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虫淫作痒: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烈,最易传染。如手足癣、白秃癣、肥疮(头癣)等都是真菌感染,疥疮是疥虫传染,故日最易传染。
5)血虚作痒: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流水,如湿疮、白疙、牛皮癣等慢性皮肤病,经久不愈,由血虚生风化燥,内风致使肌肤失于润泽引起,没有传染性。
(2)以其病变过程来辨,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肿疡作痒:一般较为少见,如有头疽、疔疮初起,局部肿势平坦,根脚散漫,脓犹未化之时,可有作痒的感觉,这是毒势炽盛,提示病变有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疫疔,只痒不痈,但病势却更为严重。又如乳痈,腿痈经治疗后局部根脚收束,肿痛已减,余块未消之时,也有痒的感觉,这是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消散的趋势。
2)溃疡作痒:如痈疽既溃之后,自当诸苦消失,或因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所致。如溃疡经治疗后,脓流已畅,四周余肿未消之时,或于腐肉已脱、新肌渐生之际,而皮肉间感觉微微作痒,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的佳象。
3.辨脓
脓是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也是气血所化生。如《灵枢·痈疽篇》中说:“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热疮候》中说:“风多则痒,热多则痛,血气乘之,则多脓血。”扼要地点出了脓的成因。《医学入门·卷五·外科·痈疽总论》中说:“盖热非湿,则不能腐坏肌肉为脓。”又提出疮疡之成脓,除热胜之外,必由湿之蒸酿,方能熟腐成脓,对成脓的机理,有了更进一步的阐述。
脓是肿疡在不能消散的阶段所出现的主要症状。外科疾病的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疮疡毒邪随脓而泄和伤寒表证从汗而解、腑证从下而解,有着同样的道理。所以疮疡在局部诊断方面,辨脓的有无是关键。如脓疮已成,还应该辨脓的部位深浅,然后才可进行适当的处理;同时在脓成既溃以后,必须用望诊来观察脓的形质、色泽,用闻诊来嗅脓水的气味变化,以诊断体质的盛衰、病情之顺逆,也有一定的作用。
脓的有无可以根据以下情况来辨别。
有脓:按之灼热痛甚,重按更甚,肿块已软,指起即复(即应指),脉来数者,为脓已成。
无脓: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仍硬,指起不复(不应指),脉不数者,为脓未成。
此外,以脉象来辨脓之有无,也是祖国医学中一个独特的诊断方法,尤其在诊断内脏脓肿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此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并有较多的记载,如《刘涓子鬼遗方·卷三·治肠痈大黄汤方》中说:“治肠痈大黄汤,……其脉迟坚者,未成脓也,可下之,当有血,脉数,脓成,不可服此方。”《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脉证并治第十八》中说:“肠痈者,……其脉迟紧者,脓未成,脉洪数者,脓已成。”《外科精义·论脉证名状二十六种所主病证》中说:“诊诸疮洪数者,里欲有脓结也。”“若欲知有脓者,但诊其脉。若微紧而数者,未有脓也;紧甚而数者,已有脓也。”上述各家所言辨脓有无之脉象,对临床尚有指导意义。大抵疮疡,肠痈出现浮数之脉,脓尚未成,可望消散,治当内消。紧数之脉,脓虽未成,但毒已结聚,消散无望,治当托脓,催其速腐。紧去但数者,为脓势已成。若见洪数之脉,则脓必大成,即当参以局部、全身证候予以引流排脓。若肠痈之病,则当慎用攻下之法。
(四)辨预后
在外科文献中,以辨善恶、顺逆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好坏,这在外科辨证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正如《外科精义》中说:“痈疽证候、善恶逆从(顺),不可不辨。”
善、恶、顺、逆,系指病理过程的相对而言,而其中的“善”和“顺”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所以凡皮肤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依次(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即称为顺症;反之,凡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即称为逆症。凡出现善的症状者,表示预后较好;出现恶的症状者,表示预后较差。历代医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由于不断观察的结果,总结出了一套判断皮肤科疾病好坏的具体内容,提出了“五善七恶”、“顺逆吉凶”的辨证,给我们学习上带来了可以遵循的指标。善恶多指全身症状,顺逆多指局部情况。判断预后的良好与否,既要观察局部症状的顺逆,又要结合全身症状的善恶,两者必须综合参看,加以分析,方较全面。
1.辨预后良好(善证、顺证)
(1)五善
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
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
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
肺善: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
