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系统除了包括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狭义社会文明外,还包括能够促进社会各种文明得以实现和发展、具有自然基础性质的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生产力虽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离开了生态环境这一前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因此,离开生态文明的社会文明系统是残缺不全的,忽视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紧张状态,不可能有和谐社会可言。
在社会文明整体结构中,经济文明是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创造的经济成果,为社会存在、变革和进步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生产关系条件,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其中起关键作用。政治文明是人类在政治领域创造的政治成果,主要体现为社会政治关系、政治活动、政治秩序、政治资源的合理安排,包括先进的政治规范、政治组织、政治制度等,为社会文明发展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文化领域创造的精神成果,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文化上的集中体现,表明社会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精神关系、精神需求的极大发展,表明社会思想文化事业繁荣,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狭义社会文明是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创造的积极成果,在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分配、社保、稳定等民生问题的过程中,致力于建立维护和扩大社会成员基本利益的有效机制。应该指出的是,狭义社会文明所谓的社会,主要是指狭义的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相对应的“小社会”。由于狭义社会文明涉及的主要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狭义社会文明建设主要是为了维持民生、改善民生,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满足民生需求。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生态领域创造的积极成果,表明人们用文明的态度、文明的方式去对待自然界所获得的积极成果,是生态生产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是社会文明生态化的表现。社会文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代表各自领域的积极性成果,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无论哪一种文明,对于社会整体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整体文明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侧重,但它们又有机统一,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三 社会经济文明系统
1.经济文明的提出及其必然性
(1)“物质文明”不能涵盖全部经济活动
国内学术界曾对物质文明中的“物质”是否包含生产关系,存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意见。
刘学经主张“物质文明应包括生产关系”,其理由如下:第一,“马克思在《剩余价值论》中曾把生产方式与精神生产作为一对范畴来考察”,“而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第二,“各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不同的,它们本身直接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的重要内容”;第三,如果不把生产关系的内容也包括在物质文明中,“就不能正确解释我国与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了。相反……这个问题就好解释了”。
陈游天、谢立忠、彭赟等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物质文明包括生产关系”的命题不能成立,因为:第一,马克思在《剩余价值论》中讲的那段话,丝毫没有“物质文明包括生产关系”的意思,而是说在各种生产方式下,有各种不同的精神生产。要正确认识某一历史时期的精神生产,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该时期的生产方式。第二,不能把“物质生产方式”等同于“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指“社会活动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资料”发展的程度和水平,通常是从品种、数量和质量三个方面来加以考察的。生产资料的品种、数量和质量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其所达到的水平,生活资料的品种、数量和质量特别是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程度和结构,都是判断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的生产过程,也就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过程;社会生产的方式,则是物质文明的创造方式。因此,把社会生产或社会生产方式与物质文明直接地、简单地等同起来,进而以此为前提得出“物质文明应当包括生产关系”的推论是极不妥当的。
第三,以各种不同的生产关系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反作用为例,来证明生产关系本身“直接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不能成立的。这两个命题之间并不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这一命题中,充其量可以进一步推出:生产关系对于人们创造物质文明的能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如果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考察生产关系在发展物质文明中的地位,则完全可以认为,物质文明本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第四,生产关系本身也可以有文明与不文明之分,但不能由此将它划入物质文明的范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范畴并没有穷尽社会文明的全部内容。除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外,社会文明还应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文明。虽然各种社会关系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形成的,但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直接划入物质文明,也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归入精神文明。
严格地说,它们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大文明范畴所容纳不了的,它应当是一个独立的文明范畴。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还是从现实的角度考察,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中的文明都是显而易见的。虽然用物质文明来评价人类文明的水平、衡量人类进步的状态不无道理,但是,要用物质文明来概括人类的整个经济行为,特别是用它来评价和衡量人类经济活动的文明状态,就有点勉为其难。因为,人类经济活动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既牵扯到经济的思想、动机、目标、计划,也离不开经济的关系、制度、体制、机制;既要制定切实的发展目标,也要选择科学的实现手段;既要追求一种理想的结果,也要讲究一个合理的过程;既要注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也要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既要提高经济本身的发展水平,也要考虑与之密切相关的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复杂的过程,难以用物质文明来涵盖。只讲物质文明,无法理解人类的整个经济活动,也难以确保整个经济活动的文明运行,必须从中从整个经济文明的视野看问题。
