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民族与宗教
24895900000020

第20章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外国民族政茉(4)

第二,强制稳定时期一些国家在民族、宗教政策上的失误。独立之初,印度尼西亚地方势力强大,各民族:各种族、各宗教之间斗争和冲突十分尖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尼西亚的各个政党多是以宗教信仰、种族、民族和地区为界组建起来的,政党之间的复杂斗争无形中会加剧宗教间、民族间和种族间的冲突。但是苏加诺①实行的“有领导的民主”措施暂时缓解、平抑和控制了各方冲突。1965年“九·三零”事件后,苏哈托②上台。他依靠右翼分子控制的军队,大肆迫害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猖狂反华,镇压一切反对党派和团体,多次动用军队一味镇压宗教、种族和民族骚乱。在高压强制下,印度尼西亚实现了社会稳定,但却深深埋下了仇杀的种子。另外,强制稳定下,印度尼西亚经济的确有很大发展。但是,印度尼西亚的宗教、种族、民族多以经济部门、行业和地区为界,各自集中于某些行业或地区。不同行业和部门,不同地区,集中了不同的种族、民族和宗教信徒。在经济发展中,行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客观上造成民族间、宗教间、种族间利益的不均,贫富悬殊拉大,积累了他们的对立情绪和矛盾。在菲律宾,1968年成立的以努瓦·密苏瓦里教授为主席的摩洛民族解放阵线,提出建立摩洛民族共和国,自此以后,棉兰老的穆斯林同保安部队冲突不断,流血惨案时有发生。马科斯①统治期间,菲律宾的经济有很大发展,但南部伊斯兰教主要地区的棉兰老却落后依旧,又加剧了穆斯林的不满和对立。

第三,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军事强权专制统治突然结束,释放出在强制稳定时期积累的各种宗教、种族和民族矛盾。对民族分裂分子和宗教极端势力的军事高压态势突然解除,使其邪恶势力迅速反弹滋生。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所造成的国内经济急剧恶化、大众生活水平骤降,又给矛盾的冲突在释放中增加了能量,恶化了矛盾和冲突,把民族间、种族间和宗教间的冲突推向了暴力和流血的灾难中。政府当局在种族、宗教冲突的初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对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分子和狂热的种族暴徒打击不力,放任退让,使其更加有恃无恐。结果使宗教、种族和民族内部的各种极端分子构成的流氓恶势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渐蔓延膨胀,发展到难以控制。例如,印度尼西亚中央政府为让巴布亚享有更多的经济利益,促使巴布亚地区发展,决定将巴布亚75%的资源归当地人使用,但却忽视了打击搞分裂的恶势力,中央政府的让步使分裂分子在该地区获得了好名声,分裂活动日益猖狂,以至于发展到要成立独立国家。菲律宾政府对其偏远南部的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的非法武装总是打打停停,围剿、撤出、再围剿。非法武装一度发展到近2万人,政府军为此付出几千人的代价。菲律宾极端分子还制造了多起绑架案,暴力活动愈来愈猖獗。

第四,各种政治势力挑拨、利用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打击、削弱对手,助长了极端恶势力的膨胀。菲律宾的马科斯利用过,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①利用过,而且是利用此种手段及煽动种族情绪而登上最高统治宝座的。苏哈托则更为典型。1998年5月,统治印度尼西亚长达32年的苏哈托王朝崩溃,但苏哈托采用了以退为进、保存实力的手法。他利用其在军队、警察和司法部门里培植的亲信以及金钱收买等手段,不时地在社会上制造骚乱,挑动种族间、宗教间和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煽动狂热分子和种族恶势力,制造相互间仇杀。在1999年6月的大选中,他一方面继续支持执政的专业集团党,一方面投人大量资金收买和扶植一大批穆斯林小党派(多达13个)与改革派对抗,多次制造事端和动乱。

(第四节)南斯拉夫的民族冋题

一、南斯拉夫的变迁与解体

南斯拉夫地处巴尔干半岛。巴尔干这块地方,人们说是欧洲的火药桶。在巴尔干半岛诸国当中,就民族构成的复杂多样性而言,南斯拉夫可谓首屈一指。南斯拉夫境内的最早居民是色雷斯人和伊利里亚人。公元6世纪时,匈奴人的西进引起民族大迁徙的浪潮,一些斯拉夫人部落南下进入巴尔干半岛并在这里定居下来,逐渐同当地土着居民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单独的民族集团,统称南部斯拉夫人。公元10世纪时,马扎尔人进入现今的匈牙利地区,切断了东西部斯拉夫人与南部斯拉夫人的联系。从此,南部斯拉夫人开始独立发展,经过千余年来的民族分分合合,最终形成了约占南斯拉夫全国人口82%的六个主体民族,即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和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

