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我提升的九大法则
2629700000017

第17章 致力创新,敢吃螃蟹第一人(1)

敢于创新是走向成功的捷径之一,汽车大王福特就是因为最先发明和大规模采用了流水线生产而成就了一代无与伦比的汽车王朝。

创新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唯有创新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生机勃勃。

创新精神是成大事者必备的一种素质,它能让创业者领先别人和潮流一步,达到事业成功的顶峰。

1.先售后建,高招成就霍氏王朝

一个奇思妙想,可能成就一个产业,可能成为一个后来的行业选择,这就是创新的魅力,敢于创新的人,永远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成功者。

自古盖房子出售,都是先盖好房,再出售,但商界奇才霍英东却来了个反其道而行之———“先出售,后建筑”。 这一创新思维成就了霍英东的一生。

正是由于霍英东这一顿悟,使他摆脱了束缚,迈上了由一介平民变为亿万富豪的传奇般的创业之路。

霍英东是中国香港立信建筑置业公司的创办人。 在香港居民的眼中,他是个 “奇特的发迹者”。 “白手起家,短期发迹”,“无端发达”、 “轻而易举”、 “一举成功” 等等,这些议论将霍英东的发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霍英东的发迹真的神秘吗? 不,他主要是运用了 “先出售、 后建筑” 的创新高招。

霍英东还有另一个可贵的品质,那就是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来发展自己的事业。20世纪50年代初期,霍英东慧眼独具,他看出了香港人多地少的特点,认准了房地产业大有可为。 于是毅然倾其多年的积蓄,投资到房地产市场。1954年,他着手成立了立信建筑置业公司。 他每日忙于拆旧楼、 建新楼,又买又卖,大展宏图,用他自己的话说,他 “从此翻开了人生崭新的、 决定性的一页!”在他以前的房地产业,都是先花一笔钱购地建房,建成一座楼宇后再逐层出售,或按房收租。 这种方法虽然稳妥踏实,但欲快速发展他的事业却颇为不利,于是霍英东通过反复思考想到了一个妙招,即预先把将要建筑的楼宇分层出售,再用收上来的资金建筑楼宇,来了一个先售后建。 这一先一后的颠倒,使他得以用少量资金办了大事情。 原来只能兴建一幢楼房的资金,他可以用来建筑几幢新楼,甚至更多; 同时,他又能有较雄厚的资金购置好地皮,采购先进的建筑机械,从而提高建房质量和速度,降低建造成本,更具竞争力的是他的楼宇位置比同行的更优越而价格却比同行的更低廉。而且,有时他还采用分期付款的预售方式,使人人都能买得起。 霍英东的做法真是高招,他开创了大楼预售的先河。 为了推广先出售后建筑的 “戏法”,霍英高率先采用了小册子及广告等形式广为宣传。 他说:“我们开展各种宣传,以便更多的有余钱的人来买。 譬如来港定居或投资的华侨、 侨眷,劳累了半生略有积蓄的职员,赌博暴发户,做其他小生意胀满荷包的商贩,都可以来投资房产。 谁不想自己有房住? 只有众多的人关心它、 了解它、 参与它,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 霍英东的广告效果颇为不错。 立信建筑置业公司在短短的几年里所营建、 出售的高楼大厦就布满了香港、 九龙地区,打破了香港房地产买卖的纪录。 这个既不是建筑工程师出身,又非房地产经营老手的水上 “穷光蛋”,用不长的时间便成了赫赫有名的楼宇住宅建筑大王、 资产逾亿万的大富豪。 现在,霍英东名下的公司有60余家,大部分都经营房地产生意,或与房地产关系密切。 由他担任会长的香港地产建筑商会,经营着香港70%的建筑生意。霍英东的创新思维成就了他的大业,这种反其道而行的方式后来成为各家建筑商争相模仿的对象,他开的 “先售后建” 的先河改变了房地产的局面,成了房地产行业的一大标准。

2.皮尔·卡丹:创新成就辉煌

服装界的皮尔·卡丹,就像篮球界的迈克尔·乔丹一样,成为一座永远的丰碑,而这座丰碑最耀眼的光环,却是由创新构成的。

“皮尔·卡丹” 是品牌,是名牌,是身份,是服装,由此构成了一个庞大的 “帝国”。 这个 “帝国” 包括服装、 餐饮、 家具等企业集团,它的触角早已伸向世界各地。 这个庞大的 “帝国” 的主人是年逾古稀的皮尔·卡丹。 这个 “帝国” 机构齐全,它拥有自己的银行、码头、 工厂,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行了产、 供、 销一条龙的经营策略。 目前,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生产皮尔·卡丹产品,至少在185个国家设有5000多家商店,这个 “帝国” 在全世界大约有18万职员。

