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总统批准在科罗拉多河上建胡佛大坝,科罗拉多(意思是“红色”)是美国最干旱的地方。自然侵蚀使得河水浑浊,成了名副其实的红河。河流又冲刷出了一条世界闻名的大峡谷,以其神奇险峻,年就建起了国家公园。胡佛水坝就建在大峡谷下游不远的地方。
年,经济大萧条的美国,百业凋敝,失业成群,胡佛政府果断地决定优先开发水电工程。凭借这座大坝,人们才驯服了长期水患不止的科罗拉多河。该坝于1955年被评为美国现代土木工程七大奇迹之一。该工程建成后,在防洪、灌溉、城市及工业用水、水力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开发和建设美国西部各州做出了贡献。
胡佛水电站共安装9台机组,能发出70多万千瓦的电力,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胡佛大坝为周围的洛杉矶等大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和电力,大坝上游的米德水库,库容367亿立方米,水库长118公里,也立刻成了旅游胜地。不仅如此,由胡佛坝支撑起来的水库、水渠、电站和电网,还哺育了美国西南部的绿色文明。胡佛坝的成功,促进了洛杉矶及南加利福尼亚的繁荣。科罗拉多河也成了美国水资源开发最充分的河流。
美国早在70多年以前就在世界着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上建起了当时号称世界第一高坝的胡佛水电站。发展至今,胡佛大坝成了美国人与环境、工程文化与自然景观和谐发展且具有很高旅游经济价值的风景名胜区。
3.阿斯旺大坝与环境保护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尼罗河年年发洪水的困扰,埃及政府在前苏联的帮助下,于1960年在距开罗以南600英里处的阿斯旺兴建大坝,尼罗河被拦腰截断。1970年,大坝最终建成。阿斯旺大坝一改尼罗河泛滥性灌溉为可调节的人工灌溉,478从此埃及结束了依赖尼罗河自然泛滥进行耕种的历史,同时,水位落差产生的巨大电力也成为埃及迈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动力。阿斯旺大坝是埃及现代化的起点。30多年来,它为埃及的工农业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经济效益极大:新增农田灌溉面积近200万公顷;另有70万公顷的单季作物土地变成了双季耕种农田,农田复种指数增加。
但事物总是有利有弊。从建设之初至今,埃及国内对阿斯旺大坝的争论从没停止过,最大的争论点就是阿斯旺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阿斯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确有一些正面作用。比如,大坝建成前,随着每年干湿季节的交替,沿河两岸的植被呈周期性的枯荣;水库建成后,水库周围5300~7800公里的沙漠沿湖带出现了常年繁盛的植被区,这不仅吸引了许多野生动物,而且有利于稳固湖岸、保持水土,对这个沙漠环绕的水库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大坝建成后仅20多年,工程的负面作用就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这些当初未预见到的后果不仅使沿岸流域的生态和环境持续恶化,而且给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大坝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质肥力持续下降。在大坝建成后,虽然通过引水灌溉可以保证农作物不受干旱威胁,但由于泥沙被阻于库区上游,下游灌区的土地得不到营养补充,所以土地肥力不断下降。
修建大坝后沿尼罗河两岸出现了土壤盐碱化。由于河水不再泛滥,也就不再有雨季的大量河水带走土壤中的盐分,而不断的灌溉又使地下水位上升,把深层土壤内的盐分带到地表,再加上灌溉水中的盐分和各种化学残留物的高含量,导致了土壤盐碱化。
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水质恶化,以河水为生活水源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大坝完工后水库的水质及物理性质与原来的尼罗河水相比明显变差了。库区水的大量蒸发是水质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土地肥力下降迫使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化肥的残留部分随灌溉水又回流尼罗河,使河水的氮、磷含量增加,导致河水富营养化,下游河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的平均密度增加了,由160mg/L上升到250mg/L。此外,土壤盐碱化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及化学残留物大大增加,既使地下水受到污染,也提高了尼罗河水的含盐量。这些变化不仅对河水中生物的生存和流域的耕地灌溉有明显的影响,而且毒化尼罗河下游居民的饮用水。
河水性质的改变使水生植物及藻类到处蔓延,不仅蒸发掉大量河水,还堵塞河道灌渠等等。由于河水流量受到调节,河水浑浊度降低,水质发生变化,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繁衍。这些水生植物不仅遍布灌溉渠道,还侵入了主河道。它们阻碍着灌渠的有效运行,需要经常性地采用机械或化学方法清理,这样,又增加了灌溉系统的维护开支。同时,水生植物还大量蒸腾水分,据埃及灌溉部估计,每年由于水生杂草的蒸腾所损失的水量就达到可灌溉用水的40%。
尼罗河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尼罗河出海口处海岸线内退。大坝建成后,尼罗河下游河水的含沙量骤减,水中固态悬浮物由降至50ppm,浑浊度由30~300mg/L降为15~40mg/L。河水中泥沙量减少,导致了尼罗河下游河床受到侵蚀。
4.三峡水能与环境保护
三峡工程建设从1993年开始施工准备,到1997年11月8日实现大江截流,2002年11月6日枢纽工程导流明渠成功截流,2003年6月三峡工程下闸蓄水、永久船闸试通航,2003年8月首批机组正式并网发电。
