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教育与主动参与
愉快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
愉快教育是一种从情感教育人手的人格教育。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要使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愉快地参与课内外的一切活动。学生如果不主动积极地参与、甚至不参与活动,就不会有愉快,也很难有收获,也就谈不上愉快教育。
其实任何一种真正的、合理的教育,都必须由学生参与才能取得效果。一种习惯的说法,认为学生是教师教会的。这是一种传统的、典型的教师中心说。应该说仅仅只有教师教是教不会的,还得要学生主动地学,实际上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同时进行,才会使学生领会。如果学生不学,教师教得再好也是徒劳。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最后都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任何教的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等状况为转移。教育效果的好坏,总是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成正比,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
学校一切工作原是为了教育学生而安排的,但并非都要教师安排,学生被安排;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甚至教师参与、学生不参与。样样都由教师安排、只有教师参与,虽然表面上也可以搞得轰轰烈烈,但实效很少,甚至会产生反效果。用园丁培育幼苗来做比喻,园丁只能给幼苗的生长创造各种条件:例如施肥、松土。对于幼苗来说,园丁可以刺激它、帮助它,但无法替代它。开花结果仍然是幼苗自身内在的活动,仍然要幼苗自身主动的活动。一棵自身不活动的幼苗,不论园丁怎样高明,它也不能成长为一棵活生生的幼苗。园丁企图拔苗助长,只能使它枯萎。西谚说:“你可以把马拉到水边,但无法强迫它喝水,”我国也有“不能强按牛头喝水”的俗语。
苏格拉底把教育比作助产术。教师是助产士,学生是产妇。助产士是协助产妇生出新生命,教师是协助学生的心灵产生概念、知识和领悟力。主动产生知识及概念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他才会有新奇的喜悦和不易忘怀的情感。学生越是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教育效果就越好;越是用强迫的方法,教育就越难奏效。
目前有不少学校都提出要开发学生潜能的问题。但怎样开发学生潜能呢?首先是要学生本身有这种强烈的愿望和主动的参与,同时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科学的启示,如果学生消极被动,只靠教师像训练马戏团的狗那样进行“创造技法”训练,肯定是没有效果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一师附小就在全市之先研究科研课题“怎样使孩子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得到发展”,现在,通过愉快教育的实施,可以给上述问一个答案,这就是首先要使孩子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教育过程。
目前,要从教师角度解决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最好的办法不是限定各科教师每天的作业量,而是应该要求教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科的教学中来,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学习会事半功倍。
因此,开展愉快教育重要的一条,就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懂得和能运用这一条原理。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内外的一切活动,学生才会在学校里感到愉快,才会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才会把上学当成一种快乐,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六条途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把握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论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甚至相互抵消……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主体”和“主导”的统一,就必须探究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最佳结合。武汉四十五中学胡德棠老师总结了六条有效的最佳结合途径: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前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丰富完善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在得到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易于激发出来,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最容易树立起来,学生的无限发展的潜力最容易挖掘出来,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充分证明这一点。同时,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尊重,爱戴也容易加强教师教的主动性、针对性、诱导性和实效性,容易激起教师的讲授激情。因此,要实现“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结合就必须首先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前苏联提倡的合作教育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基本原则传统的教学观念,往往以统一的模型化目标要求学生,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要实现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结合,就必须确立多层次、多维度师生一致的教学目标。学生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情感和个性的有血有肉的人,教师不可能根据一个标准,一种模型把学生塑造成完全符合教师自己意愿的标准产品,实行统一化、模型化的教学目标,只能给学生个性及主体精神带来极大的摧残。现实的教学目标只能是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只有高低之分,没有性质上的正误之别。在达到最基本的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学生愿意向哪个方向发展就让他们向哪个方向发展。适合在哪个方面发展就让他们在哪个方面发展。只有如此,“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结合才能得以实现。这是我们在探究“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评价的统一性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杠杆教学评价的统一,首先是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所谓外在价值也称社会指向价值或功利性价值,主要指教学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的价值。所谓内在价值或称非功利性价值,则是指教学在形成一个人完美的内在性格和高尚精神世界方面的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教学的功利性价值,教学过程基本上成为一种强迫的外在过程,个人的能动、自主完全隶属于外在的社会状态下,学生主体性发展受限制。因此,必须确立教学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相统一的双重价值观,即在承认教学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也承认教学在满足个人丰富的精神需要和完善个人独立性方面所具有的巨大塑造力,承认教学不仅是一个促进人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人个性化的过程。
此外,要做到教学评价的统一,还必须摒弃“唯书、唯智、唯分”的狭隘的价值观,确立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只有教学评价的统一,学生的主体个性才能得到体现,教师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并引导其正确发展。
说教育评价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杠杆,就是指当“主体”与“主导”相悖时通过评价的手段来进行调节,以保持“主体”与“主导”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
四、课程设置与学生知识结构的契合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重要条件课程设置是学生智能结构的蓝图,单一僵化的课程结构,不仅难以满足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需求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且从根本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排斥了学生主体的个别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按不同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可行的办法是,限制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活动课、实践课,组成合理的课程结构,为学生主体个性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