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24831000000018

第18章 11个“不要”,让妈妈远离教育误区(1)

想要让孩子拥有光明的未来,每个妈妈都要做好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工作,除了对孩子适时地帮助和引导之外,还要走出一些教育的误区和远离一些教育盲点。比如用分数去衡量孩子的优劣,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孩子的身上等观念都是错误的。做一个优秀的妈妈,就要对孩子施以理性的母爱,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不要让母爱失去理性

作为妈妈,如果一直采取大包大揽的养育方式,那么这种母爱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排斥其他爱的自私心理。有的妈妈不让孩子做家务,怕累着孩子;不让孩子结交朋友,怕孩子学坏;甚至不让孩子和父亲更加亲密,因为其内心有一丝无意识的嫉妒。在这种“母爱”的氛围下,孩子始终生活在妈妈的影子里,这样的母爱其实是一种缺乏理性的爱。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理性和母爱是同样重要的。仅靠母爱将孩子培养成才显然是不够的,作为一名妈妈,更要懂得运用理性之光去照耀孩子的成长之路。

孩子不是妈妈的附属品,对孩子无论是纵容还是过多地干涉,都是母爱的错位。孩子跌倒了,妈妈怕孩子摔坏了,赶紧把他扶起来;送孩子上学时怕累着孩子,替他背着书包……这些缺乏理性的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溺爱,如果妈妈把这些“爱”统统倾注在孩子的身上,看似伟大,其实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控制,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同时在孩子的心灵里也会刻下缺乏理性的印记,这将阻碍孩子的成长。妈妈应认识到孩子不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施爱要有理性。真正的母爱应该是无私的,是不计回报的爱,而不是狭隘、放纵、短视的爱,缺乏理性的母爱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

有人说母爱是女性天生具有的情怀,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爱是需要学习的。母爱就如同一种艺术,需要反复磨炼和考验,需要总结和提高。作为妈妈,应该经常对“母爱”进行打磨和精耕细作,反省自己在对孩子的爱中是否有失之偏颇的地方,时刻防止“溺爱”危机的发生。

有人把母爱分成三个层次,与之相对应也有三种境界。低层次的母爱源于动物的自然本性,主要是出于本能性反映。中层次的母爱是指具有社会属性的母爱,这种母爱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于孩子的教育,尽责的妈妈都会对孩子的发展重视起来,希望为孩子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最高层次的母爱是指精神性质的母爱,这种母爱所表现的是一种理想境界中的爱,妈妈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已经变成心与心的交流,此时妈妈在教育中,能让孩子体会到深层次的精神价值。能获得这种母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幸运的人,也必然会是成功的人。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才,妈妈就要付出最高层次的爱。

有不少妈妈无法把握对孩子的爱,使母爱失去应有的理性。如果妈妈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性,只知道一味地妥协,那么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孩子养成懒惰的习惯和产生依赖心理。

母爱无私,但不能毫无理性的妥协,无限亲情需要理性的爱来呵护,智慧的妈妈不仅要爱孩子,还要成就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堕入“溺爱”的泥潭,失去自我行动力。母爱的内涵是丰富而宽广的,只有让母爱散发出理性的光辉,尊重子女,在关键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同时信任自己的孩子,支持他们的选择,敢于放手让孩子到生活的巨浪中搏击锻炼,这样不仅能成就孩子,也能成就自己作为一名优秀妈妈的光辉使命。

不要让孩子总围着你的“思想”转

每个妈妈都希望孩子有朝一日成龙、成凤。从孩子刚一出生起,妈妈们就开始憧憬孩子的美好未来,并呕心沥血地为孩子设计好了金光大道。经过一番努力的培养,很多妈妈也会感到满意,因为她们的孩子变得百依百顺,非常听话。然而妈妈们并不知道这些“好孩子”往往会变得缺乏个性,丧失了自我,最终丧失光明的前途。

