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实用皮肤美容学
24573600000037

第37章 中医皮肤美容(5)

有的学者认为,望皮肤应注意皮肤及外形的变化。如皮肤面目皆黄为黄疸;皮肤虚浮肿胀多属水湿泛滥之病;皮肤干瘪枯槁多因津伤液耗所致;斑疹、白痦、痈疽疔疖等病证变化更应在望皮肤时所重点关注。

(1)斑疹:斑和疹都是全身性疾病,反映于皮肤的一类症候表现。斑疹的色泽,以红活润泽为顺。若深红如鸡冠色,多为热毒炽盛;色紫暗者,多为热毒盛极,阴液大伤;色淡红或淡紫者,为气血不足或阳气衰微。

(2)白痦:白痦又称白疹,是皮肤上出现的晶莹如粟的透明小疱疹,高出皮肤,擦破流水。胸部及颈项部多见,也偶见于四肢。多系湿郁肌表,汗出不彻所致。白瘖晶莹饱满者为顺,又称为“晶痦”,乃湿热外达之候;若色枯白,空窍无液者为逆,称为“枯痦”,是津液枯竭的反映。复因湿性黏滞,一时不易尽透,故白痦往往反复出现。

(3)痈疽疔疖:痈疽疔疖,都属于在皮肤体表部位有形证可见的疮疡一类的外科病症。其中,发病局部范围较大,红、肿、热、痛,根盘紧束的为痈,属阳证;若漫肿无头,部位较深,皮色不变者为疽,属阴证;若范围较小,初起如粟,根角坚硬,或麻或痒或木,顶白而痛者为疔;起于浅表,形圆而红、肿、热、痛,化脓即软者为疖。

2.望精神

诊病时,往往先望患者的神态。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活动。《灵枢·平人绝谷篇》中日:“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移精变气论》又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望神,即望精神,就是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如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情况,以判定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进退、预后。如《洞天奥旨·论疮疡生死》中说:“疮疡形容憔悴,精神昏短……者死。”又说:“疮疡奇痛奇疼而有神气,此生之机也。”总之,察神之要,要在辨清得神与失神。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为脏腑气血盛衰之外露,而精气又贯注于目,故凡患外证,即或病情较重,但精神振作,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神志清楚,反应灵敏,呼吸均匀,语言清晰者,便谓得神。得神者昌,以其正气未衰,预后总佳。倘见精神萎靡,形容憔悴,目暗晴陷,瞳人呆滞,反应迟钝,呼吸急促或不均匀,或气息微弱,乃正气已衰之象,是谓失神,无论急慢性疾病,均属凶险。

3.望形态

是观察病人的形态。如见得病人行路脚跷者,多数是下肢筋骨关节有病(附骨疽附骨痰等);驼背者,多数是脊椎有病(龟背痰、肾腧痰等)。其他如脸若狮面者是麻风;皱眉苦脸者知有痛处等。总之,形态异常能示知病变的所在,实有助于诊断。

4.望舌苔

包括观察舌质、舌苔和舌的形态等三个方面的变化。舌为心之苗,苔为胃气之反应,因此,脏腑气血之虚实,病邪深浅,津液盈亏,均在舌质和舌苔上表现出来。如舌质红,在皮肤科急性病见之多属热证,慢性疾病见之则多属阴虚;红而起刺的属热极;红而干燥的属热盛而津液不足。淡白苔,一般属于气血不足或为阳虚,紫舌,多属淤血症象,白苔,见于皮肤科疾病兼有表证,或属寒证,或属脾胃有湿。黄苔,多为邪热蕴结,腻苔,多为湿重的症象,白腻为寒湿,黄腻为湿热,且在疾病进展时由薄黄腻,转为黄厚腻,好转时则黄厚腻转为薄黄腻。剥苔者,红而光剥为阴虚内热,剥而伴有口糜,往往在应用大量抗生素之后可见到这种情况。如舌胖嫩而舌边伴有齿痕,多属气虚、阳虚,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后期或在应用大剂量激素之后常见到此种舌的形态。如舌有裂纹,为阴虚、血虚的表现。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与嗅气味两个方面的内容,皮肤科病的闻诊主要是嗅气味及嗅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异常来鉴别疾病。各种分泌物与排泄物,包括大便、小便、脓液、带下等,有恶臭者多属实热证,略带腥味者多属虚寒证,如大便嗅秽为热,有腥味的风寒。小便腥臭,多为湿热。矢气奇臭,多为消化不良,宿食停滞。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的,多为热毒炽盛。

