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24831000000013

第13章 好习惯决定孩子大未来(1)

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妈妈有一项任务极为重要,那就是从小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以后的人生之路有着很大的影响袁,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袁妈妈一定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为孩子的锦绣前程打下基础遥。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和家长合作,这是令很多妈妈都头痛的一个问题。要想改善这个问题,就需要妈妈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出于自愿跟自己合作。一旦妈妈在教育方法上做了一些相关的调整,那么就会发现,自己不再需要求着孩子去干任何事情,而是享受自然而然地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成为妈妈最为关注的教育问题之一,困惑中的妈妈不妨试试以下办法,让你的孩子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清楚地表达对孩子的意愿

妈妈不要总是对希望孩子做的事情表达得模棱两可,例如“如果有人帮我打扫一下,我会很高兴的”。也不要采用询问的语气,否则孩子就会感觉可以跟你讨价还价。不要采用“好吗、你愿意吗”或是“嗯”结束你与孩子的对话,而应该简洁明了地提出你的要求:“请你把盘子放到水槽里,并把桌子擦干净。”或者“现在六点了,把作业收起来,过来吃饭了。”采取这样的方法一定要注意要求的合理性,否则就会给孩子造成对你的盲从行为,使孩子变得缺少主见。

强调孩子做事的顺序

妈妈一定要告诉孩子做每件事情的顺序,使用事情“条件”,这也被人们称为“祖母法则”。让孩子知道做事的顺序,比如“你做完作业之后,就可以玩电脑游戏了”、“你换好睡衣,我们就来读一本书”、“你洗好碗,就可以出去骑车了”。采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增强孩子的条理性,让孩子不任意妄为地去做事情。不放纵孩子,对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具有很大的作用。

给孩子提供一些选择

妈妈在要求孩子做事情的时候,不妨给出一些选择,例如“你是愿意先拖地,还是先擦干盘子?”妈妈也可以让孩子选择做事的顺序,例如“你想先做什么呢,换上睡衣还是刷牙?”妈妈还可以让孩子来选择做事的时间,比如“你想要什么时候开始?八点还是八点一刻?”如果孩子提出了第三种选择,妈妈只需要回答孩子说:“那不是一个选项。”然后把你的话再说一遍。如果孩子拒绝从中选择,那么你就为他选一个,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增进妈妈和孩子的感情,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为孩子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团队精神的“培训”。

妈妈应该学会用幽默来赢得合作

一些故意做出来的愚蠢动作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并让孩子愿意合作。作为妈妈一定要学会用幽默来赢得孩子的合作,这样既可以活跃家庭气氛,又能培养孩子的合作性。

不要让感情驾驭你

妈妈在烦恼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或是责骂孩子,让孩子感到难堪。相反,冷静而大声地问自己一句:“什么才是问题所在?”然后,用事实来回答。

妈妈要学会培养懂得合作的孩子,为孩子的一生打算。

惜时如金,时间安排有诀窍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对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重要,作为妈妈一定要让孩子学会把握时间、珍惜时间。

要想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可从训练他抓紧时间着手。为了不浪费时间,一切生活与学习用品,摆放要有序,若摆得杂乱无章,孩子常常会为找东西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妈妈要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今天事今天毕”的习惯,督促孩子把应该做的功课按时完成。在孩子养成按时完成任务这个好习惯的过程中,妈妈要耐心细致地说服帮助,不可性急,更不可采取粗暴强制的办法。在督促孩子完成他自己排定的任务时,要着眼于时间观念的培养。妈妈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目的是要孩子学会合理地利用时间以及科学地安排时间,培养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孩子一旦养成了珍惜时间的习惯,就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反而会觉得时间充裕。比如在做作业时集中精力很快做完,与拖拖拉拉总也做不完比较,前者反而可以腾出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妈妈一定要教育孩子珍惜时间,无论是口头上的说教还是思想的灌输都要让“珍惜时间”这一概念深入孩子的内心。但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来说时间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和认识还比较模糊,那么妈妈的教育不仅是要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更要教会孩子怎样认识时间和怎样合理利用时间,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很有道理:“在每一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妈妈必须学会和孩子一起珍惜时间。

时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而孩子是拥有此财富最多的人,作为一名好妈妈就应该教导孩子学会利用自己的财富,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家长的过度照顾,使他们劳动习惯欠缺,生活的依赖性相对比较突出。因此,对于孩子的劳动教育势在必行。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不仅应当发展人的理智,传授他一定范围的知识,还应该在他身上燃起对认真劳动的渴望,没有这种渴望,他的生活既不可能是可尊敬的,也不可能是幸福的。”可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作为妈妈,应该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坚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抢着做,唤起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强化孩子的劳动行为,不断增强孩子的劳动观念。

为了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妈妈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放手让孩子参加劳动。要增强孩子的劳动观念,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自信心。家长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应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家长适度的“偷懒”,反而使孩子变得主动和勤快,因为他们心中多了一点责任,少了一点依赖。对于孩子的劳动过程和结果,家长最好不要横加干预、责备。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就应予以认可和赞许。

(2)妈妈要指导孩子劳动。放手并不意味着撒手不管,因为任何劳动都有一定的质量标准,让孩子自己干,妈妈就应该要求他干好。特别是对孩子开始从事的劳动项目,妈妈一定要给予悉心地指导。比如,要求孩子做某项家务活,除了提出质量要求,还应给孩子说明操作的要领和流程,使他们既爱劳动、又会劳动,干中学、学中干,越干越会干。

