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欧洲古代的斯巴达和马其顿都战胜过雅典,但在文化上,希腊则是欧洲文明的源头。近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在先,但却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政治理论推向高峰。近代俄国是封建军事帝国主义,但却率先成为无产阶级文化的摇篮。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解放区,物质条件之艰苦,举世罕见,而解放区人民却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精神文明。在阶级社会,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不仅会出现相脱节的现象,而且会出现相背离的现象。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会随其政治的反动而趋于反动,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面是经济文明继续发展,另一方面是思想道德走向堕落的现象。这在历史与现实中都是屡见不鲜的。
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第三帝国统治下的德国。纳粹实行极端反动的独裁统治,消灭了除纳粹以外的一切政党和社会团体,疯狂屠杀犹太人和持不同政见者。在政治上全面反动的同时,这个产生过许多世界级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民族的精神也全面堕落了。纳粹控制了一切文化科学教育领域,将大批具有世界声誉的着作付之一炬,就连自然科学都按照种族主义理论重新修改,科学院和大学也都“成了培养有毒的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温床”。
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以存在不平衡的原因在于:
第一,精神文明属于社会意识,因此社会意识发展相对独立性的规律必然在精神文明发展中得到体现。精神文明以经济文明为基础,但是它在人类实践中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是按自身的历史和逻辑发展的。一种精神文明的形成,不仅受到物质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制约,而且同一定的文化传统以及对以往精神文明的承传和对外来精神文明的吸纳相关。任何民族,在新的经济文明基础上,只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素养,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建立新的先进的精神文明。否则,就会出现经济文明发达而精神文明萎缩的状况。
第二,经济文明并不是精神文明唯一的和全部的基础。作为精神文明基础的客观条件比经济文明广泛的多,特别是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德部分并不直接同经济文明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两种文明的中介——政治文明来实现的。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属于非意识形态,而思想道德属于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生产力(物质文明)以及生产关系对思想道德等观念上层建筑(精神文明的一部分)的作用是通过社会制度(政治文明)的中介作用折射出来的。这说明,精神文明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文明的程度,而不会与其绝对同步。
然而,既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生产力决定和制约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发展与经济文明发展齐头并进就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文明发展不平衡甚至相背离的状况呢?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还是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本身就不是绝对平衡的,即在总的历史发展中,二者发展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历史阶段上,二者的发展就不是简单的同步关系。在同样具备了客观物质前提的条件下,究竟哪个国家首先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就不完全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而是取决于主客观各种条件的综合作用。由是可见,既然社会制度(政治文明)的性质与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关系完善的程度不是绝对平衡的,当然受社会制度(政治文明)性质直接制约的思想道德(精神文明的一部分)与生产力水平(物质文明)以及生产关系不相平衡就是很自然的了。这点,在分析经济文明与政治文明发展不平衡时已详述,此处不复赘述。
综上所述,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平衡与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当然这并不是三者之间关系的本质方面,三者的平衡发展才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内在要求。纵观整个社会文明史,人类在不断创造经济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具体历史时期,三个文明虽然会出现异步现象,但从总的历史趋势和三者关系的内在要求看,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总是趋向于大体平衡的。它们之间严重脱节和背离的状况不会太久,人类终将通过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实践加以克服,使其发展轨迹相趋近,发展程度相同一。因此,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交错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形上升的曲线,并形成逐渐趋于一致的历史图景。人类社会文明正是在这种平衡与不平衡相统一的过程中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跃迁。
二 社会文明纵向演进规律
1.社会文明形态纵向升华规律
人类社会文明纵向发展是螺旋形圆圈性变迁升华过程。理论界对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纵向升华轨迹的基本共识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纵向发展升华的历史过程中,因农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本质上都属于“天人合一”的文明,所以,可以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轨迹大致视作一个螺旋形圆圈性变迁升华过程。农业文明的“天人合一”,是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力条件下,主要依靠农耕牧渔等方式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料的,被动适应自然的“天人合一”。
生态文明的“天人合一”,则应是运用极其发达的智能化生产力,实现了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各自内部及二者之间和谐共同高速发展,自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前者是以生物性本能反应为主要特征的被迫适应自然的“天人合一”,后者是自觉而且有足够能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
二者文明程度的天壤之别及生产力发展的渐进性规律,决定了农业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不可能跨越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手段,以主动征服、改造自然为特征,以物质、价值生产至上为取向的文明。作为农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升华必经阶段的工业文明,在推动了人类文明突飞猛进的同时,一些人利令智昏地以自然的主宰者自居,征服自然,掠夺性地对待自然。在自然以它独有的方式一再回应、报复人类的今天,再加上人类近几十年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自然规律及人类自身的进一步认识,使人们再次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天人合一”地融入大自然的重要。于是,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自觉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进地现代化地回归自然的“天人合一”生态文明观,便迅速地成为全球有智之士的共识。建立“生态良好的文明”,便成为人类也成为我国现阶段追求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于是,人类文明纵向发展升华,正逐渐形成一个由被动适应自然的“天人合一”到自觉融入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螺旋形升华变迁过程。
