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民族与宗教
24895900000010

第10章 各大洲民族权况(3)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人口上亿者有7个,非洲一个没有;人口上千万者65个,非洲占有10个;人口上百万者305个,非洲占有107个。其中最大的10个,按人口多少依次为:

埃及人(Egyptian,5470万)是古埃及人与阿拉伯人的混血后裔。公元640年,阿拉伯人侵入埃及,使埃及人开始了阿拉伯化的过程,大多数人放弃基督教,改信伊斯兰教,而形成现代埃及人。他们是被阿拉伯化了的埃及人,所以也称为埃及阿拉伯人。埃及人是典型的阿拉伯文化继承者,他们的风俗习惯多渊源于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今天的埃及人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民族,也是非洲最大的民族。

豪萨人(Hausa,2910万)主要集中在尼日利亚北部和尼日尔南部,此外,在喀麦隆、乍得、中非、加纳、多哥等国,也居住着相当数量的豪萨人。豪萨族属黑色人种,他们身材魁梧,黑棕色的皮肤,狭长的面孔,卷曲的头发,大眼睛、双眼皮,较之其他黑人,嘴唇稍薄。

约鲁巴人(YorubaS,2185万)西非尼日利亚民族,为该国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尼日利亚西部和西南部,另有少数分布在贝宁、多哥和加纳,属尼格罗人种苏丹类型。它包括的支系,在尼日利亚有奥约、翁多、伊费、埃格巴等,在贝宁被统称为纳戈人。从19世纪开始,约鲁巴人遭受英、德、法等国的殖民统治,很多人被掠到美洲当奴隶。经过长期斗争,从I960年起,约鲁巴人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获得各所在国的独立。

阿尔及利亚人(Algerians,1870万)又称阿尔及利亚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阿尔及利亚北部沿海与阿特拉斯山脉之间,另有少数分布在突尼斯、摩洛哥和其他国家,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使用阿拉伯语,部分城市居民通用法语。阿尔及利亚的土着居民系柏柏尔人,后受罗马人、汪达尔人和拜占庭人统治。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迁入,至11世纪阿拉伯部落希拉尔人大批到来,遂使当地柏柏尔人逐渐与之混合同化,尔后又不断吸收外来成分,逐步形成今日的阿尔及利亚人。

富拉尼人(Fulani,1820万)是非洲大陆跨国界最多的一个民族,又译作菲拉尼人、富拉人、富尔人、颇尔人、富尔贝人等。分布在西非和中非广大地区:西临大西洋,东达乍得湖,北起萨赫勒地区,南及喀麦隆高原,分属尼日利亚、几内亚、塞内加尔、马里、嘻麦隆、尼日尔、布基纳法索、贝宁、几内亚比绍、塞拉利昂、同比亚、佛得角、加纳、多哥、毛里塔尼亚和乍得等国,属柏柏尔人和苏丹尼格罗人的混血人种。富拉尼人被称为黑非洲的“白人”、“白色非洲人”。他们的确与周围的黑种人不大相同,肤色不太黑,体型瘦长,宽颧骨,长头颅,鹰钩鼻子,鸭蛋脸,头发长而滑润,有的人还生有一对炯炯有神的蓝眼睛。多数学者认为,富拉尼人的来历与古埃及人有关。古埃及人逐渐向西迁移,穿过撒哈拉到达大西洋沿岸,来到塞内加尔河谷地,一部分人从此留在这里,逐渐与当地黑肤色的土着居民发生混合。

加拉人(Galla,1800万)东非民族之一,又称奥罗莫人,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南半部,另有部分人分布在肯尼亚北部荒漠地带及索马里西南边境地区,系库希特人中的最大民族。按方言或地域分为图拉马人、马查人、阿鲁西人、伊图人、科图人、博拉纳人和巴拉雷塔人等支系。使用加拉语,属闪含语系库希特语族。

摩洛哥人(Moroccans)又称摩洛哥阿拉伯人(1710万)。伊博人(Ibo,1700万)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尼日利亚的东南部,支系很多,有阿罗人、埃菲克人、尼凯人等。

安哈拉人(Amhara,1700万)东北非的民族,又译作阿姆哈拉人、阿马拉人。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和北部,使用安哈拉语(又称阿马里尼亚语),属闪一含语系闪米特语族。

苏丹阿拉伯人(Sudanese,1186万)非洲东北部苏丹的基本居民。按人种和语言,苏丹人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北苏丹人和南苏丹人。北苏丹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4,主要居住在苏丹北部到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的河间地区,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不少人使用阿拉伯语。南苏丹人居住在苏丹南部草原沼泽地带,多数信仰万物有灵,盛行图腾崇拜,有80多种部落语言。

