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中国史
22063700000004

第4章 从远古到秦朝的统一(4)

周天子是天下的宗主,故而诸侯们所朝贡的玉帛、兽皮、珍玩以及地方特产等都汇集在周京。周天子有百工,为他制造各种器物,而百工制造器物,必然是要收取报酬的。管理百工的官员则乘机剥削,从中获利致富。在官员之中也有一些人,利用奴隶来经营商业活动,从中获利。上层的庶民之中也有私人进行商业活动。故而西周的经济一直都在发展之中。

周朝到厉王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变故。厉王是个大暴君,酷爱财货,重用荣夷公来为自己敛财。当时国人对厉王怨声载道,厉王很愤怒,随意杀戮,妄图止住悠悠众口。由于压迫越来越严厉,国人终于不能再忍,便在公元前841年举行了起义,厉王渡过黄河逃跑了。太子靖藏在召公家里,起义的人围住召公家。为了保护太子,召公把自己的儿子假冒太子送了出去,被起义的人杀死。此后,宗周出现了以周召二公为首的贵族共和政治。这是中国历史上国人的第一次大起义,而西周社会也因为这次起义的推动,前进了一大步。

公元前827年,厉王死,宣王靖继位。宣王下令正式将力役地租改为物品地租,废除了公田制度。公田制的废除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无论对于统治者还是农业劳动者而言,都是有利的。

在宣王之后,幽王继位。幽王是和厉王一样的暴君,他在位的时期,政治越发商业化。他夺取贵族的土地和农奴,导致许多贵族破产流落,而富有的庶人则能够做官受爵,过着贵族一般的生活。在西周末年,王叔郑桓公知道周朝快要灭亡,于是和商人签订了互助条约,让商人帮助他建立新郑国。商人的地位逐渐提高,一同分享统治者的政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诗经》的大雅和小雅里,旧贵族就曾写下不少愤愤不平的怨恨诗。

民族斗争及西周的灭亡

西周时期各民族间的战争最主要是华夏民族抵抗西戎北狄的入侵,其次便是对东夷南蛮的攻伐。

在东方广大的地域上,周公曾经灭了奄,太公灭了蒲姑,但周势力仅限山东境内,淮夷徐夷则仍旧倔强不服。伯禽最初受封到鲁国的时候,淮夷徐夷就起兵来攻打他,伯禽不敢开城门,被夷军围困,后成王派了三军来援助,才击退了夷兵。而在穆王的时候,徐夷国君很强大,自称偃王,联合九夷共同伐周,穆王害怕,便承认了偃王是东方的霸主。后来穆王让楚去讨伐徐,楚国胜利,势力大大扩张,成为南方新兴的强国。后来宣王又曾多次讨伐徐夷淮夷,但偃王的子孙依然不肯屈服,自称王来与周天子对立。

江汉流域是蛮族的根据地,昭王征伐南蛮,最终全军覆没,致使周天子声威大损。之后,穆王和宣王都相继南征,却依然没有得到胜利。这样的条件,给了楚国熊绎的子孙很好的发展机会。

熊绎的封地原先非常小,不够资格成为诸侯,因此在成王大会诸侯的时候,他只配看守祭神的火堆。可是他的子孙们在与群蛮斗争的环境中不懈地开辟荒山,吞并小国。到穆王的时候,他们已经战胜了徐偃王,独霸南方。到夷王的时候,楚君熊渠的力量就更强大了,册封长子做句亶王、次子做鄂王、小子做越章王。在春秋初年,熊通正式称王,统帅蛮族,不承认周天子的统治地位。

西周当时最紧急的外患是西北方戎狄的入侵。戎狄分布地域广阔,陕西西北部、山西以及河北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戎狄族的居住地。在西周初期,周曾和戎狄打过一次大仗,俘获了戎狄一万三千八十一人,不少人被斩首馘耳。此后,戎狄屡次进犯,到宣王的时候,戎狄的入侵就更加严重了,经过多次战争后,依然不分胜负。宣王的儿子幽王有个宠姬叫做褒姒,因为宠爱褒姒,幽王便想杀了太子宜臼而立褒姒的儿子伯服来做太子。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勾结戎狄攻打周,最后将幽王杀死在骊山下,而西周所积累的货物最终也被戎狄全部抢掠,西周灭亡。此后,平王依靠诸侯的援助迁居到了洛邑,建立了东周。但此时,王室已经十分衰微,曾经的大国也下降成为中等国家。

