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老北京民间传说
21989400000025

第25章 老北京的装扮习俗(2)

这种清宫女子所穿的高底鞋,造型别致而美观,除了在鞋帮上装饰有蝴蝶、花朵、鸣蝉、蝙蝠、香草等刺绣纹样之外,在木跟不着地的那部分也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一些地位和品级比较高的妃嫔还在鞋子上用珍珠、玉石、玛瑙等贵重物品制作成的花朵来作为点缀,比如慈禧太后的花盆底鞋就以玉石串珠作为装饰。一些手巧又爱美的女子还在鞋尖处装饰着丝线编成的穗子,这穗子长可及地,走起路来,袅袅婷婷,步伐轻盈,颇有一番韵味。

后宫女人闲来无事时,便把心思放在穿衣打扮和针织女红上面,而这种花盆底清宫女鞋,则成全了后宫女子们将自己从头装扮到脚的美梦。在乾隆时期,正是清朝国力强盛的时候,而后宫女人们也较之前的嫔妃有了更多可以装点自己的饰物,据说颇受乾隆宠爱的忻贵妃戴佳氏,就特别注重在一双花盆底上做文章。

忻贵妃戴佳氏的刺绣手艺极佳,凡是她亲手绣制的丝帕、鞋面等物,都被后宫女眷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这天戴佳氏正在午睡,忽听得有人宣召,说封她为“巧手娘娘”,并赐给她纯金绣花针一枚,戴佳氏醒来之后果然发现枕边摆放着一个红木盒子,里面有一枚纯金制造的绣花针。用这枚绣花针刺绣出来的东西,比以往更增添了灵气,有一次戴佳氏坐在窗前绣蝴蝶,因觉得口渴,便叫宫女端来茶水,就在她喝茶这空挡,一只花蝴蝶从窗口翩翩飞来,落在她所绣的那只蝴蝶旁边久久不肯离去,阖宫人都觉得奇异,认为这是个好兆头。戴佳氏的心腹宫女给她出主意,用这枚绣花针多多地刺绣出成双成对的蝴蝶、花朵、鸳鸯、蜻蜓等,如此便可留住皇帝的心了。戴佳氏认为这个办法很好,于是就照宫女所说的去做。她先为自己绣了一副彩蝶牡丹的鞋面,当戴佳氏穿上这鞋走在宫里时,人们都说仿佛是凌波仙子降临人间。

果然,这双秀丽华美的花盆底给戴佳氏带来了无限的风光和恩宠。后来戴佳氏妒忌香妃分了皇帝对她的宠爱,便多次因为怨恨而口出恶言,忽有一次戴佳氏再次梦见自己听宣诏,由于她爱招摇、善嫉妒,因而被褫夺了“巧手娘娘”的赐号,从此之后,戴佳氏的绣工大不如以前,她对外只是说自己眼睛痛,不想再做刺绣的事了,其实是为了掩盖她的心虚。

虽然这是个传说,但我们依然能看出女人对于宠爱与美丽的追求,花盆底能给她们带来荣耀和宠爱,也记载着后宫的反复无常。如今,这些装饰华美的花盆底已然成了橱窗中展览的文物,在参观者惊叹它们的制作工艺时,这些花盆底的主人们若有灵知,该是欢喜还是悲哀呢?

满汉服饰文化的融合

作为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朝是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这种融合性突出地体现在服装文化上,同时,清朝也是在入主中原之后,保留原有服装中传统元素最多的一个非汉族王朝。要想读懂清朝文化,那么不可不知满汉服饰文化的融合。

满汉服饰文化的融合,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清朝时期的服装既保留了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同时也吸纳了汉民族服饰的特点。比如说“马褂”吧,其实明初时期就有些人在骑马时穿着它,不过明朝政府有规定,禁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它。但是,等满族入关之后,在京城就随处可见穿着马褂的人了。

