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民族与宗教
24895900000034

第34章 佛教(5)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给佛教界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首先,佛教徒继承中国佛教护国护法的优良传统,在积极投身于抗美援朝伟大斗争的过程中,捐献了“中国佛教号”和“中国喇嘛号”飞机。其次,1952年11月15日组成了以赵朴初居士为首的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1953年6月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第三,1955年召开的中国佛协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和1957年召开的中国佛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就佛教界当时在出家、授戒、修持等方面存在的混乱现象达成共识:佛教徒要在爱国主义基础上坚持自己的信仰,从事宗教活动;出家僧尼依佛制应剃发染衣受戒,结婚便是还俗,亦即自动放弃僧尼身份;佛教徒以受持三皈(佛、法、僧)为基本条件,一般崇信神鬼的人不能视为佛教徒;佛教活动(宗教仪式等)一般应以寺院、佛教团体或居士家宅为范围。新的社会制度为佛教徒实现人间佛教的理想提供了新的氛围,佛教界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看作佛法久住的殊胜因缘,认为佛教倡导的道德理想及社会理想,与全社会的理想追求获得了契合与共鸣。佛教徒应将诵经念佛、参禅打坐与“报恩度苦”、“忘我利他”的大乘精神结合起来,本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精神,创造现实的人间极乐世界。他们发扬佛教“一切资生事业皆是佛法”与农禅并重的传统,积极参加开垦荒田、植树造林等方面的生产劳动。与此同时,政府拨巨款陆续修复北京的雍和宫、广济寺、法源寺,洛阳的白马寺,南京的毗卢寺等,在杭州灵隐寺塑造了9.1米高的佛像,修建了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塔及塔院;出版了着名佛教学者关于佛教教理、教史、佛教建筑、石窟艺术等方面专题研究的成果。

十年动乱中,全国许多名刹古寺被严重破坏,信仰佛教实际上被视为非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佛教界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工作。1979年11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在西宁市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为在“文革”中含冤去世的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喜饶嘉措①大师平反,并对他的一生做出了高度评价。佛教界大批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昭雪,重点寺庙得以修复和开放,庙产财物陆续清退,流散的僧尼回到寺庙,恢复了佛事活动。1983年12月,中国佛协在北京举行纪念佛协成立30周年大会,赵朴初会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中国佛教界30年来弘法利生的经验,提出为使佛教适应新的时代任务,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并倡导佛教徒在新时期继续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流的三大优良传统。新时期佛教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国佛学院陆续修复和创办了栖霞山分院、闽南佛学院、上海佛学院、四川尼众学院、福建佛学院、普陀山佛学院、九华山佛学院、峨眉山佛学院等12所汉语系佛学院。

除了汉语系佛教之外,广泛传播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的藏传佛教,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也经历了较大的起伏变化。50年代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其主要内容一是废除寺院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对寺院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包括多余的房屋、耕畜、农具等进行赎买,再分配给农牧民,多余的粮食及牧畜借给农牧民;二是废除寺院的高利贷、债务和劳役、差役;废除寺院中诸如管家制度、等级制度、惩罚制度及寺院间隶属关系等封建管理制度;调节过多的寺院和僧尼数目,寺院经济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1980年以来,藏传佛教以较快的速度得到恢复,国家每年拨款100万元维修寺院、寺内壁画和佛像等,1989年后又分批拨款4000万元维修布达拉宫;西藏佛协得以恢复活动并在拉萨设立甘珠尔印经院;“文革”中散失的佛像、香炉、钟铃、佛盏等法器,金粉写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佛经目录、唐卡等宗教物品重返原来所属的寺院;寺院与民间的宗教活动也日益频繁起来,恢复“帕邦唐廓节”①;1985年正式成立了西藏佛学院。在寺院管理方面,有选择地恢复了一些宗教仪轨和规章,坚持以寺养寺的原则,加强寺庙的文物保管与安全保卫工作等。中国现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其中藏语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约12万人,活佛1700余人,寺院3000余座。巴利语系佛教的比丘、长老近万人,寺院1600余座。

