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再分析战场形势,总前委于11月23日给中央发电,建议先打黄维。
中央于次日迅速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
中央指示: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又是一个临机处置,而且不要请示。
党中央、毛泽东,十分信赖淮海总前委。
黄维的第十二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精锐部队,下辖十二万人之众,其中第十八军系国民党军中“五大主力”之一,全副美制装备。
黄维本人乃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又值风华意气之年,甚是骄蛮。
黄维本驻扎在桐柏山一带,因黄百韬被我军围攻,蒋介石下令黄维紧急驰援。
接到命令,黄维即率十二万众之军,日夜兼程地北进,增援徐州。但当他们匆匆赶了三百余里山路,吃尽苦头,方才到蒙城时,黄百韬兵团已全被歼。
黄百韬被歼后,徐州方面惊恐万状,急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由西东两侧向徐州紧缩。黄维一见情急,也急于向徐州靠拢。
如果让黄维这支比较有战斗力的力量加入徐州,将为我军全歼徐州之敌造成困难。
尽管黄维的实力较强,要吃掉它绝非易事,但刘、陈、邓已下定决心,要与黄维进行决战。
中原野战军,自从大别山转出后,总共只有十五万人的兵力,而且武器装备很差,要打黄维,必须要下大的决心,狠的决心,决心打一场恶仗。
邓告诉中野部队:“只要消灭了南线的敌军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是可以取得全国的胜利,这代价是值得的!”
总前委决定,投入十二万人的兵力,中野主力阻滞黄维北上,将其合围并歼灭之;华野主力监视徐州方面之敌,防其南援黄维;以华野、中野各一部看住位于黄维以东的李延年、孙元良二兵团。
黄维至宿县以南的蒙城地区后,继续北进,刚过浍河,突然发觉竟然进入了共产党军队预设的袋形阵地。黄维也算精明,一发现不妙,转头就向南撤。我中野部队乘敌撤退之际,全线猛烈出击,至11月25日,将黄维兵团团团包围在了宿县以南的双堆集地区。
黄维被包围了,蒋介石惊慌而不知举措了。
蒋介石令黄维向东突围,被我军击退;蒋介石又改令黄维就地固守,待兵来援,黄维依令大量构筑工事,把自己环状地团团围住,转入防御;蒋介石急令徐州援黄,为我华野顽强阻击而未得进;蒋介石再令李延年、孙元良援黄,岂知李、孙二人不想与共军交战而求自保,竟然向南边撤去……
经蒋介石这一令一改,再令失算,黄维兵团,算是被共军给结结实实地围困住了。
蒋介石眼见形势危殆,便专门十万火急地把杜聿明召到南京,面授机宜。
蒋介石给杜聿明的,并非什么锦囊妙计,而是令杜聿明放弃徐州,全线南撤。
12月1日,杜聿明率三个兵团及其他人员,共三十万人,仓仓皇皇地撤离徐州。
三十万人的大撤退,兵荒马乱,混乱异常,人人争相逃命,车辆拥挤不堪。
这不是大撤退,而是货真价实的大溃退。
12月4日,我华野部队将杜聿明全部合围于一个名叫陈官庄的小村落一带,两天后,全歼了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
杜聿明没有救成黄维,自己也被包围了。
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原野战军对黄维兵团实施了猛烈攻击,但进展不大。总前委决定,由陈赓率东集团,陈锡联率西集团,王近山率南集团,于12月6日,对双堆集发起全面进攻。至10日,我军虽歼敌五万,但仍未攻下。前委再下决心,取华野一部加入攻坚。13日我军发起总攻,激战至15日,全歼以双堆集为中心的敌十二兵团十万余人,俘获兵团司令黄维。
全歼黄维兵团,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结束。
歼灭黄维兵团的这一阶段,是战事最紧张,总前委也最繁忙的时期。
据当时任作战科长的张生华回忆:
在对黄维兵团的作战中,邓小平政委主动担负了战役的具体组织指挥工作。
邓对刘、陈两位说:“两位司令员,我比你们小几岁,身体也比你们好一些,具体工作让我多做些,夜间值班我也多值些。”
刘、陈爽朗地哈哈大笑。
陈说:“我们既要竭尽全力,克尽职守,又要尊重政委的意见。但值夜班的权利一定要我们二人分享!”