妈妈们会疑惑:为什么在自己的悉心调教下,孩子还会失去前进之心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把孩子当作温室里的幼苗,百般呵护和宠爱,致使孩子的免疫力下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导致他们压力加大,产生悲观或茫然的情绪;学习上给孩子过多的任务,让孩子们不堪承受;尤其是在思想上,“听话的好孩子”的说教造成孩子缺乏个性,唯唯诺诺。作为一名妈妈,如果总是让孩子围着自己的“思想”转,长期下去,就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性,丧失自我。

妈妈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多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有些妈妈教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没有耐心,告诉孩子题目的解法就认为完成了任务,这是不对的。学习要以孩子为主,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这才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优秀妈妈必备的思想和教育方法。只有让孩子学会独立,才能让孩子从容地面对未来。在家庭教育里,如果妈妈过分自我的话,就意味着孩子将丧失自我,所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妈妈,就要走出“包办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孩子的“引导者”。

妈妈还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不要过分地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需要。他也有交朋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得到尊重等的需要,他也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秘密等。一个优秀的妈妈是明白事理、懂得进退的人,她会与孩子交流而不是干涉,她会给孩子帮助但不会企图控制他,她会为孩子预留空间但不会完全放手。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妈妈需要掌握一个适度原则,而不干涉孩子的生活,就要尊重孩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妈妈都能够做到开明理智。当谈到孩子的选择时,不少妈妈就觉得孩子还小,常常以孩子不懂事为由,自作主张地为孩子选择了未来。表面上这些妈妈都是以孩子为主轴,但实际上她们是在完成自己的想法。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一旦不适应妈妈为他选择的道路,就会埋怨妈妈,对妈妈产生意见。所以,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强加给孩子,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人格、兴趣,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因为孩子都是聪明的,他们有自己的判断,也有自己的思想。

妈妈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培养孩子的选择意识。妈妈走出“包办”思想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独立自主,学会选择生活。不要对孩子管得过细,也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建议,让孩子自己去体验、选择,让孩子在未来的天空里自由飞翔。

不要总拿妈妈的权威限制孩子

妈妈的威信并不是源于孩子的绝对服从或者对孩子的支配,而是一种相互配合的亲密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理解、信任孩子,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不拿妈妈的权威去指责或呵斥孩子;而妈妈做错事时应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只有这样,妈妈才能具有真正的威信。

但在有些家庭里,平等尊重常常被忽略,家长总是限制孩子个性的发展,阻碍孩子的成长,有的甚至因此酿成了悲剧。

2000年新年伊始,“好学生”徐力杀母事件震惊全国。17岁的徐力原本过着“吃穿全包,一心读书”的幸福生活,然而这种幸福生活却让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的妈妈要求他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要排在班级前10名,有一次他考了第18名,就被妈妈狠狠地打了一顿;他喜欢踢足球,妈妈警告他,以后要再去踢球,就把他的腿打断;徐力打开电视机,妈妈便会指责他。妈妈的权威在孩子心中产生了阴影,导致徐力心理扭曲。据监管人员反应,徐力进看守所后,没有流过眼泪,他还说:“妈妈活得太累,我打死她是让她解脱。”闻听此语,不要说天下的妈妈心寒,所有的人都会头皮发麻。

有人说:“家庭权威实在是害人不浅啊。”其实家庭权威并没有害人之心,因为每一位做父母的初衷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这种权威的压制,既葬送了孩子的前途,也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在学习重于一切的家庭环境中,很多妈妈只想着孩子一路成功,而忽视孩子需要幸福的童年。孩子终究要长大,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妈妈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左右孩子,用自己的权威限制孩子的自由,这就给孩子的内心播下了“不幸”的种子,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家庭****的阴影就会让“不幸”的种子发芽。等悲剧发生后,一切都已经太迟,惋惜和后悔已然无用。