南斯拉夫的六个主体民族基本上都来源于南部斯拉夫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命运。14世纪以前,南部斯拉夫人各民族分别处于东西方大国的统治和影响之下。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人侵巴尔干半岛,15世纪后在塞尔维亚、波黑、马其顿及黑山部分地区建立了长达500多年的军事封建统治,而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则遭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为反抗异族的统治,南部斯拉夫各族人民进行了几个世纪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几百年的异族统治使南部斯拉夫各民族深深地意识到,只有建立一个南部斯拉夫人的共同国家,才能有效地抵御异族的侵略,保证民族的独立生存。1918年12月1日,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终于诞生了,这就是塞尔维亚人一克罗地亚人一斯洛文尼亚人王国。但统一的国家建立之后,南斯拉夫多民族联合体并未形成,塞尔维亚统治阶级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实行大塞尔维亚主义,只公开承认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民族,即所谓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一斯洛文尼亚人。波黑、马其顿和黑山的南部斯拉夫人不被承认为独立的民族,他们大都被当成塞尔维亚人看待,这个王国甚至还禁止马其顿人使用本民族语言。至于塞尔维亚境内的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和伏伊伏丁那匈牙利人,则被看作是异族。1929年,国王亚历山大发动政变,实行君主独裁统治,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意法西斯军队于1941年4月入侵南斯拉夫,国王和政府逃散,王国军队投降,南斯拉夫被德、意、匈、保等国占领和瓜分,在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还成立了傀儡政权。同年7月,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响应以铁托①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的号召,举行武装起义,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各族人民也在战斗中加速了联合的过程。1945年5月,南斯拉夫全部国土获得解放,同年11月宣布成立联邦制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新宪法将国名改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具有民族主权和统一的社会政治制度的6个共和国组成,其中塞尔维亚共和国包括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这样,除穆斯林外,其余5个主体民族都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国家,波黑没有一个主体民族,因此它就成了主要由穆斯林、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三个民族构成的不作为民族国家的共和国。

南斯拉夫解放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使得各族人民的团结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民族之间的历史纠葛短期内很难消除。一些历史人物在某个民族中是民族英雄,在另一个民族中则往往被认为是侵略者,这是在复杂变迁的历史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南斯拉夫每年发行历史教科书时几乎都伴随着这类问题的公开论战,以至于南联邦中央不得不设立专门委员会来进行内部协调。年克罗地亚的群众运动中甚至还出现过“克罗地亚有足够的树木来吊死塞尔维亚人”的极端民族主义口号。正因为如此,不少人认为,尽管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但仍潜伏着民族分裂的隐患,特别是当南斯拉夫国内或周边地区有些风吹草动时,民族问题便开始涌动。

对于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以铁托为首的南共领导在新南斯拉夫建立以后,采取了轻率乃至错误的政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有不少失误。1945年以后,南共错误地认为,革命的胜利一劳永逸地完全解决了困扰旧南斯拉夫的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一旦出现民族问题,又说“南斯拉夫民族主义分子有广泛的基础”,说他们是“最危险的阶级敌人”。铁托(克罗地亚人)和卡德尔①(斯洛文尼亚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不难发现有一条制约塞尔维亚的主线,这也是他们自身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的反映。比如,铁托等人通过1%8年宪法修正案,人为地让塞尔维亚境内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两个自治省拥有“准联邦单位”的地位,而1974年宪法更是使这两个自治省变成同塞尔维亚平起平坐的“联邦单位”,侵犯塞尔维亚主权,使塞尔维亚无法在全境行使权力。从1968年起,铁托等人在党政领导人的配置上,片面强调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机会均等”和“轮流坐庄”的原则,都在联邦机构中派有等额代表。对于人口占全国36%、幅员占34%的塞尔维亚来说,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铁托等人从20世纪70年代初起,把波黑共和国境内的伊斯兰教徒(历史上他们的祖先大部分为塞尔维亚人)单独列为“穆斯林族”。把穆斯林说成是民族,全世界只有南斯拉夫一家这么做,全世界55个伊斯兰国家或地区以及有穆斯林居民的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而对于南斯拉夫境内另一部分穆斯林——塞尔维亚科索沃自治省的穆斯林,铁托等人则又采取另一种态度,只承认他们是阿尔巴尼亚族,在民族划分中从不把他们列为“穆斯林族”。铁托等人这种自相矛盾的、不讲原则的区别对待的目的在于制约塞尔维亚。另外,铁托等人在1946年后不经任何立法程序,少数人人为地任意改动和划定各共和国的版图,使塞尔维亚的幅员比1929年时变小,而克罗地亚的面积则得到扩大。铁托等人还任意把黑山的部分领土划归克罗地亚。铁托在世时,一方面由于他享有较高的个人声望,另一方面他作风霸道,采取强硬的高压政策,南斯拉夫国内的民族矛盾总的来说暂时被压下来了,保持了表面的“团结”。但可以说,铁托等人错误的民族政策所播下的祸根是南斯拉夫解体的重要原因。

