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会文明学导论
23092400000038

第38章 社会文明的主体及其发展(4)

首先,必须注意联系主客体的中介系统的建设,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主体和客体是主体活动系统结构的两个主要方面,但仅仅有主体和客体还不能形成现实的主体活动。在主体和客体之间还有一个把这两者现实地联系起来的中介和纽带。包括:主体借以认识客体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符号系统,主体变革客体的各种形式的工具和手段,以及运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度和方法等。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主体活动外在结构的中介系统。中介系统的完善程度是主体活动水平的重要标志。主体活动水平越高,其作用于客体的中介系统就越复杂;反之,中介系统越发达,主体的水平也越高,主客体之间也越和谐。因此,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主客体中介系统的建设,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努力提高社会实践的水平,创造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社会条件。

其次,必须注意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既然主体的内外结构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因而主体的发展也是以主体内外结构的协调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正体现了这种主体内外结构的和谐。尤其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网络化的普及,社会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日益广阔的空间和领域。而人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的发展。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成为人与人化自然即社会化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本质上无非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延伸。由此可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内容。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五 社会文明主体多重和谐的内在统一

1.社会文明主体三重和谐的统一

由社会文明主体的存在形态所决定,社会文明主体的和谐包括类的和谐、群体的和谐、个体的和谐,这三个层次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影响的,它们有着内在逻辑联系,体现为三重和谐的辩证统一。

第一,三种和谐相互依存、互为表里。人与自然的外部和谐是人类整体内部和谐的外部条件,人类整体内部和谐是各群体和谐的外部条件,各群体整体和谐是个体和谐的外部条件,各个体整体和谐是个体内部身心和谐的外部条件;同时,人类整体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表现,各群体间的和谐是人类整体和谐的内在表现,各个体间的和谐是群体和谐的内在表现,个体身心方面的和谐是个体和谐的内在表现。

第二,整体与部分紧密相连,差异协同。人类整体和谐不完全等同于人类内部各群体和谐,群体整体和谐不完全等同于群体内各个体间的和谐,个体整体和谐不完全等同于个体内部各方面的和谐,因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同时,整体与部分相互协同。整体是部分的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发展规范着部分发展价值,部分发展实现着整体发展目标。

第三,三种和谐矛盾运动,共铸完美。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的三种和谐总是相伴着人的三重属性之间的矛盾运动,都没有得到过完美的体现。自发的类本位时期,类和谐是存在的,但由于没有群体和个体表现,当然也就谈不上群体和谐、个体和谐;群体本位时期,由于群体利益的分离,它既破坏了类的和谐,又阻碍着个体的和谐;个体本位时期,是个性的张扬时期,类整体、群体整体都被个体表现所障碍。

当今时代,是人的三重属性全面展示的时代,人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类性表现者,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群体表现者,也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表现者,而是一个同时具有三重属性并要求获得全面和谐表现的人。这时,和谐的内容扩大了,品质提高了,但实现和谐的难度也增大了。所以,人类越是追求和谐与完美,就越是难以达到这种和谐与完美。其实,真正完美的和谐只是一种理想,因为它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类、群、个体之间的矛盾获得完全的解决,而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追求和谐只不过是不断走向和谐理想的运动过程,而人的潜能就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开发,人的价值就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攀升。

2.社会文明主体和谐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在充分肯定商品经济巨大历史进步的同时,又深刻地揭露了其内在矛盾并指出超越商品经济的人的第三存在状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然个性”。因此人类发展第三阶段这一目标的实现固然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共同进步,但归根结底需要人彻底地摆脱“物化”或“异化”,成为完完全全自由自觉的人,从而使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马克思所谈到的自由自觉全面发展的人便是文明主体的最高目标。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始终是自在自为的存在,马克思是从人的对象性存在深入到人的对象化活动中把握人的。在他看来,人自觉而自由的以自然为对象,才得以保持对自然的主体地位,而使自己成为既以自然也以人的一定形式的结合为存在对象的社会存在物;同时,正因为人是自觉而自由的以社会为对象,他才得以保持社会的主体地位而使自己成为以变革着的社会或社会的变革为存在对象的历史存在物。