在清初时候,有这么一种说法“男降女不降”“男从女不从”,这是说妇女在服饰上可以保持较大的自由度,而对男性则规定得极为严格。比如披风、斗篷、袄子,这些都是汉族妇女在明朝时期就有的穿着打扮,可清朝对妇女的装束很是宽容,这些服饰都可以自由穿着。而且这些汉族妇女的穿着,也被满清宫廷妇女所喜欢,而清朝时期也是汉民族服饰不断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

在清朝末年,斗篷的制作已经出现了更多花样,大多数斗篷是用鲜艳、明丽的绸缎所裁制的,而且还要在斗篷上刺绣出各种的纹样,有些高门大户人家的女性还用狐、猞猁等细毛皮作衬,这也是满汉服饰文化融合的一个明证。

此外,清代上层服饰不仅融入了汉民族服装文化(主要是明朝)的特点,而且还吸收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元素。比如,清朝服饰中常用的多彩滚边,原本是从汉服唐装的圆领演变来的,在后来服饰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复杂化,最后发展出了如“十八滚”“十八镶”等充满了满族特色元素的服饰。

清代服饰图案纹样之繁复庞杂,也是前所未有的。各种刺绣工艺在清朝也达到了一个发展的巅峰。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刘奶奶闲下来时就会讲起从老辈子人那里听来的故事,说在嘉庆年间,京城有位绣娘,她不仅心灵手巧、善于各种针法的刺绣,而且所绣图案十分传神,栩栩如生,后来她被选进宫内,给嫔妃制作服装。由于她绣工出色,而且相貌美丽,因此颇得华妃侯佳氏的喜爱,自从华妃侯佳氏穿着由这位绣娘制作的衣服后,就一直喜事连连,侯佳氏夸她聪敏机灵,赏赐给她很多首饰,还要把她留在自己的宫里。而这位绣娘之所以能得到华妃侯佳氏的喜爱,就因为她大胆地将汉族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吉祥物融入了满族服饰之中,从而让侯佳氏的服饰与众不同。

由于多年的操劳,这位美丽的绣娘患上了重病,她为报答侯佳氏的知遇之恩,在临死前还亲手绣了个百宝香囊进献给侯佳氏,侯佳氏十分喜欢这种工艺,因此日夜都随身带着这个香囊,也因为这香囊里特殊的香气而得到嘉庆的格外喜爱。直到死时,这个香囊都佩戴在侯佳氏身边,而侯佳氏的贴身宫女则说她经常看见侯佳氏拿着香囊自言自语,就仿佛在和故人聊天一般。

而我们从这些传说中也可以看出满族妇女对于汉族刺绣工艺的喜爱,这本身就是满汉服饰文化不断交汇融合的必然之势。

满族宫廷服饰有多讲究?

我们在观赏清宫戏时可以发现,满清宫廷妇女的衣着装扮很是华贵,但其实在古代满族宫廷的服饰制度确实也十分严格。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个严格法呢?从下面的一些材料中,我们就能有所了解。

根据我国古籍《周礼》中的规定,天子的衣、冠颜色应为“黄裳”和“玄冠”,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为了彰显天子并非凡人,而是受命于天,所以他的衣着颜色应合于“天地玄黄”之色。我们知道,玄是一种黑中带红的颜色,它代表着天空:而黄色,则是大地的象征颜色。清朝的皇帝,也接受了《周礼》中的规定,把“玄”“黄”当做正统颜色,而且在清朝之前,这两种颜色也为历朝历代的官服制度所因袭。清代皇帝服饰尽管以明黄色为主,但是清代皇帝服饰的披领、箭袖和腰带等却保留了满族作为一支游牧民族所特有的彪悍风格。

根据《大清会典》的规定:皇帝的官服基本上分为三类:礼服、吉服和便服。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是日常所穿的衣服,它属于在典制规定以外所穿的平常服装。

其中礼服中的朝服是皇帝在各种重大典礼时穿着的典制服装。朝服颜色一般用明黄色,在祭圜丘、祈谷的时候用蓝色,祭日则用红色,祭月便用月白色。朝服的式样,由上衣、下裳组成通身长袍,此外还配有箭袖和披领。在朝服的衣身、袖子和披领处都用金线绣着龙纹,衣身上绣有三十四条金龙,在左右各袖口绣一条金龙,披领处绣两条金龙。根据季节的变换,朝服又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所适用的多种质地。

