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民族与宗教
24895900000033

第33章 佛教(4)

尼泊尔是传说中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13世纪时印度佛教影响力减弱,藏传佛教逐渐成为尼泊尔传统宗教,形成了现代尼泊尔大乘佛教,在东北部和中部地区的一些民族中广泛流传。另外,由于印度教在尼泊尔盛行,因此佛教与印度教相互融合、相互摄取。1937年,一些在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学习的尼泊尔僧人,首先将现代上座部佛教传入国内,初传时充满曲折,屡受政府的干预,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才有了转机,在首都及周围地区建立了数十座佛寺,创立了尼泊尔佛教复兴会。尼泊尔的国教是印度教,但政府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据2006年7月统计,尼泊尔约有佛教徒20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8%,大都集中于尼泊尔的东北部和中部,东北山区的佛教徒主要信奉藏传佛教。由于同中国西藏的宗教联系十分密切,1956年中尼两国政府曾签订协定,方便了两国佛教徒的往来和朝圣。尼泊尔于1956年和1986年两次承办了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

印度于1947年独立后,政府顺应世界潮流,对佛教予以热情关注。印度国徽图案采用了古印度佛教徒“伟大的护教者”阿育王时期建立的四面狮子柱头像,若总统、总理出访亚洲佛教国家,必邀佛教僧人一同前往。1956年印度政府举办了庆祝佛陀涅盘2500周年的盛大活动。同年,印度佛教界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10月14日,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克①,前高级法院院长尼奥基(Dr.M.B.Niyogi),弥烂陀大学校长契拿司(Sri.M.B.Chitnavig)等人一同与50万(一说100万)贱民集体改宗佛教,印度佛教复兴运动掀起了高潮。安培克改信佛教的原因是,佛教是同婆罗门教、印度教进行斗争的宗教,它反对印度的种姓制度,主张四种姓平等,也反对印度教的偶像崇拜;佛教经得起现代科学的考验,它不像印度教那样迷信,是一种理性的宗教;佛教不美化贫困;佛教是印度土生宗教,皈依佛教无需放弃印度文化;佛教是世界性宗教,皈依佛教有利于其他国家佛教徒的援助。此后这一运动扩展到其他地区,并且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佛教徒人数从1951年的18万人,猛增到3200万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印度佛教的活动势头锐减,大规模改信佛教的事件陷于沉寂,但是日常的佛事活动和佛教徒节日仍频繁举行,佛教在印度一些地区仍有重要影响。目前印度有数十个佛教组织,是世界各国佛教组织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有的组织积极参政,组成了佛教政党——共和党,以及从共和党分离出来的激进派围豹党。它们在印度政坛异常活跃,在国际上也有重要的影响。

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现代佛教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第一,这些国家的佛教都属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分别传入三国后,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宗教,成为当代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代表地区。第二,佛教文化在三国中一直处于主流地位,不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拥有广泛的影响,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爱,佛教徒在各国人口总数中居于多数地位。第三,独立后,这些国家大力弘扬佛教传统和民族文化。在世界近代史上,斯里兰卡、缅甸先后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佛教及其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独立以后,政府强调发扬传统的佛教和民族文化,热衷于佛教事业,以团结国内民众和对抗西方的影响,促进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泰国虽然没有沦为殖民地,但也受到了西方殖民文化的冲击和影响。1950年,斯里兰卡佛教学者马拉拉色克拉教授①在政府的支持下,倡议成立了名为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简称世佛联)的国际佛教徒组织。

缅甸于1948年1月独立以后,吴努(1907-1995)总理大力提倡佛教,一心要把佛教提升为国教。1958年世佛联总部迁至仰光,缅甸一时跃居世界佛教活动的中心。1961年吴努总理宣布佛教为国教,后来由于国内民族冲突而于1962年取消。1962年吴奈温(1911-2002)将军上台后,起初一度压制宗教。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吴奈温实行了一系列僵硬而极左的经济措施,结果使缅甸的主要粮食生产、石油开采等经济指标始终没有达到二战以前的最高水平。日常生活资料的匮乏,行政官员的腐败,引发了政治上的动荡不安。缅甸僧人在20世纪60至80年代掀起了反政府政治运动,军人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僧伽的认同。导致吴奈温下台的1988年缅甸全国的抗议风潮中,身着黄色僧袍的僧人随处可见。20世纪90年代初,僧人们为抵制军人政权而拒绝给军人家属举行佛事活动,这在缅甸是相当严厉的谴责。

