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神矢:小爱神的箭。许寿裳《〈鲁迅旧体诗集〉跋》:“首句之神矢,盖借用罗马神话爱神之故事,即异域典故。”
[4]故园:故国,祖国。
[5]寒星:流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王逸注:“欲托忠策于贤良也。”
[6]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揆(察)余之衷情兮。”王逸注:“荃,香草,以喻君也。”周振甫《鲁迅诗歌注》:“借指祖国人民。”
[7]轩辕:黄帝,这里借指祖国。
【解读】
这是鲁迅十分珍爱的一首诗,到了晚年,鲁迅又把它录书一遍,几十年间,它一直活跃在鲁迅心头。
灵台,也叫灵府,指心。神矢,罗马神话爱神之箭,被此箭射中的男女青年就会相爱。鲁迅将自己魂牵梦萦的祖国比作难以忘怀的恋人,自己的心灵无法逃脱爱神丘比特射出的那柄神箭,因为他的血管里流淌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热血。一个“逃”字用得好,面对国家的衰败、政府的腐败、社会的黑暗、民众的麻木,有志青年那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是无论如何都“逃”不掉的。“风雨如磐NFDAA故园”,指祖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阴霾密布,晦暗无比。“风雨如磐”是一种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重压之感。鲁迅虽然人在日本,但祖国的风雨飘摇、阴霾密布的现实却像巨大的磐石压在他的肩上、心头。他要用它的如椽巨笔刺破这黑暗的帷幕,给人间带来光明,但有谁能理解、明了他的一片苦心呢?“寄意寒星荃不察”,显示的就是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感慨,一种“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惆怅!尾句“我以我血荐轩辕”,直抒胸臆,以铿锵有力的诗句抒发了为祖国、为人民舍生忘死、抛洒一腔热血的豪情壮志。轩辕,黄帝,象征着古老的中华大地,象征着多灾多难的华夏民族、象征着可爱的祖国母亲。这也是鲁迅先生以他伟大的一生所实践的格言。他是这样说的,也实实在在是这样做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他是文学界的泰斗,是中华民族理性与良知的代言人。他以深邃睿智的目光,审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广的忧虑和博大的爱心关注民族的未来。他用全部心血凝聚而成的一部部作品,实践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夙愿。
五言律诗
哀范君三章
其一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
奈何三月别,遽尔失畸躬。
其二
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
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
故里彤云恶,炎天凛夜长。
独沉清冽水,能否涤愁肠?
其三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
大圜犹茗艼,微醉自沉沦。
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
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我于爱农之死,为之不怡累日,至今未能释然。昨忽成诗三章,随手写之,而忽将鸡虫做入,真是奇绝妙绝,辟历一声,速死豸之大狼狈。今录上,希大鉴定家鉴定,如不恶,乃可登诸《民兴》也。天下虽未必仰望已久,然我亦岂能已于言乎?二十三日,树又言。
【注释】
[1]《鲁迅日记》1912年7月22日记载:“夜作均(韵)言三章,哀范君也”。这三首诗最初发表于1912年8月21日绍兴《民兴日报》,署名黄棘。范爱农,名斯年,浙江绍兴人,徐锡麟的学生。1907年一群留日学生聚在一起讨论徐锡麟被捕事件,范爱农给鲁迅留下了冷酷无情的坏印象。回国后,受鲁迅邀请担任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学监。范爱农为人正直,鲁迅离开后,他一直“受到侮辱、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后被撤职,陷入困境。1912年7月10日,范与朋友去看戏,坐船返回在大雨中掉进水里淹死。鲁迅则疑心他是自杀。
[2]华颠:头发花白,有如秋草枯萎脱落。
[3]白眼:用白眼看人。《范爱友》:“这是一个高大,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晋书·阮籍传》:“籍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4]鸡虫:比喻争权夺利的可鄙人物。杜甫《缚鸡行》:“鸡虫得失了无时。”
[5]秋荼:秋天的苦菜。荼:苦菜。《诗·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6]直道穷:坚持正道的人到处碰壁。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
[7]畸躬:畸人。《庄子·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指为人行事不偶于人,不合于俗,而合于天。
