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24831000000031

第31章 让孩子爱上学习(1)

为了孩子的未来,每个妈妈都有义务帮助孩子爱上学习,一个优秀的妈妈,不仅要提高孩子学习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以及提高孩子学习的能力。化被动为主动,让孩子爱上学习曰变劣势为优势,让孩子变得更具竞争力。

你是“高压”妈妈吗?

就读于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的徐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妈妈吴凤仙是金华县食品公司的一名职工。由于徐力的父亲长年在外地火车站工作,徐力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在妈妈照料下长大的。妈妈吴凤仙每个月的收入并不高,为了让徐力“一心读书”就帮别人加工毛线衣以赚点外快供儿子读书。而徐力也一直非常努力,中考时他考进了学校的重点班,尽管高一上半学期他排在全班倒数第2名,但通过努力,高一下半学期徐力一跃到了班级第10名。吴凤仙喜出望外,认为儿子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并要求儿子以后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要排在班级前10名,这给徐力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悲剧的种子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萌芽。

1999年11月底,妈妈吴凤仙参加家长会时得知儿子这次期中考试成绩下滑到了班级第18名。吴凤仙对此感到非常生气,回家后便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徐力原本很喜欢踢足球,但吴凤仙说:“以后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重压之下的徐力深感妈妈对自己管教过于严格,对妈妈提出的目标总是无法实现,他的心中充满了委屈和压抑。

2000年1月17日的中午,徐力放学回家吃完饭后想看会儿电视。妈妈则提醒儿子期末考试就要到了,必须要考入班级前10名。徐力回答说:“这很困难的,不可能考得到。”对儿子满怀期望的妈妈听到这句话后,对儿子非常失望,母子二人再一次因学习问题发生口角。不堪重负的徐力在绝望中拿起了门口放着的一把榔头朝着正低头绣花的妈妈砸去,就这样,妈妈活活被儿子砸死。

发生在8年前的这起震惊全国的“徐力杀母惨剧”想必到今天为止都是家庭教育的一个警钟。虽然这起惨剧已经过去很久了,但今天和徐力一样在妈妈的高压下不堪“重负”的孩子仍不在少数。同徐力的妈妈一样,还有很多妈妈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化为压力转嫁到孩子稚嫩的心理上。徐力的妈妈到死都不会知道孩子心中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和痛苦。因为她除了逼迫孩子学习、打骂孩子之外,从来就没有站在徐力的角度想想孩子的感受。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妈妈盼孩子“成龙、成凤”的愿望变得愈发强烈。很多妈妈将家庭变成“第二课堂”,亲自出马当孩子的老师或是聘请家教,在家里让孩子“加班加点”,根本没有考虑孩子能否承受。如果孩子没有按照她的意愿去做,妈妈便抱怨孩子不识苦心,甚至感到委屈,大加指责孩子的“不懂事”。其实,妈妈过多干涉孩子不但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还会造成与孩子的疏离,使孩子过于“害怕”妈妈,不敢靠近妈妈,而且极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压抑和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事实证明,那些真正懂得教育艺术的妈妈,不会给孩子过重的课业负担,而是从效率入手,将孩子培养成为“高质量”的人才。在教育中,妈妈应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放在首位,注重日常知识、情感、体验的积累,特别是潜能的开发,这些都要比学习本身对孩子今后的自身发展更有价值和意义。其实,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重复、强化,甚至代替学校教育,其真正的重点在于孩子学习技巧、良好情操的培养,这也正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当然,这并不是说妈妈在教育孩子时就可以完全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真正的素质教育是要在学习与生活中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作为妈妈,其最根本的任务是协调孩子在这两方面的平衡发展,起到一个良好的枢纽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给孩子留点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和选择权,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更加自立、自主。

是什么俘虏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在最近的一项关于学习兴趣的调查中发现,选择“喜欢学习”的小学生占84%,初中生占107%,高中生仅占43%。其中436%的中小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20%的学生把学习视为最令自己烦恼的事情。更突出的问题在于,一些孩子缺乏学习的兴趣,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厌学倾向比较普遍。

厌学在困扰着孩子的同时,也困扰着家长。对于厌学原因的复杂烦乱令很多的妈妈担忧不已,不知从何入手提高孩子的兴趣。下面的几个问题可以供妈妈们参考,看是什么剥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1是不是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孩子自身必定有很多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一个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也常常伴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核心是主动学习,只有孩子带着主动性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才能收到有效的成果。家庭环境的优劣、妈妈的素质高低、子女的个性特点的差异都在无形中影响孩子学习习惯的形成。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从对六十多名全国高考第一名学生的采访中总结出6条教育特点和经验,其中一条就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说,具有慢慢看课本、认真写字、有错题集等基本学习习惯的孩子学习成绩通常都很优秀。

想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学习辅导中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首先,让孩子“讲课”,塑造孩子在学习中的自主意识。这样孩子能在讲、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思维。

其次,引导孩子依照教科书上的例题编题。这是让孩子有意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梳理和利用,也可以说是对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做过的题目、积累的方法进行组合整理,从而锻炼了自身的创造性。

