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的人生不生气
24871500000012

第12章 人生似鸟同林宿,退也一步,进也一步(1)

朱德元帅曾有诗云:“开心常见胆,破腹任人钻,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人与人之间难免有磕磕绊绊的时候,这时应当宽容待人,保持豁达的心境,遇事能拿得起、放得下,这样才能驱散忧虑、恐惧、烦恼和苦闷,让萦绕在心头的乌云散去。

克己修身,不妄动,不奢求

《菜根谭》有云:“面上扫开十层甲,眉目才无可憎;胸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

巨浪滔天,坐船的人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间有人骂,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却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有一个小和尚非常苦恼,因为师兄弟们总是说他的闲话。

无所不在的闲话,让他无所适从。念经的时候,他的心却不在经上,而是在想师兄弟们说他的闲话,越想越生气,于是跑去向师父告状:“师父,他们总是说我的闲话。”

师父双目微闭,轻轻说了一句:“是你自己总说闲话。”

小和尚不服:“他们瞎操闲心。”

师父说:“不是他们瞎操闲心,瞎操闲心的是你自己。”

小和尚说:“他们多管闲事。”

师父说:“不是他们多管闲事,是你自己多管闲事。”

小和尚说:“师父为什么这么说?我管的都是自己的事啊。”

师父说:“操闲心、说闲话、管闲事,那是他们的事,他们说他们的,与你有何干?你不好好念经,总想着他们操闲心,结果反而是你在操闲心;你总说他们说你闲话,你跟我说他们的事情,岂不是你也在说闲话吗?你想管他们说你闲话的事,难道不也是你在管闲事吗?”

话音刚落,小和尚茅塞顿开。

谣言止于智者,所以闲言亦止于忍者。你只需活出精彩的自己,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爱说闲言碎语是某些庸人的陋习。如果对这些闲话认真对待,不仅费时、费力,亦费心,与其弄得自己身心俱疲,不如置之不理。

药山禅师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严,一个叫道吾。

有一天,师徒三人到山上参禅,路上药山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十分高大茂盛,而它旁边的另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问道:“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

道吾说:“荣的好!”

云严却回答说:“枯的好!”

药山并不回话。

正在这时,来了一个小和尚,于是药山就指着这两棵树问他:“你说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小和尚不假思索,道:“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药山说:“不错,荣自有荣的道理,枯也有枯的理由。世人所指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都是用世俗的眼光去认识的,都不过停留在分别的界限而已,小和尚却能从无分别的事物上体会到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

佛说:“贤者能看破放下,不因为有人讥毁而伤心,不因为有人称誉而欢喜。贤者之心,有如石山,虽有大风,亦不动摇;亦即有讥毁贤者,有称誉贤者,贤者皆不动心。”

白隐禅师是一位谨慎修行的圣者。一日,一对老夫妻突然发现自己尚未出嫁的女儿竟然怀孕了,这种事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他们非常恼怒地向女儿追问缘由。

开始女儿宁死也不肯说,最终经过一番苦逼之后,“白隐”两个字从她的嘴里溜了出来,一听竟然还是一位出家人,她的父母一下子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立即就跑去找白隐理论。大师听完他们一阵诉说、辱骂之后,只是轻轻地问了一声:“是这样吗?”并不多做解释,更没有替自己辩解一句。

后来,孩子生下后,这对老夫妻就把孩子送给了白隐禅师。从此白隐禅师便身败名裂、名誉扫地,但他并没有去顾虑别人的眼光,也没有自暴自弃,而且还很细心地照顾孩子。就这样过了一年以后,那位姑娘再也无法忍受内心的折磨,向父母说出了实情,原来孩子的亲生父亲是一名青年。

百般惭愧的老夫妻听完后马上去向白隐禅师道歉,并带走了孩子。这时的白隐禅师还是没有多问多说什么,在交回孩子的时候只是轻声地问了一句:“是这样吗?”

