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24831000000030

第30章 提高孩子竞争力的“13个法宝”(6)

责任——胜于能力的竞争力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孩子往往因害怕接受惩罚而对担负责任怀有恐惧感。这就要求他们勇于承担责任,一个拥有责任感的孩子,才会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才会对人生的每一步慎重考虑,而不计较个人的一点得失、一时成败。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从小就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的人。小时候,他家的果园里长满了果树,但其中夹着一些不结果实的杂树。一天,妈妈递给华盛顿一把斧头,让他把这些杂树砍掉,并叮嘱不要砍伤正在结果的果树。但华盛顿一不留神,砍倒了一棵樱桃树。由于害怕受到责备,他便把砍断的树堆在一块儿,将樱桃树盖起来。傍晚,妈妈来到果园,看到了地上的樱桃,但她装出不知道的样子,对华盛顿夸奖说:“你真能干,一个下午不但砍了这么多树,还把砍断的杂树都堆在了一块儿。”这时华盛顿惭愧地向妈妈承认说:“妈妈,对不起,只怪我粗心,不小心砍倒了一棵樱桃树。我把树堆起来是为了不让您发现我砍断了樱桃树。我欺骗了您,请您责备我吧!”

妈妈听了并没有责怪华盛顿,反而原谅了他。因为华盛顿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没有说谎或找借口,这让妈妈很欣慰。华盛顿牢记妈妈的教导,一生都把勇于承担责任作为人生的基本信条。

承认错误、担负责任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也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德。妈妈应该教会孩子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只有敢于承担责任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

勇于承担责任非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还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孩子从小应养成勇于承担责任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勇于承担责任还要学会认清责任,认清责任是为了更好地承担责任。要认清责任,就要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应该如何做、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如今一些妈妈习惯于替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也能做好的事情,结果孩子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有些做妈妈的处处放纵孩子,不让孩子承担他们应负的责任。但如果孩子从小不能明确责任的观念,就很难明白自己身上应承担的责任。

因此,妈妈要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经验、能力、环境等因素犯错误是常见的。从如何对待已经出现的问题,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能够勇于承担责任。一个主动承认错误的人至少是勇敢的,他有勇气去面对和改正错误。只有勇于承认错误、主动承担责任,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点,才能缓解自身压力,同时获得别人的谅解和帮助。

比如有些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不按时交作业,他们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找借口。如果妈妈原谅了孩子的错误,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再次犯同样的错误,并能够再次找到“更好的”借口。所以,妈妈应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将他寻求借口的路堵死,从小教育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勇敢地面对错误,这样孩子才会吸取教训,从失败中学习成长。

承担责任就是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所谓一言九鼎,说到就要做到,不能将自己的话当儿戏看待。

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妈妈应首先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如果妈妈总也不能实现自己的诺言,也就很难去教育孩子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妈妈要让孩子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岁半的吉姆在萨尔马多城上幼儿园,他喜欢各种各样的植物,便苦苦地哀求妈妈给他买一盆鲜花。

妈妈趁周末带着吉姆到花卉市场买了一盆小花,两人约定,由吉姆负责照顾鲜花,给它浇水和施肥。

最初几天,吉姆非常负责任,但后来他给花浇水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好多天都不给小花浇水,也不做记录,似乎他已把养花的事给忘了。结果,小花慢慢枯萎,叶子也开始泛黄,生长的速度减慢了。又过几天,小花快死了。妈妈对吉姆说:“当时你和妈妈约定要照顾这盆花的,你看你是不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听了妈妈的教导,吉姆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天坚持给花浇水,小花不久又恢复了生机。

妈妈一旦决定将某件事情交给孩子负责,就应教育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能采取“不管”或“无所谓”的态度,不然只会使孩子变得不负责任,使孩子缺乏责任心。

承担责任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如果一个人从小不会承担责任,长大以后就很难再去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一个不去承担自己的责任的人很难去领导一个团体,更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应变——让思想冲破牢笼

由于平时妈妈的全权包办,一些孩子的应变能力极差。遇到问题时,都是妈妈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办,而不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处理,这样导致孩子缺乏应变能力,长大后不知道如何面对风浪、解决问题,使孩子的人生步履艰难。因此,妈妈要提高孩子的应变能力,让孩子的未来更加顺畅。

有些妈妈反对一味强调孩子的应变力,她们将应变力等同于耍滑头,其实不然。美国威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一只平放着的玻璃瓶里同时放进一些蜜蜂和苍蝇,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那些蜜蜂拼命地朝着光亮处挣扎,最终气力衰竭而死,而乱窜的苍蝇竟都从瓶口逃走了。

这一实验说明,在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某一设想的方向而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应变中寻找求生的路。只有不墨守成规、打破既定思维,才能实现突破。

许多孩子从小就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常规的想法是把缸中的孩子救出来,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则急中生智,打破水缸,让水离开人。

但是现在很多孩子在解决问题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在遇到与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知识模式稍有出入的问题,传统方法不能适用的时候,往往不懂得打破常规、另辟蹊径,误认为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最终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由此可见,应变能力的培养需要改变思维方式。

孔融小的时候非常聪明。他10岁的时候,有一次到名士李膺家做客。当时,李膺家来了许多社会名流,孔融面对众多客人不友好的甚至恶意的问话皆能从容应对,不卑不亢,受到诸位宾客的夸赞。但有个叫陈韪的大夫不以为然地讥讽道:“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也聪明!”陈韪这一番话使得全场鸦雀无声,大家都看着孔融作何反应,孔融镇静片刻,回答道:“我想,先生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孔融此言一出,众人拍起双手,为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出众的应变能力连声叫好。这时的陈韪满脸通红,半天没说话。

一些不懂得应变的孩子如果受到这样的轻蔑,可能只会为自己辩解,或者以牙还牙甚至意气用事,直接指责对方如此粗俗、蛮横、武断和浅薄,而孔融则能冷静作答,机智应变,最终出奇制胜。

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也是一个善于变通的人。

孙膑初到魏国时,有一次,魏王为了考验一下他的本事和才华,召集众臣,当面验证孙膑的智谋。

魏王坐在宝座上,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庞涓出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来。”魏王说:“不行。”孙膑说:“大王坐在上面,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不过,大王如果是在下面,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魏王听了,觉得不可思议,很感兴趣地答道:“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于是魏王便从座位上下来了。周围的大臣嘲笑孙膑不自量力,看他怎么收场。这时候,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这时,大臣们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才华连连称赞。魏王也对孙膑刮目相看,孙膑很快就得到魏王的重用。可见应变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需要放手让他们自由思考,但是要注意不能走极端,防止将孩子培养成“小滑头”。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是用来应付突发事件的,而不是要培养孩子的说谎习惯或是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各种解释的理由,更不可采取各种方法去骗人。

常言道:计划赶不上变化。世界不可能一成不变,如果按照老路子去解决一些应急事件,不懂得变通,孩子将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