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24831000000020

第20章 11个“不要”,让妈妈远离教育误区(3)

在人类的历史上,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不是依靠父母的规划而漫步人生之路的。******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家里的人没有帮他成家立业,而是让他自己去开拓人生,最终才实现了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相反,那些什么事情都有由妈妈自出面,走父母为之铺就的平安大道的人往往过着毫无意义的人生。

为人母者应该知道孩子人生的主角就是他自己,而妈妈只是陪伴者而已。妈妈们都想自己的孩子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于是忙不迭地为孩子张罗人生。然而谁都没有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是否愿意?妈妈要知道孩子将来的路和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是不同的,不能用自己曾经的眼光看待孩子将来的生活,不能用自己的想法来营造孩子的未来;放开手,让孩子去规划人生,作为妈妈只能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孩子做出分析和适当的指导。

在生活中,妈妈可以有意识地点拨孩子,纠正孩子的错误,引导他们走正确之路,但不能大包大揽。放手孩子的人生之路,不是不管孩子的错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妈妈要引导他改正,这样能够让孩子形成责任感并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孩子融入社会,学会做人,这对孩子将来的人生规划都大有益处。孩子的路不可能在妈妈的眼皮底下走完,还有更长的路要他们自己走,更远的人生靠他们自己去开拓。

其实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开拓。如果妈妈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事情,就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妈妈要放松对孩子的控制,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不是妈妈的,因此要让他们自己去开拓。妈妈越早放手,对孩子帮助就越大。孩子就像妈妈动手做成的一只风筝,精美得让妈妈爱不释手,然而无论怎样,它终究是要飞出去的。如果妈妈害怕把它放出以后经受不了狂风的肆虐,而将它藏在抽屉里,或捏在手里,妈妈自己去替它远征高空,那么,风筝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风筝”是妈妈做成的,但妈妈不能将它牢牢束缚在身边,必须把它放出去,因为“风筝”的意义就是翱翔蓝天。让孩子们飞上蓝天,在风浪中磨炼自己,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不要和叛逆的孩子硬碰硬,重在引导

不要和叛逆的孩子硬碰硬,不是说放弃对孩子的管教,而是妈妈在和孩子交流时,要采用委婉的口气,正确引导他们。没有哪个孩子会喜欢被教训,冗长的“训导”只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加强,每个孩子都希望妈妈把他当作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他、接近他。所以,妈妈在与孩子交流和要求孩子做事时不妨把口气放委婉、和气些,当然要求的事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能力,如果妈妈异想天开地要求一个两岁的孩子独立去整理房间或者洗衣服,其结果可想而知,但如果妈妈这么说:“妈妈要收拾房间了,你能帮帮妈妈吗?”这样就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是良好的引导方法,能够有效地化解孩子的抵触情绪,较为完美地实现对孩子的教育目的。

一般来说,孩子进入青春期,就进入了“叛逆期”。孩子的叛逆来自于人内心的逆反心理,由于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心理快速发展,各种复杂的状况接踵而至,让孩子们应接不暇,内心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逆反心理人皆有之,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心理的巨大改变,由最初的对外界关注转变为对自己关注,强烈的自尊意识让孩子变得叛逆起来。这时,作为孩子的妈妈,应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等之心去对待孩子,承认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多给他一些关怀。通过对孩子的了解,采取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当要求孩子做事时,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果妈妈企图让孩子无条件服从的话,那么面对的将是孩子的不满和抵触。只有和孩子做朋友,才能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赢得他们的信任;只有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孩子才会真正敞开心扉。

对于处在叛逆期的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给他们适当的引导,而不是教条式的说教。教条式的说教会激起孩子的反感,加深与孩子的矛盾,而如果凡事顺从、包办,则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最好的办法就是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表现,适当地加以开导,让他们在各种困难和挫折中成长、成熟,逐渐尝试人生的苦难,明白事理,也让他们慢慢地学会理解和忍让。

叛逆的孩子一般出自两种极端教育的家庭:第一种是极端放任的家庭教育,妈妈没有时间管孩子;第二种是溺爱的家庭教育,妈妈不敢管孩子。这两种极端的教育,让孩子缺乏抵御外部诱惑的能力,一旦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时,又没有人正确引导,他们就会误入歧途,并且在错误的道路中越走越远,同时也会慢慢形成一些错误的思想,心理开始畸变。在非正常的外界因素影响下,这些孩子潜意识里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抗,即所谓的“叛逆”心理。