(3)分配任务要具体。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妈妈可分配不同的任务。对于在上小学的孩子,可以指派他们帮忙收拾饭桌、刷洗碗筷等简单的家务劳动。对于上中学的孩子,可以让他们洗简单的衣服、整理自己的房间、清理卫生、帮助家长从事其他家务劳动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爱劳动的观念。

劳动的能力与学习能力不仅价值相同,也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一个热爱劳动的人,一个自理能力强的人,一定是一个做事非常有条理的人,也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而且他更懂得学习需要努力。

孩子劳动不是为了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是为了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能够有效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值得妈妈注意的是,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同时,妈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在进行培养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严格要求。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孩子综合素质的体现。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妈妈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为孩子立规矩,如玩完玩具后必须将其放回原处,逐渐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清洁、讲卫生、有条理的好习惯。

妈妈应该从大处着眼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从小处着手在日常生活中检点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表现,引导孩子发展良好的行为模式。其中培养的主要方面有:

(1)教孩子自我管理。经常听到有些妈妈抱怨,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里乱得像“纸篓”,只好自己代劳。其实坏习惯的成因就是入学前期家长包办一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应该从现在开始,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书包和生活用品;让他们懂得爱护和整理课本、画册、文具;学会削铅笔、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并能按老师的要求制作简单的教具等。

(2)孩子生活规律化。妈妈应该让孩子的生活正规而有序,让他们懂得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什么时间不该做什么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如该写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写,写完后收拾利索才能去玩;同时教孩子养成早起、早睡,按时吃饭的习惯等。

(3)妈妈要了解孩子的习惯心理。如孩子玩完玩具后不知道整理好,扔得满屋都是,或者不想玩了,就把东西扔在一边。这时,妈妈不要责骂孩子,应先缓和孩子的情绪,然后正面告诉他应该怎样做,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建议。

(4)妈妈应该学会顺着孩子的发展阶段予以培养。比如在吃饭上,对3~4岁的孩子,要求他自己进食,让孩子坐好,自己安稳地把饭吃完,在愉快的情绪中进餐。对此妈妈应做出榜样,边吃边说:“看这菜多香呀,吃了饭才能长身体。”

(5)妈妈要认识到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慢慢养成的。不能过于着急,要有耐心,反复训练孩子。如培养按时睡觉的习惯,要根据孩子的情况确定一个睡觉时间。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孩子自己就会去睡觉了。此外,饭前洗手,走路靠右侧等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妈妈反复训练孩子,就会习惯成自然。

(6)妈妈要多鼓励孩子。适当的奖励会使孩子更听话,当孩子体验到由于奖励而获得的快乐时,下次他就会表现得更好。有时鼓励可以是妈妈一句赞扬的话,也可以是一次游戏,或者买一本书和玩具等。

节约,让生活更富有

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古今中外“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事例举不胜举。妈妈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勤俭节约”的道理,懂得父母赚钱不容易,让孩子学会节约,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许多妈妈对孩子宠爱有加,有求必应,有的甚至不用孩子开口就送上钱去。由于长期的不劳而获,没有计划性,逐渐使孩子养成一种乱花钱的习惯,造成浪费。这些孩子大多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节俭、为什么要节俭。

在教育孩子时,妈妈要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联系实际生活多给孩子讲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整天花钱大手大脚。一天妈妈带着他去逛街,在一个路口,看到一个老爷爷在卖报纸,妈妈从口袋里取出4元钱给孩子,让他去买10份报纸。当孩子把报纸买回来后妈妈和他商量:按原价把报纸卖出去,看看孩子能不能卖完。结果,孩子在妈妈的帮助下,费了不少时间才把10份报纸卖完,然后妈妈让孩子去问卖报纸的老爷爷,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孩子从老爷爷那里得知,卖一份报纸只赚几分钱,自己花了这么长时间才能赚几角钱。经过这件事孩子终于明白挣钱真是太不容易了,他以后便改掉了随便花钱的坏习惯。

很多孩子不知节俭都是攀比心理所致,因此,要让孩子克服攀比的心理,要让孩子明白应该攀比什么和不应该攀比什么。在知识方面上应该你追我赶,学习成绩上的攀比才是有意义的攀比,花钱与衣着上的攀比是没有必要的,引导孩子比学习、比劳动。同时,妈妈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接触成人的工作,使孩子明白挣钱的不易,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改掉比钱、比物的坏毛病。

节约可以使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取得更大的财富,作为妈妈一定要帮孩子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培养孩子爱学习的习惯

教育界相关人士指出,小学一二年级是养成学习习惯的最佳阶段,要让孩子在入学初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今后紧张的学习生活。作为妈妈,在孩子幼年阶段,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意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极为有益。据美国教育专家研究表明,如果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孩子将来入学后很可能会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学校学习的进度。那么在孩子的这个重要阶段,妈妈应如何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学习习惯呢?

妈妈要多带孩子接触世界,并和孩子交流心得;帮助孩子社交,联系其他孩子的妈妈,让孩子们在一起玩,也要鼓励孩子和成年人进行交谈。这些训练,肯定会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的妈妈认为,培养孩子看书的习惯至少要从孩子认字开始。其实不必如此死板。现代父母讲究的是在孩子幼儿时期开始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由妈妈带着“读”书可以让孩子尽早领略知识的魅力,从而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妈妈抱着孩子一起翻看图书,同时讲述书中的故事,使孩子在听的同时,领悟读书的乐趣。据专家介绍,这项活动可从孩子1岁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