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民族与宗教
24895900000018

第18章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外国民族政茉(2)

在阿拉伯着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里,斯里兰卡被称为“塞伦底伯”(Serendib),意思是“珍珠岛”。人们对这个南亚美丽的岛国作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有的说它像一只鸭梨,有的说它像一只芒果。但是,最恰如其分的比喻莫过于《一千零一夜》里的比喻——珍珠。斯里兰卡的确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烟波浩渺的印度洋上,它那金色海滩、热带雨林、田园风光、深峡幽谷把这颗明珠点缀得分外迷人。

但是,近些年来,这个素以安宁、富足着称的岛国,由于民族冲突的加剧而导致了一起又一起的恐怖事件。枪声淹没了百鸟啼叫,仇恨代替了和睦宽容。1999年12月21日,斯里兰卡举行第4届总统选举,在此前的12月18日竞选集会上发生了炸弹袭击事件,造成至少36人丧生、100多人受伤。当晚9点半,库马拉通加总统①在科伦坡市政厅广场结束了大选前最后一次竞选集会的演说后准备乘车离开时,一名身上携带炸弹的女子企图跳过路障接近总统,但被总统的保镖阻拦,这名女子遂引爆炸弹自杀,库马拉通加总统的脸部和右眼被弹片炸伤。这是猛虎组织所为,因为从爆炸手法上看,正是猛虎组织所惯用的“人肉炸弹”手法,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斯里兰卡前总统普雷马达萨等都是在猛虎组织的这一暗杀手法下丧生的。

猛虎组织何以如此大开杀戒?这要从斯里兰卡的民族问题说起。

一、斯里兰卡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

斯里兰卡人口仅1890多万,面积为6.56万平方公里,却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主体民族是僧伽罗人(Sinhalese),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4%;最大的少数民族是泰米尔人(Tamils),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8.1%;摩尔人(Moors)占7.1%,其他占0.8%。

僧伽罗语为官方语言,泰米尔语为民族语言,社会上层通用英语。居民69.3%信奉佛教,15.5%信奉印度教,7.6%信奉伊斯兰教。

僧伽罗人来自印度北部,信奉佛教,使用印欧语系的僧伽罗语,是世界上唯一讲此种语言的民族。泰米尔人由斯里兰卡泰米尔人和印度泰米尔人两部分组成。两部分泰米尔人都由印度南部迁来,但迁人的时间不同。斯里兰卡泰米尔人的祖先大部分在11一13世纪到达该岛,但有少数在公元前后就已迁入。印度泰米尔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印度南部来到斯里兰卡的,从事咖啡和茶叶种植。斯里兰卡独立后,新政府认为印度泰米尔人为印度侨民,不给他们公民权。1963年,印度与斯里兰卡达成协议,决定在15年内解决这部分人的国籍问题,后来大部分人回到印度,少数人留在斯里兰卡。泰米尔人大多信奉印度教,使用达罗毗荼语系的泰米尔语,大多居住在斯里兰卡的北部和东部。

斯里兰卡的民族矛盾主要是僧伽罗人与泰米尔人之间的矛盾,确切地说,主要是僧伽罗人与斯里兰卡泰米尔人之间的矛盾。僧泰两大民族冲突由来已久,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又有复杂的现实原因。

首先是历史原因。第一,土地问题是僧泰民族矛盾和斗争的核心。僧伽罗人以岛上最早居民自居,把泰米尔人视为人侵者。而泰米尔人则认为,在僧伽罗人到达斯里兰卡时,他们的祖先达罗毗荼人已在那里定居,因此,他们不但不是侵略者,而且是斯里兰卡的最早居民。此外,泰米尔人从13世纪起在斯里兰卡北部建立了独立的贾夫纳王国。这一历史事实常被泰米尔人用来证明北部地区是他们的传统家园。僧伽罗人、泰米尔人的土地之争从未停息过。独立以后,随着两族关系的不断恶化而日益激烈。

第二,殖民统治时期特别是英国统治瓶间,泰米尔人在政治经济领域处于优势地位,这对僧、泰两族关系一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殖民主义者(葡萄牙、荷兰、英国)入侵之前,斯里兰卡处于三国鼎立状态。北部是泰米尔人的贾夫纳王国,南部是僧伽罗人的康提王国和科特王国。三个王国之间联系较少,葡萄牙、荷兰殖民统治期间,并未打破这种隔绝状态。直到18世纪英国占领斯里兰卡并建立中央集权制以后,全岛才最终被纳入同一政治体系之中。由于贾夫纳地区较早建立教会学校,许多泰米尔人会说英语,文化水平较高,因此就有更多机会在殖民政府中任职或从事自由职业。据统计,独立初期,泰米尔人占政府职员的30%和自由职业者的60%,而当时斯里兰卡泰米尔人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0%。①对此,泰米尔人认为是公平竞争的结果,而僧伽罗人则认为是由于殖民者给了泰米尔人过多的特权。此外,这一时期印度泰米尔人的迁入更增加了僧伽罗人对泰米尔人的仇视。

