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民族与宗教
24895900000019

第19章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外国民族政茉(3)

在挪威政府的斡旋下,2002年2月,斯里兰卡政府与“猛虎组织”签署和平协议,宣布无限期停火。9月4日,斯里兰卡政府宣布取消对“猛虎组织”实行四年的禁令,使其成为合法组织,从而为和谈扫除了障碍。2002年9月16-18日,斯里兰卡政府与“猛虎组织”开始举行和谈,先后举行过六轮和谈。2003年,“猛虎组织”宣布放弃独立主张,但双方未能就“猛虎组织”要求更广泛的自治权问题达成一致。

“猛虎”为什么会变成一个“乖乖虎”呢?

第一人心思定。

经过几十年的民族摩擦和20多年的内战,人们普遍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战争带给他们的是无比的痛苦。自从1983年内战以来,巳有6万多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80多万人沦为难民,经济发展也因此停滞不前。1980至1990年,斯里兰卡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仅为4%,2001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人们对现状极为不满,希望国家尽快实现和平,以使自己的生活能得到实质性改善,走出越穷越打,越打越穷的怪圈。

第二,武力手段最终解决不了民族矛盾问题。

内战刚开始时,政府主要依靠比对方强大得多的军事力量,一举将其消灭,用军事手段以战迫和,但这并没有让“猛虎组织”屈服。从“猛虎组织”方面来看,以武力方式建国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尤其是“9.11事件”之后,美国、英国、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等都把“猛虎组织”列入恐怖组织名单,切断了其国外的资金来源和物质援助,这让“猛虎组织”倍感压力。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它最后放弃建国的目标。2002年9月,“猛虎组织”的一个顾问说我希望大家了解,“猛虎组织”追求的是一个家园,而非独立的国家。”2005年11月27日,普拉巴卡兰发表讲话说,希望政府能尽快解决泰米尔问题,不要在种族冲突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并使用拖延战术。

第三,国际社会的积极努力。

虽说国际社会的斡旋在斯里兰卡民族和平进程中只能起到一种外因的作用,但这种外因却不可小看。在双方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国际社会的斡旋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是在挪威的极力游说下,才有了2002年的停火协定。

三、解决僧泰民族冲突的前景

“猛虎组织”宣布了放弃独立的主张,但政府与“猛虎组织”双方未能就“猛虎组织”要求的更广泛的自治权问题达成一致。“猛虎组织”于2003年4月退出和谈。此后虽经国际社会多次努力,和谈一直未能恢复。打不垮,谈不来,斯里兰卡几届政府被“猛虎组织”折腾得半死不活。“猛虎”仍在撕咬,“狮子”还在流血。2005年8月12日深夜,斯里兰卡外长卡迪尔加马尔遭遇枪击,13日凌晨不治身亡。“猛虎组织”成为枪击嫌疑犯。卡迪尔加马尔是泰米尔人,他不仅在国内大力呼吁政府采取强硬措施打击“猛虎组织”,而且游走于世界各地,积极劝说各国禁止“猛虎组织”的境外活动。卡迪尔加马尔的言行激怒了“猛虎组织”,该组织视其为泰米尔人的“叛徒”,他也就成为“猛虎组织”的暗杀目标。2006年10月16日,“猛虎组织”用自杀性袭击的方式杀害了103名斯里兰卡渔民,并打伤150人。2006年12月初,斯里兰卡首都的大街小巷出现了各种传单和群众集会游行,要求政府立即宣布“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为非法组织,而这恰恰发生在斯里兰卡国防部长、现任总统的哥哥拉贾帕克萨12月1日遭遇自杀式恐怖袭击之后。

这次袭击激起了斯里兰卡举国上下的义愤,要求剿灭“猛虎组织”的呼声日渐高涨,与政府结盟的各个政党纷纷发表声明或举行声势浩大的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要求政府毫不迟疑地宣布“猛虎”为非法组织,必须予以取缔和打击。为了使这个呼声家喻户晓,首都科伦坡的大小街道的电线杆上出现了主要政党张贴的各种宣传标语和传单。

除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内压力外,斯里兰卡政府受到来自国际的压力也不小:欧盟于2006年5月宣布“猛虎”为非法组织,英国和美国则在早些时候把“猛虎”列为恐怖组织,凡“猛虎”成员均不得人境。而“猛虎组织”似乎也已准备与政府“决裂”,其领导人普拉巴卡兰早在袭击国防部长事件发生之前的11月27日就宣布“2002年的停火协议已不复存在”,他将领导泰米尔人“继续为争取建立泰米尔独立家园而进行武装斗争”。

