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民族与宗教
24895900000011

第11章 各大洲民族权况(4)

一些以狩猎为生的民族星罗棋布地散居在广大的东非地区。他们一部分是古代科伊桑人的后裔,如桑达维人(Sandawes)和肯迪加人;一部分则是古代受科伊桑人影响的尼格罗部落,如多罗博人、博尼人、曼乔人等。这些民族除了以小群体为单位过着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之外,在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方面与科伊桑人很相似。近几十年来,东非的狩猎民族大多受到周围先进民族的同化,单纯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已经不多了。

3.非洲民族中的母系氏族制残余

母系氏族制,也叫“母权制”,是继原始群、血缘家庭之后的原始公社制的一个阶段,始于氏族公社的产生,终于父权制的确立,大体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此时妇女在氏族中居支配地位。通常又可分为早期和发展期。早期实行族外群婚(子女知母而不知父),世系从母系计。发展期已过渡到对偶婚,丈夫居住妻方,世系与财产继承仍从母系计。母权制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在今日非洲,保留母系制色彩最浓厚的地方,是“中央班图”①各族的分布地区。这一地区大致包括扎伊尔南部、安哥拉北部、赞比亚中北部、马拉维、坦桑尼亚南部和莫桑比克北部,主要有巴刚果人(Bacongos,又称“刚果人”)、隆达人(又称巴隆达人,Lunda,Balundas)、松迪人、班本杜人(Bambundus,亦称“姆本杜人”、“安本杜人”、“金本杜人”)、瓦乔奎人(Wachok-wes)、瓦卢查齐人(Waluchazis)、本巴人(Bembas)、马拉维人(Malawians)、通布卡人(Tumbuka)、马孔德人(Makondes)、亮人(Yaos)等民族。

在这些民族的社会中,至今仍按母系继承财产和溯源续谱,夫妻婚后住在舅父家,并存在着松散的母系胞族。如隆达人的孩子出生后,在父亲家只住5年或6年,就必须迁居到舅父家;刚果人的孩子长到10岁或12岁才移居舅父家;而其他民族中,则在父亲去世后或自己成亲后才迁居舅父家。

这些民族,大多盛行服役婚,即男方要为女方家庭干活一年或数年。一个男子在岳父家服役期满后,便可以带着妻子迁回自己父亲家,也可以迁回自己舅父家,或在母亲一方的村落里自立门户。他们多迁回舅父家,因为大多数时间是在舅父身边,由舅父养大,一般与生身父亲感情比较淡薄。

这些民族,普遍实行一夫多妻制,且乐于姐妹共夫。他们大多行交表婚,一个男子常与舅父家的表姐表妹实行婚配。在家庭里,第一个妻子地位优越,有权支使其他妻子。这也表现了母系的权威,因为第一个妻子往往是舅父家的表姐妹,与母亲关系密切。

在一些民族中除一夫多妻制外,还存在一妻多夫制。如以列列人,一个女子成年后,邻村的小伙子可以把她“偷偷拐走”。在6个月内,她应是这个村落中所有年龄相当的男性未婚青年的“公共妻子”,可以与他们任何一个人发生性关系。最后一个同她相好的男青年,如果在此期间没有和别人订婚,就和她结为正式夫妻。从这里可以看到古代遗留下来的群婚制痕迹。

另外,在非洲加纳和科特迪瓦南部沿海一带,即阿肯人(Akan)和拉贡部落分布区,也保留着浓厚的母系制色彩。在他们传统社会中,每个地方首领都得有一名女性辅佐人,称作首领的“母亲”。在司法方面,她比首领更有权威。在阿散蒂(Ashantis)和芳蒂(Farxti)土王身边,太后是最有影响的人,她的权力不亚于中国清朝时期垂帘听政的慈禧。

除这两大地区外,非洲还有不少民族也不同程度地保存着母系制的残余,处在向父系制过渡的不同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大多数非洲国家独立后,母系制阻碍了社会现代化进程,正受到历史潮流的冲击,有的已直接让位于现代社会的阶级关系,而且整个氏族部落制也处在被淘汰和瓦解中。

