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的历史书籍和文艺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哥萨克事迹的记载和描绘。在一战期间,沙皇政府曾经组建了12支哥萨克部队,他们矫健善骑,十分勇猛,经常充当沙皇部队的先锋。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在他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生动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后顿河哥萨克地区的变迁,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哥萨克形象。其实,哥萨克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民族,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民族的成员逐渐汇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历史和文化特征的地方性群体或社会团体。“哥萨克”是突厥语词,含义是“自由自在的人”或“勇敢的人”。大约在15至16世纪的时候,由于地主贵族压搾和沙皇政府的迫害,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民族中的一些农奴与城市贫民特别是青壮年,不堪忍受残酷迫害,被迫逃亡出走。当时,俄国南部地区草原辽阔,人烟稀少,野禽鱼类丰富,再加上沙皇的统治鞭长莫及,于是,这里便成为外逃人们的避难藏身之所,并逐渐形成几个定居的中心。他们主要居住在顿河、第聂伯河、伏尔加河流域。早期形成的哥萨克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从17世纪后半期起,哥萨克逐渐转为农耕。在16世纪,哥萨克人组成了一些军事公社,有了自己的军队。后来,哥萨克上层被沙皇收买,哥萨克军团一度成为沙俄向中亚、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进行侵略扩张的主力部队。哥萨克曾被称为“沙皇的利剑”。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外贝加尔哥萨克军”曾入侵北京城。与此同时,陷于贫困境地的下层哥萨克则具有强烈的反抗性。俄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都是从哥萨克居住的顿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发端并由哥萨克人领导的。如17世纪的博洛特尼科夫起义、斯捷潘·拉辛起义,18世纪的普加乔夫起义等。20世纪初,全俄有11个哥萨克军,共约440余万人,其中有28万多人服兵役。十月革命后,他们成为南方白卫军的核心,同红军进行残酷的内战。1920年,苏维埃政权严令取消哥萨克的自治特权,没收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从此,哥萨克作为一种自治组织和它一串串令人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只有在小说和电影中才能见到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一大堆边界问题,民族矛盾日趋突出。一些沙俄时代的事物重新出现,昔日的哥萨克打着维护国家统一、重振俄罗斯声威的旗帜,又跃马扬鞭在城镇和乡村。俄罗斯当局在探索解决边界和民族矛盾问题的办法时也自然想起了过去的哥萨克,因为沙皇时代他们在开发新土地和保卫边疆两个方面确实干得很出色。1992年,叶利钦总统下令给哥萨克彻底恢复名誉,宣布1920年以来对哥萨克采取的措施一概无效,许诺给他们政治自治的权利,偿还土地和财产。同年,来自俄罗斯各地的哥萨克人在莫斯科举行大哥萨克委员会会议。在会议上,俄罗斯前副总统鲁茨科伊说,没有哥萨克,“国家和俄罗斯民族就无法生存”。该会议领袖毫不讳言地表示,他们愿意代表所有俄罗斯人,夺回苏联各共和国的土地,光复大俄罗斯帝国河山。一家哥萨克报纸在社论中还声称哥萨克男儿不愿死在床上,马革裹尸是他们毕生最大的心愿”。如今,哥萨克人已开始重新组织起来。在顿河流域、西伯利亚以及圣彼得堡、莫斯科,哥萨克村社中心到处可见。1994年5月13日,俄罗斯颁布了《国家对哥萨克政策构想的基本条例》,正式恢复了哥萨克在军队为国家服役的制度。哥萨克虽不是一个单独的民族,却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居民群体,至今仍保持着他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特点。
另外,欧洲的吉卜赛人目前的状况如何呢?“吉卜赛人”(Gypsies)一词是从英语“埃及人”(Egyptians)一词演变来的,这是由于当时欧洲人对吉卜赛人的起源不甚了解所导致的,误以为他们来自埃及。吉卜赛人自称罗姆人(Rom),这个名字在吉卜赛人的语言中,原意是“人”的意思。1965年成立的吉卜赛人国际组织一一姆人国际委员会(CommitteeInternationalRom)就使用了罗姆人一词,而且现在正得到国际的承认和尊重。不过由于习惯和传统的称谓,多数仍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把罗姆人称作吉卜赛人,既是由于长期以来对这个民族的起源、历史不了解所致,同时,在对吉卜赛人的研究过程中,又缺乏足够的文字资料。因此,对其起源、迁徙及其他历史的探讨中,总是以某些设想为依据,或先入为主地离不开前人所得出的错误结论。