经济发展不平衡促使民族矛盾激化。从地区而言,南斯拉夫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南斯拉夫内部存在“南北之争”。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和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属于发达地区,是所谓的“北方”;波黑共和国、黑山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和科索沃自治省属于不发达地区,是所谓的“南方”,塞尔维亚共和国介于两者之间。发达地区自以为与不发达地区结合在一起,自己吃了亏,若脱离南斯拉夫,自立为国,就可以丢掉不发达地区的“包袱”,发展会更快,而忘掉了发达地区之所以有今天是由于不发达地区提供了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商品市场。不发达地区也自以为与发达地区合在一起使自己吃了亏,认为脱离南斯拉夫自立为国后就可以以高价出售自己生产的原料,不再受发达地区的“剥削”。总之,所有这些经济上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是使南斯拉夫民族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南斯拉夫解体的重要原因。

1989年开始的东欧、苏联剧变对南斯拉夫的解体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苏东国家共产党放弃了执政地位,实行多党制、政治经济制度大转折等等,都直接助长了南斯拉夫的民族分裂主义活动。

导致南斯拉夫解体的直接导火线是南斯拉夫国内政局剧变所造成的尖锐的意识形态分歧。1989年10月南共联盟中央全会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决议,宣布放弃“一党垄断”。1990年1月南共联盟召幵14大,由于意见不能统一,特别是对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有分歧,大会被迫在中途无限期休会。具有70年悠久历史的南共联盟从此不复存在。从1989年底到1990年初,南斯拉夫6个共和国先后实行了多党制。1991年,6个共和国先后举行了以多党制为基础的地方选举。面对各共和国大选后的新形势,1990年底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召开扩大会议,邀请联邦议长、联邦总理和6个共和国的总统参加,共同商讨未来南斯拉夫国家的体制问题,经过7次会议,未获成果。此后,6个共和国总统决定撇开联邦领导自行其是。从此国家权力从联邦完全下移到共和国,南斯拉夫名存实亡。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首都分别为卢布尔雅那和萨格勒布。1991年10月,波黑共和国独立,首都萨拉热窝。1991年11月20日,马其顿共和国独立,首都斯科普里。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由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组成)成立,首都贝尔格莱德。从此,立国73年,建设社会主义49年的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解体引发了南斯拉夫地区的武装冲突,而武装冲突又在加深着民族间的矛盾和仇恨。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爆发了三场战争。第一场是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与南斯拉夫联邦中央之间的武装冲突。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南斯拉夫人民军随即出兵,双方发生激战。7月8日,在欧共体调解下,双方签订了布里俄尼宣言,斯洛文尼亚实际上羸得了独立。从此以后,那里基本上未再发生武装冲突。第二场战争是,克罗地亚1991年6月宣布独立,居住在其境内克拉伊纳的60万塞族居民也宣布建立“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准备与其他塞族国家合并或联合,便引起战争。1992年2月双方接受万斯和平计划,联合国在克拉伊纳部署维和部队,建立起保护区,实行非军事化,武装冲突暂时平息。但是克拉伊纳的地位和归属问题并没有解决,双方不断发生冲突。第三场战争就是规模和破坏性最大的波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