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幽默是教师职业必备的一种能力,是教育的一种特征。通过教育幽默可以给学生带来快乐和喜悦,引导学生走向愉快和醒悟。教育幽默的力量是一种艺术,它所表达的魅力在精神上可增强学生奋发向上的信心;在智力上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人际关系上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紧张状态。教师巧妙运用格言、成语、典故、警句、比喻和联想,常常会使学生在微笑、大笑、含泪而笑中领悟到生活的真理、知识的乐趣。教育幽默是智慧的一种表现,有高度修养、有思想、有经验的教师才可以臻于至致。
五、暗示教学
暗示教学的立足点在于重视问题情境的铺垫,重视教学情感的渲染,造成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有意识功能与无意识功能的统一。暗示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不动声色地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暗示教学需要含蓄,更需要机智。教师有时故人迷途,巧妙解脱;有时十面埋伏,重点突破:有时犹抱琵琶,半遮半掩;有时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暗示教学的妙处在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达到心有灵犀,呼之欲出。
六、张弛有道
这里指教学进行中的节奏、韵律要恰到好处。教师要充分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进行的规律,有抑有扬,有徐有疾。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中驾驭有术,质疑、激疑、解疑有法,制造悬念,牵动人心,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必然有豁然开朗、欣然接受之感。张弛的分寸,依据课题、教师、学生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分割艺术特色。
七、引起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的内驱力。是人们内部需要的转化形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求知欲和好奇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起动机的方法很多,简而言之有问题法、立志法、求异法、兴趣法、发现法、新奇法、意义法、竞争法等等。其目的在于挖掘和激发学生的精神需要,使之产生自觉充实自己的愿望。学生课上引起动机,课下自然需要探究、求索,从而把有意注意转为有意后注意,既培养了兴趣又增强了意志,从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开辟了道路。
八、舒展想象
想象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重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脑中的库存量,舒展想象力。教师在人文教学中通过舒展想象,可以化苍白为精致,化飘渺为逼真。在自然科学领域可以化平面为立体,化单调为丰富。在写作教学中通过创造想象,既能培养学生的文学表现力,又能进一步发展创造思维能力。“踏花归来马蹄香”和“蛙声十里出山泉”式的想象与创造是同义语,它是立志成功者不可缺少的锻造,而这样的教学过程会在一片“风趣盎然”之中渐进。
九、巧置空白
这里的空白是指教学密度要相对合理,教学空间留有足够的空白。正像国画中空白是艺术组成部分一样,教育艺术也有空白艺术。一堂课密度太大,学生和教师紧张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从谈快乐教育了。因此,在有张有弛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留有一块空白,让学生涉猎,会造成意外效果和趣味。如在课的结尾设置一些疑难问题,只让学生静静思考;或引入有趣的材料让学生讨论、争论、辩论,教师不制定标准答案;或讲到精彩之处嘎然而止,让学生动笔去弥补;或让学生再现教材的戏剧情节,体验作品丰富的精神内涵,通过表演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空白艺术可以点石成金,可以书写最新最美的图画和文字。教师是这个艺术的创造者和引导者。友善的态度,宽阔的胸襟,渊博的知识和教育机智,可以造就杰出的空白艺术家。
九大要素并没有也不可能囊括快乐教育或者教育艺术的全部内容,需要有也应该有新的探讨和材料去补充完善它们。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种方法或数种方法并用,快乐教育的效果将是显著的。快乐教育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则必是教育艺术大师。
教师的教育艺术永远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快乐教育所形成的魅力、潜力和活力是任何教育原则也不能替代的。快乐教育九大要素及其六大原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教育艺术仅有的要素和原则。但是教育艺术的构建要把这些要素和原则作为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材料。
愉快教育的六大原则
经验具有其实践的局限性,难以广泛迁移和普遍使用。典型总具有其个性特征,不可能原封不动一成不变地移植效仿。实施“愉快教育”,关键在于掌握其精神实质,而不是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的一招一式。因此,在推广和普及“愉快教育”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形式化、极端化,应注意贯彻以下几项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品德要立足于科学,面向学生,面向实际,依据学生心理年龄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特征,采取适宜学生领会、理解和接受的不同方法、不同原则、不同风格。快乐教育就是要教得有趣,学得快乐,如坐春风润物无声。正如梁启超所描绘的那样:“熏也者,如人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朱墨处为其所染;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也”。这里所讲的熏、烘、染、浸、化可解释为运用科学性原则达到的快乐教育妙境。
科学性的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指教师在运用快乐教育法时,不能为快乐而快乐,为趣味而趣味,不能失之于肤浅,流于庸俗。科学性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发掘程度、传达程度,具有正确性、准确性、逻辑性。实现认识价值上的三性,才是快乐教育的目的。
科学性原则两方面的含义互为制约,互为辅助,缺一不可。
二、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育人,就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品德、知识,身体、心理全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而实施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小学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一个人的素质,是他的品格、学识、气质、修养、情操的综合体现,是一种潜在的、整体性的水平。基础教育应着眼于长期的效应,对学生全面培养,使其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不能有所偏废。当然,各项教育工作是有主有次的,但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机会与条件。
