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海军派来专车,一下子引起轰动。李光耀也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就被匆匆塞上吉普车,父母只是给李光耀匆匆收拾了衣物。就这样,李光耀没头没脑地坐上了军舰,不久就到了他向往已久的伦敦。
早在军舰上,李光耀就想起与柯玉芝同赴伦敦的相约,然而,事情来得太突然,军舰匆匆起航了,他根本没有时间与柯玉芝告别,他相信她会谅解他。他决定,一到伦敦,就给柯玉芝写信,并报告英国各大学的最新招生信息……
一踏上伦敦的土地,李光耀就打听各大学的招生信息。当时,伦敦人告诉李光耀说,伦敦大学是英国最大的一所大学,有两万多名学生,五千多位教授,早在1928年就创办了,其学术活动对英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都有很大影响,况且,伦敦大学正举行招生考试,于是,李光耀参加了招生考试,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伦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然而,伦敦大学的生活却使李光耀感到很不习惯,他认为,大学是做学问的,而在伦敦,每天都要追巴士,上课下课也匆匆忙忙,这似乎不是上大学,而是在赶生计。于是,他赶紧给柯玉芝写信,因为,前不久他刚给柯玉芝写信说在伦敦大学读书是不错的,现在,他要告诉柯玉芝,希望柯玉芝能直接进剑桥大学深造。
李光耀在伦敦大学仅读了一个学期,便申请转学去距伦敦51英里的剑桥大学。由于李光耀成绩优异,很得学监撒切尔先生的喜爱,在撒切尔先生的帮助下,李光耀通过菲茨威廉基金被剑桥大学录取。
李光耀转学剑桥大学获得成功后,很快就将这一喜讯报告给在新加坡翘首相望的父母,李进坤夫妻俩一听到这个好消息,立即跑到李云龙老人的坟前,给老人上香,告知老人这一喜讯。祖父李云龙日夜不息的愿望,至此终于实现了。
剑桥大学所在地是剑桥郡的郡府,在伦敦东北51英里处,有10多万人口,市区大部分在卡姆河东岸,有“英国的大学城”之称。剑桥大学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一所学者云集的著名高等学府,它曾培养出无数的名人。被誉为17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的牛顿在剑桥大学担任“卢卡辛”数学教授职位达30年之久,其《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专著被认为是近代科学的奠基性巨著,使剑桥大学乃至全球的自然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9世纪,英国不少作家、诗人,如拜伦、丁尼生、华兹华斯、萨克雷等,都曾在剑桥大学学习过。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更是剑桥大学的骄傲,他于1859年11月出版的《物种起源》,到1872年已再版6次,成为奠定生物进化理论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在剑桥大学,李光耀进的是中殿律师学院,选读法科。关于选读法科的原因,李光耀本人后来做了如下的解释。
他说,在当时,只有法科和医科是最令人向往的,一般大学生都认为当律师或医生是最自由的职业,因为可以自己开业,不必受雇主控制和约束,而且收入也不错。但是,李光耀认为学医“太辛苦”,“花的时间也较长”,而且他本人“对当医生没有兴趣”,所以决定学法律。
在剑桥大学,李光耀学习很勤奋,成为该校少有的第一流的高才生,获得带有星标的“双优”学位。但是,李光耀又不是书呆子,他从不坐在教室里抽象地研究法律条文,他常常驾驶摩托车,到英国各地去了解风土人情,进行社会调查。同时,他还积极参加了政治活动。
李光耀进入剑桥不久,柯玉芝也从新加坡来到卡姆河畔的剑桥大学,攻读法科,这对年轻人终于在剑桥大学再次相聚了。在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里,他们从志同道合的同学发展成心心相印的恋人,深深地相爱了。
剑桥的教学方法很独特,不同于其他大学,这里的学生一注册,各科老师就将期末考试范围公布出来,学生上课与否,悉听尊便。剑桥大学考试出题的不是任课老师,所以,把一门课从头到尾听完的学生并不多,记笔记的就更少。
为了防止学生学业生疏,各学院经常请驻院老师来督导,这些驻院老师不是帮助学生重温课堂上的内容,也不是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
剑桥大学的各个学院,一般每周举行一次一对一的师生会。师生会上,老师先询问课堂讲授进度,提一两个关键性的问题,然后再开列书目,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写论文。然后,老师则从论文中找出漏洞进攻,学生步步防守,为自己的论文自圆其说。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师生会很可怕。
为了适应这种学习方法,李光耀和柯玉芝常常利用散步的机会,互相攻守,为师生会做准备。
又是一个周末的傍晚,李光耀和柯玉芝为师生会备战,这时他俩已来到剑桥一年多,备战的主题是《国际法》。就是这次备战,李、柯两人有了难忘的第一吻,从此,他们的生活新篇章开始了。
李光耀和柯玉芝沿着卡姆河边的草地一边散步,一边交流读书心得。备战一开始,柯玉芝就发动了“攻势”:“国际法是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的总称,但通常是指国际公法,即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准则的总称。这些准则是在国际关系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么,国际法一词的由来是什么?李光耀,请回答。”
“是,尊敬的柯老师,你好!”李光耀毕恭毕敬地站在柯玉芝面前,开始了他的回答,“远在公元前1000多年,在古希腊、古罗马就产生了许多调整国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也产生过一些有关缔约、结盟、使节和交战的规则。这些规则对于调整当时的国际关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们并没有能够发展成为国际法,因而,不能认为它们是国际法的来源……”
柯玉芝像一个严厉的老师一般打断了李光耀的回答,她说:“请注意,我问的是‘国际法’一词的由来!”
