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功班主任案头必备—班主任工作难题破解
24704400000002

第2章 提升自身素质修养,做专业化的班主任(2)

其次,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班主任个人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约束,班主任难以走进学生心灵。曾经有一个女孩在《我的班主任》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记忆中的他老是板着一张脸,虽然每天我们都会与他(指班主任)见面,但总感觉像隔着一个太平洋那么远。”因为女孩的班主任不是语文老师,因此她才可以不担心被班主任知道而畅所欲言。也正是通过这么一句发自一个幼小心灵的真实声音,我们可以断言,这位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方面是失败的,他根本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至少没有走进这个女孩的心灵。

第三,班主任个人素质的高低是威信能否得以成功确立之关键。由于学识、综合素质、性格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班主任的工作效果必定参差不齐。那些教书效果好、育人本领高、精力充沛、平易近人的班主任更容易赢得学生的心悦诚服。然而现实情况是,这样的班主任太少了,更揪心的是一些班主任虽知不足却依旧不思进取。

此外,还有一些客观方面的原因也让威信难以确立,比如班级人数过多使得师爱的阳光难以经常普照每一个角落,再如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违背教育规律制订“清规戒律”,致使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无法开展(如个别地方为避免安全事故禁止组织学生外出野炊、游玩),这些客观因素有时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落差而怀念以前的班主任和班级。

诸多因素造成了一些新班主任在面对学生时要么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只得跟着其他班主任东施效颦;要么虚张声势、空喊口号,掩盖自己的苍白和底气不足;要么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不成章法、乱搞一气。其实,班主任实施班级建设活动是一种自我人格力量的外化,也是一种个人品质的彰显。以智慧启迪智慧,用激情点燃激情,班主任与学生也就能做到灵犀相通、水乳交融。而在这个交融与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威信的确立也就水到渠成。具体而言,班主任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对自己的定位

作为班主任,如何定位自己在班级中的身份至关重要。不少老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单纯的“领导者”,居高临下地命令,指挥学生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一切,以为只有这样,自己才会在学生心中有了“威严”,有了地位。其实,他们的学生表面上大多顺服,但内心却大多逆反。所以,班主任工作也很难深入,效果也往往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理想。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特意树立的权威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权威永远是一种人为的权威,而且永远是徒劳无益的。”这就是这种单纯“领导者”定位的不足。

除了这种“领导者”定位,还有另一种,那就是“同盟者”。现在不少年轻的老师开始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同盟者”。这种定位的好处显而易见,因为同盟,所以有沟通;因为有了沟通,学生和老师双方都能更好地彼此了解,彼此配合,班主任的工作也就容易做得更深入,学生则表现为乐于接受和完成班主任所交予的任务,在乎班主任的评价。师生都能在一种比较和谐的氛围中一起发展,一起进步。这种定位的班主任比“领导者”定位的班主任更容易深得学生的心。但“同盟者”定位,也并非十全十美。比如,过于“同盟”,就可能导致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失控,而且越是低年级,这种失控就越明显,因为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还没有很强的自控力,而老师过于朋友式的身份很可能让他们产生自我放纵、自我迁就的欲望。

过分的、单独的“领导者”、“同盟者”的定位都不是完美的,最好的定位方式应该是以同盟者的身份介入,行使自己领导者的权利,履行领导者应该履行的责任。

二、对学生的态度

新时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所以一名教师,尤其是一位班主任,对学生态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成功与否。

首先,要真城地爱学生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是永远与优质教育绝缘的。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脑子里想着的是学生,心中装着的还是学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那一缕缕平凡而伟大的师爱时,春风化雨的教育就滋润着成长的心田了。学生感冒时的一句问候、放学途中的一声叮咛、学生住院时的一次探望、考试之后的一次鼓励……都将在学生心底荡起阵阵涟漪,让师者亦师亦友,令教育如诗如歌。