西周时候,宣王号称中兴贤王,曾在征伐外族方面获得了相当的胜利,但同时,连年用兵也导致国力的耗损。他不敢对百工商贾加重剥削,于是这种剥削就转嫁到了农夫的身上。公元前789年,宣王讨伐姜戎大败,为补充兵力和财物,便想出了料民的办法,即通过调查核实人口数目来搜捕大量逃亡的奴隶,以进行征税和征兵。仲山劝谏,恐怕引起祸乱,但宣王却不听,一意孤行,农夫们负担过重,不愿意再拥护周室的统治。

孝王时期曾封给养马人非子一小块土地,地名秦。后来宣王又封了非子的曾孙秦仲做了大夫。秦的子孙一直致力于攻打戎狄,致使秦国力日渐强盛。在平王东迁洛邑的时候,秦仲孙襄公还派兵护送,因此平王封了襄公为诸侯,襄公逐渐收复了周的失地,成为西方的强国。

西周从武王灭商一直到幽王亡国据说共历经了257年,而中国历史有确实纪年是从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开始,在此之前的年代都不能确定。

四、群雄割据的时代——春秋

东周开始,周王朝由盛转衰,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发。春秋时代,由于周王势力的削弱,诸侯群起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王室的衰落

西周的时候,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宗主”的权威,列国虽然不敢在表面上违抗王命,但是私下互相吞并的事情却越来越多。

周幽王姬宫湦战败身亡,他的儿子周平王姬宜臼因为害怕犬戎的侵犯,所以把国都迁到了洛邑,号称东周。随着土地越来越少,势力也变得越来越衰弱,楚、齐、晋、秦、吴、越等强大的国家相继出现,利用自己强大的武力在中原进行争霸。周天子虽然仍是名义上的天下之主,但是却只能依靠着齐、晋等大国支持着衰弱的窘态。

姬宜臼刚迁都到洛邑的时候,还有大约六百里的土地,比列国中的大国还要大。但是后来因为周天子把虎牢以东赐予郑国,把温原等十二邑赐给了晋国的重耳,还有些土地被列国抢夺或被蛮族占领,还有的封给其他的士大夫作为采邑,周天子所有的土地和子民渐渐变得所剩无几。

土地和子民的减少,让周天子变得非常的贫穷,但周天子们在礼节方面却不容丝毫的松懈和让步。据《左传》记载,周平王姬宜臼死后因为没钱办理丧事,曾派人到鲁国,求鲁国能给予资助。而周桓王姬林死的时候,因为一直没有钱来办理丧事,结果葬礼竟拖了七年。周襄王姬郑死的时候,也派人去鲁国求鲁国给予金钱资助来办葬礼。可见周朝的天子虽然穷,但是丧葬礼却是不能废的。

《国语》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晋文公重耳帮助周襄王姬郑在郏邑恢复了王位,周襄王打算用一块土地来酬谢晋文公。但晋文公辞谢了,对襄王说,希望能允许他死后可以用天子的隧礼来埋葬。隧礼就是挖一条长隧道,将天子的棺木从隧道中送入墓穴,这比诸侯们的棺木直接从墓穴口放下去要稳得多。但是襄王却不同意,说先王定下来的这些法度是不能破坏的,天子与诸侯的地位要区分清楚。于是晋文公只得接受赏赐的土地回去了。东周的天子宁愿舍弃土地,也依然要保留其排场和地位的象征。