二、欧美等地区的佛教

现代欧美佛教发展比较快,其原因是:第一,近代一些亚洲佛教国家曾经沦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佛教及其文化巳为各国所了解,一些人士受其影响,皈依佛教。第二,现代大量的亚裔人士移民欧美,他们带去了自己的传统宗教信仰。外来的亚洲佛教文化和本土的西方文化渗透影响,使欧美佛教呈现了宗派林立的现象,但就教派而论,主要还是承继了南北两传大系统。现在法国有50万佛教徒,德国有2万,意大利有1.5万,英国也有数十万,佛教组织200多个。欧洲禅宗联盟、西方佛教徒之友会、欧洲佛教联盟都是重要的洲际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佛教开始急剧发展。战时一度被查禁的美国的日本系佛教界,在50年代重新开始活动,-宗和日莲正宗尤为盛行,以后日本创价学会又在美国传播,迅速成为美国佛教中最大的教派。60年代末藏传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逐渐在美国佛坛流行,中国大乘佛教也在悄悄崛起,美国佛教出现了诸派竞存的繁荣局面。80年代以后,美国佛教进一步发展。目前美国佛教徒有数十万人,其中白人佛教徒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出现了当代美国白人十大比丘尼②。藏传佛教徒主要分布在加利福尼亚、新泽西、华盛顿、马萨诸塞、科罗拉多、佛蒙特州;大乘佛教徒集中在夏威夷、旧金山、纽约三地;南传上座部佛教徒集中在华盛顿、洛杉矶等地。目前美国已有佛教组织500个以上。美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美洲其他地区,加拿大、巴西、阿根廷都有一定数量的佛教徒存在,并建立了一些佛教组织。需要指出的是,佛教在欧美社会当中远未成为主流文化,它仍然主要是亚裔美国人的宗教信仰。据1998年的《大美百科宗教年鉴》提供的统计数字,欧洲的基督教徒为5.5亿,佛教徒为147.8万;美国的基督教徒为2.36亿,而佛教徒为200万。就美国言,基督教徒占总人口的85.2%,佛教徒则只占总人口的0.7%。

苏联的佛教主要指在外贝加尔布里亚特地区和图瓦地区以及里海附近的卡尔梅克人、布里亚特人和图瓦人的藏传佛教。二战以前,此地的佛教在逐步萎缩。二战以后,佛教面临的严峻形势稍有好转。政府鼓励佛教参与佛教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往,参与国际上的和平和民主事业。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影响时期,宗教政策相对宽松,藏传佛教逐步复苏。今日的俄罗斯,藏传佛教流行的外贝加尔地区,操蒙古语的各民族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在16世纪时传入外蒙古。从1929年到1992年,佛教在蒙古的境遇虽时有变化,但总体上是在不断萎缩。1926年当地有700余座藏传佛教寺庙,1929年以后关闭殆尽,仅存首都的甘登寺有时开展国际佛教交流活动。1993年新颁布的宪法重申政教分离原则,并保证蒙古人民有信仰佛教的自由。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也有少量的佛教徒存在。

20世纪50年代起,大量的亚洲移民涌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使大洋洲的佛教一跃而起,到了70年代佛教巳经传入澳、新大部分地区,尤以澳大利亚特别风行。

非洲的佛教是现代世界佛教的后起之秀。20世纪50年代世界佛教的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都有一些非洲代表参加。1982年南非建立了第一个禅定中心,肯尼亚、赞比亚、坦桑尼亚等国也相继建立了佛教中心、寺院和佛教协会。1989年非洲佛教协会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召开年会。总起来看,佛教在非洲的影响依然较小。

三、世界佛教组织

近几十年来随着佛教在世界的复兴、传播,一些重要的世界佛教徒组织和洲际佛教徒组织以及佛教国家组织开始出现,原有的历史较早的佛教组织也在发挥作用,它们推动了现代佛教的进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简称“世佛联”,TheWorldFellowshipofBuddhists)1950年5月,由斯里兰卡着名佛教活动家、教育家马拉拉色克拉教授(Malalasekara)倡议,得到世界29个国家、129名佛教高僧和知名学者的积极响应,在科伦坡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