其次是尊重,包括尊重他们的人格、他们的言语、他们的隐私以及他们应有的一切权力。获得别人的尊重是从尊重别人开始的。不要以为老师就是例外,老师要想在学生中有威信,被学生尊重,也一样是从首先尊重学生开始的。

其次,是信任。信任他人是一种美德,而得到他人信任则是一件使自己开心又信心百倍的事情。当一名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他就会更努力地去让自己获得他人的信任。于是,无论从做人、做事,还是学习上,他都会更注意,更努力,不断完善自我。

再次,理解和沟通也不能忽略。所有的老师都是从学生时代走来的,就算大家不能回忆起那个时候的细节,但那种渴望得到师长理解的心情总还是能够回想起一点的吧。老师和学生,通常被看作是两代人,两代人之间由于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的不同而产生了“代沟”,因此不能很好地互相理解,于是出现了分歧,甚至是顶撞。若是闹成了这样,那么老师怎么去做学生的工作,学生又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去接受老师所做的一切呢?教育因此而变得不和谐,充满了火药气息。所以,在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这个问题上,理解和沟通十分重要。做好了这些,班主任的工作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理解和沟通,只有一条捷径,那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他们的世界。

三、用创新思维开展班级管理

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一切管理工作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而对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启动下属的内在工作动力,充分发挥下属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社会信息的进程中,各种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会在学生中传播,使学生的心理特点发生显著变化。 反思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与当前的形势和时代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我们那传统的“保姆式”管理会使学生缺乏独立自主性;“警察式”的被动管理则压抑了学生的自尊、自主意识;而两眼死盯着是否犯规的“裁判式”消极管理则剥夺了学生的民主参与。

教育最忌讳的就是简单粗暴、管理最忌讳的是墨守陈规,为人师者当与时俱进,最大限度调动受教育者的进取热情和参与激情。班级目标的提出、集体心理品质的锤炼、班级凝聚力的聚合……一切都离不开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创新。

四、教好自己任教的学科

一个好班主任首先是一个好老师,在自己的学科上决不含糊。无论是传统定义下的教师,还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诠释,都将“受业”“解惑”放在重要位置。很难想像,一个课堂教学一筹莫展、教学效果一塌糊涂的老师能赢得学生的欢迎和肯定,优良班级的打造当然也无从说起。

五、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在学校里,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是所在班级学生关注的焦点。因工作关系,班主任必须与校长、年级领导、其他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学生等各类人经常打交道。在交往中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必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这样或那样的印象。对上阿谀奉承、对下吹毛求疵;与同事关系紧张、我行我素、独来独往;见钱眼开、唯利是图、收受家长礼金……这样的班主任必遭学生唾弃。

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学习,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生活方式。在未来社会,一个人可能拥有的唯一优势就是比他的对手学得更快。普天之下的班主任几乎无一不强调学生的学习,这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正人先正己、明人先自明,如果班主任在学习和进取方面能为学生作一个表率,对于学生一定是无声的教导,也能使自己赢得来自学生的赞叹。

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几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威信不是要特意去树立的,而是属于那种“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从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语做起,一点点完善自己,一点点把爱洒遍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班主任的威信就不立而立了。

如何对待“困难”学生

名人名言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 苏霍姆林斯基斯基

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的育学生”的说法。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这178名学生都有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他跟家长们、家长的邻居们,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

这一天,他来到了小学生高里亚的“家庭。”这个“家”给他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高里亚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他刚满周岁时,又犯了严重的罪行,被判处十年徒刑。高里亚从小住在姨母家,姨母把他看成额外的负担。高里亚成了一个典型的“难教育学生”,这就是他的家庭背景。