作为一个优秀的妈妈,就要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空间,不用权威压制孩子。

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10米******银牌获得者朱启南的妈妈是个朴实的农民,没有读过书,因此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读书。为了孩子能够有好的学习条件,她把朱启南送到城里去读书,自己去广州做生意,挣钱养家糊口。尽管生意的利润不高,生活很艰苦,但为了孩子的前途,她还是不懈地努力着。1999年的一天,她突然接到家里来的电话,孩子说让她回去商量事情,她觉得孩子的口气有些蹊跷。回到家里才知道,原来朱启南背着她在体校学了一年多的射击。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么大的事情竟然被孩子隐瞒了一年多的时间,她很生气。尽管有痛骂孩子的理由,但是她没有这样做,只是犹豫了,显然,儿子学射击与她最初的愿望背道而驰了。虽然体校教练说朱启南在射击上很有潜质,但她想这毕竟关乎孩子的人生选择,实在不能马虎。而当她听到孩子特别喜欢射击时,最终还是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因为她想,孩子始终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事实证明了她尊重孩子的决定是对的,朱启南在射击上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两则故事告诉我们,家长权威会限制孩子的成长。作为一个优秀的妈妈,要懂得尊重孩子,而不是按自己的喜好替孩子选择,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当孩子有抵触情绪时,作为一名妈妈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威一味地打压,而应该看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加以引导,这样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有助益,而且有利于改善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判断孩子

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妈妈不要总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孩子的行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使孩子丧失先天具备的优势。

(1)妈妈不要阻止孩子“异想天开”。孩子的思维总是很神奇,想象也非常奇特。如果孩子想象力丰富,妈妈大可不必为此而烦恼,应该帮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热情地承认孩子的成果和赞扬这些“异想天开”的做法,同时要鼓励孩子去发现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作为一名妈妈不要阻止孩子“异想天开”,不要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孩子,更不能轻易地否定孩子的创造力。一位教师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面对一个班的小学生,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没想到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西瓜”,总共有22个不同的答案。这位教师又对一个班的大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结果全班静寂,沉默2分钟后班长代表大家有些不敢肯定地说“大概是个零吧。”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孩子早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然而由于被一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标准所限,有些孩子长大后就变得“格式化”了。

(2)妈妈不要扼杀孩子的好奇心。一位妇女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因为孩子把贵重的金表拆坏了,她狠狠打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先生回答:“你枪毙了中国的爱迪生。”很多时候,幼儿的探索、求知欲和创造性就体现在对各种物品的拆装之中,如果对他的行为横加干涉和限制,只喜欢孩子的“听话”、“乖巧”,又或者凡事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动手参与,势必会抑制他的创造能力。有一个小学生,发现雨天即使穿雨衣,裤脚也会湿,特别是骑自行车的人,他问妈妈:“为什么穿雨衣还会湿裤脚,能不能不让它湿?”他的妈妈告诉他:“你需要仔细观察,再看看有没有好办法不让雨淋湿裤脚。”于是,这个小学生就开始观察、思考,还自己做实验设计,最后发明了不湿裤脚的雨衣,并且申请了国家专利。

(3)无论孩子的想法和言论多么荒诞,都不要阻止他继续去想象。一个优秀的妈妈会明白,一个没有想法、不知道好奇的孩子,是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而这样的孩子的发展前景实在令人担忧。妈妈鼓励孩子多想、多问,不仅不能有自我标准的界限,也不能因为不耐烦、没时间而压制或忽视孩子的想法,当然,更不要总是用“你长大后就知道了”之类的话来搪塞孩子的问题,以免湮灭孩子的好奇心。

(4)用鼓励的态度对待孩子新奇的想象和大胆的创造活动。妈妈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问题、细致地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支持,比如提供相关的书籍等。同时妈妈要引导孩子探索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而不是让孩子仅仅停留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另外,一旦孩子遭遇挫折,妈妈就要帮助孩子消除消极心理,树立信心。

总之,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里,妈妈不能按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而应该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这样能够避免孩子丧失自我,丧失独立意识。妈妈应该坚持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指导,少一点包办”,让孩子通过“让我自己干”来认识世界,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