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定社会文明的含义,是构建社会文明学的理论体系的重要前提。
对文明概念的科学考察表明,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文明具有社会品质;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文明是社会整体的进步;文明是一个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文明是社会规律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文明是文明行为、文明过程和文明结果的有机统一。对文明与文化关系的辨析表明,文明是文化的基础;文明是包括文化的最大的实体;文化是文明的典型表现;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明与文明时代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梳理文明与社会的关系可知,文明和社会两者紧密相连,对其影响巨大但并非与之完全同步。本章正是在理清上述关系的基础上,界定和揭示了社会文明的内涵、本质和特征,阐明了社会文明学的研究对象。
一 文明内涵的分析与界定
于建荣博士考察分析了中外关于文明的35种定义,发现其中主要包含了48个构成要素:人类、国家、地区、民族、社会、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类型、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模式、生活方式、文化、文理、文采、美术、进步、光明、开化、发展、先进、发达、较高阶段、新内容、现代、成果、财富、产物、过程、发展史、逐步前进、进化过程、历史过程、范畴、独立概念、宗教概念、历史范畴、精神文明、世界观、道德品质、道德环境、德智、习俗、科学、实业、协调、凝聚力、木乃伊。按照其密切程度大致可进一步把这48种要素分归纳为16种类型,并且明确统计出每一种类型的定义所占的比重。
第1种类型:文明主体(包括人类、国家、地区民族)。认为文明是主体文明,占17%。文明主体可以是整个人类,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
第2种类型:社会(包括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类型、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模式、生活方式)。认为文明是社会文明,占21%。恩格斯提出:“文明是实践种社会品质。”这种社会文明,可以是社会生活文明,也可以是社会类型、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文明。
第3种类型:文化(文理、文采、美术)。认为文明指文化,占11%。
第4种类型:进步(包括光明、开化、发展、先进、发达、较高阶段、新内容、现代)。认为文明指进步,占20%。这种进步可以指社会的光明、开化、现代和新内容,也可以指社会的发达和较高阶段。
第5种类型:成果(包括财富、产物)。认为文明指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全部成果,占10%。这种成果的,也可以是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和社会的,等等。
第6种类型:过程(包括发展史、逐步前进、进化过程、历史过程)。认为文明是一个过程,占5%。这个过程可以是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历史,也可以是整个世界发展进化的历史过程。
第7种类型:行为。认为文明是文明主体的一种行为,占2%。
第8种类型:范畴(包括独立概念、宗教概念、历史范畴)。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占3%。
第9种类型:精神文明(包括道德品质、道德环境、德智、习俗、世界观)。
认为精神文明是文明的重要内容,占5%。
第10种类型:西方色彩。认为文明指具有西方色彩,占1%。
第11种类型:整体。认为文明是一个整体,占2%。
第12种类型:科学。认为科学是文明的一大要素,占1%。
第13种类型:实业。认为文明指实业(实际上是物质文明),占1%。
第14种类型:协调。认为文明指协调,占1%。
第15种类型:凝聚力。认为文明指凝聚力,占1%。
第16种类型:木乃伊。认为文明指木乃伊等,占1%。
综合以上各种不同的文明理论和不同的文明定义,特别是恩格斯关于文明的说法,于建荣在其博士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研究》中给文明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所谓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社会规律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文明行为、文明过程和文明成果的有机整体。
从静态的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进步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这个定义的明显要素是历史、范畴、社会、进步、规律、行为、过程、结果、整体等九个要素,占上述文明要素的80%。
如果进一步分析这九个要素,历史可以把木乃伊纳入,整体可以包容协调、凝聚力,社会、进步等可以包容精神文明、文化、实业等要素,行为可以包容主体,规律可以包容科学。这样,这个定义基本上包容了目前人们对文明定义的全部要素。
具体来说,文明的科学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基本要点:
第一,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实践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活动。劳动是实践的基本形式。如果没有劳动,没有实践,就不会有人类,也就不会有文明。人类就是在劳动过程中才最终从动物界脱离出来,诚如恩格斯所说,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劳动创造了人。而且,文明也是人类劳动的创造物。劳动的进步,即劳动方式、劳动工具等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从野蛮逐步走向文明。也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纺纱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创造物。实践活动不仅使人类创造了文明,而且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只要人类的实践一停止,文明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所以,文明首先是一个实践的范畴,具有实践性。文明的实践性另一层意思是说,文明并非只是人类活动的成果,而且还是活动过程本身,是人类的具体行为方式的进步表现。人类的行为方式多种多样,但每一种行为方式都或多或少地透视出文明程度的高低。因此,我们在考察人类文明时,必须将人类的行为也纳入其中。
第二,文明是一种社会品质。文明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文明总是社会文明。除原始社会外,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文明。从本质上来说,文明的社会性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马克思说过:“人是最名符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在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和文明人偶然落到荒野时,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文明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脱离了人类社会,就不会有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另外,人类正是通过组成社会后才最终摆脱了个人的局限而进入文明社会的。弗洛伊德认为,文明有一个并非不重要的特性是合理“调节人际关系及人的社会关系的方式”,“大多数人聚集在一起,就比任何单独个体要强大,就会以团结对付各独立的个体,这时人类的共同生活才有可能。这种社会的权力就被作为‘权利’来反对被谴责为‘野蛮力量’的个人力量。个体力量被社会力量的这种代替构成了文明的决定性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的文明性。
