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民族与宗教
24895900000021

第21章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外国民族政茉(5)

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共存在过三个南斯拉夫。第一个南斯拉夫为南斯拉夫王国,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8年,由塞尔维亚及刚从奥匈帝国解放出来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组成,取名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南斯拉夫王国加人了德、意轴心,后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下宣布退出。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国王出逃,第一个南斯拉夫终结。第二个南斯拉夫为联邦制的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由铁托创建于1945年,当时取名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1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和马其顿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第二个南斯拉夫实际终结。第三个南斯拉夫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的联邦制国家。1992年4月,在争取国际社会支持维护原南斯拉夫统一的努力失败后,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此为第三个南斯拉夫的开始。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议会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法宪章》,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从联邦制国家改为由两个成员国组成的松散的国家共同体。黑山共和国议会于2006年6月3日举行特别会议,通过投票表决,正式宣布黑山独立,这标志着第三个南斯拉夫的彻底解体。这样存在了近一个世纪的“南斯拉夫”从此成为历史。

二、波黑问题的由来与现状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andHerzegovina,简称波黑)共和国面积5.1万平方公里,约占南斯拉夫总面积的1/5,位于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两共和国之间。波黑大部分地区山高林密,地势险要,自然资源丰富,盛产煤、铁、铝、铅、锌、木材等战略物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役大多数在波黑境内进行。二战后,波黑成为南斯拉夫的“三线地区”,65%的军事工业和军用机场都集中在这里。据1991年人口普查,波黑共有人口436.5万,占南斯拉夫总人口的18.6%。波黑主要民族有三个:穆斯林(现称波斯尼亚克族.)人口最多,共190.6万,占波黑总人口的47.7%,信仰伊斯兰教,受土耳其影响颇深;塞尔维亚族有136.9万,占波黑总人口的31.4%,信仰东正教,受拜占庭文化影响较深;克罗地亚族有75.6万,占波黑总人口的17.3%,信奉天主教,受罗马文化影响较大。这三个民族宗教信仰不同,文化传统各异,他们混居在一起,使民族关系变得非常复杂。

南斯拉夫1991年开始解体后,民族主义思潮泛滥成灾,波黑三个民族的领导人对波黑的政治前途发生了严重分歧。分歧主要集中在波黑独立及其国体问题上。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宣告独立后,波黑穆族和克族担心留在南斯拉夫会受塞尔维亚控制,因而主张波黑独立;塞族则反对波黑独立,要求与塞尔维亚共和国一起组成新南斯拉夫。在国体问题上,人口最多的穆族主张波黑保持统一,以便能在统一的国家里起支配作用;塞、克两族则担心在统一国家中处于从属地位,因而要求波黑一分为三后组成邦联。1991年10月15日,穆、克两族占多数的波黑共和国议会不顾塞族代表的反对,宣布波黑为主权国家。波黑塞族于11月9日单独举行公民投票,反对波黑独立,1992年1月9日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同年3月1日,在萨拉热窝举行婚礼的塞尔维亚人遭穆斯林袭击,塞族旗帜被焚毁,新郎父亲被打死。这一事件成为爆发波黑内战的导火线。

波黑战场形势,特别是三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内战初期,由于在独立问题上有共同语言,穆、克两族曾结成军事同盟,联合起来对塞族作战。但在波黑独立成为既成事实后,围绕着波黑国体问题的分歧上升为主要矛盾。1992年7月3日,波黑克族宣布成立“赫尔采格一波斯尼亚”国家共同体后,穆、克两族矛盾开始激化,昔日盟友反目成仇。穆、克两族为争夺地盘而进行的武装冲突愈演愈烈,成为1993年波黑战场上的主旋律,而塞、克两族间的战斗却退居次要地位。1994年3月,波黑穆、克两族在美国的撮合下开始组建穆一克联邦。这一举措使波黑局势发生了新的转折。互相火拼了一年多的穆、克两族间的矛盾虽未消除,但其武装冲突已逐渐停止。穆族在摆脱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后,开始集结兵力,并在克族武装配合下向塞族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从而使穆、塞两族间的战争又趋升级。

