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分钟口才沟通术
22210300000013

第13章 批评之术(2)

孟子又问:“许先生戴的帽子是他织布做的吗?”陈相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接着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做帽子呢?”陈相说:“怕耽误时间,妨碍耕种。”

孟子最后问:“许先生用锅做饭,用铁具耕地,这些都是他亲自做的吗?”陈相回答说:“不是,也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说:“若许先生用粮食去换锅、农具,这不能说对陶工和铁匠有所妨碍,那么陶工和铁匠用器具去换粮食,又怎么能说他们对农夫有所妨碍呢?何况许先生主张自给自足,那他为何不自己亲自做陶器和铁具,一切东西只从自家里拿来用,又为何忙忙碌碌地拿粮食与别人交换呢?”

孟子对陈相向他宣扬的观点没有直接批评,而是用设问诱导的方法,一步步摆事实讲道理,把许行的观点驳得体无完肤,但却又合情合理,让陈相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孟子的批评意见。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往往如此,捷径总是最短的路,最有效办法通常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其实,有时候直接把对方的缺点、错误指出来,反而是避免伤人自尊心、避免双方误会、避免使人产生逆反心理等的最好方法,通常能达到批评者预期的效果。

批评要“点到为止”

在批评别人时,若我们不讲方法,恶狠狠地将对方批得体无完肤,那么,对方很可能就会“明知道自己错了,也不会改正”。

例如,某公司的一位员工经常迟到,上司若当面对他讲:“你到底还要迟到多少次?公司并不只有你一个人,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你这种行为根本无视公司的规定,你该好好反省反省了!”

与其这样说,倒不如抓住对方的“良心”点到为止:“我想你肯定也知道迟到是不对的,若你能坚持这样正确的看法,相信很快你就能发现员工准时上班的乐趣。”这样的说法,相信员工更愿意接受。

事实上,如果对方犯的不是原则性错误,或不是正在犯错误的现场,我们就没必要“真枪实弹”地批评。我们或者不指名道姓,用温和的语言,只点明问题;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对比、影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点”到为止,从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即可。

常言道:批评的话最好不超过三四句。会做工作的人,在对人批评教育时,总是三言两语见好就收,不忘给对方留下一定的余地。然而有些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总是不肯善罢甘休,非要将对方批评得体无完肤不可,结果是过犹不及,往往将事情推到了反面。

A校的一位女大学生刘某与校外的一名男青年发生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件事让学校领导知道了。领导就抓住这点,将刘某狠狠批评了一通。当然,刘某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很诚恳地向领导认错。

这件事本该到此为止,但领导却不肯善罢甘休,非要刘某写下书面保证,并公开在系里认错。书面保证可以写,但公开认错就有点勉为其难了。这种事本来就不怎么光彩,如果让系里师生知道,一个姑娘家以后还怎么见人?刘某难以接受领导的要求,只好离校出走了。

通常来说,批评要适可而止,没有必要非置对方于死地。因为我们批评人的目的是为了救人,为了帮助人。一个人犯了错误,我们对这个错误的某一点提醒一下就行了,再翻来覆去地批评就没有必要了。把过去的错误多次批评,总是纠缠不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也显得有些愚蠢。

专家建议,不要乱批评他人,因为这是人立身处世的信条。虽然不值得我们去完全照搬,但也应引以为戒。

但是,事情有时也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有时也不能不批评,比如父亲批评儿子,主管批评下属,甚至相当好的朋友有时也免不了批评几句。所以,绝不批评人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怎样去批评人。

第一,批评者要有同情心。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犯吹毛求疵的毛病,而且对他人犯错误的原因也会客观进行分析。你要时时想着自己和他是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和他对立的,说话时先要对他人所犯错误表示理解和同情,使对方减少不安,然后再用温和的态度指出他的错误。

当然,说话要委婉和蔼,不用过分刺激或让人听了刺耳的字眼。比如“你真糊涂,这件事完全搞错了!”用这种语气说话是没人愿意忍受的。

第二,指正的话越少越好,能用一两句使对方明白即可,然后将话题转到其他地方。不要喋喋不休地唠叨个不停,让对方陷于窘境,产生反感。

对方做一件事情,其中有错误的地方应该指出,但做得正确的地方也应加以肯定,这样对方才会因为你赏罚分明而心悦诚服。

在战国时期,齐景公的一匹心爱的马骤然死去,齐景公非常伤心,一定要杀掉马夫以解心头之恨。众位大臣一起劝阻齐景公不可为一匹马而滥动刑罚,而齐景公已铁定了心,说什么也不听劝告。

此时,国相晏婴走了出来,众臣都以为晏婴也有劝诫齐景公的意思,谁也没有料到,晏婴却明确地表态说:“这个可恶的马夫,该杀!”