其次是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语言问题,即僧伽罗语作为斯里兰卡的唯一官方语言。在1952年的大选中,索罗门·班达拉奈克①以斯里兰卡民族主义者的面目出现,提出以僧伽罗语和泰米尔语代替英语为官方语言,但这一立场没能得到僧伽罗农民的支持,因而竞选失败。到了1956年大选时,班达拉奈克为了赢得占人口大多数的僧伽罗人的选票,不得不从斯里兰卡民族主义走向僧伽罗民族主义,提出了“僧语唯一”的口号,就是要以僧伽罗语为唯一官方语言,结果在竞选中获胜。以班达拉奈克为首的人民联合阵线执政后,立即通过了以僧语为唯一官方语言的法案。为了安抚泰米尔人,斯里兰卡政府分别于1958年、1966年、1972年、1978年、1987年通过特别条款法案或新宪法,对“僧语唯一”法案进行了修正与补充,尤其是1978年新宪法规定僧伽罗语和泰米尔语都是“国语”(但僧伽罗语仍保持唯一官方语言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髙了泰米尔语的地位。但是,由于僧伽罗民族主义的作祟,这些协议、法案、宪法条款并没有被认真执行。“僧语唯一”法案是斯里兰卡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伤害了泰米尔人的民族感情,成为僧泰民族冲突的最初的也是最持久的原因。

第二,教育问题,即政府在教育领域实行限制泰米尔人的政策,特别是在高考中泰米尔考生受到不公平待遇。从殖民时代起,泰米尔人开始重视教育,众多的教会学校为泰米尔人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独立之前,泰米尔人的大学入学率一直很高,独立后一段时间,由于英语仍为考试语言,泰米尔人在高等教育方面仍占有相当的优势。1948年独立时,占全国人口10%的泰米尔人在大学生中的比例高达31%。进人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政府接管教会学校,改变本民族语言教学和考试,泰米尔人大学生人数逐渐减少,但在出路较好的理工类系科中的人学率仍大大高出其人口比例。对此,僧伽罗人十分不满。于是,从1971年起,政府开始在高校人学考试上对泰米尔学生采取限制性措施,即为两族考生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录取分数线,降低了理工类泰米尔学生的入学率。对此,僧伽罗人还是感到不满,认为泰米尔人的大学生入学率仍然超过了他们的人口比例。于是,政府又于1973-1978年连续五次改变大学高考录取办法。如1973年开始实施标准化考试,结果是各种考试语言录取比例等于用该语言进行考试的考生比例;1974年以后,又在标准化考试的基础上实施地区配额。总之,改来改去,都是为了照顾僧伽罗考生,限制泰米尔考生。教育方面的不公正政策使泰米尔人觉得受到了歧视。许多学者认为,正是大学入学问题迫使许多受过教育的泰米尔失业青年提出了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

第三,就业问题,特别是在就任公职上泰米尔人受到排挤。语言问题和教育问题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就业问题。据统计,到1975年,政府官员中泰米尔人所占比例由1956年的30%下降到6%;军警中泰米尔人所占比例由50年代末的40%下降到1970年的2-3%;1971-1974年,政府共录用23000名教师,其中泰米尔人只占1867人,而同期退休的泰米尔教师却达3500人;1977-1980年,国家招募了1万名军人,泰米尔人只占220人;1956-1970年间国有企业录用的18.9万员工中,99%是僧伽罗人;1980年,国家公职人员中84%是僧伽罗人,12%是泰米尔人,到了1983年,变为85%和11%。显然僧伽罗人所占比例大大高于其人口比例(约74%),而泰米尔人所占比例则低于其人口比例(约12218.1%),使许多泰米尔人为失业所困扰,从而迫使许多人走上反抗道路。

第四,政府向泰米尔人聚居的北方省和东方省大量移民的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殖民政府就开始修复东方省的灌溉工程,并向这里迁移僧伽罗人。独立后的历届政府都致力于向北方省和东方省迁徙僧伽罗农民。独立后的30年间政府共向北方省和东方省迁徙了16.5万僧伽罗人,从而使这里的僧伽罗总人口从1953年的4.65万增加到1981年的24.3万,增长了424%。而同一时期,泰米尔和摩尔人人口只增长了145%和136%。这就改变了两省的民族构成,其政治后果是泰米尔人日益丧失对该地区的控制权。僧伽罗人认为,向北方移民是恢复他们祖先的业绩,夺回被侵占的土地,而泰米尔人则认为是僧伽罗人对他们传统家园的人侵。不断的移民使泰米尔人感到,他们不只是丧失了传统家园以外的传统就业领域,连传统家园本身也朝不保夕了。在泰米尔人的强烈反对下,政府也没有放弃移民计划。1985年1月,斯里兰卡政府宣布要把30万僧伽罗人从南方迁移到北方,给他们分配一定的土地,并发给安家费。为安全起见,还给每个居民点配备25挺机枪和200支步枪,这实际上是不顾泰米尔人的反对而强制移民。