总之,人社会类文明形态纵向发展升华规律,就是以农业文明为起点,工业文明为中段,生态文明为归宿的循序升华变迁规律。如果从“天人合一”角度表述,人类文明形态纵向升华规律,即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以生物性本能反应为基本特征的被动适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经过“征服”自然的天人相克、矛盾趋于激化的工业文明,最终走向主动自觉而且有足够能力实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生态文明的升华变迁的规律。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文明形态纵向升华相适应规律
人类文明纵向发展升华依次存在的三个形态,要求相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之相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规律,即人类文明纵向发展升华中,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应,人类的经济发展方式遵循着“粗放式——集约式——循环式”的轨道转变的规律。而与人类文明纵向发展形态和经济发展方式相应的居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依次是自然经济、商品(市场)经济、产品经济。经济形态是一定文明纵向升华形态和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运行形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形态的演进,根源于人类文明纵向发展形态的升华。而人类文明纵向发展形态升华的终极原因,则是由经济发展中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力的这种决定作用具体表现为,每一经济发展方式中决定经济发展快慢因素的质变升华,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相应经济形态的演进。
三种经济发展方式中决定经济发展快慢的因素。
(1)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是建立在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有一定手工劳动技能的人力的生产、增长为轴心,有一定手工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的数量和体力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在经济发展中起基本决定性作用。这也正是其被称之为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所在。自然资源相对现在丰厚不缺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史的基本事实是,真正决定奴隶主、封建地主富裕程度的,主要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财产和自然资源,而是看他能够拥有多少有一定手工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这也是“多子多福”的农业文明观念,一直在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落后地区延续到现在的深层经济历史根源。
(2)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是伴随以社会化生产技术为基础的商品或市场经济形成的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价值的生产、发展至上为轴心,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毋庸置疑地起决定作用。在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中,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因素,既不是拥有物质资源的多少,也不是其拥有一般廉价劳动力的多少,而是其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能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的多少。“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即在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中才能充分显示其真理性。循环式经济发展方式诞生的表层现实原因,主要是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的巨大破坏,其深层历史原因是生态文明的萌芽、诞生。循环式经济发展方式是以自然生态和谐为基础的生产、生活生态化为价值取向的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方式。在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的条件下,由于循环经济的日益兴起,自然生态环境正在由人类单纯自然意义上的安身立命条件,转化为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同发展意义上的共生空间。生态平衡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循环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基础。在将来生态文明条件下,由于生态文明是“天人合一”实现的人天形态,人类与自然之间及各自内部子系统之间关系状态的生态化,必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中“以人为本”地追求“天人合一”的第一目标。营造不断优化的“天人合一”的人天形态,便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从而,“天人合一”的程度,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应的人文环境、生产方式便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在循环式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与文明纵向发展升华形态和经济发展方式相应的经济形态的演进。迄今为止,经济形态发展的历史是,与每一种文明纵向发展形态和经济发展方式相应的经济形态,存在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的同时,至少还有一至两种其他经济形态居于其中。贯穿农业文明始终的是自然经济和小商品经济。伴随目前的工业文明和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形态,除了占主导地位的商品(市场)经济形态外,还有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和极少的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
伴随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产生的小商品经济,其实践意义是,它大致与农业文明社会同时诞生。因而其理论研究意义是,是否可以把它看作人类文明社会诞生的经济形态标志?因为与农业文明相应的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远比农业文明诞生的早,不足以成为标志人类文明起步的经济形态。其历史意义是,虽然小商品经济在任何时候都是居于附属地位的经济形态,虽然在整个经济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微小,但至今仍看不到其彻底消亡的具体时间。另外值得探讨的是,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质变升华的生态文明萌芽诞生期,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同时,是否可以断定不需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的发展已渐显其历史必然性。
即便是西方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保障似已显露产品经济的某些性质。况且,随着生态文明社会的诞生和来临,社会公共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公共人居环境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带有一定程度的非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性质的公共产品在整个社会物品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应是个必然趋势。据此应该可以推断,产品经济性质的经济活动向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的扩展、渗透具有历史必然性。生态文明的确立完善期,应该是市场经济的逐渐消亡期,不需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的确立期。
3.阶级社会文明在阶级矛盾和对抗中发展规律
在人类社会的文明时代,或者说在阶级社会中,文明是在不断发展的。奴隶社会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过革命转向封建社会的文明,而封建社会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必然过渡到资本主义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