(三)问诊

问诊包括问患者现在病情(现在病史)、旧病情况(过去病史)以及家庭中成员是否患病(家族史)等。皮肤科疾患虽然有形可见,但对痛痒等自觉症状,就必须从病人自己的诉述中得知。

1.问寒热

皮肤科疾病初起发热,因火毒内发,风邪外感所致,如延久寒热不退,局部肿势渐渐增大,这是酿脓的现象。如溃疡寒热不退,则一般是毒邪未去,正不胜邪。

2.问汗

痈证汗出热退,是消散的现象;如汗出热不退,是酿脓的关系。若暑湿流注,汗出热不退,除酿脓现象外,还当考虑有续发的可能。若肿疡、溃疡而兼潮热盗汗或自汗,这多是气血不足的现象。

3.问二便

患者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为火毒湿热内盛的现象;大便溏薄,小便清长,为寒湿内蕴的结果;小便频数,口干引饮,饮后渴仍不解者,是为消渴,应考虑有患大痈的可能;肠痈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似痢不爽,小便频数似淋,是为酿脓内溃的征兆。

4.问饮食

渴喜引饮,多为热重;渴不多饮,多为湿重。纳食有味,为脾胃无恙,病情较轻;纳食不思,为脾胃已衰,病情较重或疮疡病势进展。风疹块常与食海鱼、虾、蟹等有关。吃灰菜、黄泥螺等再加日光照射,常可发生皮炎。

5.问病因或诱因

如见乳房结块,经久不散,因情志所伤而引起的,每易成为乳癌。如因感受疫毒特殊之毒,每易发生疫疔,因受针尖、竹木或鱼骨刺伤,每易发生手足疔疮或类丹毒。如因接触漆器、沥青,而禀性不耐者,每易发生漆疮、沥青疮等;因服用某些药物,而禀性不耐者,每易发生药物性皮炎。

6.问旧病

若肛漏和瘰疬患者曾经患过肺痨,一般治疗比较困难,疮疖患者如旧有消渴症,可以测知病势比较顽固难愈。

7.问家族

如麻风、疥疮、白秃疮、肥疮、痄腮等,可能由于家人相互传染而来。有的病可有家族遗传史,如松皮癣。因此,了解家族史,对疾病的诊断、全面治疗和预防有着积极的意义。

8.问妇女经信

外证内服药物;一般多用行淤活血、行气通络之品,有碍胎气和影响经信,若不加询问而草率施用,可能造成堕胎和崩漏之弊。冲任不调型乳癖,常月经不调,且在经前胀痛加剧肿块增大,经后症状减轻。停经50-60天突然腹痛,又伴阴道少量血性分泌物,可考虑为宫外孕,尚需与急腹症中其他疾病相鉴别;某些风疹块,常在月经来潮前发作,经后则自愈。

(四)切诊

切诊包括切脉(脉诊)和触诊两大类。祖国医学对切脉十分重视,它能了解病变的深浅,毒邪的盛衰,正气的强弱,以观察疾病之变化,从而作出治法的取舍和预后的顺逆,因此切脉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触诊,是通过手的感觉,接触病变,以测知病变的性质,有脓无脓等,尤其对急腹症的诊断,应用触诊检查,更为重要。

1.脉诊

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全身脏腑气血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虽有局部症状可以进行辨证,但如不切脉,就无法详细辨识病情的变化。因此,脉诊在外科中亦为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正如《疡医选粹》中说:“痈疽固有形之病,目可得而识也。其真元之虚实,治法之补泻,不脉何以知之”。这扼要地说明了脉诊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关于脉诊的内容,已在《中医学基础》中有了详细介绍,在此仅选其重点,将与外科有关常见的脉象,归纳分述于下。