最后,引导孩子用丰富的想象力理解知识或者做题目。俗话说,想象力是思维的翅膀,没有想象力的思维就像没有马达的机器,缺乏前进的动力。

2是不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身的长处,如果没有挖掘出孩子的擅长点,孩子通常不会对学习感兴趣。

按照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分析,智商测验主要依据于一元智能的概念,即智能就是解答智商测试题的能力。这项智商测验可以准确地预测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对于预言他走出学校后,进入社会的实际工作情况时却无能为力,因为智商测试所评量的标准仅仅是逻辑或逻辑加语言的能力。

与一元智能的观点相反,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至少拥有8种智能,这8种智能独立而又平等,虽然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不同,但这8种智能总是组合性地发挥作用。如果妈妈能有效地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以鼓励的态度让他全方位释放潜能,还会有哪个孩子不爱学习呢?

3是不是孩子没有科学地用脑

有的妈妈简单地认为只要严格要求子女他们就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常常要求孩子必须做完作业才能吃饭、睡觉,殊不知这样非但不能使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还有的母亲,只要孩子写错1个字,便苛刻地要求孩子写上20遍,这样盲目多练的方法必然会使孩子的大脑进入疲劳状态,这样不仅达不到纠正错误的目的,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这是有科学根据的。相关专家研究发现,很多孩子不喜欢学习,学习成绩不好,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大脑经常处于疲劳的状态。

因此,要让孩子科学地用脑,才能更好地学习。首先,孩子1天学习的时间不应超过6小时,这也是教育部根据多次研究决定的;其次,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应采用动静交替的方法进行,目的就是防止大脑某一区域活动时间过长,到了一定时间脑细胞就会自动休息,如果强行其继续活动只能使脑细胞受损,难以充分发挥大脑的功能。

4是不是妈妈阻碍了孩子“玩”的天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孩子可以充分锻炼各个器官,发挥身体的潜藏机能。事实也证明,亲身体验才是孩子重要的学习渠道。

大多数妈妈以为读书、听课是掌握知识的基本途径,然而调查表明,大脑所掌握的知识中仅有10%是通过“阅读”得来的,15%是通过“听”获取的,更多的知识则是亲身经历获取的。

玩是孩子兴趣的表现,而兴趣是探究和发现精神的根源,没有兴趣的活动是不可能激发孩子去探究、发现的;而且“玩”和游戏作为一种亲历性的综合性活动,常常结合用脑和动手双方面的活动。

因此,妈妈不要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否则就会扼杀他们的天性,阻碍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同时也较易诱发厌学情绪。

不给孩子“贴标签”

相信每位妈妈为了孩子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她们把孩子成才看成是自己一生的“成果”,所以每位妈妈都毫无例外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而且会在不自觉地谈论中拿别的孩子与之比较。然而在比较过程中,妈妈们经常会有不明智的做法,那就是给孩子“贴标签”。

“贴标签”实际上是对孩子一种变相的“打击”,会使孩子变得愈发消沉,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造成孩子与妈妈之间的疏远。正所谓“众口铄金”,假话说上一百遍就会成真。本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并非是智力因素所致,也并非无可救药,但是孩子一直处于这样一个批评、轻视的言论环境中,不认输、乐观的孩子会把压力化为动力,努力证明自己的实力;而那些自尊心强、内心敏感的孩子则很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认为自己真的很笨,即使努力也不会学好,慢慢便丧失了进取的信心,变得更加消极。

身为妈妈,不要盲目地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比较,更不要断然用成绩或某个单一方面的表象来评价孩子,给孩子打上烙印,贴上标签。如果妈妈总是用这种方式来“刺激”孩子,会让孩子感觉不到尊重和被重视。妈妈不仅要知道“尺有所短”,更要知道“寸有所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采用正确的方法挖掘其无限的潜能。

在非洲有个能干的酋长,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都非常漂亮贤淑,在成年的时候都被人用10头牛作为聘礼娶走了;可是他的小女儿既不漂亮,又不贤淑,家里人也都不喜欢她,而且没有人愿意娶她。家里人都对她失望至极,觉得她不可能像两位姐姐那样过上幸福的生活。终于有一天一个外地的青年来了之后,愿意拿出10头牛作为聘礼迎娶小女儿。酋长全家都求之不得。过了好几年,酋长去外地看他那远嫁他乡的小女儿。出乎他意料的是,小女儿不仅变得漂亮贤淑,而且还亲自下厨给他做了美味可口的饭菜。酋长感到很奇怪,问他的小女婿是如何把女儿变得这样优秀了。他的小女婿告诉他:“因为我一直认为您的小女儿本来就值10头牛,也一直用这个标准来要求她。结果不出我所料,她果然像我想象的一样出色。”

许多孩子就像故事中酋长的小女儿一样,看上去浑身都是缺点,可这并不代表她真的比别人差劲。外界环境和各种各样的原因会造成人存在差异,问题并非只出在孩子本身,更多的问题则在于妈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