4.年龄等级制

世界上有许多民族存在着年龄等级制,即按一定的年龄将社会成员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在社会中享有一定的权力,并负有一定的职责。总的说来,一个人一生中要历经所有的年龄级,从而逐级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享受应有的权力和乐趣,直至生命终结。

对于非洲的一些民族来说,这种年龄等级制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线型,比较简单,一级接一级,逐渐上升;另一种为循环型,比较复杂,各级都有一定的称谓。一般而言,男女都被划入年龄群,但只有男性成员才被划人年龄级和年龄组。

在乌干达的吉埃人中,年龄等级制为典型的直线型。大体上只分为两个年龄群年轻辈”和“年长辈”。大约从25岁起,便开始进人“年轻辈”。每个年龄群下又分为三个年龄级,每个年龄级中又包括3-4个年龄组,年龄组的年限为3年。每个年龄群、级、组都有自己的专门名称,往往以动物为名,如“野牛”、“胡狼”、“毒蛇”、“豹子”等。吉埃人按这种年龄等级制来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进行各种礼仪活动。一个人要入辈、入级、人组,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年长辈”的确立是相当严格的,因为这是吉埃族社会中的领导阶层,凡进入“年长辈”的人都已年近花甲,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在传统社会各方面起着发号施令的作用。

在埃塞俄比亚的康索人(Konso)中,年龄等级制为典型的循环型。每隔13年建立一个年龄群。这个年龄群中包括9岁以上的男子成员,凡上次建群时未能参加的人,全部加入这一年龄群。因而,每个年龄群所包括的成员在年龄上并不相等,年龄最大的比年龄最小的要大13岁。但是,年龄等级只为男性成员所有,共分四级,即“法雷塔”、“切拉”、“加达”和“奥夏达”。每隔13年晋升一级。每次入级升级,全部落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饮酒狂欢。不同的等级都有不同的仪式,唱一定的歌、跳一定的舞,不可有丝毫差错。每个男性成员在一定年限内,都要由下一级升入上一级,一直到最后一级过完,他才不受年龄等级制的约束,而处于“退休”状态。不过,通过最高一级还能活在人间的康索人是屈指可数的。

康索人的四个年龄等级均负有特定的社会义务,也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利。“法雷塔”级的成员负责各种公益劳动,如修建栅栏、广场、公房、道路和灌渠等。他们不能结婚,但可以过性生活,有权与已婚妇女过夜,而已婚妇女的丈夫并不介意,因为在他们看来,未进入第二级的男子尚无生育能力,即使有了孩子也不存在父权问题。“切拉级”的成员有权结婚和建立家庭,但要在同一年龄群的女子中娶妻。他们是本族的战士,一旦发生战争,立即奔赴战场,他们负有保卫本族社会的职责。“加达级”,是康索人社会中的权力阶层,负责主持政治、宗教和司法部门的领导工作,由他们组成一个类似政权组织的网络。康索人的各级首领均由这一年龄等级的成员担任。一进入“奥夏达”这一级,一切社会权力即告结束,只对其继任者起咨询作用。

“年龄等级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一般来说,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增强本族的军事力量和促进社会的团结。

据考证,非洲的年龄等级制发端于库希特人南支的若于农耕民族中,他们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南部,包括达拉萨人(Dara-74,sa)、康巴塔人(Kombatta)、康索人和雷希亚特人(Reshiat)。由于中世纪时这些民族曾向东南扩散,从而使库希特人中的不少游牧民族也有了年龄等级制,比如加拉人(Galla)、索马里人(奥罗莫人)、阿法尔人(Afar)等。同时,又由于尼罗特人中的游牧民族曾沿尼罗河向东南扩散,一度与库希特人接触或混居,从而使许多尼罗特民族也有了年龄等级制,如巴里人(Baris)、丁卡人(Dinka)、阿乔利人(Acholi)、努埃尔人(Nuers)、卡拉莫乔人(Karamojos)、马赛人(Masai)等。总的说来,年龄等级制的分布区一般都在非洲之角南部和大湖(维多利亚湖)地区北部。在南部班图各族中,有一些也存在着年龄等级制,如祖鲁人、恩德贝勒人(Ndebele)等。