随着2006年斯里兰卡暴力事件的升级,“猛虎组织”不断袭击政府军营地、兵舰和一些标志性机构,多次发动自杀性恐怖袭击,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斯里兰卡停火协议越来越难以维持。

尽管斯里兰卡政府强烈谴责“‘猛虎’到处咬人”,但要其下决心宣布“猛虎”为非法组织,并非易事。因为一旦如此,就意味着政府与“猛虎”之间脆弱的停火彻底崩塌,斯里兰卡将爆发全面内战,其政治、经济和防务体制将进入战时状态,政府将被迫破釜沉舟。但目前政府对与“猛虎组织”作战尚无必胜把握,一旦事与愿违,会导致政府自身垮台。因此,斯里兰卡政府仍在极力克制,不为民众和各个政党的愤怒情绪所左右。而斯里兰卡国内和平的主要斡旋国挪威也在做最后努力,挪威政府特使汉森鲍尔一直穿梭于交战双方,希望双方坐下来谈判,以挽救岌岌可危的停火局面,避免因相互仇杀而导致内战爆发。看来维持停火尚存一线希望。

政府与“猛虎组织”的分歧是严重的。“猛虎组织”要求建立联邦制国家,而政府则要实行单一制。一旦实行联邦制,“猛虎组织”要求高度自治,建立自治机构,并享有军事、司法、税收、贸易及与外国就投资问题谈判的权利,而政府对此严加拒绝,认为这种自治是“没有独立国家名义的独立国家”。

19年的内战(1983-2002)至少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僧泰民族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绝非朝夕之功就能解决的,斯里兰卡的和平进程将会在曲折和坎坷中前进。

斯里兰卡民族冲突的主要根源是大僧伽罗主义的民族政策。因此,和解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愿意和能够做出实质性让步,以保证泰米尔人的平等权利,平息泰米尔人的不满情绪。

尽管有些泰米尔人支持独立主张,但从政治上和军事上看,独立的要求都是不现实的。而且,即使北方获得独立,仍有1/4的斯里兰卡泰米尔人居住在僧伽罗人地区,而东方省还有相当数量的僧伽罗人和穆斯林,民族问题有可能继续存在。看来,自治是比较现实的。

那么,政府是否可以通过武装镇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呢?镇压必定加剧已经存在的民族裂痕,把更多的泰米尔人推向极端组织一边;泰米尔人在斯里兰卡虽是少数民族,但在南印度却有6000万同胞,印度政府对斯里兰卡政府的镇压行动也不会无动于衷。当然,一些泰米尔人通过恐怖活动也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恐怖主义终将受到世界的谴责。事实上,“猛虎组织”近年来国际活动空间日渐缩小。

解决僧泰民族冲突,首先应克服狭隘的民族情绪,停止敌对宣传,清除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歧视因素。其次,在具体做法上,要给泰米尔人聚居区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权,给散居的泰米尔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平等权利,照顾到他们的实际利益。

(第三节)东南亚国家转型期的民族和宗教冲突

东南亚一些国家,在经历了十几年或几十年不等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强制性稳定之后,进人20世纪90年代先后开始了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民族和宗教问题异常突出,矛盾尖锐,冲突加剧。接连不断的民族和宗教冲突与严重的经济问题和各种政治势力的纷争交织在一起,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构成国际社会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尤其引起了多民族多宗教国家的高度关注。

一、东南亚国家转型期民族和宗教冲突的特点

东南亚一些国家在转型期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已演变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主权统一的重要因素,其中尤以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为甚。尽管在这些国家中,民族和宗教矛盾一直存在,时有冲突,但在全国大规模集中性地多发且演变为长时间的暴力行为,却是社会转型以来,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才发生的。这些民族和宗教冲突与以往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政治性强,分裂意识明显。菲律宾的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①非常明确而且坚决地提出,他们的目标是在菲律宾的棉兰老地区建立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分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亚齐和巴布亚的严重暴力冲突也起源于分裂。印度尼西亚东部的巴布亚省民族分裂活动2000再度抬头。2000年5月29日至6月4日,来自巴布亚省(原伊里安查亚省)14县和世界各地的2700名巴布亚人①在该省省会查亚普拉召开了“巴布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草案,声称要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彻底脱离印度尼西亚的统治。此次代表大会就是长期从事分裂活动的巴布亚独立组织召开的。

