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袁世凯
22209900000007

第7章 扶摇直上(2)

李鸿藻多次接到袁世凯报告甲午战争战况的信札,认为袁熟悉军中情况,他提出的整军方案“有可取之处”,再加上有堂兄弟袁世勋不断为他奔走求情,李鸿藻便于6月将他奏调到北京,旋得光绪皇帝上谕“交吏部带领引见”,派充军务处差遣,以备顾问。

袁世凯进京以后,利用叔祖父袁甲三和堂叔们的社会关系,广泛结交权贵。他并邀集几位幕友,在嵩云草堂翻译东西方各国有关兵制的书籍,逢人便向人鼓吹“用西法练兵”。他还请求刘坤一、张之洞等封疆大吏保荐他去练兵,为此,刘、张先后上奏折,一致认为袁“年力正强”,“志气尖锐”,“胆识优长”,“任事果敢”,是少有的知兵之人,要求光绪皇帝越级提拔他,使他专心办理练兵事。

在投到李鸿藻门下后,袁世凯又经由阮忠枢的媒介,攀上了慈禧的另一位宠臣,继李鸿章之后掌握兵权的荣禄。

荣禄(1836-1903),满洲正白旗人,满族瓜尔佳氏,字仲华,由荫生以主事用起家,历迁至侍郎内务府大臣。1875年兼署步军统领,1878年升工部尚书。后因反对西太后自选太监忤旨,外放为西安将军。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内调北京,授步军统领、总署大臣、兼督办军务处大臣。荣禄工于策划,富于政治权谋,深得慈禧太后那拉氏的宠信。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被调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名义上由王文韶接任,但王文韶是文臣,又是八面玲珑的好好先生,所以整个清廷及直隶地区的兵权均掌握在荣禄手中。荣禄其人识见不高,好恭维、爱金钱、贪污纳贿,无所不为。袁世凯针对荣禄的弱点下足了功夫。他以小门生之身份向荣禄呈递自己主持编译的兵书,请求指教,百般表示其倾慕服膺之诚。荣禄早就耳闻袁氏有“知兵”之名,现在又看袁氏呈上来的兵书,对袁也就另眼相看,乐得收到自己门下。

荣禄

有了李鸿藻、荣禄两个大靠山,袁世凯自然不愁没有出路。不久,清廷军务处议决“变通兵制”,仿照西法练兵。先以胡燏棻编练的定武军为基础,打编训练,俟办有成效,再逐渐推广到全国。李鸿藻极力保荐袁世凯,《容庵弟子记》说:“李相尤激赏公,以公家世将才,娴熟兵略,如今特练一军,必能矫中国绿防务营之弊。亟言于朝,荣相亦右其议,嘱公于暇时拟练洋操各种办法上之”。

鉴于荣禄、李鸿章等人的举荐、保奏,1895年12月8日,光绪皇帝颁发上谕:“温处道袁世凯既经王大臣等奏派,即着派令督率创办(新军),一切饷章着照拟支发”。同时指出:“该道当思筹饷甚难,变法匪易,其严加训练,事事核实,倘仍蹈勇营习气,惟该道是问,懔之慎之!”这样,年方三十七岁的袁世凯,便成了清政府新军的创建人之一。

袁世凯接到督练新军的谕旨后,欣喜若狂,立即驱车前访心腹智囊徐世昌,见了面就大声嚷道:“大哥,皇上命我充当新建陆军督办,咱们一起到天津去吧!”

徐世昌笑道:“是谕旨下来了吧,为你高兴,可是要我去天津干吗?”

袁世凯挽了徐世昌进入书房,将他按在太师椅中,深深一揖道:“我的翰林大哥,请助小弟一臂之力,小站练兵,千头万绪,叫我抓哪一头好?非吾兄相助不可”。

徐世昌连忙起立还礼道:“慰庭,我既没有带过兵,也不懂兵事,是去做幕僚,掌管文牍吗?”

袁世凯连忙摇手道:“哪里,哪里,堂堂翰林公,金堂玉马,人人羡慕,怎能委屈你做幕僚,我是想聘你做我的军师,最高顾问,帮我参谋规划练兵的大政方针哩”。

徐世昌见袁世凯果是诚心相求,不觉沉吟起来。袁世凯虽有魄力,可是秉性浮躁,做事冒失,往往顾此失彼.不像当年李中堂招募淮军,没经什么训练就拉上战场,李的官爵是在打太平军和捻军中不断立功得来的,李掌了朝政大权之后,幕僚部将也都一个个一步登天。当上了一、二品总督、巡抚和提督、总兵。如今国内安定,练了兵,没有打仗立功的机会,将来袁世凯充其量不过做个武一品提督罢了,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呢?

袁世凯见徐世昌犹豫不决,笑道:“太史公舍不得离开翰林院吧?”