原来,高里亚从上学一个月后,大家就对他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形象:这是一个懒惰成性、常会骗人的学生。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他就表现出了“难教育”的特点。秋天,当高年级学生植树时,他有意破坏了几株树苗的根部,并向全班同学夸耀自己的“英雄行为”。有一次课间,他把手伸进别人的书包,拿出课本,用墨水把它弄脏,再放回原处,并以天真无辜、泰然自若的态度来欺骗教师审视的眼光。还有一天,他们班去森林远足考察,他一路上撞这打那。当班主任的一位女教师故意不理睬他,向其他学生讲解山谷、丘陵、山和冲沟的有关知识时,他走到全体学生面前,做出滑稽动作,还登上峭壁往下看。老师旁敲侧击地提醒:“同学们,不能走近冲沟边缘,跌下去很危险!”他突然高声喊到:“我不怕!这个冲沟我滚下去过!”说着就卷起身子滚了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家访的情况,找来班主任等有关教师共同分析高里亚上述行为产生的原因。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里亚对自己的行为所抱的态度,是故意装出来的、不自然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高里亚对人们失去了信心。对他来说,生活中没有任何神圣的、亲切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的看法对教师们思想触动很大。大家一致认为,高里亚所以不好,是因为过去只看到他恶劣,放荡的一面,而没有主动关心、挖掘他身上闪光的地方。这个学生表现出来的缺点,是在向周围的人对他漠不关心、冷淡无情的态度表示抗议。这样的分析增强了教师们的同情心、关注之情、教育的敏锐性和观察力。

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发现这个孩子单独玩耍,好像很随便的样子,他把高里亚请进了生物实验室,要高里亚帮忙挑选苹果树和梨树的优良种子。虽然高里亚装出不屑栽培树苗的样子,可是孩子的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他们两人一起做了两个多种头,直到很累为止。这件事引起了高里亚的极大兴趣,当班主任再次去高里亚家时,已发现他正在施肥栽树。此后班主任老师因势利导,在班级栽树活动中,让高里亚指导别的孩子们。及时的发现和鼓励温暖着这个孩子的心灵。虽然后来高里亚曾多次反复出现不良倾向,老师们却着眼于长善救失,循循善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个教师集体的共同教育下,这个孩子在三年级时,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以后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其他同伴,为集体默默地做好事。高里亚好像重新变成了另一个人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育信念:热爱孩子、关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够向好的方面转变。对于班主任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困难”学生的问题,关键是从激励入手,让他们感到温暖,树立起信心,抬起头来走路。“激励”的措施来转化“困难”学生。

1.目标激励。目标层次化,对各年级、各班级、各类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就是把个人近期和远期目标同班集体目标结合起来,班级目标应围绕学校的大目标。引导学生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进,从而对“困难”学生产生激励鞭策作用。

2.尊重激励。受人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教师对学生尊重,能使学生产生满足,愉快的心理体验。应公正、平等地对待“困难”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对他们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对“困难”学生要多几分尊重、多几分理解。这样,“困难”学生就会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改变自甘落后的思想,从而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动力,真正使阻力变成了动力。

3.情感激励。人都是有感情的,“困难”学生也有丰富的感情世界。由于他们常常受到冷眼,所以外表给人总是冷漠的,有时甚至有些不近情理。因此,要转化他们,必须大力进行感情投资。有关事实证明:师生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是转化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有感情,才会听取老师的教诲。否则,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只是徒劳,特别应注意与“困难”学生沟通感情,增进了解,以换取信任。这样,他们就会消除与教师之间的心理隔阂,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对“困难”学生及时进行引导,会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4.榜样激励。通过介绍先进人物的事迹,对“困难”学生产生一种感染和激励作用。“困难”学生一般比较注重具体的,实际的东西,对老师空洞的说教,常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要他这样,他偏要那样。所以,单凭说理是难以见效的。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常向他们讲述徐悲鸿、华罗庚、爱因斯坦等名人原来学习基础也不算多好,由于发奋努力,才成就了大事业。同时,应特别注意在本校本班级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但进步较快的同学给予大力表扬,号召全体同学向他们学习,这样做,不仅促使这些学生加倍努力,而且也使“困难”学生看到进步的希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常宣传榜样,树立典型,对“困难”学生的教育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