白隐禅师容人的雅量可见一斑。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倘若你能容得下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容下你。这个世界是宽广的,假如你的心跟它一样宽广,你肯定会“量大福大”——至少你的心灵会是幸福的。

包容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人性,更是一种胸怀和气度。包容还是一种修养、一种成熟,这种修养表现出来的不是软弱,相反是力量、是魅力。面对别人的毁誉,面不改色,宽容忍让,定能成就他日的一番美誉。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禅宗秉承的佛法是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有所作为,一切的作为都是处处可以牺牲自我,而成就他人。一个人如果能够心存善念、行善性,即使从来没有学过佛,也可以被称为菩萨,因为他人格魅力散发的光芒,照耀着这个荒凉、冷漠的世间。

在一个漆黑的晚上,远行寻佛的苦行僧来到了一个偏僻的村落。漆黑的大街上,村民们来来往往。苦行僧走进了一条小巷,他看到在静静的巷道深处有一团晕黄的灯照过来。

一位村民说:“瞎子过来了。”瞎子?苦行僧听完愣了一下,然后问身旁的一位村民:“那挑着灯笼的人果真是瞎子吗?”他得到了肯定的答案。苦行僧对此十分困惑,百思也难解其中的缘由。

试想一个盲人根本就不存在白天与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不会看到桃红柳绿的世间万物,甚至他还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他挑一盏灯笼岂不是很可笑吗?只见盲人渐渐走近了,晕黄的灯光慢慢地从深巷游移到了苦行僧的鞋上。

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道:“敢问施主果真是一位盲者吗?”

那个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说:“是的,自从来到这个世界,我的双眼就一直是混沌的。”

僧人问:“既然你看不见任何东西,那为何还要挑一盏灯笼呢?”

盲者答道:“现在是黑夜吗?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照耀,全世界的人都与我一样看不见任何事物,因此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听后,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挑着灯笼出来是为了给别人照明。”

然而,盲人摇头说:“不是,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再次迷惑了。

盲人缓缓地向僧人解释说:“你是不是因为夜色漆黑而和其他行人发生过碰撞?”

僧人说:“确实如此,就在刚才,我一不留心就被两个人碰了一下。”

盲人听完,深沉地说:“然而我却没有。虽然我是一个盲人,但是我挑了这盏灯笼,既帮助别人照亮了路,也让别人一眼就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与我发生碰撞了。”

苦行僧听了,顿时领悟了。他仰天慨叹说:“我天南海北到处奔波着找佛,没想到佛其实就在我的身边。原来佛性就如同一盏灯,只要我将它点燃,即便我看不见佛,佛也能够看见我。”

在漆黑一片的夜里,点上一盏明灯,不仅是为了照亮别人,更是为了照亮自己。别人由于黑暗而难以看清你的存在,因此才撞了你。但是,当你点一盏明灯时,你的善行就会因为照亮了自己,使得别人不再去撞你。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助人者善自助。

实际上,僧人的感悟正说明了佛的境界,一个将布施放在首位的人,就无愧于佛的称号了。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

在一天黎明时分,佛陀进城。在路上,佛陀看见了一个男子,那个男子向着东方、南方、西方、北方朝拜着。

佛陀询问他:“你为何这样做啊?”那个男子回答:“我叫做善生,每天向各方礼拜,这是家族流传下来的习惯。据说每天这样做,就会得到幸福。”

佛陀说:“我也有六种礼敬的方法。”接着,慈祥的佛陀对男子说了活得幸福的方法:“第一,孝敬父母:作为儿女要孝养、顺从父母,使得父母欢喜、安慰;第二,尊敬师长:身为学生要尊敬师长,接受训导;第三,珍爱妻子:做一个好助手,夫妻要相敬如宾;第四,善待自己的朋友:对待朋友要诚恳、互敬;第五,敬重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顺;第六,善待奴仆:对待奴仆要宽大,不要使得他过分疲惫。这六种人就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如若和他们相处得融洽,你就会有快乐的家庭与美满的人生。否则,只是朝拜各方,又有什么用呢?”善生听了很愉快,自此参禅悟道,心中便感觉到了日渐增多的幸福感。

假如一个人不清楚布施为何物,甚至明知布施的益处而不去实施,定然不会有大成就。而有些人明明是布施者,却总是怀着感恩的心,这样的心胸是何其光明、伟大!“舍小利而取大义”,替别人着想,是一种睿智、一种博爱、一种胸怀、一种境界。