波黑内战持续了近四年(1992.1-1995.11)的时间,是二战后欧洲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波黑内战旷日持久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三大民族矛盾尖锐。波黑穆斯林的祖先大部分是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少数是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皈依了伊斯兰教。经过400多年,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穆斯林三个民族宗教信仰不同,文化传统各异,混居在一起,很难划清每个民族的聚居区。民族矛盾、宗教偏见,加上混居状况,使波黑的民族关系变得十分微妙、复杂。这三个民族在历史上有数不清的恩恩怨怨,尤其是二战时,波黑曾被并人“克罗地亚独立国”,并发生了波黑各民族自相残杀的悲剧。二战中,南斯拉夫有1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0)死于战争,其中一小半死于德、意法西斯屠刀之下,另一大半死于塞、克两族人之间的互相残杀。1941年二战幵始不久,德、意入侵并肢解南斯拉夫。他们制造了一个所谓的“克罗地亚独立国”的伪政权,意大利的一位公爵出任国王,当时在克罗地亚真正实施统治的是傀儡武装乌斯塔沙①的头目安特·帕维利奇(1889-1959)。德、意把大片塞尔维亚领土和几乎整个波黑划归克罗地亚傀儡政府。在扩大的克罗地亚中,克罗地亚人占了一半多一点,塞尔维亚人占了1/3。克罗地亚傀儡政府决定用驱逐、杀戮和强迫皈依天主教的办法解决塞尔维亚人的问题,对塞尔维亚人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据一位意大利战地记者报道,当他采访帕维利奇时,看到其办公桌旁边放了一只篮子,内装有20公斤人的眼珠子,把那位记者吓得魂飞魄散。帕维利奇却轻松地说,这是忠实的乌斯塔沙分子送给元首的礼物。乌斯塔沙分子想把境内的塞尔维亚人斩尽杀绝。在农村他们把塞尔维亚人驱赶到空地上或森林里屠杀,或者把他们撵到东正教堂里关上门,然后放一把火烧死。在城市,塞尔维亚人、犹太人、吉卜赛人统统被抓到集中营。在萨格勒布东南一座集中营里有7000个儿童被杀。一夜间,有1370个俘虏被乌斯塔沙分子用斧头砍杀。另外,在乌斯塔沙分子大肆屠杀塞尔维亚人时,塞尔维亚人的武装切特尼克则把矛头指向了克罗地亚人和穆斯林。

塞、克、穆三族在历史上的矛盾,加上南斯拉夫解体后围绕政体、民族权利问题的冲突的复杂性,导致了战争的持久性。

第二,领土争端激烈。波黑内战说到底是一场争夺领土的战争。由于三个民族处于杂居状态,内战爆发后,武装冲突“遍地开花”,各派阵地犬牙交错。为了争夺地盘,冲突各方都在各自的控制区内进行“种族清洗”,迫使该地区的其他民族外迁,从而掀起了二战后欧洲最严重的难民潮。在冲突中,常常发生焚烧村庄、杀戮无辜、强奸妇女的悲剧,使各民族敌对情绪更加严重。由于对波黑版图划分方案存在分歧,才使波黑冲突三方迟迟未能达成和平协议。

第三,外部势力插手。波黑内战实际上不仅是波黑三个民族间的战争,而且也是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两国争夺波黑的战争,是欧、美各大国在巴尔干争夺影响和势力范围的战争。波黑战争之所以难以平息,除内部因素外,是同克、塞两国的插手和西方在波黑“支持一派压抑一派”的错误做法分不开的。

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两国早已染指波黑,企图将本民族聚居区纳人自己的版图。塞尔维亚认为,穆斯林原来是塞尔维亚人,波黑理应由塞尔维亚管辖。克罗地亚强调,波黑曾被并入“克罗地亚独立国”,自然应划归克罗地亚。早在1991年,塞、克两国领导人就分别鼓动波黑的塞、克两族各自成立自治区。内战爆发后,克罗地亚派出6万名武装人员为波黑克族“助战”。塞尔维亚主要利用原南斯拉夫人民军为波黑塞族争夺地盘,原南斯拉夫人民军撤离波黑后,仍在物质上给波黑塞族以大力支持。

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在利用民族矛盾搞垮社会主义南斯拉夫后,又企图利用波黑内战来削弱由原共产党领导人执政的塞尔维亚。

1992年4月,在冲突三方对波黑是否独立存在严重分歧并发生武装冲突的情况下,欧共体和美国匆忙宣布承认波黑独立,无疑对波黑冲突激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内战爆发后,西方一直把塞尔维亚和波黑塞族当作“侵略者”,而把穆、克两族作为“受害者”。波黑内战是波黑三方打起来的,三方都有责任。如果说塞族有南联盟作后盾的话,那么,克罗地亚同样也是全力支持波黑克族的,一些国家则大力相助穆族。但西方国家总是把“惩罚”的板子打在塞族及其支持者南联盟的身上。当波黑塞族拒绝万斯——欧文计划时,西方一再对波黑塞族和塞尔维亚施加压力。但当穆族拒绝欧文——斯托尔滕贝格计划时,西方非但不向穆族施压,反而要求塞族做出更大让步。当穆斯林向塞族发动进攻时,西方熟视无睹;但当塞族进行反击时,西方却大叫大嚷,北约空军甚至多次轰炸了塞族军队阵地。

