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民族与宗教
24895900000032

第32章 佛教(3)

大约在公元1世纪时,佛教便分化成大乘佛教(theGreaterVehicle;Mahayana)和小乘佛教(theLesserVehicle;Theravada)。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乘是大道,小乘即小道,指佛教所说的修行方法、途径或教说。大乘佛教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度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比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盘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对此,“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他们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从分布情况来看,传入中国、日本、朝鲜、蒙古、越南等地的北传佛教都是大乘佛教,而传入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以及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都是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乘佛教更具有宗教色彩。

大乘佛教把佛教完全宗教化和神圣化,使佛教更具有精神统治的力量。释迦牟尼最初创立的原始佛教,除了业报论(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具有宗教色彩外,其他主要理论的宗教化程度不高,如小乘佛教就不承认有一个宇宙的最高主宰。释迦牟尼临死时,并未要求他的弟子去依佛依神,而是嘱咐他们要依法、依自己。因此,释迦死后,小乘佛教并没有把他奉为神,而只把他奉为教祖或传教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却把释迦牟尼神化为如来佛,把他看成是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大慈大悲、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并为他编造出许多神奇的故事。不仅如此,大乘佛教还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还有无数的佛,并把这些佛也加以神化。佛教有了神,就更具有精神统治的力量了。

第二,在佛教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方面,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加彻底。

在小乘佛教理论中,为了论证世界是刹那生灭的过程的现象,把物质分析为一些微小元素,认为一切现实的物质和精神,都是这种微粒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合成的,从而说明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这样世界上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地方。

大乘佛教却不满足这种论证的方法,认为这样说尽管大的事物不存在了,但小元素还可能被认为是真实的,因此,他们就加以补充和改造。在世纪时,印度的两个佛教思想家龙树(Nagarjund)和提婆(Deva),创立了大乘佛教的最初一个派别——空宗,提出了“空”的学说,论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到了公元四五世纪,无着(AsaAga)和世亲(Vasubandhu)创立了大乘佛教的另一个派别——有宗(即瑜伽行派,法相宗),此派认为应该把“空”和“有”结合起来,把现实世界和人世现象看成是空的,把超世间的绝对精神和佛性看做是永恒的和真实的。这是为佛教所宣扬的没有痛苦的最高精神境界——涅盘世界的存在,寻找理论根据。有宗的这种理论,实质上并没有改变空宗的基本精神。事实上离开了所谓的涅盘世界,仍然是绝对的空。所以,无论是有宗还是空宗,它们比起小乘佛教的微小元素说,更有利于诱导人们到虚幻的精神世界中去寻求安慰,从而促使人们不去追求现实的利益。

第三,在宗教的实践上,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具有诱惑力。

小乘佛教只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修行的最高目的是达到阿罗汉。当人们达到这一目的时,就能去掉一切烦恼,进入不再生死轮回的涅盘境界。

大乘佛教则更进一步,不局限于个人的修行,而主张普度众生。它极力宣扬大慈大悲,把建立西方极乐世界(佛国净土)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认为成佛后就能进人这一永生幸福的极乐世界。大乘佛教设计的这个极乐世界的天国,既无生死轮回之苦,还能享受天国荣华富贵的生活,这比起小乘佛教来,更具有诱人的力量。特别是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说,对佛教徒来说,还具有一种“利他主义”的精神吸引力。

第四,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具有世俗的性质,因此也更容易推广。

在修行方式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小乘佛教认为,要实现修行的理想,就必须出家,并要求过严格的禁欲生活,这显然对佛教的推广与普及不利。

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指立下宏大誓愿,要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行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主张,除出家的僧尼外,还要有大批的居家信徒。这种在家的信徒不必遵守严格的禁欲生活,而且可以照常从事各自原有的职业,只要求他们做布施的功德。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方法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盘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度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大乘佛教的产生,标志着佛教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新阶段。