泰国宪法(1932年)规定佛教为国教,国王必须是佛教徒,有义务保护佛教,并以佛历为国家历法,红、白、蓝三色的国旗中的白色代表宗教(佛教),红色代表泰民族,蓝色代表国王。佛教国家在国旗上表示宗教象征的,世界上只有泰国一家。按照传统,上至国王,下至百姓,一生都要出家一次,时间不等,以此取得社会的承认。1948年泰国有佛寺19万余座,到1964年增加到23万余座,僧尼25万多人。至1982年,泰国僧团约有28万人,其中比丘约18万,沙弥10万,寺院约2.5万座,佛塔10万座,平均每一个乡有一座寺院。①在众多的寺院中有149所属于皇家寺院,经费全部由国家负担。政府还规定佛教的敬法节(3月中旬)、敬佛节(6月中旬)、敬僧节(8月中旬)为国家庆祝日,国王、王后、首相、三军首脑都往佛寺礼佛,举国上下同庆。佛教虽在泰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规定宗教不得干涉政治。1963年世佛联总部迁至曼谷,1969年在曼谷建立永久性基地。泰国成为世界佛教徒的中心和基地,在世界佛教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印度支那三国(越南、老挝、柬埔寨)也是重要的佛教国家,佛教在这三个国家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越南的佛教包含两大体系,在北方主要是汉传佛教的禅宗,在南方则是禅宗和上座部佛教。越南的佛教僧伽在20世纪中期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时就坚决站在反对法国殖民主义的一边,以后又坚决反对美国对越南反、动政权的支持。1961年河内成立了越南统一佛教会,1964年南北越南的佛教僧伽成立了联合的“统一佛教会”。1963年6月,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之前,佛教僧人广德在顺化自焚,抗议吴庭艳政权的倒行逆施。同年8月,越南各地又有六名僧尼自焚。这在当时是震惊全世界的抗议事件。成千上万的佛教僧尼参与了政治示威,被捕的僧人达三千余人。风起云涌的人民抗议终于迫使吴庭艳政权倒台。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好教(越南佛教中宝山奇香派的一个支派)同南越阮文绍集团的矛盾加深。和好教主要流行于湄公河三角洲。同一时期,另一个杂糅基督教、儒、道及佛教的民间宗教高台教也同政府存在深刻的矛盾。和好教和高台教都是拥有军队的宗教势力。1973年1月巴黎和谈成功之后,美国军事力量放弃了越南阮伪政权,从越南撤出。1975年4月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武装力量攻陷了西贡。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以后,全国各佛教组织的代表在河内聚会,成立了“越南佛教联合会”,佛教徒多年来企盼的统一终于实现。

老挝佛教属于南传佛教文化圈,流行上座部佛教信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中,佛教徒积极参加了反对法国殖民主义者的斗争。20世纪50年代后期又强烈反对美国对老挝的政治干涉和军事干涉。20世纪60年代,老挝佛教分裂。越南战争结束后,老挝人民党统一了国家,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越南侵入柬埔寨时,老挝与越南和柬埔寨政治关系密切。由于新政权实行了过激的宗教政策,在包括佛教界在内的思想领域进行“再教育运动”,曾激起僧伽的强烈不满。1975年87岁的老挝僧王出逃到泰国,引起国内的震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老挝实行改革开放,国家实行了温和的宗教政策。

佛教是柬埔寨的传统宗教。14世纪以后上座部佛教占据了统治地位。19世纪时王室佛教受泰国法宗派影响。1954年独立后直到1970年西哈努克被美国支持的朗诺集团废黜,柬埔寨虽然屡屡受到越南战争的影响,但佛教一直稳步发展。西哈努克亲王执政后一直以扶植佛教为基本国策,他提出的佛教社会主义曾经是柬埔寨的指导思想。柬埔寨的佛教僧伽的政治态度城乡分别不同,前者受现代社会影响而对西哈努克的政策持保留态度,后者则本于传统主义而支持国王。朗诺政变上台后,得到城市为主体的佛教僧伽支持。1975年,柬埔寨人民解放军(红色高棉)解放金边,朗诺出逃美国,新政权对佛教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政策。国内的数万僧侣逃亡,几千个大小寺庙关闭。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以后,新成立的韩桑林政府和后来的洪森政府为了缓和国内矛盾,争取政治支持,后者一直在谈民族和解,又象征性地恢复了西哈努克的元首地位。对待佛教,实行了有限度的鼓励政策。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几国现代佛教的共伺特点是佛教徒主要由一些佛教流行国家的移民而组成,以信仰大乘佛教的中国移民或华裔为最多,同时上座部佛教也有一定影响。