第三,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尽管某些文明批判论者将文明时代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之于文明发展所造成的结果,但文明本身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似乎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与卢梭对人类文明的诋毁和谴责不同,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则确信,对人类文明的谴责是孩子气的呓语,而文明社会中的人比未开化状态下的人生活得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对卢梭说,人天生是一头猛兽,文明的社会用社会秩序给这头猛兽戴上了铁链,驯化了他的野性,为他提供了发展智力和幸福的可能。基佐表示:“文明一词的天然含义是进步、发展的概念,它是以人民在前进为前提的。这就是公民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不断完善,这就是在所有社会成员间进行最公正的力量与幸福的分配。”“文明这个词所包含的第一个事实是进展、发展这个事实。”福泽谕吉也说:“文明是一个相对的词,其范围之大是无边无际的,因此只能说它是摆脱野蛮状态而逐步前进的东西。”弗洛伊德批评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称之为文明的东西要对我们的不幸负主要责任,如果我们放弃文明,退回到原始状态,我们会更幸福。“我称这种观点令人惊异,是因为我们无论以什么方式给文明的概念下定义,伴随着我们寻求避免来自痛苦根源的威胁的一切事物都是文明的一部分,这是不争的事实”。毛泽东谈到文明史时说过:“人类的历史,据说有五十万年。这五十万年之中,一段是野蛮史,一段是文明史。文明史只有五千年或者稍多一点。我们中国的历史算长得很,但也只有四千至五千年……文明社会从奴隶社会算起,在中国据现有的可靠资料,应从商、周算起。”在这里,毛泽东也是将文明作为不同于野蛮而言的。可见,说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其实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说文明是进步状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文明成果的形式是进步的;二是指文明内涵总是与时俱进的。进步发展是文明的外在表现,与时俱进是文明的内在要求。
第四,文明是社会整体的进步。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看来,人类的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实际上就是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的物质生产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因此,物质文明是文明整体的基础。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马克思强调应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又将文学、艺术称之为“文明中间一切精致的东西”;将哲学说成“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得到不断地改善。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要不使文明的果实——已经获得的生产力遭到破坏,就必须粉碎生产力在其中产生的那些传统形式。这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突破传统的政治形式,要求政治形式的文明化。可见,文明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它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构成的体系。一个社会只有当其内在构成的各个部分协调发展的时候,文明才会放射出其特有的光芒。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物质的进步而没有精神的进步和政治的进步,还称不上是文明社会;反之,如果一个社会只有政治的进步而没有物质的进步和精神的进步,也不能说是文明的社会。
尽管它们的发展可能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而是有先有后的,但它们的大体协调发展则是完全必要的。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是长时期单兵独进的。正因为如此,不仅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文明是社会整体的进步,而且基佐、福泽谕吉、汤因比、杜兰、伯恩斯和拉尔夫、托夫勒等许多思想家们也都认为文明是社会整体的进步。
第五,文明是一个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说文明是进步的,并不是说文明本身就是完善的。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文明虽然表示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步,但文明只是人类经历的独特过程,并不是说“文明就是完善的同义词,是人类预先注定要通往完善的道路”。我们之所以说文明是一种进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说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种进化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一旦停止了进化和发展,文明也就不再是文明了。对此,福泽谕吉批评说,有人“认为目前的世界文明已经登峰造极,而不了解文明是指正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今天的文明还没有达到路程的一半,岂能遽然要求它尽善尽美”,“所以对现代社会,要求文明达到登峰造极,犹如在社会上寻求一个十足健康的人一样……从病理上来说,一般人纵然似乎很健康,充其量只能说是带病的健康,国家也像人一样,纵然称为文明,也绝不会毫无缺点的”。因此,我们对文明的认识,不能将它看成十全十美的东西,而只能看成是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
第六,文明是社会规律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文明是指整个社会文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整个社会文明应该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文明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曾经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只有在规律的意义上,才能理解文明的进步,才能实现社会进步,达到文明。
第七,文明是文明行为、文明过程和文明结果的有机统一。文明行为是指文明主体的文明行为,既排除不文明主体的行为,也排除文明主体的不文明行为。文明过程是指文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持续性。文明结果是指文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成果。这三者之间是统一的,也会发生矛盾。
文明强调的是它们之间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