李光耀学生一般恭敬地回答说:“是的,接下来我将阐述‘国际法’一词的由来。”
“你回答得不简练,请开门见山地回答。”
李光耀似乎猜出了柯玉芝的想法,他不紧不慢地答道:“请原谅,刚才我说的是导语。15世纪,早期法学家如西班牙的维多利亚、意大利的真提利斯等曾写过一些论述战争规则和使节的文章。17世纪,被誉为‘国际法之父’的格劳秀斯把这种调整国际关系的法律称为万国法。这个词是从罗马法借用过来的,罗马法包含两部分,一是市民法,二是万民法。市民法是调整政府与本国人之间关系的法律;万民法是调整罗马与外国居民和外国居民间关系的法律。格劳秀斯所用的万国法就是国际法一词最早的来源。19世纪初,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的著作 Ele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被翻译成《万国公法》,后来改译成《国际法》,这就是‘国际法’一词的由来。”
李光耀如此系统而准确的回答令柯玉芝羡慕,她点点头说:“你的头脑就像机器,仅‘国际法’一词就记下了这么多名词。”
有些自得的李光耀说:“那当然,我的头脑就是仓库,需要什么随时调用。”
“好吧,现在由你发动‘攻势’吧,看看我的‘仓库’够不够调用!”柯玉芝也不示弱。
李光耀想了想,突然叫道:“柯玉芝!”
“到!”
“请问什么是国际法的主体?”
“在国际社会中,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并能直接承受国际法的权利和义务的实体,享有国际法律人格,称为国际法的主体,即:Subject of international law。”
柯玉芝的回答没有一点拖泥带水,李光耀也感到她的回答干脆利落,但他故意不表扬,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如国家领土、海洋法、空气空间与外层空间法、居民的概念和居民的国籍等,柯玉芝都准确无误地做了回答。
突然,李光耀又提出了一个令柯玉芝防不胜防的问题:“根据居留地国的法律,因婚姻而取得其国籍,各国立法有哪几种情况?”
柯玉芝一时回答不上来。李光耀则再度提出了新的问题:“1930年《关于国籍法冲突的若干问题公约》,对妇女国籍做了哪些规定?”
柯玉芝想了一会儿,这又是自己疏忽了的一个问题,她凭印象断断续续地说:“妻随夫籍,女子国籍独立,外国女子嫁给国内男子者……”
见柯玉芝答不出来,李光耀加紧了自己的攻势,他高兴地说:“请举例说明。”
柯玉芝真的节节败退了,她讪讪地说:“哪有现成的例子呢?”
“比如,你嫁给我……”李光耀不无得意地说。
“我们同一国籍呀!”柯玉芝全线乱了方寸,只有招架之功了。
“我是举例,比如你是A国籍,我是B国籍……”
女儿家第一次接触到这样严肃的问题,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我,我能嫁给你吗?”
“你问你自己吧!”
柯玉芝双颊通红,心怦怦直跳,自言自语道:“你,你,你爱我吗……”
“你这样回答,下周师生会上非吃鸭蛋不可。”李光耀得意地说,说完便呵呵大笑。
这磁性的笑声使柯玉芝情窦“洞”开,她感到热血冲上脑门,天旋地转,无法站立。她两腿一软,就要倒下去,站在一旁的李光耀连忙将她拥入怀中……
这次周末备战,柯玉芝真的是彻底“缴械投降”了。月亮也知趣地躲进了云层。
又一个晚霞满天的傍晚,李光耀和柯玉芝漫步在剑桥校园。突然,他们看见临河图书馆大楼上坐镇的拜伦雕像,李光耀不由得轻轻念起他那著名的诗篇:《换心》。
我们互吐心曲,海誓山盟,
我把心爱的姑娘紧抱在怀中;
啊!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我像一株白杨树抖个不停。
她让我去恳求她父亲的祝福,
我去了,像根芦苇战战兢兢!
