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24831000000019

第19章 11个“不要”,让妈妈远离教育误区(2)

不要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

作为一名优秀的妈妈,一定要知道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这样就能够了解孩子的想法,从而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实现他们的梦想。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激发孩子自觉、主动学习的最佳方法。妈妈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当作孩子的兴趣,甚至将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因为这样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与妈妈之间的矛盾。

现在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妈妈对孩子的未来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关注,但是不少妈妈都为难以把握孩子的发展方向而苦恼。

日本著名教育学家木村久一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能够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遗憾的是,许多妈妈并不明白这一点,往往忽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结果很多孩子的兴趣在萌芽时就被无情地扼杀了。作为一名妈妈,应该利用一些方法从小就开始积极引导孩子培养和发展个人的兴趣。

如果妈妈采取良好的培养措施,孩子的兴趣就会随着知识与经验的丰富以及能力的增强而发展。比方说,一个孩子也许刚开始只喜欢听故事,随着年龄增长,他发现通过故事书可以获得更多的故事,这样他的兴趣就由听故事发展为阅读故事,进而将阅读的兴趣扩展到其他文学作品,乃至激发创作的兴趣和冲动。

研究表明,一个人童年时期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事业的方向。孩子对某方面的浓厚兴趣,往往能够让他在这个方面取得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同样就有不同的兴趣和追求,对于喜欢做的事情,孩子们总是具有奋发的动力。所以妈妈不用为孩子的发展方向烦恼,只要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就可以按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选择努力的方向。这是促使孩子早成才、快成才、成大才的最好方法。当然,如果无视孩子的兴趣与爱好,盲目跟风,只会让孩子毫无竞争力。

作为妈妈,要知道孩子虽然还小,但他们却有鲜活的思想和观点,也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抓住孩子的兴趣之脉,从兴趣出发培养孩子,能够让孩子在学习中变得主动积极,而且还能让孩子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妈妈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往往会加重孩子的负担,这样就会让孩子的学习成为痛苦的过程,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软弱或者叛逆,导致孩子的行为怪异,难以捉摸。

总而言之,要做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妈妈,就要学会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孩子的选择,引导和激励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发展自己的兴趣,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不要为孩子的错误“买单”

每当孩子与周围的世界发生矛盾时,妈妈总是会告诉孩子是世界的失误,比如孩子被椅子绊倒,妈妈总是忙不迭地扶起孩子,同时“奇怪”地动手打椅子,责怪椅子。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身边经常能够看到,人们会理解并接受,因为这是一种安抚孩子的好方法。但是谁又会知道就是在这种“奇怪”地呵护下,孩子们接受了最初的责任教育。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位妈妈都想让孩子不受到伤害,希望一切过错、责任和伤害都由自己来背负,但是就在妈妈为孩子一次次承受生活的磨难,为孩子安排着一切的同时,也一次次地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在孩子的心里就有了这样的看法:所有的人都该为我着想,所有的责任都应该由别人承担。孩子逐渐产生了懒惰、依赖的心理,养成了“不负责任”的习惯。

要想破除孩子“不负责任”的习惯,妈妈就不要再为孩子的错误“买单”。

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因为在现实中,妈妈特别容易陷入对孩子“爱”的泥淖中。由于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关心,对孩子溺爱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妈妈宠孩子很正常,哪一位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子女呢?有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妈妈为孩子张罗未来,遮风挡雨也是理所当然。然而妈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孩子过分溺爱,给孩子的不是美好的未来,而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从表面上看,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是疼爱孩子,但在不经意间却使孩子丧失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有些孩子会因此而变得任性、自私、霸道、不合群、无责任心、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很差。这样的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是难以立足的。

社会是现实的,如果孩子没有勇气承担责任,那么面对各种问题时必定会穷于应付,在困难面前也会溃退。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为他们推卸责任或者代替他们承担责任,那样只会将他们与真实的社会隔离开来,不仅会让孩子变得不负责任,还会降低孩子抵御风险的能力。作为一个妈妈不要企图用希望来操纵现实,更不要替孩子的错误“买单”。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会犯错,而且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负责,这种责任感是从小开始形成的。

如果从小没有对孩子开始责任感的培养,当孩子长大了,妈妈突然告诉他:“要有责任心,要对自己的事负责任!”孩子就会感到不可理喻,因为这个转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少孩子到了该自己负责任的年龄时,依然我行我素,满不在乎。此时妈妈看到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内心有痛苦,也有茫然,但已经深感力不从心了,殊不知正是自己当年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养成了不负责任的习惯。

虽然错过了一次次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机会,但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什么时候都不晚,只不过越晚难度越大。妈妈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就要抓住时间,应该记住“人最大的财富是年轻”,因此孩子应该不怕犯错、不怕摔跤,而妈妈则不要怕孩子吃苦,让他自己去承担责任。只要妈妈肯放开双手,孩子的责任心就建立起来了。须知温室里的树苗不经风吹雨打,也就长不成参天大树。孩子的成长既要有阳光般的关怀,也要有风雨的洗礼,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不要用“分数”衡量孩子

现实生活中,不少妈妈都很看重孩子的分数,常常会用分数来判定孩子的好坏。其实,孩子的分数只代表其某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并不能作为全面评价孩子的标准。作为妈妈,不应该单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而应该看到孩子优秀的地方,从不同的方面给孩子一个公平的评价,经常地鼓励孩子,对孩子充满信心。

由于升学的压力,很多孩子自我实现的价值被量化成了分数。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常常被“一棍子打死”,即使其他方面有优异的表现,也会被轻易地忽视。每当孩子考完试,妈妈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考得怎么样?”要是成绩好,就会非常高兴,对孩子加以表扬;要是成绩不理想,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阴沉沉,接踵而来的则是唠叨不休地训斥。