六、藏传佛教

1.藏传佛教的形成和活佛转世

藏传佛教是北传佛教的一支,俗称喇嘛教,发源于中国西藏地区,它是在公元8世纪中叶时,由印度传入的密教与汉族地区传入的大乘佛教,以及西藏本地的原始宗教——“苯教”相结合的产物。藏传佛教的真正崛起,是在元朝建立后,在元统治者和西藏统治者扶植下逐渐形成的。它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基础。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怫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15世纪初,宗喀巴(1357-1419,本名“罗桑扎巴”)创立了格鲁教派(俗称黄教,因僧人戴黄色僧帽而得名)。黄教主张僧侣严守戒律,独身不娶,脱离农事,严格遵守寺院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特别强调轮回转世说,并建立了活佛转世系统。黄教于16世纪中叶正式实行活佛转世制度。

活佛是一种具有特殊身份的僧人,意为神的化身。由于黄教禁止僧人娶妻生子,全靠活佛转世来解决寺院集团领袖人物的继承问题。活佛在等级上有大中小之分,因此活佛在数量上是很多的,转世系统也不少,但一般都分属两大系统。以拉萨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为一系统。1546年,一个年仅4岁的贵族幼童索南嘉措,被作为活佛根敦嘉措死后的转世灵童迎进哲蚌寺,成为转世活佛,以后又被迎人青海的仰华寺,被尊奉为达赖喇嘛。达赖是蒙古语大海之意,喇嘛是藏语大师之意,达赖喇嘛意为“德智广深如海无所不纳之大师”,达赖喇嘛的名号就由此开始。索南嘉措称达赖三世,前两世活佛被追尊为一世达赖(根敦朱巴)和二世达赖(根敦嘉措)。当今达赖喇嘛丹增嘉措为第14世。

另一活佛转世系统是班禅转世系统,是从扎什伦布寺寺主洛桑却吉坚赞开始的。洛桑却吉坚赞称第四世班禅,因他对格鲁派开辟基业有功勋,故尊称为班禅。班是梵文班智达(pandita)的略称,意为博学之士;禅是藏语,意为大。班禅二字合起来意为大班智达,即大学者,原为后藏(今日喀则地区)一带对佛学知识渊博的高僧的尊称。17世纪初,日喀则着名黄教寺院扎什伦布寺寺主洛桑却吉坚赞是当时黄教领袖,因精通佛学而被人尊称为班禅。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蒙古和硕特部领袖固始汗消灭与黄教为敌的藏巴汗,在西藏建立地方政权。清顺治二年(1645年),固始汗在洛桑却吉坚赞原有班禅尊称的基础上赠给他“班禅博克多”的称号(博克多,蒙语对智勇兼备人物的尊称)。康熙元年(1662年),洛桑却吉坚赞圆寂,他的弟子、黄教另一领袖达赖五世为他寻找转世“灵童”,从此黄教建立了班禅活佛系统。为了建立班禅转世系统,也追认了以前三世的活佛为班禅一世、二世和三世。公元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班禅时的正式封号是“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语,意为“珍宝”。从此,班禅这一封号就成为班禅系统的专用名称。班禅活佛在西藏佛教界中,被认为是无量寿佛的转世。当今班禅额尔德尼·坚赞诺布为第11世。达赖是三大寺系统的最大活佛,班禅是扎什伦布寺系统的最大活佛。

活佛转世系统形成后,经过一系列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以“金瓶掣签”认定活佛转世灵童的制度。在历史上,大活佛转世灵童的认定存在着诸多弊端,转世活佛往往是由“吹忠”(即护法喇嘛)作法降神祷问指定,于是贿赂吹忠、假托神言、任意妄指之风盛行,转世灵童多出自王公贵族之家或出自族属姻娅,一些上层贵族或大喇嘛乘机操纵了宗教大权。更为甚者,噶举派红帽系十世活佛借故要分扎什伦布寺的财产,失败后竟勾引廓尔喀入侵后藏,危及国家、百姓安全。面对大活佛转世灵童最后认定中的这些弊端,清高宗接受西藏地方僧俗界“立定法制”、“垂之久远”的请求,在派遣官兵击退廓尔喀入侵之后,谕令进藏官员筹议善后章程。1793年乾隆帝正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设立金瓶掣签制度。该章程第一条明确规定:“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邀集四大护法,将灵童的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签牌上,放进瓶内,选派真正有学问的活佛,祈祷七日,然后由各呼图克图①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像前正式拈定”;认定达赖、班禅灵童时,“亦须将他们的名字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在签牌上,同样进行。”至此,“金瓶掣签”制度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金瓶掣签制度确认了班禅转世灵童的产生办法,即按宗教仪轨,由有关寺院和地方政府寻访灵童,再对访到的众灵童逐一筛选,将被确定下来的灵童人选的灵异情况等禀报皇帝,请求准予“金瓶掣签”认定。皇帝恩准后方可择日在释迦牟尼像前由驻藏大臣主持掣签,认定转世灵童。而后由驻藏大臣上奏皇帝,请求任命。皇帝批准后,由中央政府派大员前往看视并主持坐床大典。“金瓶掣签”是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王朝为“整治流弊”、“护卫黄教”、使活佛转世制度得到必要的整顿而制定的须“万世遵循”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制度。它符合宗教仪轨,体现了释迦牟尼的“法断”,同时还有助于杜绝营私作假的流弊、弘扬正法、避免纷争。