(2)提出“经济文明”的必然性
中国学者孟安邦认为,提出经济文明具有客观必然性。
第一,经济文明是人性的内在体现。文明,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创造的结晶、智慧的凝结、文化的积累,是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尺、评价社会发展的基准,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人类之所以不断地创造财富、发展文化、推进文明,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自身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需要,既是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也是人的基本属性,当然也是文明的基本要义。人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不断增长的各种需要,才不断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生产更多的物质、文化产品;才发明和建立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以防止因行为失范而损害人的利益;才尽量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进,从而使人类行为在更大的程度上反映人性、符合人性。经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行为,是人类政治、文化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说,人类最初的活动从经济活动开始,那么,人类文明之光首先普照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上。因此,经济文明,不应仅仅表现在创造了多少产品或财富,关键是如何生产和创造这些产品和财富,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是否同时有利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文明地生产和创造一切财富,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人的文明发展。
第二,经济文明是文明人的行为特征。文明根源于人的需要,发端于人的劳动创造,产生于工具的制造,得益于文化的涵养,鼎盛于科学技术的浇灌。
从钻木取火到制造石器,从铜器铁器到手工工具,从蒸汽机到电动机,从大机器工业到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类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劳动、创造、发明,改变着自然和社会,也改变着人自身,使自己逐步摆脱愚昧和野蛮,走向智慧和文明。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新科技革命的爆发,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人类的经济行为日益文明。不仅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那些扼杀人性、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做法逐渐减少;而且十分珍惜自然资源,使那些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动物、植物也进入人类的保护范围。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环境的优化、生态的保护、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加以重视。在发展中国家如我国,虽然还存在着大量的不文明现象,但环境的治理、生态的保护,已摆上议事日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文明的经济行为,既是实现人自身利益的要求,也是现代文明人应有的品质和行为特征。
第三,经济文明是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经济规律是经济运行的根本法则和必然趋势。人类的经济活动要体现人性、满足人的需要,必须遵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文明形态,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文明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既是开放、自由、平等、公平经济,也是竞争、协作、效益、节约经济,更是协调、秩序、信用、法制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经济规律,就像一个威力无比的魔棒,指挥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左右着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企业要生存发展、国家要繁荣昌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立不败之地,必须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走科学、文明的经济发展之路。那种为了自己生存坑蒙拐骗的做法、为了单纯利润杀鸡取卵的做法、为了暂时“繁荣”竭泽而渔的做法、为了保护局部利益自我封锁的做法,都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不文明行为,必然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惩处。
第四,经济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表现。综观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从人类产生到游牧狩猎,从农耕文明到商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每一步发展,文明的每一次跃迁,经济活动始终起着直接的、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人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要不断满足这些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首先必须有经济的发展、物质的繁荣。这就迫使人们必须不断地发明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方式、调整生产关系、改革上层建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保护和解放生产力,提高人类经济活动的文明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这里,文明的行为从经济活动开始,文明的结果体现在经济活动中。没有文明的经济活动,就没有物质成果;没有物质的不断丰富,就没有政治文明、文化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2.经济文明的内涵
所谓经济文明,就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经济成果的总和。经济文明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狭义的经济文明,即狭义生产文明,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的总和,也就是物质文明;广义的经济文明,是人类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经济成果的总和,它不仅包括狭义的生产文明,还包括分配文明,交换文明或市场文明、消费文明。经济文明既是人类经济行为的理性反映和理想追求,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其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经济体系的一致。规模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经济文明的主要内容。真正的经济文明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