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实施愉快教学
22376000000007

第7章 愉快教学与启发式(1)

课堂愉快教学的“启”与“发”

在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根据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的原理,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起作用。教师要善于教,学生要善于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优秀的教师在于能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古今中外的教学实践充分表明,教师教授知识与技能,点燃学生智慧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式”。所谓“启发式”,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启”,“启”者,启示开导也;一方面是“发”,“发”者,能动发现也。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对学生进行启示开导。学生在教师的启示开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自己努力探索,发现新的知识。这种“启发式”的教学,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也已引起世界各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注意和研究。

《学记》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好的教师,应对学生启发诱导,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严格要求学生,鼓励学生发奋学习,而不要施加压力,压抑学生的积极性;要勤于指导,而不要超越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的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由“有师自通自会”达到“无师自通自会”。18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又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法”,实际就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只起开导作用,各种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教授法中,就提出要启发式,不要注入式。

我们认为,启发式教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是教学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方法。启发式是与注入式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视学生为储存知识的“容器”和“仓库”,使其思维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以至严重地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启发式则与之相反,它是教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与其他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具体的教学方法往往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格式或若干教学环节,因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程序性;启发式则不同,它体现在各种具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步骤、教学程序之中。启发式教学的这种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是指导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方法。

其一,启发式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双边活动相互促进的基本教学规律。

其二,启发式是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中的具体方法颇多,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其三,启发式是教学活动的普遍调节手段。首先,启发式适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克服了其他具体教学方法在特定的适用范围、使用条件上的局限,对于各学科教学活动具有普遍调适作用。其次,启发式是贯串于教学过程始终的调节手段。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启发式在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的“启”,要能够使学生“发”。这种“发”,重在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为此,就要求教学内容和形式能引起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什么内容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一是学生很想探索的科学领域中的新知识、新信息。二是学生虽然知道,但还不理解的知识,三是具有趣味性的知识。教学内容如果是具有上述特点的知识,加上教师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的启发诱导,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此外,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地集中,有中心思想,有重点。在一定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主要对象上。

为了搞好“启”与“发”,师生之间,要互相了解,包括了解双方的优点和缺点。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和知识基础,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过程,做学生的知心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既要“高难度”、“高速度”,引导学生刻苦攻坚,向现代化知识的高峰攀登,又要注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要求过高过急。学生也要了解教师的特点。各个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方法上各有特点,有优点,也有缺点。学生听课时,就要迅速适应各个教师的特点。孙子兵法中的“知彼知己”也可用于教学中。师生都要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就可做到教学相长。

事物是千差万别的,人们的思维特点、思维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与学生,由于社会经历、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以及个人性格等方面的不同,教师与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就不会绝对相同。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有独创性,不能做人云亦云的应声虫,应当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智能,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大胆创新。

愉快启发的基本内容

一、“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

启发式教学,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一起共同完成教师事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二、主要活动

启发式教学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注”的过程,它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环节的活动才能完成。主要有如下一些教学活动:

1.教师启发:目的教育、方法指导、设疑启发、实验启发。

2.学生摸索:预习自学、阅读教材、设疑提问,自做实验。

3.整理提高:学生作业、实验设计、整理分类,知识小结。

4.发展深化:复习深化、自我检查、笔试口试,综合运用。

三、读、议、讲、练、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开动脑筋,根据教材内容,教学实际情况,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时,采用:读(书)、议(论)、讲(解)、练(习)、做(实验)五个方面有机结合。如果只靠一种单调的“自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学不下去,教师既不能启发学生思维,学生也不能发挥主体作用。比如说读书,就注意指导学生的“粗、精、细”三读的阅读指导。粗读能大概了解所学的内容和所学内容的基本思路。精读,是用点、线、圈、勾等记号划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句。细读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好下述四读:比读,比较所学概念的异同点;联读,回头看,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行知识系统化、脉络化的工作;续读,做完练习后,再回头看教材,加深知识的理解;写读,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整理知识,写心得笔记,小结知识。或在书上眉批、尾批、旁批。

四、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自学为主,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学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自学的好坏是关系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也是学生逐渐不依赖他人而独立获得知识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

1.主要应培养以下的能力

(1)自学基本能力:

①订学习计划能力。

②预习阅读能力。

③学习质疑能力。

④分析小结能力。

(2)自学综合能力:

①交流能力——发言表达能力,比较辨误能力。

②复习能力——理解记忆能力,单元小结能力。

③应考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解题析题能力。

④其他能力——查阅文献能力,调查实践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首先从培养学生预习阅读能力开始。

