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我提升的九大法则
2629700000015

第15章 勇于冒险,低投入也能带来高回报(3)

王均瑶最初的身份是一个普通的温州推销员。 他跑推销,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尤以湖南、 湖北、 江西为主。 但是在这个温州年轻人的骨子里有一股强烈的成功欲望,使得他相信自己早晚能够出人头地,所以他并不甘心做一辈子推销员。 终于,机会来了。1990年,温州机场建成,虽然有些简陋,却顿时成为全国最为繁忙的机场之一。1991年春节将至,在湖南跑推销的王均瑶很是希望乘飞机回温州,可长沙并没有直飞温州的航班,而火车票极为紧张,往往通过特殊的渠道流走了。 手里有钱,王均瑶想买高价票,也买不到。 在四处托人找关系的过程中,王均瑶知道有一批熟人都没有买到火车票。 他们几个人聚在一起商量办法。 没有火车只好乘汽车,因为他们人多,有人提议包车回家。 包车并不是新鲜事,那些在杭州、 宁波等地做生意的温州人早几年回家便采取包车的方式了。 王均瑶他们在湖南等地跑生意,路程较远,包车不会那么经济。这一年实在买不到车票,又想到包车。 虽然价格比平常贵了两倍,但仔细算一算,包车也还是相对经济的。 从长沙到温州距离1200公里,大部分是山路,当年路况不是太好,需要行驶几十个小时,颠簸加熬夜,十分辛苦。 王均瑶当时发了一句牢骚,说:“汽车太慢了,太辛苦了。” 一位温州老乡开玩笑地说:“飞机快,明年你包飞机回来吧。”

这不过是一句玩笑话,王均瑶心中却猛然一动,既然汽车能包,飞机为什么不能包? 他的脑子开始高速运转,琢磨起了这个包机的事儿。

随后,王均瑶进行了大量调查,摸清了在湖南做生意的温州人大约有1万人,从湖南到温州进货或其他公干的人则可能在2万至3万之间。 如果包机成功,这些人都会成为潜在乘客。 此外,他又进行了其他一些调查,比如飞机的营运成本等。 调查结束,王均瑶心里清楚了,这项事业可行。 朋友们得知王均瑶想包飞机,纷纷劝他,这事想都别想,国家实行严格的航空管制,怎么可能让你包飞机?也有人说,包机这个想法不错,不过温州只是个偏远海边地级市,一些大的航空公司根本不屑于这个市场,不想飞这条航线。 话说回来,如果这条航线上人多,不用你去找他们,他们自己就会安排航班。 你就算能包机成功,也只能包下冷线,一定会亏损。 对于前一种说法,王均瑶认定一个理儿:没有试过,你又怎么知道不可能?至于第二种说法,王均瑶也有一个基本估计:一开始就盈利的希望确实小,很可能要亏一部分,尤其是他调查到只有大约3万人作为基本客源,这种亏损难以避免。 但可能乘坐这条航线的并不只是来往于温州和长沙两地的人,很可能还包括武汉、 贵阳等地的人,从这些地方去长沙容易,去温州则难; 如果长沙和温州之间有了航班,他们很可能选择先到长沙然后飞往温州。 此外,王均瑶还考虑到了政府支持的可能性。 温州政府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建造机场,自然希望开辟更多的航线。 由自己出面包机,和温州政府联合,共同承担早期可能的亏损,共享后期的盈利,应该是有可能的。

春节后,王均瑶回到长沙,仍然干着推销员的老本行,同时利用时间做了个详细计划,开始跑民航。

1991年7月28日,在王均瑶动念头的半年后,一架 “安24” 型民航客机从长沙黄花机场起飞,降落在温州永强机场。 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行,首开中国民航史私人包机先河。 这个先例一开,紧跟其后的便是一连串的民航改革。 此前乘坐民航必须持县团级以上单位介绍信,持介绍信便是一种政府行为; 一旦私人包机,搭乘飞机便是完全的商业行为,这道手续自然就免了。 此后,全国民航班机均取消了持介绍信一项,安检只需要检查身份证。 如果说这项规定即使没有王均瑶包机也会取消的话,那么民航机票的独家销售改为代理销售,则是受王均瑶包机的直接影响。 王均瑶包机等于是将所有机票先行买下,然后分拆出售,这便成了一种代售机票行为。如果不允许其他机构代售机票,王均瑶包机便没有了法理上的依据。同时,私人一旦包机,再进一步,便是私人可以办航空公司了。 几年之后,中国果然出现了私人办的航空公司。

私人包机,在1991年可谓石破天惊。 在第一架私人包机起飞仪式上,湖南民航的领导握着王均瑶的手,感慨地说:“均瑶,感谢你,你做了一件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这件事对整个中国民航业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此后,温州农村青年王均瑶用了10年的时间,白手起家,成为身家过亿的商业巨子。 王均瑶的创业经历富有传奇色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9.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冒险

众所周知,头道汤的味道最好,先人一步的人最容易享受成功的喜悦。 事实证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分冒险,一分成就。 成功者的经验证实了一句话:唯冒险者生存。 在成大事者眼里,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冒险。 那些希望一生宁静、 平安的人不敢冒险,也不会冒险,这样的人永远也不会成功。

成功者常说:“不冒点风险,哪来出人头地的机会呢?” 的确,很多时候,成功的机会是同风险叠合在一起的。 要想抓住成功的机会,就得冒一点风险,否则,就会丧失许多可能是人生重大转折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的一生平淡无奇,毫无建树。

成功常常属于那些敢于抓住时机、 敢于冒险的人。 生命运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次探险,如果不是主动地迎接风险的挑战,便是被动地等待风险的降临,冒险总比墨守成规让你更有机会出头。叶黎明的成功创业也是在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之后获得的。 作为第一个在 “国际品牌代理” 领域吃螃蟹的人,叶黎明成功的代表意义和符号意义更加典型。

二十几年前18岁的叶黎明除了满腔的热情和冲动外,身无分文,对外面的世界也一无所知。 就是这样,他一头撞进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并成为成千上万外来者中的一员。 那时的叶黎明正像流浪者一样,背着行囊穿梭于大街小巷、 往返于温州和广东,无比艰辛、也无比快乐地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个体户”,一个与中国改革开放命运紧密相关的一个名词。 因为在当年的广州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而成为广州甚至中国的关键词。 当时的中国,物质匮乏,人们压抑多年的巨大需求开始持续喷发,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流。 然而,就在其他人还在犹豫不决、 左顾右盼的时候,叶黎明从这个词当中感觉到蕴藏在背后的巨大机遇,并且果断出击。1988年,在中国第一商业街高弟街,第一家温州皮具行———“试试看商行” 顺利开业。 也许是温州人特有的性格使然,为筹备这家商行,叶黎明几乎变卖了所有值钱的家什,孤注一掷。 也正是这孤注一掷,让叶黎明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转折。一年后叶黎明创办了 “广州试试看皮具厂”。 两年后又率先在广州梓元岗开发了中国皮具第一街———当时人称 “温州皮具街”,成为到广州经营皮具的温州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