皮尔·卡丹不但是服装业的巨子,而且还是餐饮业巨子。 他曾经自信地宣称:“我将把法兰西的两大文明———服装与饮食,都操纵在自己手中。” 皮尔·卡丹没有吹牛,他名下的马克西姆餐厅和皮尔·卡丹时装一样遍及世界各地,一样名扬天下。 这个 “帝国” 拥有几百亿法郎的资产,皮尔·卡丹本人则是欧洲第九富豪。 皮尔·卡丹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界要员、 商贾巨富设计制作服装,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等等。皮尔·卡丹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出色的经营大师之一。 人们称他是一位经营天才、 设计天才。 他的经营理念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所有商界的成功者一样,皮尔·卡丹的成就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企业家的素质、 机遇的把握、 经营者的天赋等等都是促成皮尔·卡丹成功的因素。

诚然皮尔·卡丹的成功有许多经验值得人们研究,但他不安于现状,不断学习开拓创新,却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也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

勇敢无畏、 开拓进取的皮尔·卡丹,在他的事业上始终保持着如日中天的势头。 不断进取、 不断开拓创新,使皮尔·卡丹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皮尔·卡丹出生在意大利,小学都没毕业,就随父母来到法国。18岁时,皮尔·卡丹独自来到巴黎闯天下,当时他身无分文。 他最先在一家服装店当学徒。 从此,皮尔·卡丹便与服装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由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皮尔·卡丹虚心好学,尤其他在服装设计上具有特殊的天赋,可以说是一个天生的服装天才。 他很快便掌握了服装的设计技巧,在具有 “世界时装之都” 之称的巴黎服装界有了一点儿名气,一些达官贵人、 太太小姐都知道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都愿意请他设计加工服装,他也敢想敢做,在设计上大胆创新,赢得了不少好评。

皮尔·卡丹还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他一方面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时间学习。 他有幸接触到了一些著名作家、 艺术家,使他大开眼界。 更大的收获是使他对服装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他站在新的高度上为别人设计服装,使自己设计的服装更加 “高尚、 大方、 优雅”。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皮尔·卡丹先后在巴黎两家较有名气的服装店工作,把自己原来学到的知识充分地应用到实践中。 他的悟性以及在服装上的天赋,在这两家服装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穿着讲究、挑剔的巴黎人逐步接受了皮尔·卡丹,他的名气也一天天大起来。 尤其是在著名的服装店工作,接触的人和物、 接触的思想与普通的服装店自然不同,使皮尔·卡丹获益匪浅。

但这一时期的皮尔·卡丹仍然是受雇于别人。 在他的设计技术和思想日趋成熟的时候,他决定自己闯天下,自己干一番事业。1950年,28岁的皮尔·卡丹创建了自己的服装公司,当皮尔·卡丹只身一人闯荡巴黎服装界时,面临的困难也是相当大的。 首先是来自竞争的压力:当时的巴黎服装店、 服装公司比较多,可是真正称得上高级时装的公司只有三十几家,皮尔·卡丹的小公司不仅名不见经传,而且也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任何一种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创新性和创造性,创新性、 创造性不断为事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尤其服装行业更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行业,日新月异,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创新性和创造性,不仅难以生存发展,而且很快将被淘汰。 皮尔·卡丹在创业初期的经历更能说明这一点。 他的创造性和他那天才的商业天赋,逐步使他站稳了脚跟。

皮尔·卡丹在做服装生意上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人,他没有墨守成规、 按规矩办事,他敢想、 敢作敢为,不断谋求新的发展道路,新的经营理念,始终在开拓创新迎接挑战。 从1953年开始,皮尔·卡丹便大胆地向女性服装领域进军,皮尔·卡丹专门为女性设计生产了一系列风格高雅、 质料价格适中的女式成衣,受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中下层女性的欢迎。 他的这种营销策略再一次为他赢得了更大的市场和声誉,一时间他的产品供不应求。 皮尔·卡丹将高级时装平民化,在法国社会引起了各种非议。 多少年来,服装是身份的标志,是地位和等级的象征,尤其是那些贵夫人、 小姐、 太太们,只希望时装成为她们的专利,不希望成为更多的社会中下层女性的日用品。 此外,那些一直甘愿为所谓上层社会女士服务的服装设计师也对皮尔·卡丹的做法非常反感,认为他是离经叛道,甚至认为他的举动伤风败俗。 巴黎服装业的保护组织因为这件事,把皮尔·卡丹开除出了这个组织。 当然,这种 “惩罚” 多少给皮尔·卡丹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但这仅仅是他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挫折,对皮尔·卡丹来说他是决不会屈服的。 他的进取与开拓性格不但没有改变,反而促使他进一步思考,准备进军更加新颖的领域。 很多的成功者都具备这种性格,只不过在皮尔·卡丹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而已。皮尔·卡丹不仅没有 “痛改前非”,而且在 “离经叛道” 上越走越远。 在女式服装领域制造的这场风波尚未平息的时候,他又把目光转向男式服装领域。 应该说,这一举措比他在女装领域的举措更大胆,更具有开创性。 因为法国人始终认为,服装是女人的领地,传统的观念一直认为,服装是女人体现价值、 体现美丽和魅力、 取悦于男人的 “外包装”。 男人也有自己的服装,但与女装不可同日而语,更不能和女装相提并论。 在服装世界里,没有 “半边天” 的概念。 这虽然不是戒条,但也很少有人愿意涉足男装领域。 所以,涉足男装领域要冒 “天下之大不韪” 的风险,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是一个前景广阔的领域。 皮尔·卡丹生性不怕冒险,敢于开拓进取,把一切陈规陋习抛在脑后,大胆地推出了与女装一同争奇斗艳,同样五彩缤纷的男式服装系列。