西方这种不公正的做法显然无助于波黑危机的解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他们不能容忍“欧洲最后一个共产党政权”的存在,必欲除之而后快。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的共产党在多党制选举中赢得了多数继续执政。尽管它已更名为社会党,其政策也同以前迥然不同,然而西方仍然把由这两个国家组成的南联盟看作“欧洲最后一个共产党政权”、“欧洲最后一个布尔什维克堡垒”。在西方眼里,米洛舍维奇只是脱去了“鲜红的外衣”,里面还露着粉红色的“强硬的布尔什维克”。西方国家在如何解决波黑冲突问题上虽然存在分歧,但都想把米洛舍维奇搞掉,把由社会党执政的南联盟政权搞掉,在这个问题上,它们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另外得到南联盟支持的塞族在战场上屡打胜仗,西方国家的调解活动一再受挫,这就使西方领导人更加不快,耿耿于怀。这样,他们以南联盟要对战争“负主要责任”为由,处处为难塞族和南联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西方国家偏袒克族和克罗地亚,因为它们与其有一层“亲缘”关系。克罗地亚人信奉天主教,在宗教上与西方亲;在政治上,克罗地亚当局推行反共的亲西方政策,从而得到西方的青睐。此外,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历史上曾是德国的势力范围,所以当斯、克两国独立时德国率先承认;克罗地亚境内的战斗打响后,德、奥、意等这些克罗地亚的传统盟友都站在克罗地亚一边,给予大力支持。当波黑的穆、克两族要求脱离塞族占主导地位的南斯拉夫时,又是欧共体国家和美国最早出来承认波黑独立。因此,西方在调解波黑冲突的过程中偏袒克族就不难理解了。

再次,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扶穆抑塞,同其担心在南斯拉夫境内出现一个穆斯林国家,担心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渗入欧洲有密切关系。西方国家清楚,波黑穆族在战场上处于劣势,如果它被打败,塞族和克族与其“母国”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合并,很可能分别建立“大塞尔维亚”和“大克罗地亚”。如果波黑不复存在,穆族必定也要建立一个单独国家。那样,穆斯林尤其是极端的原教旨主义者,将会为“拯救波黑的穆斯林兄弟”而进行一场无休止的、其后果谁也无法预料的“圣战”,搅得欧洲不得安宁。美国等西方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当然不愿波黑解体,更不允许出现一个“大塞尔维亚”。美国扶持穆斯林,还有照顾或取悦于中东一些伊斯兰国家的考虑。

美国最初对南斯拉夫危机一直采取消极观望的态度。老布什总统认为,巴尔干各民族间已相互残杀了数百年,矛盾极为复杂,美国难以担负起干预的责任,弄得不好深陷进去,进退两难。况且冷战后这一地区已非美国的战略重点,美国乐于让欧共体挑头解决危机。但是,美国和西欧在巴尔干的利益是有矛盾的。美国不愿看到一个经济上和政治上强大的欧洲出现,怕巴尔干地区完全被纳人欧共体影响范围。在欧共体和联合国的调停活动屡陷僵局的情况下,新上台的克林顿总统开始积极介入波黑和谈,力图给波黑问题的解决打上美国的印记,借机也显示其超级大国地位。美国既不愿意看到在巴尔于地区形成一个大塞尔维亚共和国,也不愿看到出现一个强大的穆斯林国家。美国解决南斯拉夫地区危机的基本政策是分而治之。

德国不仅积极支持分裂南斯拉夫,向波黑派遣维和部队(这是二战结束后德国第一次向国外派兵),而且把解决波黑问题作为2000年以前德国外交的主要任务之一。德国积极支持南斯拉夫分裂和插手波黑问题的目的是一箭双雕。其一是显示德国在欧洲的大国地位。德国总理科尔1995年5月8日在电视台发表纪念二战结束50周年的讲话中直言不讳地声称,统一的德国是欧洲第一大国,并不是德国非要充当欧洲的“领导角色”,而是领导角色本身找到了德国头上。其二是恢复和扩大德国的势力范围。肢解南斯拉夫是德国为推动欧盟东扩迈出的重要一步。德国企图沿着亚德里亚海岸线从奥地利到阿尔巴尼亚建立一系列亲德的附属国。

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有着传统的影响力,特别是与塞尔维亚人关系密切。俄国是解决波黑冲突的一个重要外部大国。俄罗斯坚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危机的立场,认为站在冲突一方打击另一方有失公允,只能加剧冲突,破坏和平进程。俄坚决反对北约空袭波黑塞族。俄罗斯的目的是力求改变曾被排除在欧洲事务之外的局面,重返国际舞台。1994年1月,俄借调停波黑冲突之名,派遣2000名维和部队赴波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