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翻译中的文化信息重建
23423600000018

第18章 语用学与法律语言翻译中的语用互动(2)

完整性指对原文文化信息的补充,可使目的语读者根据已有文化体验自发补全译作所缺省的文化信息。语言文本的意向读者一般为本族语者。对本族语者不必解释、无须赘言的文化信息,就是文化缺省。缺省的文化信息没有出现在话语中,但可通过特定语境激活,为意向读者所理解并接受。因文化差异,原作者与原文读者之间的这种默契不可能天然地存在于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译者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文化信息容量,有效地在译作中对文化信息进行补偿,尽可能保证目的语读者与原作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须了解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体验,准确判断缺省的文化信息是否应补全。目的语读者已有的文化体验,即文化预设可自发补充译作所缺省的文化信息。原作与译作之间的文化信息存在两种关系:对于部分文化缺省,译者为了保持译作的特殊修辞书法,可根据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体验进行适当处理。若目的语读者了解该文化信息,译者可省略之,以保证译作的简洁清晰;若目的语读者从未接触该文化信息,译者须适当补充之,以保证目的语读者了解原作所传达的文化信息。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体验能有效补充译本中缺省的文化信息。

有效性指文化预设的历时性。不同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使得时代背景赋予同一作品的不同译作以新的生命,因而译作相对原作来说均具可读性和有效性。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文化现象会有不同理解。然而,多种理解并没有影响到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了解。翻译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不同译者对同一文化现象的认知差异。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读者能理解且接受因译者不同的文化认同而演绎出的不同译本,就是文化预设的有效性。

目的性则使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以体现。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译者的目的是尽可能向目的语读者传递原作的文化信息,包括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 是希腊语,其意思是目的、意图、目标、功能。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而人的行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因此,翻译行为的实施也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或目标,在目标语境中产生结果和影响。显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将作品中承载的相关文化因素纳入思考范畴。

5.3.2关联理论与翻译

随着语用学这一新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热衷于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意义或语言在语境中的意义。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有很大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它的影响现在已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翻译是受其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关联理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归属为认知活动,认为言语交际是种有目的、有意图的认知活动,人类认知的根本目标是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认知效果,交际是通过信息编码和解码实现的。关联理论是D.Sperber 和D.Wilson提出来的有关话语认知和话语理解的理论。Sperber,Dan and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lackwell. 1986.D.Sperber 和D.Wilson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找关联,要靠推理。关联理论从听话人的角度出发研究话语的理解,试图表明人的大脑中的信息处理机制在人类交际中起作用。关联理论有一条重要原则关联原则。根据关联原则,人是通过推理理解话语的,听话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总是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筛选出适当的认知假设,通过推理寻找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企望对话语的理解能以最小的推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关联性最佳关联性受到推理努力与语境效果的约束,同等条件下,推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关联原则中的语境效果用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解释,就是语用等效。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源发语。因此,关联理论就成为当前指导语用翻译的新论。

Gutt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研究翻译。Gutt,Ers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e. Cognition and Context. Oxford:Basil Blackwell. 1991.他认为,人类具有推出话语暗含意义的能力,是因为人类遵守了关联原则。格特人类具有推出话语暗含意义的能力,是因为人类遵守了关联原则。格特认为,翻译是语言的一种阐释性用法,译文是对原文意义的解释,在阐释原文时,译文在那些与原文读者发生关联方面,即能够给译文读者提供语境效果方面,与原文相似,译文既表达出试图阐释的意义,又不使译文读者付出不必要的推理努力。

赵彦春在《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一文中,将翻译定义为“对原语进行语内或语际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an act of ostensive inferential intralingual or interlingual interpretation of source text)”,并在关联翻译理论框架下,提出了关联理论翻译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对阐释过程或行为(processor act of interpretation)进行描述或解释,换言之,就是建构翻译的语法体系(grammar of translation)”。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载《现代外语》,1999年第3期。

由此看来,译者为获得语用等效而须遵守关联原则。依照关联原则,译者理解原文关联传达原文时,要了解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所提供的译文既符合原作者的意图,达到最大的语境效果语用等效,又满足译文读者的企盼,减少译语读者所付出的努力。但是当译文不能两全其美时,译者要遵守关联原则,根据原文的语用因素选择译文的翻译策略,对译文读者理解明示信息和推导暗含意义进行引导和制约,使译文与读者现有的知识背景发生联系,换句话讲,译者要考虑译语读者的文化标准与语言规范,将原语语言文化纳入译语语言文化范畴,为译语读者顺利理解原文扫清障碍,获得语用等效的目的。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它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根据关联理论我们姑且把翻译定义为语内或语际间的明示一推理的阐释活动。为了交际成功或取得一定的交际效果就要根据目的(skopos)进行合理的阐释(interetation)。它不仅涉及语码,而且更重要的是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人类的推理所依据的是关联性而不是什么规则、准则。作为交际的翻译,对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选择所依据的自然也是关联性Sperber和Wilson 的关联理论的最基本的假设是,人类的交际和认知活动都受制于关联(1986)。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受话者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受话者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都理解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他只用单一的、普遍的标准去解释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受话者认定唯一一种可行的解释,该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显性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有的最佳关联性,即关联交际。最大关联性是指受话者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因此,受话者在交际中不是寻找最大相关,而是在话语和语境假设之间按照关联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寻找最佳相关(optimal relevance)。如果话语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听话人又只需付出最小的努力,那么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