曰本是当代世界的重要大乘佛教国家,佛教在日本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公元6世纪时传入的佛教在10世纪以后成为日本民族的主流文化。13、14世纪,日本的净土宗各流,如净土宗、净土真宗、时宗、日莲宗先后形成,禅宗也已定型。今天在日本仍然积极活动的创价学会和它归属的日莲正宗,源头都可以追溯到日莲宗。这之后的几百年中间,佛教注意力从社会上层转人民间,迅速地世俗化,彻底完成了日本佛教的民族化。这一世俗化过程与德川幕府在17世纪初利用佛教遏制和打击基督教耶稣会有着直接的关系。日本佛教的近代改革开始于明治维新时代(1868-1912年)。明治维新结束了幕府统治,恢复了天皇的统治制度。因为要用神道教来抬高天皇制度,国家通过思想宣传和行政手段实行了“神佛分离”的活动,结果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对佛教的排斥,发展成了“废佛毁释”。以后政府对西方宗教改革考察,制定和发布宗教政策,在佛教各团体中展开了改革活动。檀家制度(以佛寺为单元的户籍制度)虽然不再以寺院占有领地为基础,但寺庙与信众之间的关系保存下来。政府承认了许多非常世俗化的内容,如婚娶食肉等,这些对于近代僧团的建立,以及许多与佛教相关的新宗派、新宗教的产生都是有影响的。二战以后,具有佛教色彩的新宗派陆续恢复。195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宗教法人令》,实行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政策。佛教在日本已经有明显世俗化的特点,僧侣享受一般公职人员的权利,过着家庭正常生活。很多人上班之余就到寺庙进香还愿。现在日本佛教徒有8700万人,分属13宗160余派。净土真宗、禅宗、日莲宗、真言宗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日本重要的佛教组织有全日本佛教会、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灵友会等。此外,日本佛教界在佛教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一些新兴教团,它们和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佛教团体又分离出政党,如从创价学会里分离出来的公明党,是当今日本最有影响的佛教政党组织。

当代朝鲜半岛佛教的发展南北很不均衡。北朝鲜在美国侵朝期间,500多所寺庙大部分化为废墟,战后虽有修复,但目前只有60余所寺庙、300多名僧侣和1万多信徒。但在南方的韩国却十分盛行佛教。1975年韩国政府的统计数字表明佛教寺庙与传教所共5926座,信徒1271万,占全部信教人口的50%强;1977年佛教徒达到1300多万,占韩国总人口的35.3%。曹溪宗为韩国佛教的主流教派,现有寺院1315所,僧侣1.3万人,信徒约500万人。太古宗为原曹溪宗内有妻室的僧侣于1970年脱离曹溪宗而创立的,当时有寺院1381所,僧侣2300多人,信徒140万人。圆佛教是韩国佛教中规模较大的新兴教团,1916年由朴重彬创立。以代表法身佛的圆相为修业标志,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并重,倡导以自给自足开创“自律生活”之道,仪式以适应时代和简便为宗旨,出家、修业者结发与否随其自愿,法统无在家出家之别、仅以法位高低来决定继承之事,平等培养男女教职人员以保障对男女进行教化。20世纪50年代后圆佛教有较大发展,将教化、修行、教育、开设社会慈善事业和兴办产业结合起来,现有信徒100万人,传教机构180所,并开办有圆光大学。当代韩国佛教界还有众多大小不等的新兴教团,如孙珪群于1946年创立的真觉宗,李泓宣于1965年创立的佛入宗,金敬泽于1963年创立的元晓宗,1932年由徐汉春创立的龙华宗,1942年由金桂朱创立的弥勒宗,1931年由金云云创立的法华宗,1料5年由韩永锡创立的华严宗,1969年由崔得渊、申相均等创立的总合会,1946年由朴准东创立的天台宗和1965年由申东焕创立的净土宗等。

中国的佛教。20世纪40年代末叶,汉地佛教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佛寺僧尼较多,当时汉地共有佛寺56万余所,僧尼395万人;二是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佛教组织,先后有“中华佛教总会”和“中国佛教会”;三是在佛教界内部,虽有种种弊端,但也形成太虚法师等主张佛教在教理、教产、教制上进行改革,倡导“人生佛教”思想的革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