为了争夺王位,王室还经常闹内乱。姬阆二年,王子颓篡位,姬阆借助郑国和虢国两国的兵力杀死了王子颓,但是也为了感谢把虎牢以东赐给郑国、把酒泉赐给了虢国。姬郑三年,王子带召唤周边的一些小型蛮族部落发动叛乱,一直到姬郑十七年,靠晋国的重耳出兵才平定了叛乱,姬郑赏赐给重耳温原等十二邑。姬贵二十五年,王子朝与王子猛争夺王位,王子朝逃亡楚国,并且带走了东周以前传下来的所有典籍,周朝积累的文化记录全都丧失了。

衰落到这样的东周,却并没有灭亡。因为春秋时代宗法组织还是很有分量,如果谁要是反对周天子,其他诸侯都会联合起来反对他。所以楚庄王打败晋国,成就霸业,到周的边境阅兵,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被王孙满一顿驳斥,只好知难而退。七国是甥舅国,晋国是兄弟国,自然更是不敢有更多的妄想。

诸侯们虽然不敢去夺取周天子的王位,但是春秋时代的政治军事中心却还是争霸。获得霸主地位以后,就可以从弱小的国家收取贡赋和徭役。事实上,当上了霸主也就取得了与周天子一样的经济权利。

鲁是周公的后代,跟周朝的王室最为亲近。但是鲁国却并没有遵守应该给天子贡品的义务,每五年也没有上朝朝拜天子。鲁国的君主没有给天子进贡,却给齐国进贡,去齐国朝拜齐王。由此可见,春秋时期,收取诸侯贡赋的已经不是天子,而是当时的霸主。

大国争霸

春秋时期有楚、齐、晋、秦、吴、越六个大国,其中最主要的是晋、楚两国。

楚国在春秋时期连续吞并了四十五个小国,疆域最为广阔。它首先灭亡了江汉流域的许多小国,后来侵入淮河流域,国大力强,成为华夏诸侯的劲敌。春秋时期,中原人通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通称为“夷”。中国西部通称为“夏”,东部称为“东夏”,总称为“诸夏”。楚国算是蛮夷,攻伐中原地区,不仅仅是为了扩大土地,同时也以总领华夏为莫大的光荣。因此,楚国的君臣不停地出兵中原,算是不胜其职的耻辱。如果不是齐、晋两国抵抗侵略,东周王室是很危险的。

齐在春秋时代吞并了十国。疆土虽然不大,但是因为东边靠海,鱼和盐都是可以带来大量利益的东西,到了齐恒公小白的时候,齐国已经非常富强了。小白信任管仲,联合诸侯,尊王攘夷,被称为五霸之首。管仲是春秋时期的着名政治家,他建议小白把全国分为二十一个乡,其中从事工商的六乡,士十五乡,不许士农工商四民杂居;分全国为三军,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是一乡,五乡为一帅。根据土地的好坏来制定赋税,把盐铁事业收归国有。经过小白的改革,齐国的国用非常充足,兵力也日益强大,诸侯不敢反叛,楚国也不敢向北入侵。小白称霸二十多年,亲自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的兵力,对楚国进攻,一直打到楚国的召陵。楚国派了大夫屈完来讲和,小白同意了。小白死后,晋国的重耳就取代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晋国在春秋时期吞并了二十余国,东西长约两千余里,这样广大的土地,只有楚国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晋文公重耳在城濮一战中,打败了楚国的军队,成就了比齐国更强的霸业。后来楚晋两国经常交战,几乎每次都是晋国取胜,保持着诸夏盟主的地位。

秦国本来只是西边的小国,周平王宜臼迁都洛邑之后,西周原有的土地渐渐都归到了秦国的旗下。秦国称霸西戎,与齐、晋、楚并称为四大国。秦国也想争霸中原,但是却因为晋国的阻碍,始终没有获得发展的机会。

吴国也地处偏远。因为晋国想削弱楚国的实力,所以给予了吴国很多援助,扶植吴国,利用吴国来扰乱楚国的后方。到了吴王阖闾的时候,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大国楚国,而阖闾的儿子夫差又打败了越王勾践,吴国成为南方新兴的大国。夫差跟晋国进行争霸,那个时候晋国已经开始衰弱了,吴国轻易就打败了晋国。不久以后,吴国被越国消灭了,土地都被越国吞并了。

