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主要途径处在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的生理特征及感知、记忆、思维、兴趣等心理特点,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规律,而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发展速度与水平又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悬殊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同时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实际文化知识基础、思想状况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保证学生主体的发展。因此,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是“主体”和“主导”在教学实践操作上的出发点,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重要途径。
六、教学过程中师生同步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显著标志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就是教师“教什么”,学生“怎样学”。教师导之以理,授之以法;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这二者的协调同步,就是“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结合。此外,我们通常讲的备、教、改、导、考、析,实际上是教的过程,而不是学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应该是预习、听讲、复习、练习、应试、小结。要使教与学协调,必须使教与学的过程契合,必须谋求教与学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师生心理的同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设疑”和“解疑”上,则是教师启发生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学生思考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这种契合与同步,正是“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生动体现和显著标志。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它的出现,必然引起教学中各因素的一系列变化,探究“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结合,为的是寻求变化的规律,增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性,使“主体”“主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激发教师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主体”与“主导”结合的契机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我们抓住这些契机,就一定会带来生动活泼的教学新局面。
课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及指导
一个人获取知识信息一般有三个渠道:读书;从师;与他人的交往。而目前的小学教育往往重视前两方面,忽视了后者。然而,从社会交往中获取知识信息在人的一生中却十分重要,指导小学生掌握在人际交往中的学习方法对顺应当前社会发展更是不可或缺的。
江苏金湖县教研室卢专文老师实验并总结了“课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指导”,对提高愉快教学的课堂质量很有价值。
一、课堂学习中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的学习特征及活动机制1.学习特征
(1)人际交往中各成员间的关系亲密友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补充。
(2)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理解和接受学习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并积极地参加其活动。
(3)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堂里表现出多向交往。
(4)具有以下一些心理特点:
注意状态——对问题讨论的注意高度集中和稳定,对学习全神贯注,甚至入迷。
情感状态——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愉快地在交往中进行学习探讨,课堂内师生、学生之间的感情十分融洽。
意志状态——在交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能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能相互勉励。
兴趣状态——在互动、互助的交往学习中,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
思维状态——在交往探讨中,学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2.活动机制
人际交往学习方法是在学生喜悦、悲戚、思考的心理状态中,在生活的群体中形成与发展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这种学习方法的活动机制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1)卷入。学生本身是个体,但他是在群体中学习与生活的,要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首先将自我这个个体卷入到具有内聚力的群体之中,通常称为“合群”。这就为人际交往学习创造了一个必备的环境。
(2)交往。当学生卷入到群体之中时,就必须学会交流。当然,开始时这种交往可能是无目标的,有的时候可能产生摩擦,但这种交往中的摩擦会迫使他掌握人际交往学习方法。
(3)支持。相互支持是人际交往活动中的必然过程。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总会相互支持,相互补充,而且这种支持是纯洁的、无代价的。
(4)竞争。竞争气氛充溢在人际交往的学习生活之中。因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特别强,尽管他们在交往学习中能互助、互补,但他们每个人也总想比别人强。
(5)教师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人际交往学习中的调控功能,把交往、支持、竞争引人正轨,使人际交往学习群体成为合作学习的群体。
(6)研究发现。在交往学习中发现真理,是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的最终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正当的交往、支持和竞争,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每个人都能在学习中达到理想的境界。
以上可简单表述为卷入群体——相互交往——相互支持——相互竞争——教师调控——发现真理。
二、课堂学习中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的指导原则
1.沟通与交往
课堂是教和学的场所。教与学的活动就是一种人际关系。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儿童心理特点,小学课堂教育的沟通与交往完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的。在课堂上的沟通与交往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师运用启发、激励的语言协调师生交往情感,引起小学生学习的兴趣;(2)引导小学生阅读课本,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便增加人际交往的信息;(3)指导小学生动手操作,做小实验,使他们相互合作,在实践中认识新知识;(4)组织小学生课堂集体讨论,让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相互交流,相互补充;(5)鼓励小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等等,这些都是课堂上沟通与交往的手段。教师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应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而是与他们沟通,给予引导和帮助,使他们感到,课堂上既可以学习新知识,又可以交朋友;老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可与之交心的朋友。
2.了解与信任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是指导人际交往学习方法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在人际交往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信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一位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他的脸部表情应始终表现为了解每一位学生,他的眼神应始终表现出信任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要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希望,特别是小学生,他有好胜心与好奇心,容易接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特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创设与帮助
学生学习上的成功是有契机的。一个适当的机遇,可以成为学生进步的一个转折点,使他踏上成功之路。突破口在一个小学生身上,往往是多角度的,需要教师细心发现。这种突破口一般就是一个人的特长、优势和潜能所在,甚至是一种闪光点、生长点、发展点。一经发现,就要创造人际交往活动的条件,施以良性刺激,积极扶植。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生长点、发展点主要是在课堂互相活动中产生,因为他的绝大部分活动是以课堂学习为范围。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在人际交往学习活动中注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从而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取得成功。
目前,在小学课堂教育中,教师讲得过多,该学生自学的没有让学生自学,该学生交流讨论的没有让学生交流讨论,这恐怕既不利于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学习方法,又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坐在课堂里,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课堂,而认为是某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师的功能之一,就在于讲课时通过人际交往的相互作用,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4.合作与发展
合作教育是目前国内外教育专家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应提倡合作教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和学生关系,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有位领导在听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小学数学课,他的思想完全被师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迷住了。当教师向同学们发问:“谁能再给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这位领导竟举起手说:“我!”当时,全班学生兴奋不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人际交往学习中合作教学的成功。凡有经验的教师,都注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合作,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教学,对学生来讲,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机会。从小培养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关心的良好思想品德,更有利于他们从不同方面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