不计较,做人但求问心无愧

《菜根谭》有云:“毁人者不美,而受人毁者遭一番讪谤便加一番修省,可释冤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横逆便长一番器宇,可以转祸而为福。”

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种无畏的精神,抱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正义感,立下“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的决心,为大众服务。即使遇到困难和打击,也不要唉声叹气,不要向环境低头,反而咬紧牙关,振作精神,挺起胸膛,苦干到底,以实现自己救世的悲愿。

有一位善于绘画的禅师法号月船,他作画有一个奇怪的嗜好,就是购买者必须先付款,否则他绝不动笔。他的这种作风常常让人感到不悦,也因此遭到世人的微词批评。

有一天,一个女人来到寺院想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出于惯例,月船禅师问:“请问施主能付多少酬劳?”

女人爽快地回答:“你要多少就付多少!不过你要到我家去当众作画。”

月船禅师答应了。月船禅师和女人一同到家后,正好碰上女人家宴请宾客。于是月船禅师当着众宾客的面用上好的画笔为女人画了一幅画。

当月船禅师拿了酬劳正要离开时,那位女人对餐桌上的宾客说:“这位禅师画的画虽然很好,但却是为钱而作,心灵不够纯洁,不免污染了他的善美,出于这种污秽心灵下的作品,挂在客厅里显然不合适,看来也只能装饰我的一条裙子了。”然后便将自己身上穿着的一条裙子脱下,要月船禅师在它后面作画。

月船禅师依然问道:“请问施主出多少酬劳?”

女人答道:“随便你要多少都行。”

禅师说:“纹银二百两。”

无疑这是一个昂贵的价格,但是那位女人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月船禅师按要求画完后就离开了。

对此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月船禅师可以为了钱受任何屈辱呢?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原来,在月船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发生灾荒,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富人又为富不仁不愿出钱救助穷人,因此他就在当地建了一座贮存稻谷的仓库以供赈济之需。

另外,因为月船禅师的师父生前曾有个愿望要建一座寺庙,但不幸他的心愿还未完成便坐化了,师父的遗愿就由月船禅师继承下来。

月船禅师在完成他和师父的愿望后,抛弃画笔,退隐山林,从此再也没有出来画过画。

任何人做事都有他自己的目的,但很多时候是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理解的。

用钱来衡量的艺术往往会失去高雅的本性。有禅心的人,不计较人间的毁誉,像月船禅师,以自己的艺术素养,求取净财救人救世,他的画不能以一般画来论,应该称为禅画。因为他不是贪财,他是舍财,但是世间有多少人能懂得这种禅心呢?有一句话叫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内心清静,做事问心无愧,大可不必过多地考虑别人的眼光。

容誉毁风中过,看人言如烟散

齐白石曾在《印说》中说:“子之刻印,少时即刻意古人篆法,然后即追求刻字解义,不为摹、作、削所害,虚掷精神。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无论是誉还是骂,都能任之听之,这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如此一来,就可以逃出自我束缚,避忌自我封闭,大展拳脚,不落俗套,专心致志地做事情,不为名而著,不为利而取。这种不为名利所动的境界,反而能使人成大器,唤醒独立意志和精神的觉醒。

明月禅师美名在外。一天,庙里来了个青年向他请教。青年问:“禅师,有人说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太大的出息。依您看呢?”

明月禅师笑着说:“施主,外界传闻,有人说我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可以知天命的神人。但有人却说我是骗子,什么都不懂。施主你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呢?”

听到明月禅师这样说,青年一脸茫然地摇摇头。

明月笑道:“其实这道理很简单,譬如一斤米,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它的价值就迥然不同。在煮饭的妇人眼中,它不过能做两三碗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一元钱罢了;在卖粽子人的眼中,包扎成粽子后,它可以卖3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可以卖5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可酿酒,勾兑后,能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

青年有所了悟,点头道:“谢谢大师指点。我这个人,无论别人怎么说,最后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还是由我自己决定的。”

明月禅师双掌合十,对青年微笑。

别人的评价永远不可能代替你自己的行动,他们说你是珍珠,但如果你不努力,你只能是草芥;如果他们说你是草芥,只要你肯努力,你就可以变成珍珠。所以,别人对你的评价并不重要。坦然面对真我,改变或是进取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