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时代是私有制的时代。私有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财富的贪欲,是对这个文明起推动作用的灵魂。恩格斯指出:“文明时代……完成了古代氏族社会完全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它是用激起人们的最卑劣的冲动和情欲,并且以损害人们的其他一切禀赋为代价而使之变本加厉的办法来完成这些事情的。
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动作用的灵魂;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以阶级对抗为核心的社会对抗是文明发展的动力,而阶级社会中的文明只能在阶级矛盾和对抗之中向前发展,这是一条文明发展的规律。恩格斯指出,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按压迫的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如果说在野蛮人中间,不大能够区别权利和义务,那么文明时代却使这两者的区别和对立一目了然了,因为它几乎是把一切权利赋予一个阶级,而把一切义务推给另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贫困的哲学》中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
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文明发展还有一条规律,就是文明是从低级向着高级发展的,在不同文明的交锋中,总是较高级的文明取得胜利。马克思从文明冲突的角度考察了历史上的民族冲突和战争的结果,指出:“相继侵入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久就被印度化了,——野蛮的征服者,按照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本身被他们所征服的臣民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不列颠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征服者。
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崇高的一切,从而毁灭了印度的文明。”而巩固这一征服的主要不是刀剑,而是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形式。马克思关于印度的论述,其实也适用于中国。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屡次入侵中原,都被汉民族同化了。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当时的汉民族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而近代以来,中国之所以受外国列强的欺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我们在文明程度上的落后。因此,这些关于文明的规律,也可以表述为-种通俗的形式,即落后就要挨打。
用这条规律来看待文明,就使我们得到一个启示,即我们不能依靠古代的文明来解决现代的问题,不能固守古代文明,而要跟上和创造新的文明。马克思谈到英国入侵印度,造成了亚洲社会中最大的一场社会的变动。“从人的感情上来说,亲眼看到这无数辛勤经营的宗法制的样和无害的社会组织一个个土崩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它们的每个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感到难过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块小得可怜的土地上,静静地看着一个个帝国的崩溃、各种难以形容的残暴行为和大城市居民的被屠杀,就像观看自然现象那样无动于衷,至于他们自己,只要哪个侵略者肯于垂顾他们一下,他们就成为这个侵略者的驯顺的猎获物。我们不应该忘记,这种有损尊严的、停滞不前的、单调苟安的生活,这种消极被动的生存,在另一方面反而产生了野性的、盲目的、放纵的破坏力量,甚至使杀生害命在印度斯坦成为一种宗教仪式。”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提出了五种所有制形式的构想。1846年马克思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时就已经有了五种所有制形式的构想。马克思又在《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都讲到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如果加上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五种所有制形式。恩格斯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地指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如下五个阶段——原始氏族社会、古代奴隶制社会、中世纪农奴制社会、近代雇佣劳动制(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列宁主张“五种社会形态说”。
1919年,列宁在《论国家》的演讲中主张“五种社会形态说”。列宁没有说到社会主义,但这篇演讲词作于1919年,此时社会主义已在苏联成为历史的现实。就是说,在当时的列宁看来,人类历史是沿着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序列发展着的。斯大林明确提出“五种社会形态说”。1938年,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明确地指出: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
4.文明社会形态更替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对社会历史的科学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沿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依次演进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着人类社会(不是某一民族国家)发展的总方向和一次经历的发展阶段,从质的规定性上决定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和特征,并由此划分出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代。人类社会就是在这一规律的决定下,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逻辑顺序发展的。
石器时代为原始社会,青铜器铸造了奴隶社会,铁器的广泛使用构建了封建社会,大机器工业则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同以往形态一样,资本主义也有其发展的极限。当生产力发展到自动控制系统高度完善阶段,资本主义就走到了它的终点。因为这种发达的生产力,使劳动主体从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成为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解者”,工人的直接劳动与时间,就不再是创造财富的决定因素。那时,以直接占有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价值生产体系就全面走向崩溃,资本主义社会就会被社会主义社会全面代替。
迄今为止,事实上人类已经和正在经历五种形态、四次更替。其中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具有浓厚的得自然进化色彩,对后来的文明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而言有其特殊性。那么,后三次文明形态的更替呈现怎样的规律呢?