不可否认,中小学是孩子打好文化基础的关键时期,而分数作为判断孩子学习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自然也就牵动妈妈们的心。但如果过分看重考试分数,则会引起孩子思想、情绪的波动,导致学习热情的下降。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常常背负内疚、害怕、担忧等复杂的心理包袱,如果此时妈妈采取冷落,甚至打骂的做法,只能是“雪上加霜”,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假如孩子经常得到否定性的评价,总是被人认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话,那么,他的内心潜意识里就会对自己说:“我本来就不如他人”,这样孩子的学习兴趣、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受到挫折,有的会因此而自卑,有的则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自弃行为。

作为一名妈妈,一定要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分数,这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孩子考完试,应该认真询问孩子的考试情况,帮助他弄懂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当发现了错误,就要帮助他分析一下错误的原因,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妈妈看重的不是分数,而是关心他的学习和进步。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你可以投以赞许的目光,亲切地表扬他,使孩子体验到温暖,感受到支持的力量。当然好成绩不拘泥于学习方面,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成绩,比如唱歌唱得好、美术比赛获了奖都可以让孩子得到满足,这就需要妈妈送去肯定的目光。如此一来,既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又使他获得了前进的动力,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妈妈要明白,对孩子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是为了成绩而培养,最重要的是知识的生活化。一个孩子分数不高、学习成绩不好,并不能说明他没有其他的优势。因为孩子分数低而否定孩子的价值,或者过分强调智商,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

孩子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而作为一个有心培养孩子成才的妈妈,就不能拘泥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应该发现孩子身上的长处,帮孩子把潜能发挥出来,因材施教地扩展孩子的能力。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一次考试只是人生长跑的一个阶段。在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妈妈要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里,告诉他只要尽力就可以了,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总之,妈妈不要总是拿“分数”去衡量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他们能否长成大树,需要仰仗一个优秀妈妈的悉心培养。

不要一直强调孩子的“弱点”

在现实中,有些妈妈会感到奇怪,别人家的孩子好像样样全能,而自己的孩子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其他的孩子都会跳绳了,而自己的孩子总是学不会。这个时候有些妈妈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聪明,其实这不是孩子聪明不聪明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在妈妈的眼光上,如果妈妈总是一味地盯着孩子的弱点,那么总是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

叶圣陶说:如果一味地强调孩子的弱点,那这个弱点就将伴随孩子的一生。要知道人的行为、感情、才能等都会受到自我意识的支配。当一个人把自己想象成某种类型的人,他就会按照那种类型的做事方法去做事,这就是心理上的自我暗示。一味地强调孩子的弱点,其结果就是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烙上失败者的印记,逐渐放大孩子的弱点,让孩子无时无刻地暗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最终导致孩子自我归类走上失败之路。

所有孩子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渴求——得到别人的赏识。妈妈是天生的教育家,当孩子还在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妈妈就具有发现孩子优点的本能。但是孩子上学之后,由于对比明显,妈妈就开始怀疑起孩子了,这种怀疑的目光扫过孩子,自然而然就盯上了孩子的弱点。如果孩子是一颗果树,那么能够生产果实的树枝就是优点,不能长果子的树枝就是弱点,而妈妈的目光就是阳光,只要照到哪里哪里就变壮。妈妈的目光如果盯在优点的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果实累累;一旦把目光锁定在弱点的果枝上,只会让弱点变得越来越多。

现在,很多妈妈喜欢说“反话”激励孩子,认为孩子有压力才有动力。希望孩子进步快,就不停地说孩子进步慢;想孩子变细心,就老说孩子很粗心;想孩子变得胆子大,就老说孩子胆小;如果想孩子变得聪明,就刺激孩子说他很笨。这样的结果是孩子的缺点得到了强化,孩子的自尊心被伤害了。现在的孩子得到的赏识太少了,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妈妈就要转变观念,只有多赏识孩子的优点,才能给孩子信心。

有人认为,赏识得到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氧气,妈妈则是这种氧气的制造者,而抱怨则是毒气,会损害孩子的健康成长。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妈妈支持和培养孩子的优点,发展孩子的优势,让孩子的优点逐步增多,让孩子获得“我是好孩子”的心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暗示和觉醒。赏识的本质是爱,妈妈学会赏识孩子,就是学会爱孩子,在充满爱的氛围中教育孩子,必定会让孩子走向成功。

不要为孩子规划人生,让他自己去开拓

孩子就是妈妈的心肝宝贝,无论孩子遇到什么困难,妈妈总是当仁不让亲自出马,为孩子清除障碍,大刀阔斧地着手为孩子铺设人生的康庄大道,恨不能替孩子承受人生所有的风雨。其爱子之心能够理解,但是她们不知道这么做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为孩子规划人生,表面上是让孩子轻松成长,实际上却束缚了孩子的思想,让孩子失去了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和开辟人生道路、证实人生意义的机会。这样的孩子能够获得的最好生活也就是在平淡中度过一生,他们永远无法认识人生的真正意义。

有些妈妈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以自己的意愿为准则教育孩子,无心去理会孩子的意见,积极为孩子规划人生。这样就打击了孩子探索的精神和主动性,不但不能使孩子成才,反而会使孩子成为父母主观愿望的“牺牲品”。每个孩子都需要有自由的空间去成长和检验自己的能力,每个孩子都有必要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局面。这时,妈妈要做的只是为孩子提供条件,对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给予点拨和指导。千万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更不要替孩子选择人生,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让他自己去努力和尝试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