除英国人认为他们源出于埃及之外,法国人认为他们很可能来自波希米亚,就叫他们波希米亚人(Bohemian),同时也称他们为吉卜赛人、吉坦人(Gitan)、金加利人(Zingari)等十余个名字;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波希米亚人的同时,还称他们茨冈人(Atsigano)或希腊人,认为他们来自希腊;俄罗斯也称他们为茨冈人。总之,吉卜赛人有许许多多的名称,但这都是其他民族强加给他们的,而且根据主观臆断确定了他们的族源,编纂了他们的历史。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几百年,直到18世纪末期,对于吉卜赛的研究工作才有了突破。各国学者在对吉卜赛人的起源进行研究、推测和探讨了几百年之后,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考证出吉卜赛人的发源地既不是埃及,也不是波希米亚、希腊或波斯,而是印度。做出这一杰出贡献的是18世纪末期的两位德国学者鲁迪格和格雷尔曼以及英国学者雅各布·布赖恩。
大量资料证明,吉卜赛人的祖先是公元2-3世纪生活在印度中部高原的罗姆族,所以,他们自称罗姆人(Rom)。4世纪时,由于罗姆人热爱音乐和占卜,已为人们所注意,以后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公元14世纪后,阿富汗伽色尼王朝的军队不断人侵北印度,大肆烧杀劫掠,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灾难,迫使罗姆人背井离乡,流亡他国,逐渐形成浪迹天涯的吉卜赛人。
吉卜赛人的遭遇非常不幸。16世纪时,除了在土耳其,他们每到一个国家几乎都被看作是小偷、纵火犯以及为土耳其扩张政策效劳的密探。1745年西班牙明文宣布,对流浪的吉卜赛人一律处以死刑。40年以后,西班牙虽然又颁布了新法令,规定吉卜赛人同西班牙人具有同等的权利,但实际上,平均5个吉卜赛人中,只有1人有固定职业和固定的住处。从《慕尼黑协定》签订到二战结束,吉卜赛人又遭到法西斯种族主义者的大肆屠杀,人数急剧减少。今天他们仍然是欧洲许多国家歧视排斥的对象。
吉卜赛人粗旷剽悍,能歌善舞。法国影片《巴黎圣母院》、墨西哥影片《叶塞尼娅》、印度影片《大篷车》中女主角的舞蹈动作轻快明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现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吉卜赛人,各国学者说法不一,有人说共计200万,也有人说总数为1000万。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统计数字,能精确地说明有多少吉卜赛人居住在哪些国家,从事何种工作,生活方式如何。据英国少数民族权利协会1975年80统计,吉卜赛人的总数大约为900万,在这900万吉卜赛人中,半数以上居住在欧洲各国。欧洲吉卜赛人约有500余万,其中的2/3又集中在欧洲东部,包括巴尔干半岛诸国。南斯拉夫地区有75万吉卜赛人,罗马尼亚有60万,西班牙的吉卜赛人和罗马尼亚一样多,匈牙利有58万,俄穸斯有48万,保加利亚有44万,捷克斯洛伐克有37万,法国有23万。吉卜赛人不都是流浪者,目前世界上只有1/4的吉卜赛人四处漂泊,而3/4的人都已分别在各国定居下来。
二、欧洲民族的人种类型和语言系属
1.人种类型
欧洲各民族基本上都是白种人,在人种上属欧罗巴人种。欧罗巴人种一般分为南北两支,在各支中还可分为一些不同的类型。
北支可分为大西洋一波罗的海和白海一波罗的海两种类型。大西洋一波罗的海类型的特征是:身材高大,皮肤白皙,金发碧眼,头发细软呈波状,胡须与体毛发达。主要分布在北欧各国以及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的北部,多为日耳曼语民族,二战中德国法西斯分子所标榜的高贵人种“雅利安人”,即指此种类型。实际上经过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以及近代频繁的移民现象,纯粹的人种类型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混杂程度有所不同而已。白海一波罗的海类型的特征是:身材略低,色素较沉着,脸型较宽,是由于混有少量蒙古人种的血统所致。此种类型的代表是芬兰人,此外还有立陶宛人、拉脱维亚人、卡累利阿人、维普斯人、部分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以及伏尔加河沿岸的一些民族。
南支也可分为地中海和巴尔干一高加索两种类型。地中海类型的特征是:身材不高,肤色较暗,眼睛呈褐色或黑色。西班牙人是此类的典型,此外还分布在意大利和法国的南部。葡萄牙人基本上也属此类,但肤色较暗,混有一定的尼格罗人种的血统。看来这是他们移民到拉丁美洲后更容易与印第安人、黑人混血的原因。巴尔干一高加索类型的特征是:身材较高,鼻梁更高,鼻尖多呈鹰嘴状,肤色为暗白色。主要分布在巴尔干半岛、髙加索地区以及奥地利南部、意大利和希腊北部的一些地区。
在北支和南支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类型,一般称之为中欧类型或阿尔卑斯类型。其色素和身高等都介于南北两支之间。分布地域大约从北纬48度至53度和西起莱茵河、东抵伏尔加河之间。北法兰西人、德国人、瑞士人、奥地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及乌克兰西部、白俄罗斯南部和俄罗斯中部的居民多属此类型。
2.欧洲民族的语言系属