从清代朝服的形式我们可以看出,它形式与满族长期的生活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满族先祖长期生活在寒冷异常的东北地区,为方便骑马射箭打猎,满族的服装便采用了宽大长袍搭配瘦窄衣袖的形式。在衣领处仅配制一条可自由摘卸的活动衣领,称之为“披领”;在两袖口处则有一个可挽起的、半圆形袖头,即为“马蹄袖”。这种服装很适合在冬季时外出狩猎时穿着,披领可以保护头颈,箭袖覆盖手背则起到了保暖作用。

在天聪六年(1632),皇太极初定的冠服制度中就阐明“服制是立国之经。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不能改变国初之制”。皇太极还吸取金世宗的教训,说“凡改汉衣冠者,无不一再世而亡”,他还指出,汉族衣冠不利于骑射,“我朝以武功取天下,还要以武功巩固天下”。

当时也有些朝臣反对这种做法,并申明自己的想法,作为一支外来民族,要想在中原长久地建立根基,还是应该采取汉族衣冠典制,这样容易拉近和汉民族之间的文化距离。初时,皇太极也觉得此话颇有一番道理,也曾想过采纳这个建议,可就在他想要改变主意的前一天晚上,却做了个十分离奇古怪的梦。他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十分幽暗的地方,前金的列祖列宗们一个个都瞪眼看着他,面貌十分可怖。皇太极便一再行礼,希望列祖列宗能给他一些明示。一个声音说:“既然我们是以骑射而夺得了天下,切不可入主中原后就学起汉人的衣冠服制,若想我满人根基永固,唯有在服制中彰显出我们满人的骁勇与胆量。”

此番梦后,皇太极更坚定了自己的初衷。在入关稳定下来之后,虽然原先的服装已经失去了实际作用,但在几次议论了服装改制之后,都没有改变皇太极最初的意思,而是在此基础上更为完善了。而这也是满族宫廷服饰制度日趋复杂的开始。

根据《大清会典》的规定,皇帝穿朝服时必须佩戴朝珠,而且根据场合的不同,朝珠的质地也有所不同。一百○八颗大小均等的东珠是组成朝珠的重要部分,而每二十七颗东珠又被四颗红珊瑚珠等距间隔为上、下、左、右四部分,在朝珠的上部,呈葫芦形结珠的称为“佛头”。皇帝、皇后以及皇太后在穿朝服时均佩戴东珠朝珠,而皇后、皇太后还在两肩斜挂两盘红珊瑚朝珠,以此表示其尊贵特殊的身份。

皇帝佩戴朝珠,根据不同的场合地点还有质地、颜色上的区别,如在祭天时就披挂青金石朝珠,祭地时则戴琥珀或蜜蜡朝珠,而祭日时就戴着红珊瑚朝珠,在祭月时则佩戴绿松石朝珠。这些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朝珠寓意着天、地、日、月,而东珠则作为天地与人间的纽带,是皇帝所专用的,东珠朝珠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

东珠在满语中称作“塔娜”,东北地区既是满人繁衍生息进而兴旺的地方,也是出产东珠的地方,清朝统治者自然将这种圆润通透、晶莹纯白的宝珠视作无与伦比的珍宝,这其中也包含着对满人发源地的思念之情。

清朝服制对朝珠、项饰如何佩戴,衣装如何穿着均有极为严格的等级规定,在服制上出错的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处。据说清朝中期某位皇帝的妃子本来很受宠爱,但她恃宠而骄,不仅责打无过宫女,而且在服制上也屡屡出错,惹得后宫妃嫔命妇们十分不满。最后,她被剥夺了封号,还降为贵人,在凄苦无助中度过了余生,每当太监、宫女经过她的住处时,总能听到她疯疯癫癫地叫喊着“后悔、后悔”。曾是深受宠爱的妃子,只因乱穿衣装、违背祖制而落得如此下场,从中我们不难见到清王朝服制规定的严格程度。

服饰上的图案都有什么讲究?