皮尔·卡丹又一次在法国时装界制造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 在那些往昔曾经是女性时装一统天下的服装橱窗里,男式服装也取得了一席之地,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男式服装的风潮迅速在法国乃至欧洲蔓延开来。 皮尔·卡丹不满足现状,还在不断思考,不断寻找新的商机,不断地挑战现实和传统,挑战自我。 由此可见,皮尔·卡丹的发家史,奋斗史,实际上也是他的不断开拓、 不断进取、 不断创新的历史。

继女装、 男装走向大众化之后,皮尔·卡丹又选择广大儿童为服务对象,生产了儿童服装。 在不断创新过程中,皮尔·卡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时装风格,即色彩明快,线条简洁,具有强烈的雕塑感。1961年,皮尔·卡丹首次推出了 “流行装”,再一次轰动时装界。 皮尔·卡丹不断进取,从未停滞不前,他的事业规模在他的开拓下不断扩大。 皮尔·卡丹的商业帝国名副其实地建立起来了。

皮尔·卡丹的事业如日中天,其成功的最大因素在于敢为型的性格。 他始终面临双重的挑战:服装设计和生产的创新,市场领域的不断开拓。 如果没有市场,他的事业发展就无从谈起。 他是服装设计大师,也是经营大师,如同他的服装设计一样,他对市场的开拓,常常出人意料。 他的经营策略和他的服装一样具有开拓和进取的意义。 他把经营目光对准了各国市场,这也正体现了他那开拓进取的个性。 可以说,皮尔·卡丹所占领的市场具有世界意义。对于中国市场,皮尔·卡丹也是最早敢于染指的外国企业家之一。

1978年,皮尔·卡丹就已经计划进军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 但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百废待兴,尚未进行改革开放。 皮尔·卡丹决定到冰封刚解的中国来开拓市场,其拓荒者的勇气和胆识确实非凡。 当时,好多人对他好言相劝,说中国没有时装,是文化沙漠。 的确,当时中国人服装不仅单调,而且基本没有什么样式可言,更谈不上服装艺术。 可谓只有服装,而没有时装。 但皮尔·卡丹坚信中国是个大市场,认为这个市场前景光明。1979年春天,皮尔·卡丹以大师的气魄和胆略,在北京、 上海举办了时装展示会。 他不仅带来众多令中国人眼花缭乱的各色服装,而且还带来了一支服装模特队。

皮尔·卡丹此次中国之行没有取得太大的商业成效,但作为第一个在刚刚冰封解冻的中国举办时装展示会、 举行时装模特演出的世界级的时装设计大师,他的胆识和气魄无疑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敬佩,他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无法估量的。 因为这需要勇气和开创精神。皮尔·卡丹的奋斗历程,是勇敢、 开拓、 破除旧有的思想的历程,更是勇于创新,建造他的服装王国和商业王国的历程。 创新成就了皮尔·卡丹的辉煌,皮尔·卡丹成就了世界服装业的辉煌。

3.敢于创新,刀片带来亿万财富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大部分时候,爱美好像成了女人的专利,如若能换一种思维,利用男人的爱美之心,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1854年,在美国芝加哥一个小商人家庭里,一个小男孩诞生了。他就是金·坎普·吉列———后来的男人心目中的英雄,吉列刀片的发明人。

吉列虽然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但是家境贫寒。 在小吉列才16岁那年,因为他的父亲破产,年幼的吉列不得不离开他所喜爱的学校。

辍学回家的吉列,无奈地走进社会大舞台,因为他必须要学会养活自己。 吉列所从事的第一项工作是做推销员———这是一项苦差使。 因为推销员的工作辛苦又不稳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他不得不多次更换工作。 他也曾经推销过包括食品、 日用百货、 服饰、化妆品在内的各类物品。

虽然这份工作非常辛苦,但是吉列仍然非常认真地对待它,于是也就渐渐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当吉列每次出门会见客户之前,他总要修饰打扮一番,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就是刮胡须,整理发型。 因为对于一个推销员来说,外在的仪表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吉列也像其他爱打扮或必须打扮的男人一样,早上起来的时候,总会遇到剃须刀不锋利、 笨重,刮脸费时费力的老毛病。而且有时候,他的胡须又硬又长,而一不小心时又会刮破脸皮。和今天不一样的是,当时的剃须刀是刀柄和刀身连在一起的,因而使用起来非常的不方便。 况且剃须刀很容易变钝,磨刀时要么是自己在荡刀皮上来回荡磨,要么是经常送到专业磨刀店铺里去研磨。 这样一旦遇到急事或赶时间时却不能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