至此,“金瓶掣签”成为一项必须遵守的国家法规和宗教仪轨。它对于顺利实现宗教权力的传承和延续、对于维护西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对于保证中央政府在活佛转世问题上的最高权威,均具有重大意义。

“金瓶掣签”制度形成后,掣签大权一直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形式或细节后来有所变通,但活佛转世,尤其是达赖、班禅等大活佛转世必须经中央政府批准,否则即视为非法已成定例。民国时期,内乱频仍,外患不绝,中央政府孱弱,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仍是由中央政府册封的。七世、八世班禅转世灵童及九世、十世、十一世达赖转世灵童均由中央政府主持金瓶掣签认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及其他诸多因素的作用,九世班禅转世灵童是免于掣签确认的,但仍是经中央政府特许的。无论是否掣签,最后决定权在中央,其他任何人均无权决定。

2.藏传佛教的神只和教义

藏传佛教的神只是既分等级,又分境界的。神分为两类,即善神和恶神,其中又分成许多小类。在第一等级的神只中有两种菩萨,一种是已经达到涅盘的菩萨(如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等另一种是已经得道但尚未进入涅盘的菩萨,包括凶神、怪神与鬼等等。此外,藏传佛教又把神灵系统归入上、中、下三界之中。上界即涅盘境界,是指意念上达到了完全“空”和绝对的“静”,神的精神就发端于此。中界是由阿弥陀佛主宰的天堂,是进人上界的一个中间站,一些小菩萨就在此界中等待进入上界。下界是可感觉到的世俗世界,人和动物生息于此。他们认为菩萨有时也下凡来生活于这个世俗世界之中。

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世俗的人的灵魂,为了摆脱“投生”的循环和物质生活及肉体的束缚,将进行不断的斗争;又竭力宣扬大劫(世界在一定时间内要毁灭)将至、一切无常、因果业报、轮回转生与修行解脱等大乘佛教教义,并把这套理论运用在简单通俗的诵咒祈祷方面。为了实施这一教义,藏传佛教要求人们放弃一切人世间的享受和生活的欢乐,无条件地实行藏传佛教的仪式,绝对顺从被神化了的达赖和班禅,遵守一切教令。藏传佛教并特别告诫人们,如果不克制感情世界的诱惑,最终将要陷入地狱,遭受各种苦刑,或者投生为牲畜。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佛教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传承各异、仪轨复杂,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着特点。

在藏传佛教的神秘活动中,包含着浓厚的原始巫术的内容,他们发明的祈祷轮(经轮),就是佛教神秘主义和巫术结合的产物。经轮是藏传佛教地区最常见的宗教器物之一,几乎是无处不有。

在西藏,经轮有两种,大的叫嘛呢桶,小的叫嘛呢轮。嘛呢轮一般放置在寺院的屋檐或走廊,它们成排直立着,高有一至二米,材料是木材或铜,木制的一般为红色。嘛呢桶上面都刻写着六字真言,外边有木框,上下有轴,用手轻推就可以转动。这些桶都是空心的,里面还装有经卷。藏传佛教认为,信徒用手把经轮转动一圈,就表示把经咒念了一遍,不过在转动时,必须要按顺时针方向。

(第二节)当代世界佛教

近现代以来,佛教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国外宗教机构统计,截至2006年,世界佛教徒约有3.8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8%,其中95%在亚洲。

一、当代亚洲佛教

亚洲是佛教的诞生地,目前仍为佛教徒最为集中的地方,历史上形成的南北两传佛教的传统及其影响区域,也一直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