我竭力想做个男子汉——但却枉然!
莫非我真和这姑娘互换了心?
透过晚霞的映照,柯玉芝深情地注视着陶醉在诗的意境中的李光耀。李光耀那充满阳刚之气的面庞令她动情,她毫不掩饰地说:“其实是我在抖个不停,你一个劲儿地在捉弄我,把我的心搅乱了,头也搅昏了……”
李光耀为自己成功地“俘获”了柯玉芝的芳心而自豪,他朗声地说:“你说,我们换了心吗?”
柯玉芝深情地注视着李光耀,她的一颗心早就给了李光耀,过了好大一会儿,她才说道:“心在你身上,你怎么换给我?”
其实,李光耀也早就被柯玉芝“俘获”了,那次在莱佛士学院演讲之后的同行,飘飘忽忽的红色连衣裙早就把李光耀的一颗心带走了。李光耀痴迷地说:“早在莱佛士学院,当那淡淡的红颜色在我眼前飘动时,我的心就开始换给你了……”
“你会不会嫌我比你大3岁?”柯玉芝有点担忧地问道。
“难道‘国际法’有这样的年龄规定?”李光耀自得地回答。
一句话,说得柯玉芝笑了。柯玉芝笑得那么自在、那么甜美,李光耀感到美极了,他不由自主地将柯玉芝搂了过来……
两颗激烈跳动的心共鸣了,两个人的耳畔好像响起拜伦那优美的《乐章》:
……对于我,
你甜蜜的声音
有如音乐漂浮水上;
仿佛那声调扣住了
沉醉的海洋,
使它暂停,
波浪在静止、闪烁,
和煦的风也像在做梦。
剑桥大学4年,李光耀的重要收获还在于结识了一批马来亚留学生,其中关系最密切的当数从马六甲来的吴庆瑞和从霹雳州来的杜进才。吴庆瑞学的是经济,杜进才学的是医学,他们3人当时都参加了由拉赫曼、拉扎克(这两人后来都当过马来西亚的政府总理)发起建立的“马来亚论坛”,大家经常聚会。
“马来亚论坛”主要讨论马来亚的现状和前途,所有成员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定要争取马来亚从英国殖民主义者手中解放出来,获得独立。但是如何取得独立,通过什么途径和手段,则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主张。
李光耀、吴庆瑞、杜进才3人经常在卡姆河上一边划船,一边讨论问题。他们还常常对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理论进行讨论。虽然他们对卢梭的观念不尽赞同,但他们都认为,卢梭那种绝不妥协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李光耀对卢梭从社会平等出发,确认人民的自由意志在国家政治中最高地位的人民主权思想十分欣赏。他这样评价道:“卢梭系统阐述的人民主权的几个原则,如主权不可约束,主权不可转让,主权不可分割,主权不能代表……对于还在殖民统治下的马来人民来说,是很有借鉴作用的。”
李光耀在“马来亚论坛”组织的会议上经常发言,且常常获得掌声。究竟如何从英国统治下获得独立,实现人民主权?李光耀有一套自己的观念和主张。首先,他确信“帝国主义从来不会永世长存”,英国也不例外。他说:“我们目前在马来亚看到,英国统治了100年之后,进入末期了,殖民帝国主义在东南亚已经死亡了,只有马来亚除外,而我们这一代也将看到它的灭亡。”当听众中有人站起来高呼“英帝国主义赶快完蛋”时,李光耀激动而坚定地说:“是的,英帝国主义总归是要完蛋的,这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但是,独立和解放也是不可能自动实现的,他强调指出:“关键在于我们自己!”
那么,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主要应该依靠谁呢?李光耀认为,留学生“应该发挥先锋作用”。在伦敦格林威治饭店会议厅举行的一次“论坛”会议上,李光耀以“马来亚留学生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作用”为题,发表了演讲。
李光耀走上讲台时,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李光耀突然间产生了雄心勃勃的想法——只要把众多留学生的热能发挥出来,马来半岛上空的黑云将立即飘散,民族独立的曙光就在眼前。有了这一想法,他演讲得更富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