主要包括这么几种:马褂、坎肩、衬衣、衫袍、氅衣、套裤,等等。马褂作为当时的一种时髦装束,不仅男子普遍喜欢,而且女性也喜欢穿。通常马褂是穿在长衣袍衫的外面,作为一种短袖对襟的短款上衣,马褂本来是古代游牧民族外出狩猎时的一种服装,在清朝定都中原之后,朴实无华,以保暖为主要效果的马褂逐渐向华美、装饰的方向发展。马褂不仅从单纯的对襟发展出琵琶襟、大襟等样式,而且在颜色上也有了很多变化。满人袍褂中的这个褂,也就是指的马褂了。
下面再来说说长袍,不论是在平民百姓中还是在王侯贵族里,随处都能看到长袍的身影。在老北京春秋时节人们穿夹袍,到了夏天穿单的长袍,北京人管它叫“大褂”,入冬后则要换成棉袍或皮袍了。
氅衣是古时罩在衣服外面的一种大衣,它可以遮蔽风寒,有保温保暖的效果。在清代,氅衣多为妇女的服饰,而且清朝中晚期的氅衣,其纹样比以往更加繁复、华丽,边饰的镶滚也更讲究,氅衣纹样品种很多,而且都有不同的含义,多是取吉祥富贵、年年有余、岁岁平安等寓意。
据说清嘉庆帝的一位妃子,自打她在王爷府内做福晋时就十分喜爱针织女红之事,她拿一双巧手,绣出来的图案真好比是活生生的一般。这个妃子的姿色和容貌在后宫之中算不得最上乘,但她却比其他那些容貌艳丽的嫔妃更得皇帝宠爱。一次嘉庆帝带着她去圆明园游玩,这妃子站在一团锦绣花簇之中显得十分华贵,而更奇的是,一只只蝴蝶竟然围绕着她团团飞舞。妃子身上的熏香固然是极好的,但大家都说,蝴蝶之所以团团围绕着她飞舞,是因为妃子氅衣上刺绣的花朵比真的鲜花更要漂亮。从此之后,这个妃子更得嘉庆喜爱。
后宫中的其他妃嫔嫉妒这个妃子所获得的圣眷,于是纷纷诋毁她,说她是故弄玄虚迷惑圣上,还有人说她是用狐媚妖术才引得皇帝对她牵心动魄。这个妃子本来生性懦弱,不喜与人争论,也不愿争宠,但无奈后宫之中总是人嘴比刀利,人心比蛇毒,没过几年,这个手巧的妃子就香魂西去了。
嘉庆皇帝在伤心之余,命人把这个妃子生前的衣物保管好,每当他想念她时,就拿出来看看,仿佛从那上面的一针一线中都能寻觅到这个妃子往日的笑语欢颜。有那么一段时间,嘉庆每晚临睡时都在枕旁放一块那妃子生前所刺绣的丝巾、手帕等物品。待他沉沉睡去之后,不知过了多久,睁眼一看仿佛这妃子就坐在他身边在缝制着什么。嘉庆迷迷糊糊地就问:“爱妃为何还不休息?又在绣着什么?”可是这妃子就是不说话,只顾低头摆弄她手中的东西。这样的梦持续了好几天。这一天的清晨嘉庆醒来时,发现身边多了一块丝绢,上面绣着一对色彩斑斓的鸳鸯。嘉庆落泪道:“这是我那妃子还挂念着我。”宫中太监闻听此事无不啧啧称奇。还有一次,嘉庆在御花园散步,远远地瞧见一个女子穿着粉红带蝴蝶刺绣的氅衣,他还以为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爱妃,待走上前去,那身影却消失不见了。众人惊叹大白天见到了娘娘的香魂。
更有宫女说,自从那妃子去世之后,很多妃嫔在做针织女红这些事情时特别不顺,要么就是绣到一半线就打结,要么在做刺绣时手经常被针扎到,结果一块丝帕还没绣好,手上就已经被扎了无数个小洞了。尽管宫中的传闻很多也很可怕,不过宫中女眷倒丝毫没有减少对氅衣的喜爱,反而在刺绣和做工上要求得更加精致了,因为她们也想引起嘉庆的注意,从而获得圣宠。
其实,这种汉族传统的服饰是在道光以后才在宫廷里流行开的,不过我们依然能从上面的传说故事中一窥清廷后宫妃嫔对汉人服饰的喜爱。这也是满汉民族服饰文化相互融合的又一个佐证。
清宫女人脚下的“花盆底”
在现在热播的清宫戏里,人们津津乐道于宫廷女性的衣着打扮,比如那高耸的发冠,造型精巧的点翠首饰,各种纹饰的旗袍,如同围脖一样的龙华,还有就是那足下点缀着珠宝的“花盆底”。
大家知道,自五代开始,女性便缠足,以小脚为美,裹脚更是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不过作为游牧民族,满族妇女是从不裹脚的,可是根据那个时代的审美来说,女子长有一双大脚绝对是不美观的。不论哪个民族,女子们总是爱美的,于是聪明的宫廷贵妇们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们发明出一种高底鞋,将脚藏在长长的衣裙下面,这样就不会轻易显露出来了。而且爱美的女性还在鞋子上装饰着各种珠宝玉石和精巧的手工刺绣。
根据一些满族朋友的说法,关于这种高底木鞋的来历还是有不少传说故事可查的。有这样一个传说,满族的一支先民与侵略他们领地的敌人作战,为了夺回被敌人攻占的领地,他们就要首先渡过一片泥塘。如果穿着普通的靴子,那么就会陷进泥塘里,有个聪明人,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靴子上固定住高高的树杈,大家平安地走过了泥塘,经过一番战斗终于取得了胜利,赶走了敌人,这支先民们在此地繁衍生息,很快便发展壮大起来。而妇女们在看到这种高脚木鞋之后,觉得比粗重的靴子要美观得多,就改进了制作方法,很多贵族妇女以穿着这种高脚木鞋为美,这种习俗就这样世代相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