[8]海草国门碧:绍兴城门的草绿了。李白《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海草三绿,不归国门。”
[9]多年老异乡:多年住在外国。
[10]狐狸方去穴:辛亥革命后,一部分清朝官员被赶走。桃偶:用桃木雕刻为人形的偶像,语出《战国策·齐策》:“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这里指辛亥革命后,新的傀儡政权上台。
[11]彤云恶:天空给寒云笼罩,比喻环境险恶。炎天:炎热的夏天。夏天本夜短,但社会冷酷凛冽,所以觉得“夜长”。
[12]小酒人:看轻一味喝酒的人。
[13]大圜:本以称天。《吕氏春秋·序意》:“爱有大圜在上。”注:“圜,天也。”茗NFDA6:酩酊,喝酒大醉。犹:还。普天下的人都沉醉未醒。犹茗NFDA6:世间昏乱。
[14]终古:永别。
[15]绪言:没有说完的话。《庄子·渔父》:“先生有绪言而去。”
[16]轻尘:微不足道。鲁迅在1933年12月27日致台静农的信中说:“现状为我有生以来所未尝见,三十年来,年相若与年少于我一半者,相识之中,真已所存无几,因悲而愤,遂往往自视亦如轻尘。”
【解读】
这是一组悼人的诗。诗篇三章,各五言八句,每章融景、情与被悼者的形象于一体,分开时各自独立,合在一起又上下贯通,气韵相连。全诗从社会、自然环境写到人物的外在形象,从相知相交的过程写到微妙的内心世界,从情趣爱好写到世态炎凉,道出了作者在面对亡友身亡事件上极其复杂的心态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风雨飘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鲁迅作本诗的夜晚适值风雨大作,这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实录,也暗示了时局的动荡不安,着意烘托了范爱农致死的社会原因。作者把自然的风雨与政局的飘摇融合在一起,造成凄冷哀痛的氛围。紧接着两句展示了一个头发花白、精神不振却傲骨十足的知识分子形象,显示出作者以形传神的深厚功力。白眼,语出《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白眼看人表示藐视和蔑视。鸡虫,鸡和虫,无关紧要的东西,这里指趋炎附势、争夺小利的无耻之辈。而且“鸡虫”与“几仲”谐音,绍兴府学堂的何几仲正是范爱农的死对头,鲁迅这里一语双关,真乃神来之笔,自己也觉得“奇绝妙绝”。颈联从范爱农的处境继续写他“生成傲骨”的精神。范爱农所饱尝的“世味”,像秋天的老苦菜那样苦涩,而他所处的“人间”,就因为他的正直不阿而使他处处碰壁。尾联的感慨令人动容:怎么才分别了短短的三个月,你这样一位不同凡俗的人就不在了呢?表达了对范爱农不幸遭际的深切同情,对恶势力强烈的鞭挞和控诉。“畸躬”一词,再次强调了范爱农的不同凡俗的个性。畸,通奇,奇异也。躬,身体,这里用以指人。
惊叹了好友之死对自己的震撼之后,第二章进一步揭示造成范爱农死因的社会原因并对其自裁方式发出疑问。先从留学异国写起。“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一下把我们引到当年他们在日本留学的情景。为了追求新的知识、思想,寻求救国途径,他们孜孜不倦,意气风发,“海草三绿,不归国门”。回到祖国后,辛亥革命的爆发和绍兴的光复,点燃了他们许多希望。但是,旧有势力对革命政权的掌握以及“换汤不换药”的轮番执政,给满腔热血的知识分子以沉重打击。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范爱农悲剧的社会根源。鲁迅以深刻的眼光,看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把它和范爱农的死联系到一起,增强了全篇的社会意义,提高了范爱农自杀的社会价值。“故里”句将镜头回落绍兴,从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抒发了对故乡险恶环境、污浊空气、人世冷酷的愤郁。作者禁不住问自己也问死者:在这样一个悲哀的时代,以死抗争,能否涤荡愁肠?能否成为有益的牺牲?本章从与范爱农在日本共同斗争的精神写到独沉江堤的凄冷沉沦,从辛亥革命前的对社会极高的期望到革命后木偶般登场的政治局面,短短八句,概括了范爱农的一生,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第三章依旧写范君,却侧重于作者失去挚友的痛惜和由此生发的无限感慨。忧世伤时、卓尔不君的形象传神地勾勒出来。此句一方面说明范爱农的死,是由社会逼迫所致,而不是当时盛传的“醉酒自沉”。另一方面,也为下句作铺垫,在整个社会都醉生梦死的情况下,你这个些微饮酒的小酒人却诀别于世,这个社会是何等不公!这种清醒者的痛苦是何等的悲哀!“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生者与死者间永远不能逾越的鸿沟,使鲁迅再也听不到范爱农与世抗争的声音,也丧失了可倾诉衷肠的知音。由范爱农的死,鲁迅联想到诸多并肩奋争过的战友的消亡,因悲而愤,因愤而闷,因闷而致空虚,以至于自视如轻尘。
通观全诗,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范爱农一生的不幸遭际,深悟导致他死亡的社会因素,看到鲁迅和他的亲密关系,特别可以看到鲁迅对现实情形的认识,以及“绝望之为虚妄,正如希望相同”的思想轨迹。全诗语句凝炼,有起有落,有情有景,开合自如,集中表达了诗歌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给人极深的震动。诗风悲愤沉郁,把哀痛、惋惜、怨愤与无奈之情融为一体,向黑暗不公的社会发出最深沉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