整体育人,并不是要求学生“面面俱优”,“平均发展”,我们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但有的学生在这方面缺乏“天赋”,也许在另一方面却有着非凡的能力。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尺码,应善于挖掘学生各方面的优势。像上海一师附小那样探索和谐的、整体的人格教育,形成以“爱、美、兴趣、创造”四要素为核心的愉快教育体系,实施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并重的健康的人格教育。
三、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培育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育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它是将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传授给儿童,逐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使之成为能动的合格的社会成员。在这个生物的人转变为能动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中,教育的根本在于培育和发挥人的主体性。从当今的社会发展来看,主体性的提出,反映了整个社会改革开放,要求解放社会生产力,要求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求人们具有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历史必然。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我们强调培养年轻一代健康丰富的个性,而健康丰富的个性的核心内容是主体性。离开了主体性,既谈不上自由、全面的发展,也谈不上健康幸福的生活,更谈不上健康的丰富的个性。
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一种自觉的,能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用强硬的态度命令学生去学习,而是要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去感知、观察和思考问题,使学生在这个能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逐渐从被动到主动,从模仿到创造,从依赖到自主,从无把握的尝试到有胆、有识、敢于负责,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四、伦理性原则
伦理性原则表现为通过教师理智的爱,发展学生和谐的个性和健全性格。教师对学生的爱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和尊严,富有人道的精神,努力铸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使之成为具有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尊严感、集体主义情感的新型人才。
教育是充满善意和人道主义的一种艺术劳动,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有意无意问给予的鼓励、表扬、赞许和欣赏,都能使学生产生热情向上的信心;教师对学生的不足与缺陷,进行的批评、责备、敦促和监督,都将使学生感到内疚与惭愧,从而获得反省与奋起的力量。教师的肯定与否定应该是教师崇高价值观的外化,由此必将引起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爱的效应。教师期待的目标,将逐渐转变为现实。那种以专制、强制、恐吓、辱骂、讽刺、挖苦等手段对待学生的方法,不是教育,不能造成快乐学习.只能造成恐惧与敌视。因而,教师要致力于创造和谐、宽松、平等的教育教学氛围,使教育真正成为快乐教育。教师进行快乐教育的根本在于对学生无私的爱,学生快乐学习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的坦诚合作、交流与信赖。这正是快乐教育伦理性原则的核心。换句话说,快乐教育的伦理性不仅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水平上,而且还显示在教师师德的崇高与渺小上。
五、内驱力原则
所谓内驱力,就是由心理或生理方面的需要引起,并推动机体从事满足这些需要的行为的内部唤醒状态。
心理学家们认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着行为,行为的方向则是寻求目标以满足新的需要。因此,需要、动机、行为、目标这四要素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部动力的重要因素。其中兴趣、态度、成功、审美、创造。以及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表扬、理解、尊重、信赖等,贯穿于这四要素之中。
充满魅力、具有无尽美感的艺术性教学,是激发学生对学习追求和向往的根本。许多实施“愉快教育”的学校都十分强调教师教学的艺术性。教师画龙点睛的总结,富有激情的教学,对学生真诚的鼓励,会心的微笑,信赖的目光等等,都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心的唤醒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把学生作为有个性的主体调动起来,是把学生的能动性调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满足学生兴趣、需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激发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逐渐引导学生形成稳固的、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并且,为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因此,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是实施愉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六、审美性原则
快乐教育的审美性原则要求教师把教育教学活动视为一种审美对象,一种艺术劳动的创造过程。一方面教学传递方式要美。教师驾驭教材,传情达意的风度、风格和风范要成为一种美的形象;另一方面教学结构要美。教学行进中,节奏的快慢,教学内容引力的张弛,教学场的聚散,都要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加艺术化,更加和谐与优美,成为学生美的享受。关于审美性原则的论述,已有不少同行贡献了新鲜的见解,本文就不作细致论述。总之,快乐教育的审美性原则表明:寓教于乐与寓教于美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此外,审美性原则还包括美的环境的育人原则。
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的周围的外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而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主要是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文明状态,以及学校、社区等全部的社会存在;而对小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特殊的影响作用的有校园环境、人际环境、家庭环境等。
儿童一出生,就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环境对儿童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杂乱无章、丑恶污秽的环境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而整洁文明的校园环境、和谐融洽的学习和生活气氛,则使儿童心情愉快、精神焕发。北京一师附小的教师们把微笑带进课堂。在低、中年级,教师“做老师、做朋友、做妈妈”;在高年级,教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他们创设了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经过十多年来的实践,勤奋、文明、健康、活泼的优良校风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