第二,涉及面广,多处同时爆发。印度尼西亚从最西端的亚齐特区到中部的马鲁古,直到最东端的巴布亚省,闹独立闹分裂的呼声不断,大中小城市种族、宗教和民族冲突迭起。菲律宾的恐怖活动更是接连发生,绑架事件困扰政府,政府军疲于应付,曾多次大规模调动军队围剿从事分裂活动的非法武装。

第三,性质恶劣,手段残忍,暴力突出。原东帝汶地区,在公决结果宣布以后,当地民兵就开始烧杀抢掠,几千名无辜者被杀害,1/4的当地人被迫逃离家园,造成人类大惨案。2000年初,持续一年多的印度尼西亚马鲁古宗教冲突骤然激化。穆斯林教徒同基督教徒在首府安汶和其他五个岛屿相互残杀,爆炸声、喊杀声与哭泣声混作一团,近万座建筑物被烧,大批车辆被毁,1100人丧生,2000多人受伤,妇女和老人托儿带女拼命逃向森林避难,数万人沦为难民。在雅加达和其他城市地区,疯狂的暴徒、宗族极端势力和种族极端分子,袭击华人街区、华人企业和社团,烧杀抢掠,无数华人店铺被洗劫烧毁,华人车辆被抢被砸,无辜华人被杀,近百名华人妇女被强奸。在菲律宾,宗教极端分子制造了多起绑架案,残忍杀害了多名人质,造成政府军严重伤亡。

第四,造成的恶果严重,社会损失巨大。宗教、种族和民族冲突,给无辜的受害者、受害者家属、受害者民族和受害者宗教信徒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心理创伤,给冲突各方埋下了互不信任和仇恨的种子,加剧了各种族、民族和宗教的对立,恶化了本已动荡不稳的国内局势,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同时,冲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物质损失。据初步估计,印度尼西亚几次大的冲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该国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5,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2000年4月23日,菲律宾的一伙恐怖分子携带各式武器,在马来西亚沙巴州西部的一个旅游胜地劫持了21名人质,跨国带人了菲律宾南部苏禄省的霍洛岛。这21名人质分别来自德国、法国、芬兰、南非、黎巴嫩以及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造成了严重的国际影响,损害了国家之间的关系。

二、东南亚国家转型期民族和宗教冲突的原因

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民族与宗教关系十分复杂。印度尼西亚由1.7万个大小岛屿和爪哇、巽他、马都拉、马达、马来等300多个民族组成,还有很多中国血统的印度尼西亚籍人和华侨等。印度尼西亚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此外还有部分居民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而且印度尼西亚使用多种语言文字。菲律宾有米沙鄢、他加禄、伊落干诺、米骨、班丝兰等十几个民族和中国血统的菲律宾籍人及华侨等,居民多信奉天主教,此外有少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等。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种语言,各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信仰。各民族、各种族和宗教,本身就固有内部亲和性与对外排他性。他们彼此之间由于语言障碍,导致联系少、了解少、隔阂多、误解多、偏见多。在复杂的社会中,在经济交往和政治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和冲突,处理不当就会激化。除此而外,东南亚诸国民族和宗教冲突还有更深刻的历史、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原因。

第一,殖民主义者、外族侵略者挑拨民族和宗教关系,从而埋下了冲突的隐患。历史上,印度尼西亚人多信奉佛教。15世纪后,由于与印度商业贸易的中介,大多数居民逐渐改信了伊斯兰教。在以后荷兰统治的300余年间,西方人又带去了基督教。有的宗教是和平传播的,有的则一开始就掺人欺压和暴力征服。日本占领期间,为巩固其统治,日本侵略者又挑拨各民族、各种族间的矛盾,煽动各宗教间的仇杀。菲律宾在16世纪初就断断续续地开始了殖民化过程。1521年,西班牙人开始人侵菲律宾,当地居民接受了西方传教士的天主教,并逐步接受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统治。但西班牙始终没有完全占领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和苏禄的穆斯林苏丹国,战争一直未断,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矛盾延续下来。1898年开始的美西战争,美国人打败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向菲律宾输出美式民主。二战期间,日本占领菲律宾,同在其他国家一样,挑起和加剧菲律宾的民族宗教冲突。这些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