在观看清宫影视剧的时候,假如我们留心的话,可以发现清朝宫廷贵妇的衣服上有很多别致的图案,常见的有梅兰菊竹、松柏荷花、龙凤麒麟、鹊鸟蝴蝶等等,这些花样繁多的图案精美异常,但是,这些服装上的图案都有什么说法讲究,您知道吗?

就拿那位对穿着、服饰极为讲究的慈禧太后来说吧,这位老佛爷平日所穿的服装纹样都是她喜欢的,其中有蝴蝶、兰花、水仙、仙鹤、牡丹,等等,这些不同的纹样图案都有着不同的吉祥寓意。比如菊花象征着坚贞、高洁、品行端正;兰花象征着典雅、德操高尚;而牡丹和蝴蝶则象征着富贵、雍容以及女性的魅力;凤凰纹样凸显着尊贵与身份、地位;水仙花寓意着吉祥、幸福;仙鹤与松柏则代表着长寿与身康体健。

从乾隆时期开始,兴起了一种专属于贵族女性穿的袄子,这种袄子上有八个团的人间故事的纹样,其中所选取的人间故事,多以“大团圆”结局为主,比如“西厢记”“白蛇传”等等,为的就是取一个“吉祥如意大圆满”的寓意。

说完了宫廷贵族女性的服饰纹样图案,下面再来说说皇帝的服饰纹样都有什么讲究。

清朝皇帝的龙袍其主要的纹样是十二章。其实十二章作为服饰纹样在其他朝代就已经出现了,但真正列入冠服制度之中,则是在乾隆时期。清朝龙袍的十二章纹样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十二章纹样尽管图案繁复,但每一章纹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首先说说这日、月、星辰吧,在古代日月和星辰给人们带来了温暖与光明,因此在十二章中它们就象征着三光照耀,用三光照耀万物来比喻帝王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这其实就是给皇上自己脸上贴金,用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事物来为自己的极权统治服务。山,在人们的印象中代表着稳健、雄伟、高大,同时它也是一种男性稳重性格的诠释,因此十二章中的“山”便象征了帝王作为一国之君而治理四方水土的权威。十二章中最重要的便是龙了,作为上古时代的一种神兽,龙因其善于变化、能降雨水而又相貌奇特,成为老百姓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动物,同时龙也是智慧和皇权的象征,袍上绣龙,正说明君王审时度势,也突出了君王的神圣权威。华虫这种东西也许在大家听来觉陌生,其实它是一只雉鸡,象征着君主的“文采昭著”。这日、月、星辰、山、龙和华虫称为“上六章”。

既然有上六章,自然就有“下六章”,这下六章便是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下面我们分别来说一说。

宗彝,是古时人们祭祀天地鬼神的一种器物,通常一对同时出现,饰以虎纹和蜼纹,象征君主的忠义与孝行。十二章中的藻,象征着帝王的品行要冰清玉洁,无有杂染。

十二章中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图案,那便是火,火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过相当大的作用,用火象征帝王的光明磊落便再确切不过,而且火苗向上表明君主带领臣民向上进取之意。

粉米,其实就是白米,它象征着皇帝养育子民,安邦治国,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是十分重视农事的,在龙袍上绣有白米,也是天子重视农桑的体现。黼,形似斧头,它象征皇帝干练果断。黻,则象征着君王有着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因为它是两个己字相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宫廷服饰的图案纹样是多么讲究。假如我们有机会能亲眼一见乾隆及嘉庆年间的宫廷服饰,则可以看出清朝宫廷服饰在规格上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不仅图案纹样非常繁缛,而且还显示出穿着者的品级、身份和地位来。制作一件宫廷服装耗时极长,但制作出来的效果却是非常气派壮观,从中也可看出这种特殊的宫廷工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