第五,宪法给予佛教以“最优先的地位”。1972年新宪法规定,给佛教以“最优先的地位”,并声称“保护和提倡佛教乃是国家的职责”,从而把佛教提高到“国教”的地位,这与确定“僧伽罗语为唯一的官方语言”一起,大大伤害了泰米尔人的民族感情,使他们感到自己已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

第六,地区发展问题。泰米尔人认为政府不重视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以上几点说明,独立后的僧伽罗人政府政策不当,导致僧泰民族矛盾激化,最终演变为旷日持久的内战。

二、僭泰民族冲突的发展

斯里兰卡僧泰民族冲突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8年独立到1976年。僧泰民族冲突的特点是规模小,烈度低。泰米尔人斗争的目的是建立半自治的泰米尔语言邦。这一时期虽然爆发了1956年和1958年的民族骚乱,但泰米尔人斗争的方式主要是和平的议会辩论和示威游行。政府曾几度做出让步,都因僧伽罗人实力阶层的反对而未能付诸实施。

第二阶段,从1976年至20世纪末。僧泰民族冲突的主要特点是强度大,范围广。

为什么以1976年作为分界线呢?

1976年,十几个泰米尔人政党组成泰米尔联合解放阵线,要求在泰米尔人聚居的北、东部地区建立“泰米尔人伊拉姆”①。这是泰米尔人首次以政党的方式公开要求独立。由激进的泰米尔青年组成的“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LiberationTigersofTamilEdam)则从中分离出来,主张用武力方式实现建国目标。民族冲突为恐怖活动提供了土壤,而恐怖活动又使民族冲突加剧升级。斯里兰卡的恐怖组织共有多少,至今还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影响较大的恐怖组织主要有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泰米尔解放之鹰、泰米尔伊拉姆人民解放组织,其中最大、最有影响的就是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简称“猛虎组织”)。

猛虎组织成立于1972年,创始人是韦卢皮莱·普拉巴卡兰(VelupillaiPrabhakaran1954-)。1972年,18岁的普拉巴卡兰从中学退学,纠集了20多个弟兄创建了“猛虎组织”,他们梦想着在斯里兰卡北部和东部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泰米尔国”。1975年,21岁的普拉巴卡兰亲自出动,暗杀了贾夫纳市市长,从此一举成名,投奔他的泰米尔人越来越多。普拉巴卡兰拥有自己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其最高目标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泰米尔国,实行类似于南斯拉夫的民主制度。他深受古巴革命的影响,把古巴革命者格瓦拉视为导师,学习格瓦拉的游击理论。他曾声称:“我的政治哲学是革命的社会主义,我要建立一个没有阶级矛盾的平等社会。”他被当地人称为“猛虎之父”。外界对普拉巴卡兰的评价褒贬不一,反差极大。有人说他是一个残酷无情的独裁者,僧伽罗人把他形容成嗜血成性、无比凶残的恐怖分子,而支持者则把他看作是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普拉巴卡兰在“猛虎组织”中树立了绝对的权威,并规定了严格的纪律。他不许成员饮酒,不许抽烟,未经允许不得结婚。通常,女性在24岁、男性在28岁以后才可以结婚。他和普通成员一样,脖子上也天天挂着一个装有氰化物的小玻璃瓶,准备在被俘时自杀。他们深知自己一旦被捕就会遭受酷刑,所以他们宁可自杀,也不愿意暴露组织的秘密。

“猛虎组织”成立初期发展缓慢,直到11年后的1983年,它的战斗人员也不过30来人。1983年7月的武装冲突幵始后,“猛虎组织”一下子就扩大到3000余人。

1983年7月23日,13名政府军士兵在贾夫纳半岛被泰米尔极端分子杀害,导致了全国性的僧泰民族冲突。以这次流血冲突为标志,僧泰民族冲突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内战爆发后,政府军和“猛虎组织”边打边谈,以打为主。

随着内战的持续,“猛虎组织”成立了“海虎”(海军)、“黑虎”(敢死队),甚至“飞虎”(空军),势力日益增强。“猛虎组织”的拿手好戏是劫机、暗杀、对无辜群众进行集体屠杀,成为一头名符其实的“猛虎”。印度、美国和英国分别于1991年、1997年和2001年宣布“猛虎组织”为恐怖主义组织。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后,政府军与“猛虎组织”边打边谈,以谈为主。

1994年库马拉通加上台执政以后,以战促谈,立场强硬。她提出了给泰米尔人地区更大的自治权力和废除总统制的《分权法案》,但由于没有获得统一国民党的支持,该法案一直未能在国会通过。统一国民党是反对党,对“猛虎组织”的态度一向强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