(1)浮脉:肿疡脉浮有力,为风寒、风热在表;脉浮无力,为气血不足;溃疡浮脉,是气从外泄,正虚而邪未去。

(2)沉脉:肿疡脉沉,是邪气深闭;溃疡脉沉,是遗毒在内。

(3)迟脉:肿疡脉迟,多是寒邪内蕴,气血衰少;溃疡脉迟,多是脓毒已泄,邪去正衰。

(4)数脉:呻疡脉数,为有热或为酿脓,为邪盛正衰。

(5)滑脉:肿疡脉滑而数,为热盛,为有痰;溃疡脉滑而大,为热邪未退,或痰多气虚。

(6)涩脉:肿疡脉涩,为实邪窒塞,气血凝滞;溃疡脉涩,为阴血不足之象。

(7)大脉:肿疡脉大,为邪盛正实;溃疡脉大,为病进,其毒难化。

(8)小脉:肿疡和溃疡脉见细小,大都属气血两虚。

以上所述为临床常见的几种脉象,在临床运用时,还须辨明有力与无力,有余与不足,方可得出正确的诊断。一般来说,皮肤科疾病在未溃之前,正是邪盛的时候,应该见有余之脉;已溃之后,为邪去正衰的时候,应该见不足之脉,这是正常的现象。若未溃时见不足之脉,如虚、弱、细、缓等脉,则为气血衰虚,毒深邪盛;已溃时见有余之脉,如实、洪、弦、紧等脉,则为邪盛气滞难化,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若皮肤科疾病在未溃或已溃时,见到结、代、散、促等脉,则更是不良的现象;但在痛极时,亦可偶尔出现结代脉,这不一定是坏象。

2.触诊

触诊是利用触摸病变局部来辨明疾病的性质,软硬以及有脓无脓等问题,若触之高肿、煅热、痛剧,为阳证;相反,疮肿平坦,不热不痛,为阴证。疮肿软如棉团,是气瘿;硬如岩石,是癌症。又疮疡按之坚硬,为无脓;按之如鼓而应指,为脓成。其他,如按腹部右侧下方有剧痛者,可能为大肠痛;触及趾指冰冷,且跌阳脉微或绝者,可怀疑为脱疽等。以上说明,触诊在皮肤科上应用很广泛,是四诊中重要的一环,至于具体内容,将在有关各节中叙述。

四、损容性皮肤病的辨证

损美性皮肤病辨证是中医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损美性皮肤病的辨证同其他临床各科一样,先以“四诊”来收集疾病在人体局部和全身的临床表现,即症状,然后运用中医的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邪学说、八纲辨证等基本理论,加以综合归纳,推理分析,作出准确的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辨证对于疾病的全过程来说,还能使我们准确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测知疾病的归转和预后。

(一)辨阴证和阳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纲领,欲使外科疾病的诊断正确,首先必须辨清它的阴阳属性,即是阳证还是阴证。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疡医大全·卷六·论阴阳法》中也说:“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误,治焉有差!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日阴阳而已。”由此可见,诊断皮肤科疾病,若能辨清其阴阳属性,治疗上就不会发生或少发生原则性的错误。兹将辨明阳证阴证的要点,分述如下:

1.发病缓急急性发作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

2.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

3.皮肤颜色红活转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

4.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

5.肿形高度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6.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

7.肿块硬度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的属阴。

8.疼痛感觉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的属阴。

9.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的属阳;稀薄的属阴。

10.病程长短阳证的病程比较短;阴证的病程比较长。

11.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胃呆、大便秘结、小便赤短,溃后症状即渐次消失;阴证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或面色白、神疲盗汗等症状,溃脓后尤甚。