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
(2)顺证
初起:由小渐大,疮顶高突,嫩红疼痛。
已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
寝寐安宁。
二便通利。
大便和调。
皮肤润泽。
夜卧安静。
根脚不散。
溃后:脓液稠厚黄白,色鲜不臭,腐肉易脱,肿消痛减。
收口:疮面红活鲜润,新肉易生,疮口易敛,知觉正常。
2.辨预后不良(恶证、逆证)
(1)七恶
心恶:神志昏糊,心烦舌燥,疮黄紫黑,言语呢喃。
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
肺恶:皮肤枯槁,疾多音暗,呼吸喘急,鼻翼煽动。
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脏腑衰败: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气血衰竭: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
(2)逆证
初起:形如黍米,疮顶平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
已成:肿硬紫暗,不脓不腐,疮顶软陷。
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
收口:脓水清稀,腐肉虽脱,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
以上所述辨预后的善恶顺逆,在临床上还应注意,即使见到预后良好的善证、顺证也不能疏忽,应时刻预防转成预后不良的恶证、逆证;若见到恶证、逆证,也不可惊惶,应及时进行救治,如治疗得当,也能转为善证、顺证。
(五)辨经络
《外科大成》中说:“治病不知经络,犹捕盗不知界分……惟经络一明,然后知症见何经,用何经之药以治之,了然无谬。”这指明经络在皮肤科的辨证与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作用。
依据疾病所患部位和按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可以推求疾病所属何经,从而按经用药。例如:
疮生于头顶: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
生于面部和乳部: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属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
生于耳部前后:属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
生于颈及胸肋部:属足厥阴肝经(胸肋部也属胆经,因足少阳胆经行身之侧)。
生于手足心: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
生于背部:总属阳经(因背为阳,中行为督脉之所主,两旁为足太阳膀胱经)。
生于臂部:外侧属手三阳经,内侧属手三阴经。
生于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生于腹部: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任脉之所主)。例如,生于目部的为肝经病,生于耳内为肾经病,生于鼻内为肺经病,生于舌部为心经病,生于口唇的为脾经病。
由于疮疡所发部位和经络的不同,治法就有分别,即还须结合经络之所主的一定部位而选用一些引经药物,使药力直达患处,而收到更显著的效果。例如: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阴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阳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
(第四节)中医美容皮肤科治疗方法
中医美容皮肤科治疗方法很多,一般可将其分为药物美容法和非药物美容法两大类。
一、药物美容疗法
药物美容疗法就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药以调理脏腑,平衡阴阳,养护容颜,葆春益寿,从而塑造健美形象的一种治疗方法。药物美容法又可分为内服法和外用法两类。
(一)中药内服法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人的内外表里各个部分在生理上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患病以后,局部的外表的病变必然会影响到其他部位和整体,而整体的病变又必然会对局部造成损害。而皮肤疾病虽然表现在皮肤组织,但它往往是内部病变在皮肤上的反映,皮肤的质地、色彩、光泽、弹性、丰满度等状况也与脏腑、气血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内服中药无论在治疗损美性皮肤病和养护容颜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内服中药既可用于治疗各种损美性皮肤病,又可用于预防和保健。现将内服中药美容法的基本治疗原则和基本方法介绍如下:
1.疏风清热法
适用于风热客于肌肤所致的损美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可见发病较急、病程较短、皮损色泽较红,并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兼有发热、口干、舌红、苔微黄、脉浮数等证,在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季节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化妆品皮炎、染发皮炎等多见。
常用药物有桑叶、菊花、银花、连翘、薄荷、蝉蜕、荆芥、防风、浮萍、白蒺藜。