齐景公非常高兴,就把那个心含冤屈的马夫喊来,听晏婴解释他的罪过。

晏婴历数马夫的三大罪状:“你不认真饲马,让马突然死去,这是第一条死罪;你让马突然死去,却又惹恼君主,使君主不得不处死你,这是第二条死罪。”

听晏婴痛说马夫的前两条死罪后,齐景公心中真是乐滋滋的。但晏婴话锋一转,说出了马夫的第三条罪状:“你触怒国君因一匹马杀死你,使天下人知道我们的国君爱马胜于爱人。所以天下人都会看不起我们的国家,这更是死罪中的死罪,罪不可赦!”

听晏婴诉说马夫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开始还连连点头咧着嘴笑。当晏婴说到“使天下人知道我们的国君爱马胜过爱人”时,他张开的嘴却定在那里,脸上的表情开始红一阵白一阵。

此时,晏婴又吆喝一声:“来人,还不按大王的意思将马夫推出去斩了!”这时齐景公如梦初醒,赶紧对晏婴说道:“相国息怒,寡人知错了。”

晏婴没有正面批评齐景公,但却达到了劝谏救人的目的。可见,点到为止的批评方法的确效果非凡。

在这种场合,一方面,该说的话不能不说,根本利益不能牺牲,原则不可放弃;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将关系弄僵,伤害彼此的面子与和气。

因此,这就需要承认对手的实力、地位、权威,以至他的道理,然后突然话锋一转,点出他的错误之处。这种方法要比直来直去、当面锣对面鼓的否定他人效果好得多,当然这也需要你有更高的修养与智慧。

先给甜头”,再给“苦头”

在1909年,布诺亲王就已深切地感觉到利用这种方法的重要。当时,德皇威廉二世在位,他目空一切,高傲自大。他建设陆、海军,欲与全世界为敌。

于是,一件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德皇说了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话,震撼了整个欧洲,甚至影响到世界。

最糟糕的是,德皇还将这些可笑、自傲与荒谬的言论在到英国做客时当众发表出来,而且还允许《每日电讯》照原意在报上公开发表。

例如,他说他是唯一一个对英国感觉友善的德国人;他正在建造海军来对付日本。威廉二世还表示,凭借他的力量,完全能使英国不屈辱于法、俄两国的威胁之下。他还说,由于他的计划,英国诺伯特爵士才能在南非战胜荷兰人。

当时,欧洲没有一位国王会说出这样的话。从那时起,欧洲各国顿时哗然。英国人非常愤怒,而德国的那些政客们更为之震惊。

事后,德皇也逐渐感到了事态的严重,为了解脱自己,他只能请布诺亲王代他受过,宣称一切都是他的责任,是他建议德皇说出那些话来的。

但是,布诺亲王却当即反驳说,德国人或英国人不会相信这是布诺亲王的主意。布诺亲王说出这话后,也马上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果然,他激怒了德皇。德皇认为布诺亲王在辱骂他。

布诺亲王原本知道应先称赞,然后才指出他的错误,可是为时已晚。没办法,他只好做第二步努力:在批评后,再加以赞美。结果,奇迹立刻出现了。

布诺亲王开始夸奖德皇,说他知识渊博,远比自己聪明,德皇脸上慢慢地露出笑容。布诺亲王抬高了德皇,贬低了自己。经布诺解释后,德皇宽恕了他,原谅了他。最后,德皇只好自己去收场。

众所周知,赞美能让人谦虚,又能建立友善的气氛。在批评别人前,应先提及别人的优点,对他赞美一番,这就犹如刮脸时先涂点肥皂一样,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消除刺激和敌意,使后面批评更易于被接受。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真诚的赞美,也需要善意的批评。赞美是鼓励,批评是督促;赞美如阳光,批评如雨露,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要想让对方接受你的批评,改正错误,就应在批评前先给对方点“甜头”,然后再给他批评的“苦头”,这样就能让你的批评更有效。

巧弹弦外之音的批评方式

有一次,小张去参加宴会,见主人招待他却没有菜肴,便向主人要来一副眼镜,说自己的视力不好,看不清桌子上的莱。

戴上眼镜后,大谢主人,并称赞主人太破费了,弄了这么多的菜。

主人说:“也没什么莱,怎么说太破费?”

主人问:“莱在哪里?”

小张指指盘内说:“这不是莱,难道是肉?”

小张面对主人的吝啬不好直接说,却转弯抹角,用几句妙语批评主人的吝啬,实在值得回味。既表明了自己的不满,又讽刺了主人的小气。

罗西尼是19世纪着名的意大利作曲家。

一次,一个作曲家拿着一份拼凑的手稿来请教他。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停地脱帽。那位作曲家很奇怪,就问他是不是房间很热。

罗西尼答道:“不,我有见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了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罗西尼巧妙地用“那么多熟人”来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袭太多,含蓄地向对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既不伤情面又达到了目的。

当然,批评也要就事论事,一是一,二是二,哪儿疼医哪儿,不能揭他人伤疤,翻旧账,或夸大其词,借机整人;也不能因一时一事的错误就将他人的过去全盘否定,或形成限定现象,侮蔑此人“朽木不可雕”,更不能当面断定此人“不可救药”。

利用巧弹弦外之音的批评方式,别人是喜欢接受的。因为这种批评方式在不动声色之间便令对方明白了其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