刘接着说:“在我们这把年纪里,这样的会战、决战,已不会很多啦,我们理应努力工作,拼命完成任务。”
邓说:“大的决定还是靠两位司令员,靠我们三个‘臭皮匠’,只是具体工作我多做些。”
邓向作战科宣布:一般事情多找邓请示报告,重大事情同时报刘、陈、邓三位首长。
在第二阶段整个作战过程中,真是军情急,战事紧。电话铃声通宵不断,电报战报雪片般飞来。邓天天守在作战室,每天值班都要到深夜,甚至到下半夜,直到战事无大变化时,他才回去。总前委的决定,多是由邓向各纵队传达部署,他随时听取作战科汇报战情,每每亲自与各纵队首长直通电话。晚上,为了在住宿的地方接电话而又不影响刘、陈休息,邓让把电话线拉得长长的,一有电话,他总是披上衣服,走到院子里去接。
刘、陈、邓,就是这样亲密无间地并肩战斗在淮海前线。
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任务完成了,邓于1949年1月11日向毛泽东所作的综合报告中写道:“歼黄维兵团时,各部均下了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代价,歼灭黄维兵团的意志一直贯穿到下面;故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各纵队虽经过三次到四次的火线编队,没有叫苦的,但是在总攻的时候,中野各纵队伤亡二万余人,气已不足,结果使用了华野两个纵队才解决了战斗。战后各纵队一致感觉中野不充实,以不能独歼黄维,增加华野过大负担为憾。”
父亲的这一遗憾,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劳动兄弟部队而心感不安。
父亲多次跟我们说过,黄维的确难打,黄有飞机大炮,有坦克,连双堆集的防御工事,都是用坦克、装甲车、汽车排成排做成的。
黄维是国民党的军中劲旅,但他终未逃脱被全歼的命运。
解决黄维后,父亲甚感松了一口气,他居然到政治部,从口袋里摸出一个苹果,亲自用小刀一破为三,让大家分而食之。然后,他不慌不忙地拿出一张像帐单一样长长的纸幅,交给副政委张际春,以歇了一口气的口气说:“这张单子上中央来的二十几个电报,都是同作战没有直接关系的,还没答复,请你一个一个地起草答复吧。”
歼灭黄维后,中央指示淮海总前委五人开一次总前委会。
因粟裕、谭震林正在指挥围攻杜聿明的作战,因此刘、陈、邓三人便于12月16日晚,驱车五十多公里前往华野指挥部蔡洼村。
这是自从总前委成立以来,五位成员第一次聚在一起。
总前委全体会议,整整开了一天。
会上讨论的题目,已不是淮海,更不是杜聿明,而是如何打过长江去。
淮海战役尚未结束,渡江战役的重任,已经落在了总前委身上。
决战的胜利,使人精神爽朗,而未来大跨步前进的战略规划,更使人振奋不已。
在华野指挥部的小土屋前,总前委五个人,照了一张照片。
看看这张照片吧,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五员重要将领,每人身着一件鼓鼓囊囊、臃臃肿肿的土布棉袄,姿势也就是那样自自然然,随随便便。看看我那位父亲吧,又瘦又黄,胡子都那么长了,可能真是忙得连刮胡子的时间都没有了吧。
从照片上看得出来,他们五个人,脸上在笑,心里也在笑。
开完总前委会后,刘、陈于12月19日奉中央之命,前往西柏坡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去拟定1949年的军事计划。
邓于同日返回小李家村总前委。
12月30日,邓率总前委经宿县、徐州至商丘,次日到达张菜园。
1949年的元旦,邓率总前委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这次总前委迁址,是去指挥淮海战役的第三个阶段,全歼杜聿明集团。
在徐州西南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一个以陈官庄为中心,南北五公里,东西十公里的狭小地区内,杜聿明集团两个兵团八个军,被紧紧地合围在了一起。
眼见得黄百韬、黄维相继被歼,杜聿明,对于自己的命运,岂能心中不明?
但是共产党的军队竟然对他只围不打!
原来,在北面,大决战的第三个战役——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为了不让北平的傅作义集团南逃,毛泽东决定,暂不歼灭杜聿明,给傅作义以幻想,将其滞留华北以歼灭之。
从1948年12月1日杜聿明被围,直到1949年1月10日被全歼,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杜聿明的日子,可真是不好过啊!
时间已至隆冬季节,从12月20日开始,雨雪交加,气温骤降。合围圈内只剩下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不足二十万人,吃、穿、住,均十分困难。蒋介石空运送来的食品,时断时续,而且杯水车薪,因此每一空投,必引起饥兵疯抢,甚至为争抢食物而打死挤伤无数。饿慌了的兵士们,见什么,吃什么,连战马都杀了充饥。冻坏了的人们,找到什么,烧什么,甚至挖坟墓挖工事来取木保暖。
陈官庄的营地内,已是一片充满绝望情绪的凄惨景象。
杜聿明以其英姿勃发的大好年华,落到这一番光景,怨谁呢?