(第三节)欧洲民族概况

欧洲全称为欧罗巴洲(Europe)。古代的闪米特人将西方日落处叫“欧罗巴”。以后在传播过程中略有发展,他们逐步把居住地的东部地区叫“亚细亚”、西部地区叫“欧罗巴”。欧、亚两大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作为其分界线。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一个洲,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城市人口约占全洲人口的64%,在各洲中次于大洋洲和北美洲,居第三位。在地理上欧洲习惯分为南欧、西欧、中欧、北欧和东欧五个地区。南欧指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和附近岛屿。西欧狭义上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屮欧指波罗的海以南,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欧洲中部地区。北欧指日德兰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带。东欧指欧洲东部地区,在地理上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和俄罗斯欧洲部分。

一、欧洲国家的民族结构

欧洲现有160多个民族,如果不算近代的移民,共有80多个民族,人口约7.3亿,约占全球人口的12.8%。其中人口上亿的民族只有一个,即俄罗斯族(1.45亿),上千万的民族有13个:德意志人、意大利人、英格兰人、法兰西人、乌克兰人、波兰人、西班牙人、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葡萄牙人、荷兰人、希腊人、捷克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有白俄罗斯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瑞典人、加泰罗尼亚人、奥地利人、弗拉芒人、爱尔兰人、丹麦人、苏格兰人10个。以上24个民族在欧洲的历史上和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都有较大的影响。

按人口的民族结构来划分,欧洲国家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民族成分比较单纯的国家,主体民族在全国人口中占90%以上。如德国、匈牙利、波兰、丹麦、冰岛、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希腊等。

第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国家。芬兰现有人口530万,芬兰族人口占92.4%;另有瑞典人30万,占总人口的5.6%;还有萨阿米人三千多,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比较多。法国的法兰西人占90%,另有140万阿尔萨斯人,100万布列塔尼人,54万犹太人,28万科西嘉人以及弗拉芒人、加泰罗尼亚人等。罗马尼亚的罗马尼亚族占89.4%,另有154万匈牙利人,40万吉卜赛人以及犹太人和德意志人等。保加利亚的保加利亚族占85%,另有78万土耳其人,44万吉卜赛人以及卡拉卡昌人、加告兹人等。

第三,拥有两个以上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人口相当多的国家有(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80%左右):英国的英格兰人占83.2%,另有500万苏格兰人、225万爱尔兰人、70万威尔士人、100万奥尔斯特人;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亚人(即西班牙人)占72.8%,另有700万加泰罗尼亚人,310万加利西亚人、90万巴斯克人。此外,俄罗斯主体民族的人口虽已达全国总人口的79.8%,但是它的少数民族人口达2700多万,也应算此类国家。

有两个以上主体民族的国家有:比利时的弗拉芒人占57%,瓦隆人占33%;瑞士的德语瑞士人占73.5%,法语瑞士人占20.1%,意大利语瑞士人占4.5%,雷托罗曼人占1%;荷兰的荷兰人占80.1%,弗拉芒人占11.5%;爱沙尼亚的爱沙尼亚人占67.9%,俄罗斯人占25.6%。

然而,欧洲的一些国家对于“民族”、“少数民族”、“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如,罗马尼亚把国内的匈牙利人、德意志人等称之为“共居民族”,而不称其为“少数民族”;瑞士也不认为本国有4个不同的民族,而认为瑞士人有4个不同的语言集团。法国也认为自己是统一的民族国家,国内不再有民族之分。

俄罗斯的“哥萨克”是不是一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