非洲人口上百万的民族占全非洲人口的86.2%,有107个,另外不足14%的非洲人口分属600多个族体。可以看出,在世界各大洲之中,非洲民族不但总数最多,而且差异性和细小性也是罕见的。另外,由于欧洲列强对非洲大陆的殖民瓜分,殖民主义者根本没有考虑非洲历史上形成的国家和民族或部族的状况,各国疆界几乎都是生硬的几何线,造成了大量的跨界民族,许多原来统一的民族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如富拉尼人被15个国家的边界所分割。这种特殊族体的数目约占非洲民族总数的1/5,在世界五大洲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此外,据统计非洲现有华人约10万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各岛国和南非共和国。其中以毛里求斯的华人最多,约有3万;其次是南非,约2万,聚居在德班等城市。马达加斯加的华人有1.5万,留尼汪有华人1.4万,塞舌尔有华人2千。在东非和西非的沿海城市和港口也有少数华人。非洲的华人大部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荷兰、英国、法国和比利时等国的殖民者作为契约劳工从中国招募去的,大多数人成为钻石矿、金矿的采矿工、铁路工人,少数人在甘蔗种植场做工。另外一部分华人是从中国东南沿海或东南亚各国迁居到非洲去的。二战后,还有一些港澳同胞为了经商,来到西非沿海城市。现在的非洲华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少数在种植场和交通部门做工或任职。

二、非洲的种族构成

非洲各民族按体质特征分类属于欧罗巴人种、尼格罗人种和蒙古人种。

整个北非一直到撒哈拉沙漠的南沿,各民族属于欧罗巴人种的地中海类型。这一种族约占全非洲人口的25%,主要包括阿拉伯人和柏桕尔人(Berbers)。

在撒哈拉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非洲各族的绝大多数,他们属于尼格罗人种,人们一般也称之为“黑色人种”,这也是“黑非洲”称谓的由来。黑色种族约占全非洲人口的2/3。

在非洲之角以及部分东非地区,各族人民则属于埃塞俄比亚人种类型,是介于欧罗巴人种与尼格罗人种之间的一种混合类型。其体质兼有白种人和黑种人的特点,表现为皮肤黯黑稍红,呈红褐色,故有人类学家称其为“褐色人种”;头发呈深棕色,卷发直发兼而有之,眼睛黯黑;颅骨呈椭圆形,鼻直而窄,身材修长。主要包括非洲之角的闪米特人和库希特人两大民族集团。

在马达加斯加岛上聚居的马达加斯加人(Madagascars),亦称“马尔加什人”,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混有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成分,使用马达加斯加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关于马达加斯加人的起源,目前尚有争议。一般认为,马达加斯加岛的最早居民为科伊桑人。约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的一批马来人迁入。公元1-10世纪,又有苏门答腊、爪哇及其他岛屿的几批马来人相继到达。这些沿南亚次大陆、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海岸迁移来的马来人,有的在东非停留期间不同程度地混入了班图黑人、阿拉伯人和库希特人的血统。9世纪左右,阿拉伯人陆续迁入,并从非洲大陆运来大批班图黑人为他们种植粮食和商品作物。欧洲殖民扩张开始后,除继续有许多班图人作为奴隶被运入外,又有不少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印度人到来。所有这些不同来源的人们经过长期接触和混合,逐步形成今日的马达加斯加人。

三、非洲民族的语言系属

非洲民族的语言可分为非亚语系、刚果一科尔多凡语系、尼罗一撒哈拉语系、科伊桑语系四大语系。

闪含语系又称非亚语系,地跨非洲和亚洲。在非洲该语系各族占全非洲人口的1/3,分属5个语族。闪米特语族分布在北非和东北非部分地区,其中以讲阿拉伯语的人为最多。柏柏尔语族分布在北非的沙漠绿洲和偏僻山区。讲柏柏尔诸语的民族为北非的古老居民,目前均系少数民族。图阿雷格族也属柏柏尔语族民族,该民族是今日撒哈拉沙漠中最大的游牧民族。科普特语族,只有埃及的科普特人(ElKopt),他们只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科普特语,平时则用阿拉伯语,与一般埃及人无异。库希特语族的居民大多数聚居在非洲之角,部分在东非,讲库希特语的民族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民族集团,人口已超过两千万。乍得语族,主要民族是豪萨族,今日豪萨语已成为乍得语族区内族际交际工具。

尼日尔一科尔多凡语系包括西苏丹及几内亚湾沿岸的整个班图尼格罗人地区。该语系下分两个语族:科尔多凡语族,人口甚少,总计约46万人,主要分布在苏丹共和国科尔多凡省东南部的努巴山区;尼日尔一刚果语族,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下分贝努埃一刚果、西大西洋、克瓦、曼德、古尔、东阿达马瓦6个语支。

尼罗一撒哈拉语系主要分布在中苏丹和东苏丹地区,基本上位于亚非语系和刚果一科尔多凡语系分布区之间。该语系下分沙里一尼罗、撒哈拉、马巴、科马4个语族和桑海、富尔两种独立的务口口。

科伊桑语系(Khoisanfamily)主要在非洲西南部卡拉哈里盆地,包括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安哥拉和南非共和国的半沙漠地带。