三峡工程不但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有利于加快长江中上游水电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有利于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三峡工程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工程。改造自然首先要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利用自然,就要遵循自然规律,兴利除弊。对此,国务院非常重视。1995年,成立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协调小组,专门负责协调与三峡工程有关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并建立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开展对三峡工程涉及的生态与环境的全面监测和跟踪。为减轻库区环境容量的压力,1999年及时做了“两个调整”的重大决策,加大了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和搬迁工矿企业结构调整的力度。2001年,又分别成立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开展了地质灾害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目前,国家安排用于库区沿江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地质灾害防治等项目资金已近百亿元,以保证水库蓄水后的水质和地质安全。另外,还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泥沙淤积等方面的监测和研究,建立起了一批陆上和水上自然保护区。从自然发展的角度看,三峡工程建设必然会对局部生态与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480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即利用自然规律,积极主动地与生态环境保持一致,促使长江流域形成新的生态平衡,探索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现代化之路。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效益,可以使全国七大江河中防洪标准最低的荆江河段,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遇到类似1870年的特大洪水,也可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免洪水灾害对长江中游富庶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的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三峡水电站每年发电847亿千瓦时,与火电相比,少燃烧5000万吨原煤,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每年可少排放1000万吨二氧化碳,100万吨二氧化硫,1万吨一氧化碳,万吨氮氧化合物,以及大量的废水、废渣;可减轻因有害气体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的危害。总之,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是巨大的,但还应加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研究和监测,对不利影响采取妥善对策和措施加以减免。
5.漫湾水电站与生态环境18年前动工兴建的漫湾水电站因为投资最省、见效最快而成为中国“七五”、“八五”期间的重点水电站建设项目之一。漫湾水电站位于云南省西部临沧地区云县和思茅市景东县境内,是澜沧江8个梯级电站开发中的第一期工程。现在,国家财政每年可从漫湾电厂获利1亿多元,云南省财政获利5000多万元,所涉及的4县共获利5000多万元,漫湾电厂和云南省电力公司共获利1.2亿多元。应该说,漫湾电站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大坝是国家与地方合资建设的第一个水电站,由水电部和云南省政府签订投资包干合同,成立地级级别的漫湾工程管理局。作为中国大型电站的“五朵金花”之一,漫湾水电站曾经是有关方面重点宣传的楷模。但是在工程兴建之后,库区及工程影响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产生了许多问题。
移民问题。据了解,大坝兴建以前,工程建设部门将移民的绝大多数就地安置(从库区向山腰、山顶搬迁),仅有少数--大约300多人--迁移到库区之外。当时支付的安置费也极少,据说一个移民大概给3000多块钱。更值得关注的是漫湾电站的坝区叫田坝村,它是当时库区环境最好的一个村,修电站的当时给他们作为移民安置,最好的方式是农转非,这样他们是非农业人口,当时他们觉得安置得是最好的,可以吃商品粮,漫湾电站规划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修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运行在市场经济时期,所以这些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田坝村到了市场经济以后这些移民什么都不是,下岗职工都不是,也没有耕地,无工可做,无地可耕,困难悬在空中,反映、上访多次都得不到解决。基本的生活生计成问题。现在,田坝村的移民们已经无法买到每斤0.13元的“平价米”,后来,按照国家的改革计划,漫湾电站划归总部远在昆明的“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管理,主要任务就是生产,更无法理会这些遗留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