欧洲的语言十分复杂。尽管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目前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均较先进,逐渐消除了国家、民族间交往的一些语言上的障碍,但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民族结构复杂、交通不方便,语言差别十分显着。
欧洲的语言大部分属于印欧语系,它是由印欧语的原始语言演变而来。印欧语系包含罗曼语族(或称拉丁语族)、日耳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克尔特语族、波罗的海语族、希腊语族、阿尔巴尼亚语族、印度语族等。
此外,在欧洲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民族讲乌拉尔、阿尔泰等语系的语言。乌拉尔语系包含芬兰语族和乌戈尔语族。阿尔泰语系包含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闪含语系在欧洲只有马耳他语。巴斯克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至今语言学家尚未能将之划归任何一个语系。
印欧语系中的罗曼语族(拉丁语族)是源自古代拉丁人的语言,由于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的兴起和罗马帝国的扩张,拉丁语也随之扩展到整个罗马帝国领域。当时的罗马人较帝国领域内的其他民族先进,很快使许多民族拉丁化,并改用拉丁语。但由于各民族原有语言的影响,这些拉丁语被称作民间拉丁语,它们是形成罗曼语族的基础。罗曼语族的分布远比罗马帝国的版图为小,其原因是:第一,在罗马帝国边境地区,罗马文化反而不很稳定;第二,希腊文化比较发达,没有被罗马文化同化,相反,罗马文化反而受到希腊文化的很大影响,甚至连拉丁字母也是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第三,罗马帝国衰落后,一些民族相继人侵,并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使本已拉丁化了的一部分当地居民改操日耳曼语或斯拉夫语。
巴尔干半岛除阿尔巴尼亚由于地处山区、交通闭塞,保留了自成语族的阿尔巴尼亚语,以及希腊由于经济、文化发达仍操希腊语外,斯拉夫语得到发展,并占统治地位。不列颠南部原为罗马帝国所征服,但地处帝国边远地区,因此当地克尔特人仅受到拉丁文化的影响,而并未罗马化。
公元5世纪后,盎格鲁一撒克逊入侵者同化了当地的克尔特人,使他们改操日耳曼语。占领者的文化对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部分山区克尔特民族影响不大,他们仍保留了克尔特语言和传统。
日耳曼语族是印欧语系中相当重要的语族。直到公元三四世纪时,才出现了一些关于日耳曼语的历史着述。
古日耳曼语分为几个分支。
东日耳曼语是生活在奥德河、维斯瓦河和喀尔巴阡山一带的东曰耳曼人所讲的语言,尽管他们也曾建立起一些国家,并产生过一些影响,但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哥特人并没有留下自己的语言。
西日耳曼语包括保留至今的现代德语、荷兰语、弗拉芒语和英语。
北日耳曼语主要有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和冰岛语。英语是在盎格鲁一撒克逊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受到法语、拉丁语、丹麦语的深刻影响,并含有上述语言的大量词汇,因此今天的英语已同德语有很大的差别。
德语分为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16世纪后,高地德语主要通用于城市和官方文件,而低地德语则通用于乡村。
荷兰语和弗拉芒语,在口语上是两种不同的方言,而书面文字则完全一致。瑞典语、挪威语和丹麦语在口语上有其共性,这三个民族的人们之间可以互相通话。
挪威语和丹麦语之间的共同之处较多,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结合了古代挪威方言演变而来,而书面文字则不相同,特别是丹麦语和瑞典语之间,无论语法上还是发音上均不相同。
意第绪语也属于日耳曼语族,它是在中世纪德意志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保留有较多古希伯来语词汇。一部分犹太人是在中世纪由东方进人欧洲以后逐渐改讲意第绪语的。
斯拉夫语族是欧洲最大的语言集团。较之罗曼语族和日耳曼语族,各斯拉夫语言之间存在更多的共性,其原因主要是该语族发‘展缓慢,保存了较多的古斯拉夫语的特征。
自公元10世纪以后,斯拉夫语族逐渐分为三个语支:东斯拉夫语支、西斯拉夫语支和南斯拉夫语支。
东斯拉夫语支由俄罗斯语、白俄罗斯语和乌克兰语组成。这三种语言无论书面文字还是口语均有其相似之处。俄罗斯语是在莫斯科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乌克兰语原为基辅公国及南方各附属国的语言,白俄罗斯语源自古罗斯语南部方言。
西斯拉夫语包括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和索布语。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比较接近,甚至有人认为尽管这两种语言存在一些差异,大体上可算做一种语言。索布语介于波兰语和捷克语之间。现居住在德国的索布人讲这种语言。
南斯拉夫语支包括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和马其顿语。保加利亚语与马其顿语十分接近,在交界地区可以互相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