针对孩子叛逆的行为问题,作为妈妈应该寻找其产生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阻断不良因素对孩子影响的途径,而且还要用耐心、爱心和对孩子的信心来影响孩子,引导孩子。建议妈妈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友谊关系,并且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与隐私权;家庭中遇到什么事情多与孩子商量,倾听他们的意见,并积极地引导,转化他们不成熟和片面的认识。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摒弃恶习,走向正常发展的道路,走出叛逆的阴影。

做一个好妈妈,对于叛逆的孩子不要硬碰硬,要有耐心,正确引导他们。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对的做法,尽快调整心态,在人生道路上留下光辉痕迹。

不要助长孩子的虚荣心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漂亮衣服和有趣的玩具,从爸妈手中得到的零花钱也越来越多。得到了这些“宝贝”后,孩子们就喜欢在彼此之间进行攀比。孩子不知道什么叫虚荣,但是他们知道要比别人吃得好、穿得好。有一些孩子年纪不大,但他们也知道什么叫气派:有吃有喝身边就有孩子会和自己玩,有钱就有很多孩子围着自己转。这样虚荣也就在孩子身上种下了祸根,随着虚荣心的膨胀,孩子就滋生了怕吃苦、不愿意学习、没有上进心等毛病。然而妈妈们不见得了解孩子此时的处境,也许还以为自己的孩子在这么好的环境中生活,有这么好的条件,必定会好好学习。

据某报刊载,一些孩子特别讲究生活“品质”,一场生日Party就要花费数千元,吃一顿饭不花个千儿八百也不算完,衣服和鞋子非上百上千的名牌不穿……这些“现代少年”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往往对家庭经济状况不管不顾,孩子们超高的消费让很多人都感叹不已。一些教育工作者指出,大部分孩子高消费问题都是因为父母的原因,父母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财富观教育。不少妈妈对孩子有求必应,极大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在花钱方面肆无忌惮,变本加厉。

作为一名妈妈,在为致富欢笑之余,心头要多一份惊醒,不要让虚荣腐蚀了孩子的心灵。孩子一旦由于虚荣而扭曲了心灵,轻则影响学业,让孩子失去美好的人生前途,重则误入歧途。作为妈妈,为了防止孩子的虚荣心作祟,就要杜绝对孩子的溺爱,杜绝孩子在物质和金钱方面的盲目攀比,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让孩子知道生活不是为了享受,告诉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美好的生活,一定要帮助孩子消除懒惰的习惯和思想,同时对孩子的价值观和财富观都要进行有意识地培养。

有些孩子喜欢用金钱来衡量事情,认为自己付出了就要用金钱来支付。

有个叫杰克的小男孩,在8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用金钱去衡量一切。在这个孩子的眼中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价格高的东西,如果价格不高,他就会毫无兴趣。

一天早晨,杰克在桌子上的盘子里放了一张小纸条。他的妈妈发现了纸条并打开了,令她难以置信的是,纸条上写道:妈妈应付给杰克跑腿费3美分,倒垃圾2美分,扫地板2美分,小费1美分,总计8美分。读了以后,妈妈瞬间恢复了平静,她笑了笑没有说什么,只是把一张纸条和8美分又放在盘子里。

小杰克看到钱后,把钱迅速塞进口袋里,并想着该用这笔钱买些什么,这时他看到盘子里的纸条。小杰克打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杰克应付给妈妈怀孕10个月免费,喂奶水免费,出水痘时照顾他免费,教育他免费,买衬衫、鞋子和玩具免费,一日三餐免费,漂亮的房间免费,总计0美元。小杰克看完后愣住了,几分钟后,他掏出那8美分交到了妈妈的手里。从此以后,小杰克总是积极地帮助妈妈做事。

妈妈在面对孩子的消费问题时一定要“狠心”,尤其是“第一次教育”,一定要慎重对待孩子的消费要求。要教导孩子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要花,防止他们养成虚荣、攀比的作风,同时妈妈自己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并且正确引导孩子的消费心理。