越国的位置比吴国更加偏远。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了,卧薪尝胆,决定报仇雪耻,趁着吴国连年攻打诸夏,国力衰微的时候,一举攻下了吴国。越国兼并了吴国所有的土地,取代吴国成为一方霸主,开始向华夏进军,争夺霸权。

以上的六个大国,除了齐国原来就比较大之外,其他的原本都是偏远地区的小国。它们周围都是蛮夷狄戎这些游牧民族,所以在文化和军事方面容易把那些落后的民族征服和同化。齐国消灭了莱夷,将边境向东推进到了海边。晋国消灭了赤狄和白狄,大大地扩大了自己的疆土。秦国占据了西戎,常年和楚国、晋国对抗。至于楚、吴、越三国,吴国的统治者姓姬,楚国和越国都姓芈,虽然都是华夏人的姓氏,说明是华夏族的封地,但是却地处蛮夷。在蛮夷之地立国,而渐渐被蛮族同化。楚国人的打扮是披着头发,露着左边的半个身子,而吴国人则是短发文身,越国人的风俗还要野蛮一点。吴国和楚国人胡须大都稀疏,胡须浓密者就会被国君挑选去当侍从,会见中原地区的诸侯时,让他们站在左右两旁炫耀。由此可见,吴国、楚国的人种与华族是有区别的。他们的文化是从中原地区传过去的,楚国因为更加接近中原,所以开化最早。楚国人巫臣带着晋人到吴国去,教会吴国人驾驶战车,布置战阵,攻打楚国,从那以后吴国才被中原人当成一个国家。越王勾践任用范蠡和文种作为谋臣,他们原本都是楚国人。勾践用丰厚的报酬来吸引四方的贤士,提高本国的文化程度,才让越国变成一个强国。吴越的文化比楚国更晚形成,所以楚国、吴国和越国被诸夏各国认为是蛮夷之国。

春秋是大国争霸的时代,同时也是华族与蛮族战争的时代。战争的基本性质是华族团结在齐晋盟主周围,与蛮族争夺中原地区领导权。

从对外兼并到对内兼并

在春秋时代,能在记载中寻找到的国家有一百四十八国,到春秋末年的时候,只有周、鲁、齐、晋、楚、宋、郑、卫、秦、吴、越十一国,以及一些极小的国家侥幸存在。

依照大小强弱,这些国家可以分为三等。晋、楚、齐、秦以及后起的吴、越是一等强国,而鲁、卫、郑、宋则是二等国,陈、蔡、曹是三等国。二三等的小国有权参加霸主所召集的大盟会,与大国通称为列国,而其余的那些小国就只能够作为列国的附属。

在这些大国和小国之间,最主要的关系是“强凌弱,众暴寡”。大国对小国,不是攻伐就是迫使其纳贡贿赂。而小国对更小的国家也同样如此,只要有能够侵夺的机会就绝不放过。而那些被侵夺的国家,有的灭亡,有的受损,而受损多了之后的结果还是灭亡。所有的国家都在互相吞并,大国吞小国,小国再吞更小的国,到东周末年的时候,只剩下了晋、楚、齐、秦、越五个大国和鲁、宋、郑、卫等几个待亡的小国。

诸侯国内有大夫采邑,也就是宗族。一个采邑其实就是一个小国,因为诸侯的兼并,一些诸侯国的土地扩大了,使得国内某些采邑也相应跟着扩大起来。采邑间也实行着兼并,与诸侯兼并走着同样的道路,不过两种兼并的作用却不一样。诸侯兼并破坏了所吞并国家的宗族,加强了本国内的宗族;而采邑兼并却是破坏了国内失败的宗族,但同时胜利的宗族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诸侯和大夫们为了战争,争取民众支持,对人民就必须有一定的让步。而人民跟着统治者打击别的统治者,从客观上来说削弱了整个领主统治的作用,而战争的结果则导致家族代替宗族而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