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社会文明整体发展去认识和把握文明系统,必然涉及人类社会整体文明与分支文明的辩证关系这样一个重大课题,涉及整体文明与要素文明的辩证关系这样一个始终存在的社会文明结构的问题。从横向的静态的视角看,社会文明是指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狭义社会生活、生态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们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狭义社会活动、生态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的总和。所以,社会文明的结构体系包括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狭义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系统。社会文明结构具有开放性。
一 社会文明结构分析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是社会文明分析的方法论基础。社会结构是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视角。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三对矛盾出发,以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五大要素为主,科学解释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社会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活的有机体。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出发,强调社会不是简单的机构的组合,而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活的有机体。马克思在《资本论》1867年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列宁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配搭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社会,社会生活在其现实性上的本质是实践的。因而,对于社会有机体的考察,应该从作为主体的人及其社会实践出发。社会有机体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要素,其表现形态是复杂多样的,既要从动态上把握其形成、变化的整体性,又要从静态上把握其内在的结构层次和辩证联系。
第二,社会有机体从动态上看是三对矛盾综合作用的整体发展过程。从社会有机体的内在关系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出发,马克思主义鲜明地肯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同时也明确承认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和其他各种因素的能动性,强调社会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等多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合力过程,而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种动因。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段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这里,马克思从发生学的角度阐述了社会结构所包括的内容,他认为同一定的物质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竖立其上的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还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马克思还明确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第三,社会有机体从静态上看包含五大基本要素。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三对矛盾,主要是由五大基本要素即生产方式、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所构成的。这五大要素是社会结构的最基本内容。生产方式可称为社会结构中的基础要素,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可称为社会结构中的上层要素,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可称为社会结构中的前提要素。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生产方式是任何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的总和,主要体现为政治活动的规范,反映统治集团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政治上层建筑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同时对于经济基础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上层建筑主要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其他非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观念,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既反映社会存在、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人口因素提供社会存在和发展必需的主体力量,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人口的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就不能进行社会生产,也就构不成社会,更谈不上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场所,提供各种生产生活资料。没有一定的自然环境,人类就不能顺利从事其他生产和社会活动,甚至难以正常生存。
二 社会文明的整体结构
社会结构决定社会文明结构。正是基于对社会结构的上述分析,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整体文明观,认为社会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各种要素所构成的严密系统。社会文明作为人类创造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各种积极成果的总和,既有物质的内容,也有精神的内容;既有政治的内容,也有经济的内容;既有社会的内容,也有生态环境的内容。整体文明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是对文化进行衡量、比较的进步性的价值判断标准,用以说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程度和状况。它不仅包含着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物质成果,而且包含着人类改造主观世界过程中所获得的社会精神成果,还包含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民生富裕、生态和谐等方面的成果。
由于人类社会是由生产方式、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环境和人口五大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与此相对应,人们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狭义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实践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分别构成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狭义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社会发展集中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系统的全面进步和整体推进。社会文明系统的全面发展,包括由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基本要素的成长,还包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程度。主要体现在社会文明系统中的各种文明,如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狭义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相互作用中的不断完善和进步过程。
由此显示出社会和谐的状态和程度。
从五大文明的多视野同时入手来完整把握文明的整体结构,才能将文明的各个领域的发展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发展的格局,促进社会各个领域、各项事业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推进。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经论述了包括经济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狭义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在内的社会整体文明观的思想。在人类和人类文明史上,任何时候和任何地域,不论是什么民族也不论是什么国家,构成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都必须是包括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狭义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方面。这是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和自然观之统一理论观察人类社会文明结构得出来的必然结论。
经济文明。经济文明不仅包括生产力文明即物质文明,也包括生产关系文明(详见本章第三部分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说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代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这就告诉我们,物质生活资料的满足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就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经济成果,也就是经济文明。因此,经济文明正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活动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条件、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等生产力的状况和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等;二是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条件的状况及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三是所有制关系的完善、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物资资料的合理消费等。可见,经济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领域的开化程度和进步标志,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过程中获得的经济成果的总和,即是人类创造经济财富的总和。
政治文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中,人类在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不断地生产出适合物质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生产力的体现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各种社会制度,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制度文明。制度文明应当包括各项社会制度,即主要指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法律制度、家庭婚姻制度等的进步,以及人们参与制定和执行各项社会制度能力的提高。
当国家产生以后,这些制度就组成为国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称为社会制度。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在这里所说的社会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就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在制度文明中处于核心地位。马克思在1844年11月拟定的《关于现代国家的着作的计划草稿》中首次明确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马克思所说的政治文明,无疑是指国家制度,因此,政治文明是属于制度文明范畴的。现在,我们所说的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活动方式的开化程度和进步标志,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也是人类创造的政治经验的总和。它包括政治制度文明、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
精神文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文明社会系统,它包括许多复杂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是由诸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统一体。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指出:
蒲鲁东先生了解,人们生产呢子、麻布、丝绸;“可是,蒲鲁东先生不了解,人们还适应自己的生产力而生产出他们在其中生产呢子和麻布的社会关系。蒲鲁东先生更不了解,适应自己的物质生产水平而生产出社会关系的人,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即这些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表现”。这里所讲的“生产出各种理论、范畴”,尤其是不断生产和再生产各种精神产品,是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精神成果。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精神文明。
狭义社会文明。狭义的社会文明即“社会生活文明”的简称,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客观存在的文明。社会生活领域的存在决定着社会生活文明即狭义社会文明的存在。马克思在论述唯物史观时指出:“物质文明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的话客观地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生活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四大领域。
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存在,人们是公认的。什么是社会生活呢?
社会生活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社会形成时,“人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交往,结成了纵横交错复杂密切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社会群体和组织机构”,人们在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中的生活,就是社会生活。人们公认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公认社会生活的进步状态是社会生活文明,并且将它简称为“社会文明”。显而易见,不是别的什么,而正是社会生活领域的存在,决定着社会生活文明即狭义社会文明的存在。
狭义社会文明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会要素文明。二是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秩序、精神生态环境)文明。三是社会实体(个体、家庭、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等)文明。四是社会过程文明。必须指出,以上所说到的狭义社会文明的基本内容,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民族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