2.应指导学生的自学

树立学生信心,培养自学习惯。

在自学开始前要帮助学生,特别是差生树立自学的信心。开始学习内容要少,自学时间要放宽些,让每个学生都尝到自学的甜头。教师不讲内容,估计学生完全可以看懂,就坚决不讲,不要开始就养成依赖心理。训练学生自学的步骤如下:

启发树立信心—示范指明方向—尝试自学甜头—学生独立自学—师生小结自学方法—逐步养成自学习惯。

愉快启发十九式

研究现代启发式教学,不断充实和发展其内容,逐步求得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体系,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启发式教学是教者在教育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教学指导思想。就其常见的教学形式而言,以下二十种形式具有较广泛的实用性。

一、目标启发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传授知识绝不是仅仅为了储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掌握有关的基础理论、技能和方法,进而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有的未来学家认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究问题、没有预见能力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知识的论证的方法往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方案设计和论文的思考方法,构思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远比方案设计和论文本身更重要。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设计课教学中,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搞出一篇论文或一个方案,而应使学生掌握最优论文或方案的思考方法和技能,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对待学习中的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精髓就在这个地方。

目标明确是激发动机的诱因和调节行为的标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自觉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要明确培养目标,要明确本专业课的性质、任务、基本内容和要求;还要明确教学过程各个单元课程和各个教学环节,以及每堂课的要求,指出重点、难点、疑点、关键和要求掌握的程度等。只有如此,才能打开知识的大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激疑吸引式

指教者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方向、蕴含吸引力的思维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

宋朝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朱熹《学规类编》)“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教师的责任在于:

1.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人。

2.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这就能开拓思路,启发学生多想、深思,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它是从问题入手,引起悬念,意欲让学生寻觅问题的“归宿”和“落脚点”。在知识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学生的思维发展上均可应用。如,在课题上设疑:在学习能被2.5整除的数时,教者首先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些数,教者都能迅速判断能被几整除。学生验算后深感惊奇。接着教者出示一组数问:“谁能很快答出能被2.5整除的数各是哪个?怎样判断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呢?他们具有哪些特征……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内容”。这样导入新课,可使课题跃然而出,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去寻找问题的“注脚”。

三、提问启发式

这一方法要求真正揭示事物的客观矛盾,形成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主动地思考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成效。

教师怎样提出问题才能有启发性?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依据提问的作用不同可分为:

1.点明知识规律性的提问。

2.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提问。

3.分析或概括性的提问。

4.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提问。

教师运用启发提问应注意的问题有:

(1)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稍高于学生水平,形成“信息差”。这是启发式的关键。赞科夫说得对:如果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面前没有出现应当克服的障碍,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萎靡无力。

(2)抓住主要矛盾,在重点关键问题上提问,而不是事无巨细、每事皆问。为了提高提问效果,有人提出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设问:教材的疑点要问,关键的内容要画龙点睛地问,含蓄的内容要问。

(3)提问要从实际出发,按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和实施。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应该达到以下要求:教师讲课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情绪,引起情感共鸣,随时提出一些有趣味的问题,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知识要讲得“有所知,有所不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要把同一课题的各种不同观点都摆出来,教师不急于表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和选择,培养他们的求索精神和鉴别能力。要着重讲解课题的过去、现在和发展趋势,把未解决的内容提出来,鼓励学生去探索、创造和发明。要从正面和反面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和对比,培养辨证思维能力。要从知识结构上提出思考题,要求学生全面地分析和把握课题,培养全面地看问题的本领。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造成“认知”冲突,鼓励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培养钻研问题的良好品质。要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提出一些难度较大、较深的课题,激发他们向科学险境进击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学习毅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要从浅显举例和实际事物中,启发学生寻找问题的哲理和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理解力和概括力。要举出有典型代表性的一个问题和实例,让学生去进行联想,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和思维综合能力。要从事物发展顺序和知识内在逻辑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的顺序性等等。

启发提问的六种类型与操作:

提问式启发基本上是以老师发问为特征的。它包括推导型、含蓄型、怀疑型、观察型、悬念型、究因型等形式。不管哪种形式,都既可让学生回答,又可以自问自答,这主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被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提问式启发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兼有引导性质。

1.推导型提问

是依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进行推理、推问诱答的启发方法。

在教师讲授知识时,如果新知识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便可采取推导型提问。比如,“既然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那么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是以旧知识为基础、推导新知识的提问。又如,数学教学中讲到减法法则时,从(+3)-(-5)=+8与(+3)+(+5)=+8,推导出(+3)-(-5)=+3+(+5),根据上边等式提出减法法则。这是归纳性质的推导型提问。

2.含蓄型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