对孩子的消费心理要掌握正确的引导方法。有一些妈妈平时只注重学习成绩,只要孩子学习成绩不错,就一味地溺爱,不顾实际经济承受能力放手让孩子高消费;而有些妈妈则对那些高消费要求深恶痛绝,对孩子攀比之心痛加斥责。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对的,应该考虑到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孩子进行耐心教导,告诉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让他们了解钱是怎样挣的,该怎样花,同时要婉转地指出高消费的不合理,用正确的态度引导孩子正确消费,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高消费”包括不符合家庭经济收入状况以及不合乎孩子年龄段的消费,高消费观念很容易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对其健康成长不利。妈妈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财富观念,以耐心地说服教育为主,同时让孩子转移一些兴趣,比如热衷名牌的兴趣,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让孩子的眼光转移到其他合理的消费领域。

总而言之,孩子的虚荣心形成和妈妈的教育有很大联系,要教育孩子就要自己先立正身心。对于那些有高消费习惯的孩子,妈妈应该帮助他们规划财富,让他们养成理性的消费观念,这样才不愧为优秀的妈妈。

最伤害孩子的7句话

父母的一句话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做一个优秀的妈妈,就要明白自己的话语在教育和培养孩子中的重要性。孩子犯了错,妈妈可以批评袁但是千万要谨慎用语,因为一句话可以造就一个人,同样也可以毁掉一个人。不要因为一时之气而破坏了母子之间的感情,也不要因为口无遮拦而毁掉孩子美好的前程,更不要因为斥其不争而让孩子受到伤害。

“你真笨”

孩子唱歌跑调、回答问题结巴、跑步动作不利索……这些不显眼的问题,许多妈妈都遇到过,当时也没在意,只不经意地说一句“这孩子真笨”也就不了了之了,毕竟那些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这种话到了孩子的耳中就成了相当严重的事情了,在孩子的眼中这表示你做出了判断,已经把他归类于蠢笨行列。

“你真笨”这三个字,常常出现在批评孩子的话语里,说得文明些是一种批评,说得坦白些就是责骂。这三个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笨蛋”。当妈妈对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似乎原本就是为了让孩子简单明了地接受“你就是笨蛋”这个事实,尽管别人知道你的初衷并不是这样,但是孩子却会沦陷在“你真笨”这句判断中。

每个孩子从相信自己笨的那一刻开始,眼睛就会失去神采,行为举动也会慢慢变得“笨拙”。当他们面对学习中的问题时,他们首先就会对自己说:“我很笨,我一定做不出来。”这时孩子就产生了退缩和逃避的心理与行为。要追根溯源的话,那句“你真笨”难辞其咎。

其实,没有哪个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笨,毕竟望子成龙是每一个做妈妈的心愿。但是这种心态又往往过于急切,甚至好高骛远,有时并不实际。如果妈妈们耐心不足,就会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来刺激孩子进步。像“你真笨”之类的话,如果经常对孩子说,就会在孩子心理上强化“笨蛋”观念,形成心理定势,结果导致“诱导性智愚”,也就是说,说孩子笨,孩子就真笨了。这不是说笑,事实上也是如此,这样做的结果是最终引起两种不同的心理特征:一种是形成自卑心理,一种是产生逆反心理。无论哪种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强化“笨”的思想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终扼杀了孩子的智慧。现代科学证明,发育正常的孩子,智力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孩子学习成绩的差异,不是因为聪明和笨造成的,而是由智力潜能被激活多少造成的。

所以,通过一些方法完全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聪明,而赏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激励方法。俗话说“捧一捧,就灵”。捧,不是一味地迁就,而应该掌握方法和技巧。比如某次考试成绩公布后,孩子成绩不好,在分析试卷时,妈妈就要保持一种理智的心态,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不好好学习,而应该对他说:“孩子,你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不学习,更不是不如别人,考得不好是因为你太粗心了,没有看清题目意思,如果你可以细心一点,凭你的聪明是可以考好的!”这种鼓励虽然有意地袒护了孩子,却维护了孩子的自尊,为孩子增添了信心。

作为一个优秀的妈妈,就要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要相信孩子,永远都不放弃孩子!千万不要说孩子“笨”,哪怕孩子智力不是很好,也不要随便把“笨”说出口,要尊重孩子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