怨自己吧,太不公平,一切都是按照他的蒋校长的指示行事,甚至不同意也要违心去做;怨蒋介石吧,也无济于事,因为蒋介石不是不想打胜,而是打胜不了。杜聿明消沉、沮丧,终日在掩蔽部内静坐不语,面壁叹息……
1949年1月6日,我华野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敌溃已不堪一击,杜聿明企图突围未成。至10日下午,我军全歼杜聿明集团,击毙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俘虏徐州“剿匪”司令部副司令长官,杜聿明。
至此,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中原决战——淮海战役,宣告结束。
在总前委指挥下,我中野、华野两支主力,历时六十六天,以伤亡十三万四千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剿总”指挥部、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共计五十五万五千余人。
至此,南线国民党精锐主力已为我军全部消灭,长江中下游江北广大地区均获解放。
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三大战役中唯一一场我军在总兵力少于敌军的情况下进行的。
六十万对八十万。六十万战胜了八十万。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斯大林闻听此事后,曾在记事本上写道:“六十万战胜了八十万,奇迹,真是奇迹!”斯大林后来派来的驻华大使尤金说:淮海战役打得好,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
斯大林让尤金到中国学习和了解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
毛泽东表扬了总前委。到了解放以后,毛泽东还念念不忘,对刘、陈、邓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完全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正当淮海战役进行到如火如荼的时分,在华北地区,共产党的军队发起了大决战的第三个战役——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结束后,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张家口的五百余公里的狭长地带上,部署着国民党四十二个师五十余万人的军队。其中五分之二是傅作义系统,五分之三为蒋介石嫡系。
傅作义镇守北平。
傅作义和蒋介石有共同的敌人——共产党,但傅蒋之间各有山头,亦有利害冲突。
1948年11月29日,共产党以一百万人的总兵力,发起了平津战役。
根据毛泽东的部署,战役第一阶段,首先将华北敌军的一字长蛇阵作几段分割开来,切断了北平、天津、塘沽之间的联系。对西线张家口、新保安围而不打,吸引北平、天津之敌不从东边海口窜逃;对北平、天津则隔而不围,完成战略分割,以便今后从容不迫,各个歼灭。
完成以上战略目的后,我军继而采取先取两头,后打中间的战役方针。首先,相继打下了西头的新保安和张家口。继而,对东头的塘沽实行监视,并集中兵力攻击天津。
天津是华北第二大城市,防守坚固,守备力量很强。我东北野战军以五个纵队三十四万人,于1949年1月14日发起总攻,经一日激战,全歼守军,俘虏守备司令陈长捷,解放天津。
天津解放后,北平傅作义二十五万人完全陷入绝境,最终与共产党签定了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
1949年1月31日,我军进驻北平,宣告了北平,这一华北最大城市,这一建都六百年的古城,这一东方文明瑰宝,获得和平解放。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入城式。
曾屡遭日本侵略军铁蹄践踏,曾受尽军阀官僚盘剥蹂躏的这座文化古城,终于焕发了青春的异彩。
北平二百万市民,以红旗,以彩带,以欢呼,以兴奋的热泪,欢迎解放军入城。人们敲起了铜鼓,扭起了秧歌,以数十公里夹道欢庆的盛状,迎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前途光明的全新的时代。
平津战役至此结束。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结束了。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大决战结束了。
这场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的大决战,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就是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在三大战役中,连同这个时期其他战场的胜利,共产党的军队歼灭国民党军共计二百三十一万人,国民党军主力已基本归于消灭。共产党将战线一下子推进到了长江边上。中华大地的北方区域,这半壁江山,已经控制在了共产党的手中。
父亲说过:“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就是要把蒋介石的部队封锁在长江以北打,不让他跑掉!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思想。”
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如愿以偿地实现了。
此时此刻,在蒋介石的心中,该是怎样一种感受啊!
蒋介石心情不好。
“非干病酒”,蒋介石推行新生活运动,戒酒了。
“不是悲秋”,此时秋令早过,已是冰封雪盖的隆冬时节。
蒋介石的心情,是苦,是恨。
苦的是大战而败;恨的是败在共产党手里。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引退”,回他浙江奉化溪口的老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