12.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

总之,阳证中包括了表证、热证、实证,阴证中包括了里证、虚证、寒证。辨阴证、阳证是以类比的方法将常见的一些症状,概括地分别归纳为阴阳两类,而且大多是以疮疡为代表。但在辨证过程中,绝不能拘泥于一点,而应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这是因为一个病所表现的症状较复杂,不只是单纯的肿、单纯的痛,而是许多证状夹杂在一起,且随病情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故一般不会纯粹地出现阳证或阴证,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介于阴阳之间的症候。况且在病程中有误治而阳证变成阴证的,日久正虚而变成阴证的,也有治之得法,阴证转为阳证者。因此,在辨证时就要抓住症状中主要的一面,去分析它属阴或属阳,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二)辨皮肤的表证

1.斑

红斑压之退色的,多属气分有热;压之不退色的,多属血分有热。斑色红者多属气血淤滞;黑斑或为肝气郁结,或为肾虚不足;白斑则为气滞或气血不调。

2.丘疹

红色丘疹且觉灼热瘙痒的,多属心火过盛,外感风邪;慢性苔藓丘疹,多属脾虚湿盛;血痂性丘疹,多属血虚阴亏。

3.风团

游走不定,时隐时现的属风邪;红色属热,色深红属血热,色暗紫者属血淤,色白者属风寒或血虚受风。

4.水疱或大疱

红色小水疱属湿热;大疱多属湿盛;深在性小水疱多属脾虚蕴湿不化或受寒湿所致。

5.结节

红色结节属血淤;皮色结节属气滞或寒湿凝聚。

6.鳞屑

干性鳞屑属血虚风燥,皮肤失养;油性鳞屑属湿热;急性病后脱屑属风盛或热毒未清;慢性脱屑属血虚风燥。

7.结痂

浆痂为湿热;脓痂为热毒;白痂为血热。

8.抓痕

可为风盛或内热。

9.糜烂

糜烂结脓痂的为湿毒;急性糜烂多属湿热,风热;慢性糜烂多属寒湿。

10.皲裂

皲裂为血虚风燥或寒盛。

11.溃疡

急性溃疡有红肿疼痛的为热毒;慢性溃疡平塌不起,疮面晦暗的属气虚之阴寒症;疮面有肉芽水肿的为湿盛。

12.苔藓化

为血燥血虚风热之症。

13.发槁

为气血俱虚或气滞血淤。

(三)辨证候

凡皮肤疾患,局部必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与他觉症状,主要包括肿、痛、脓、痒等证候。

1.辨肿痛

肿与痛的发生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阻塞不通所形成。“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肿,不通则痛”。“先痛后肿伤乎血,先肿后痛伤乎气,肿痛并攻,气血俱伤”(《医学入门》)。先肿后痛者,其病多浅在肌肤,先痛后肿者,其病多深在筋骨。

造成肿痛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有火、寒、湿、风、痰和气血异常等,致病的因素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就各异,肿与痛,在皮肤科疾病中往往同时并现,因此,在辨证时,不能分割孤立地进行分类,故应将有关肿痛的辨证结合起来。

2.辨痒

痒是因风、湿、热、虫、血虚等原因所引起。古人认为:诸痒属虚,属风。热甚则痛,热微则痒。这是痒的一般成因。

痒也是发生在皮肤上一种不适的感觉,好像虫虱游行,瘙痒无度。它是皮肤病的一个主要自觉症状。在肿疡、溃疡的病程中,虽较为少见,但也有发生。由于发生痒的原因不一,与病变过程的不同,而痒的情况反应亦各有异。

(1)以其原因来辨,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风胜作痒: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其走窜不定,遍体作痒者,因风性善行之故;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因风胜致燥,则病多干性。如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白疙(银屑病)、风疹块(荨麻疹)等。

2)湿胜作痒: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胜,或有传染性。其皮损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或有传染性,因湿胜则潮湿,水湿流于肌表之故,如急性湿疮(无传染性)、脓疱疮(有传染性)等。

3)热胜作痒:皮肤隐疹,鲜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热胜作痒,一般是病人禀性不耐,皮肤腠理不密的过敏性疾病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