选方可用:消风散(《外科正宗》):荆芥、防风、当归、生地黄、苦参、苍术、蝉蜕、胡麻仁、牛蒡子、石膏、知母、甘草、木通;银翘散(《温病条辩》):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穗、牛蒡子、桔梗、鲜竹叶、淡豆豉、生甘草、鲜芦根。
2.清热解毒法
适用于热毒壅遏,入于肌肤所致之损美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可见皮损红肿、灼热、疼痛,出现疮、痈、疖、脓肿等,常伴有发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于或秘结、舌质红、脉数等,多见于一些细菌性和感染性皮肤病,如疖、痈、脓疱疮、毛囊炎、痤疮等。
常用药物有: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黄连、栀子、千里光、黄芩等。
选方可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黄柏、黄芩、栀子;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3.清热利湿法
适用于因湿热蕴结肌肤所致的损美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可见红斑、水疱、渗液,常伴口苦、口腻、纳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在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带状疱疹、药疹等疾病中多见。
常用药物有:甘草、栀子、黄芩、薏苡仁、泽泻、木通、云一散。
选方可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薏苡仁、泽泻、木通、当归、甘草;草薜渗湿汤(《疡科心得集》):草薜、薏苡仁、黄柏、赤茯苓、牡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4.活血化淤法
适用于经络阻滞,气血凝滞而致的损美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可见淤斑、色素沉着、结节、瘢痕、皮肤角化变硬、脱发等,可伴有舌有淤斑、淤点或带紫色、脉涩。在酒渣鼻、黄褐斑、扁平疣、瘢痕疙瘩、硬皮病、斑秃等疾病中多见。
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川芎、赤芍。
选方可用: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生姜、麝香、红枣。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
5.疏肝理气法
适用于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所引起的损美性皮肤病,主要可见皮肤色素沉着、疣、赘、结节、包块,常伴有情志不舒、口苦心烦、月经不调、脉弦等,在黄褐斑、瑞尔黑变病、扁平疣、痤疮等疾病中多见。
常用药物有:柴胡、枳壳、香附、郁金、白芍、青皮、甘草等。
选用方剂有: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柴胡疏肝饮(《景岳全书》):柴胡、枳壳、白芍、香附、川芎、青皮、甘草。
6.养血润肤法
适用于血虚风燥或血虚失养引起的损美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可见皮肤干燥、粗糙、角化、皲裂、毛发枯焦或脱落、或皮肤瘙痒。常伴有头目眩晕、视物不清、面色萎黄或苍白、舌质淡、脉沉细等,在鱼鳞病、老年瘙痒症、手足皲裂、脱发等疾病中常见。
常用药物有: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阿胶、鸡血藤等。
选用方剂有: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生地、熟地、天花粉、天冬、麦冬、当归、黄芪、升麻、黄芩、桃仁、红花;当归饮子(《外科正宗》):当归、生地、白芍、川芎、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甘草。
7.温阳补肾法
适用于肾阳不足,阳气虚衰而致的损美性皮肤病,可见皮肤呈黑色或棕褐色,疮疡色暗而淡、久不收口或形成窦道,可伴有精神不佳,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在艾迪生病(阿狄森病)、聚合性痤疮、黄褐斑、硬皮病等疾病中可见。
常用药物有:仙茅、仙灵脾、附子、肉桂、巴戟天、鹿角、锁阳等。
选用方剂有:右归丸(《景岳全书》):附子、熟地、肉桂、山药、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桂附八味丸(《经验方》):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肉桂、附子。
上述七类治疗方法,对中医美容皮肤科常用的中药内服疗法的基本治则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在实际诊疗过程中,也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都可把握辨证施治的原则,视证情变化而应用。但需注意的是各个治则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即使是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的体质不同,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都会有不同的临床见证,各个证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并且还可互相转化。因此,上述治则必须灵活应用,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达到健肤美肤的效果。
(二)中药外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