“是啊,进翰林院不易啊”。

“大哥,你在翰林院一晃十年,依然是个编修,每年都有大批新科进士进来,全院翰林足有三四百人了吧?这么多人都等着升官放差,要轮到什么时候?何不暂时告假,跟兄弟出去闯一闯,练兵的事兄弟有十成的把握,兄弟发达了,还能亏待老哥,别的不敢说,练兵有充足的经费,皇上已经下旨:‘此次练兵专仿德国章程,需款浩繁,……一切饷章着照拟支发。’户部奉旨每年拨给近百万两经费,如何开支,全由我说了算。你知道兄弟向来是大手面、大手笔,准备给全军官兵丰厚的薪饷,以振奋士气,至于老哥,更将格外从优,月致三百两俸银是不成问题的,也可调剂一下府上生活,何乐而不为?”

徐世昌听了不觉心动,翰林穷酸,一年正恩双俸只得九十两银子,另加一些陈腐不堪的禄米,哪够维持一家生活?他正愁没法应付,又不好意思开口向袁世凯借钱。听袁世凯这么一说,危难之际忽逢救星,一家老小度日温饱要紧,什么前程不前程,顾不得这么多了,但是在袁世凯面前,不能显得贪财而失了自己的身份,这位老于世故的官僚,玩袁世凯于股掌之上,从容微笑道:“愚兄向来清贫自守,甘于淡泊,虽然清苦些,倒也习惯了,并不在乎俸银的多少”。

袁世凯以为徐世昌不愿,着急道:“大哥,我知道你们翰林清高,不谈俸银吧,就看在咱们拜把的份上,助兄弟一臂之力。你知道我大胆果断有余,慎思熟虑不足,吾兄个性正与我相反,恰可补我的不足,新军草创,百事待理,正不知从哪里抓起,我办事粗疏,没有吾兄鼎助,必定挂一漏万,你就算是帮兄弟一把,玉成我的事业吧”。徐世昌答应了,后来成为民国大总统。几乎令人不敢相信的是,袁世凯练兵的小站竟然出了五位民国元首。他们是:袁世凯、徐世昌、冯国璋、曹锟、段祺瑞。

除此以外,还有五人从小站发迹后做了民国国务总理,有十六人做过省长、督军以上的封疆大吏。至于从小站出身而为一般将领者,已很难统计。

而这一切无不源于袁世凯,因为有了袁,才有了小站,也才有了这一大帮鸡犬的升天。

新军编练之初,袁世凯即认为,德国陆军是天下第一军,日本人仿效它,便很快强盛了。中国要兴盛,也必须仿效德国军制。所以袁主持编定的《练兵要则》、《新建陆军营制饷章》等,基本是照抄德国的套路,新军设步、炮、马、工程、辎重诸兵种,打破了旧军队不分兵种的老框子,专设负责桥梁、地垒、地雷、修械、测绘、电报等军务的工程兵,使军队的性能有了根本的飞跃。在装备方面,因为有朝廷直接提供资金,所以,他的军队基本上丢掉了长矛大刀,全部换上了从国外购置的步枪和快炮等当时国际先进武器。袁世凯还高薪从德国聘请了十多名军事教官直接负责教练军操、炮队、马术及工兵技术等,并让所有士官都学习德国语言。

始终崇信“有军则有权”的袁世凯,把这次新军看做是自己的命根子。因为若想立足乱世,在黑暗腐败、尔虞我诈、倾轧激烈的政治舞台上站稳脚跟。并能一步一步地爬上去,争到那千百人眼红的位置,光有靠山还不够。靠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所取得的成就,而这是必不可少的。袁世凯对这一点当然已经看得很清楚,所以有了这支新军,他才感到自己真正有了一点实实在在的资本。而且,袁世凯此时尽管还无法预见他的将来到底能爬上什么位置,但他已很明显地感觉到了清政府对他负责训练的这支新军是寄托了极大的希望的。他相信,如果能把这支军队训练成功,使之发挥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大作用,让清王朝知道他这支军队的不可替代,那么,他当然也就有了飞黄腾达的希望。

随着他对全国军队现状的进一步了解,他还产生一个更大的野心:他这支由朝廷直接领导的新建陆军,理应是全国军队改革的试验田和模范、样板,一旦其改革的经验被朝廷认可,那么,只要一声令下,他的军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成为骨干,分派到全国的军队中去担任教官,或直接任职,其地位必然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而他本人,作为这支军队的开山鼻祖,自然也是他们的领袖,到那时,他在全国军队中会有一个怎样的位置,这可真是一件可以浮想联翩的事。

有了这样的计划,这样的野心,袁世凯一上任便把全身心都投入进去。事无巨细,不辞辛劳,真正将这支军队当成自己的家了。

为了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军队,他首先从军纪开始,借鉴德国军队的治军特点,并结合中国特色,制定了当时中国军队中最为严格,甚至可以称得上残酷的军纪——《简明军律》。在这部军律中,袁规定了十八条斩罪和一系列其他方面的严酷惩处条律,对士兵在行军、住宿、操练和作战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目的就是要把每个人都训练成惟命是从,不能有个人意志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