除以上四个语系之外,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马尔加什人的语言,则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另外,全非洲人口的1.5%为欧洲和亚洲的移民及其后裔,其语言基本上属印欧语系。

四、非洲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制度

1.非洲的游牧民族

在世界五大洲中,除亚洲之外,要数非洲的牧民最多。世界畜牧人口的40%集中在非洲,而非洲的牧民又大多过着游牧和半游牧生活。因此可以说,非洲是游牧民族最多的大陆,除了赤道西非以外,非洲每个大的地区都分布着游牧民族。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全国人口70%以上为游牧民,乍得人口有一半是游牧民,它们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游牧民国家”。除个别民族以外,非洲游牧民族多为跨界民族,他们的民族意识强于国家概念,这是一个显着的特点。由于跨界游牧民族引起的边界纠纷,经常使有关国家之间的关系感到紧张,地区性的政治动荡时有发生。

撒哈拉地区是非洲游牧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在这一地区进行游牧的是阿拉伯人(即贝都因人,阿拉伯语意为“住帐篷的游牧者”),分为30多个部落群。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是一个没有国界观念的民族群体,各所在国对他们都感到非常棘手。

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中部和萨赫勒地区的游牧民族,主要是图阿雷格人(Touarag),分为7个部落群。图阿雷格人大都信仰伊斯兰教,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在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国家里,妇女戴面纱已司空见惯,可是在非洲,图阿雷格男人也戴面纱,这种面纱叫达格里,有的长达五米,有黑白两种颜色代表居住地的不同。图阿雷格人分布于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尔、马里等几个国家,近百万人,是柏桕尔族支系,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由于生活环境艰苦,被人们称为沙漠之王。

撒哈拉地区西部的游牧民族,主要是摩尔人(Moors)。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但教派林立,社会等级森严,武士和宗教人士属统治阶层。

西非热带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是富拉尼人,确切些说,是富拉尼牧民。因为这个民族的人口已近两千万,散布在西非和中非15个国家,是非洲跨国界最多的民族。目前以畜牧为生的只占该族人数的30%。

中非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以图布人最为典型。他们饲养骆驼和山羊,以牧为主,也从事少量农耕,过着半游牧生活。他们笃信伊斯兰教。图布人的民族意识十分强烈,这是导致中非地区动荡不安的因素之一。

非洲之角是非洲游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游牧民族分布在埃塞俄比亚高原外围干旱的荒漠地区。

从尼罗河上游到东非大裂谷(EastAfricanGreatRiftVal-ley)-带的干旱地区是非洲牧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今天,这里仍聚居着许多牧牛民族,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有神秘的拜牛主乂信仰,视牛为生命的源泉;食用牛奶和牛肉,吸犹鲜牛血,男女均行割礼,并摘除下门牙;住宅为半圆形茅屋,而不是帐篷;存在年龄结群制,并带有军事组织的色彩。

在广大南部非洲,各民族大多从事农牧业混合经济。

可以看出,游牧民族遍及非洲大陆,许多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畜牧业。

2.非洲的狩猎民族

在非洲的穷乡僻壤和孤岛寂野,还有一些落后民族过着茹毛饮血,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原始生活。可以分为赤道中非的俾格米人、西南非洲的科伊桑人、赤道东非的桑达维人和多罗博人等几大类。

俾格米人(Pygmies),主要分布在以刚果盆地为中心的热带雨林地区。他们不知农耕和畜牧,甚至不懂取火,而只是随身携带火种。劳动分工是男人狩猎,女人负责采集和捕鱼。采集的东西有野果、草根和昆虫等。他们只养狗以助狩猎,不养其他牲畜。

科伊桑人(Khoisan)是非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称桑人,旧称“布须曼人”(BUShmen,意即“丛林人”)和“霍屯督人”(H0tten-tots,意为“笨嘴笨舌者”),系荷兰殖民者初抵南部非洲时对本地土着的蔑称,后渐改为当地居民的自称“科伊桑”,意为“人”或“真正的人”。亦为赤道人种的一个古老支系,发源于西南非卡拉哈里沙漠北部与赞比西河之间地带。其体貌特征与一般尼格罗人种明显有别,肤色较浅,呈黄褐色,面部扁平多皱,颧骨突出,眼睛细小,多内眦褶,带有蒙古人种的某些特征。身材矮小,成人平均身高仅145-150厘米。目前主要分布于纳米比亚境内,以狩猎采集为生。他们猎取大象、羚羊、兔子等野生动物,采集蜂蜜、野果和一些植物的根、茎、叶。他们有高超的狩猎本领,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动物发出的任何信息。氏族是科伊桑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单位。男人们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狩猎。妇女们主要从事采集,这是他们最主要的食品来源。科伊桑人居住在用树枝、树叶、草、泥等搭成的小屋里,也有露天的营地。各氏族的土地有一定的划分。在搬迁时,妇女们负责搭建新屋,火种由氏族首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