世界历史的事实,让我们看到一个反复出现的共同现象:新的社会形态总是在旧制度不发达、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出现,而后渐次向中等发达和发达国家扩展,最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在这个过程中,新国家在社会形态上总是不完备、不典型的,而是兼有新旧社会的二重性特征,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存在大量的奴隶制形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存在大量的小农直到18世纪工业革命发生时才最后消灭;社会主义中国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都说明了这一点。但随着新形态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完善,它具有会将具有典型社会形态的特征。
上述现象在不同文明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普遍存在、反复出现决非偶然,而是根植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深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两对矛盾中,前者决定后者。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决定作用不仅表现在这决定后者的性质,也表现在前者决定后者的状况,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完备和成熟程度,从而决定生产力发展容量的大小,因为任何生产都不单单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社会变革是社会基本矛盾各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一个国家的生产力越发达,建于其上的生产关系就越完善,上层建筑也就越完备,生产关系容纳生产力发展的弹性就越大,上层建筑调节生产关系的能力就越强。因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就越不易达到极端尖锐的程度,新生力量击破旧制度的外壳,也就比较困难,社会变革实现自然就比较迟缓。无论古罗马,还是中国封建社会,抑或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不是依靠与在此期间较为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完备的生产关系和强大的上层建筑而维持其长期延续的。
相反,一个经济不发达,则建于其上的生产关系和统治秩序就不可能完备和强大,其生产关系容纳生产力的限度就比较狭窄,比较薄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就容易激化,新生力量冲破旧制度的枷锁就比较容易,社会变革也就比较早。因此,当一种旧制度表现已经表现出没落性,新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在旧世界的胎胞里发育成熟,世界面临向新形态过渡的转折时期,一些社会基本矛盾比较尖锐,新生力量易于发展,旧制度比较脆弱的不发达国家(不是最落后的国家)就会率先推翻旧政权,跨入新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17世纪的英国、20世纪上半叶的俄国与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当新形态蓬勃发展,充分表现出优越性时,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一些落后国家甚至落后一两个社会形态的国家,也会跳跃式地赶上时代步伐,进入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国家行列。美国在英国、荷兰、西班牙等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下,超越了奴隶制、封建制,而从氏族公社阶段,跃迁到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由此可见,新社会形态总是与旧制度、经济不发达国家存在必然联系,都是在这些国家率先诞生的;新国家在社会形态上总是不完善的,经济也不发达,但经过长期曲折的发展,必将逐步完善发达起来;随着各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新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新形态由少数乃至一国向多国扩展,最后在全世界实现新旧形态的更替。这种情况不是出现一次,而是在所有文明形态更替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出现,表现了强烈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因此,只要尊重历史事实和逻辑,就不能不承认它是人类文明社会形态的更替规律。
文明社会形态的更替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规律。它直接支配着各个民族国家和世界历史的具体运行,决定着不同文明形态的转换和递进。新形态总是在少数乃至一个不发达国家首先诞生;新社会形态开始时,总是不强大、不成熟、不典型的,但它必然逐步强大、成熟、完善起来,充分显示新制度的优越性,并随着新制度示范效应的发挥和各国主客观条件的成熟,逐渐向多国扩展,最后在全世界取得支配地位。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它的每一个阶段,既是一个旧制度由局部质变、阶段性质变到全局性质变的过程,又是一个新制度由局部胜利到全面胜利、由不完备到逐步完备的过程。期间迂回、跳跃、挫折、暂时的倒退时时伴随;新旧形态同时存在,此消彼长,表现出明显的曲折性和多样性,是历史的发展丰富多彩,异状纷呈。但它又不会脱离人类社会总规律所规定的基本路线和统一性,而是始终围绕总规律规定的方向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可见,文明社会更替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总规律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共同决定着文明社会的发展与演进。人类社会历史,就是这五种社会形态一次更替的直线发展与其实现过程的曲线运行的统一。
三 社会文明主客共进规律
1.社会文明演进与人的发展互动共进规律
人类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起作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类实践活动起作用的过程,社会规律的作用与人们有目的活动是密不可分的。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在多种多样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总有客观规律支配着历史进程,但是社会发展史与自然发展史又有根本不同之处。自然发展的历史是无目的、自发的过程,而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却离不开人的活动、人的作用。人们实践的能动性,人自身发展的程度,决定着社会进程的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