人的这种主体意识不仅使人们将自身从自然(人化的自然)、社会、历史中提升出来,以免沦为自己多重对象化活动及其产物的奴隶,而且必将能够进一步将自己从“人”的异化形象中提升出来,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自觉的文明主体。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三重关系的和谐发展中才能实现。而真正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要求文明主体克服“异化”,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反思自我与对象自我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独立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创造性与和谐性的统一。

(1)独立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独立是主体的本质特征,是人作为经济主体并进而作为政治主体的标志之一。“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据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

独立性首先表现为人的个性,哲学所讲的人的个性不仅指人的心理特征,而且指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独特的主体行为(内部和外部)特征、独特的主体性特征和人格特征。马克思人学思想中人的个性和人的主体性始终是统一的。

然而,在追求个性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个性的感受不可避免地受他人评价的左右,结果人们越是想把握自我,就越是失去了独立。所以,独立性不仅要表现为人的个性,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自主性,它是主体实现自身价值、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根本方式。自主并不意味着个人任意妄为。所谓自主性,主要指个人在从事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时可以自发的按社会允许的方式行事,对活动目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自我监测和自我调控,而只有这种自主性才能真正促进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和才能的发展与发挥。

独立的人不是孤立的人,而应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交往是人们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发生的各种往来、接触、联系和交流。交往意味着开放,文明开放的交往是自我形成个性的条件。正如着名文化哲学家卡西尔所说:“人只有以社会生活为中介才能发现他自己,才能意识到他的个体性。”在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交往活动中,竞争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竞争是以开放性为前提的,只有开放性的人才能拥有竞争意识,在竞争的进程中提高个人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这种个人的竞争意识必将融汇成国家、民族的竞争意识,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2)创造性与和谐性的统一

创造性是文明主体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素质,是一个国家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的历史。创造意味着超越现实,只有超越现实的未来指向才能架构起与现实之间的连续,完整地表达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流,满足人生对永恒与无限的追求和渴望,只有在不断地超越中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人是现实的存在,又是超越现实的存在,这种超越性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是以某种超越现实的理想性承诺去审度和引导人的现实的。有批判才会有创造,从而使人将现实变成人所要求的理想的现实,达到一种创造,因此这种批判不是徒然的否定而是创造性的建构。

人类在超越、批判达到自由创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从产生之日起就与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以真正的文明主体的身份自由创造时就必须有和谐意识。和谐性是反思自我与对象自我有机统一的表现。和谐性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只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进行一个又一个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摆脱社会生态危机;只有尊重客观规律,进行合规律性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类摆脱自然生态危机,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六 社会文明主体和谐发展的现实路径

人的和谐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有诸多方面的条件。人是实践的存在物,人在实践中把握人的活动规律,找到了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基本的现实路径,即生产力、制度和文化。

1.以生产力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1)生产力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拓展着空间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能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是以人的能力的发展为前提的。人的发展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条件的,人作为感性存在物,其吃喝住行等一系列基本需要,只能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得到满足。人只有基本的需要满足了,才有更高的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始终与生产力的发展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实质上就是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从根本上说,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意味着人的能力的发展。人作为生产力中的一个因素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比较而言,人发挥着首要的主导的作用,而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或对象化。如果没有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尤其是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也就不可能有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生产力提高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每一次改进都凝结了人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源泉。

人的创造能力又是人的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人的创造力成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内容。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能力的发展所具有的这种内在联系,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能力的发展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自由时间。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这些财富为人们所利用,成为发展自由个性的基础。人的活动的范围将大大增加,人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或少数几种活动形式,而在更多领域中进行活动。人的活动在本质上将成为以发展个性为目的的自由创造活动,以往人们狭隘的谋生需要将为更高的发展自由个性的需要所取代。人在更广阔的活动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在实践中利用外部条件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使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人类为了生存而从事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大大减少,而自由时间会大大增加。自由时间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可供个人随意支配的闲暇时间。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人的时间可以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两部分。随着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自由时间就增加了。自由时间的增加在时间上为人的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在自由时间里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兴趣和才能等。正如马克思所说:“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力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