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我提升的九大法则
2629700000008

第8章 把握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1)

欲成大事,勤奋固然不能少,机遇却也很重要。 人生有很多机遇,但大多数稍纵即逝,所以杰出人士大多能把握好这一改变自己命运的机遇,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面对机遇,运用你的智慧,该出手时就出手,你的人生将会与众不同。

1.机遇只偏爱 “有准备的头脑”

机遇对于有追求的人来说,是不会轻易浪费掉的。 成大事者,是等待机遇与创造机遇的完美结合体。

人们可能知道莫尔斯发明了电报,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如何走上这一发明道路的。

莫尔斯发明电报完全是源于一种机遇,这种机遇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也使他获得了巨大的荣誉。

原来,莫尔斯是学习美术的,后来成了蜚声全美的杰出画家,24岁就担任了美国全国美术协会主席。

莫尔斯到欧洲各国漫游作画,他为欧洲的科学技术成果而振奋。数年之后,他乘 “萨丽” 号邮客船由法国返回纽约。

莫尔斯正处于艺术的巅峰,名誉、 桂冠、 巨酬、 赞美等纷至沓来,而他并没有为此而陶醉。

他反复思忖着:“难道这就是自己的终极境界? 科学不也是一种高超的非凡的艺术吗?”

一种追求科学发明的欲望,在莫尔斯心里倏地萌动起来了!那时,有一个名叫杰克逊的爱好无线电的医生正在船上餐厅里,向乘客讲解一台电磁铁新器件的功能。

最后,他振臂高呼:“科学就要创造新的奇迹,人们的生活将为之大大改观!”

莫尔斯就是杰克逊的听众之一,他被杰克逊的演讲所激励。 一种想发明电报,为人类造福的激情在莫尔斯的心中涌动,他很快就投入了发明电报的实验之中,日复一日,看似没有尽头。

他没有留恋铺满鲜花的大道,而是选择了一条荆棘丛生的峭壁,迈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研究领域,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他对电子和机械知识几乎是一无所知,但是,凭借着对科学发明的坚贞不渝的追求,他终于获得了发明电报的机会。

1844年5月24日,他在华盛顿举行了一次伟大的电报传递试验,并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这是震惊世界的巨大成就,正像杰克逊在 “萨丽” 号船上所说“人们的生活将为之大大地改观!”

毫无疑问,在莫尔斯发明电报中,杰克逊起到了启蒙老师的作用。 但是,讲解电磁新器件的杰克逊,还有众多的从事此项研究的人,都未能发明电报,而让一个美术家摘取了桂冠。

莫尔斯的成功:缘于一次偶然的船上演讲,但他能把握机会,成为名垂青史的伟大发明家。 但还有一种人,他们却能自己去创造机遇,然后再牢牢把握难得的良机,成就一番事业。

德国青年费希特想拜当时著名哲学家康德为师,以求得他的指导,并打算深入地钻研康德哲学。

哪知道,当费希特满怀希望去拜见康德时,康德却异常冷漠,拒绝了他。

费希特失去了一次机会,但他并不灰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心想,我没有成果,两手空空,人家当然怕打搅。

于是他埋头苦学,完成了一篇 《天启的批判》 的论文,呈献给康德,并附上一封信。

信中说:

“我是为了拜见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学家而来的,但仔细一想,对本身是否有这种资格都未审慎考虑,感到万分抱歉。 虽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函介,但我决心毛遂自荐,这篇论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绍信。”

康德细读了费希特的论文,不禁拍案叫绝。 他为其才华和独特的求学方式所震动,便决定 “录取”,亲笔写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邀请费希特来一起探讨哲理。

由此,费希特获得了成功的机会,后来成为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

当年法拉第在书店当装订工时,也不是坐等机遇光临的。

当时,英国皇家学会每个星期都要举办科学讲演———戴维的讲演,法拉第从来未放过一次,对他讲的都能听懂,并把所讲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回到家后又进行认真的研究,随后再将戴维的演讲整理成册。

1813年,法拉第给戴维写了一封请求收留自己当他的助手的信,并将整理的笔记一同寄给了戴维。

戴维从笔记中发现了这个22岁青年的非凡才能,于是决定推荐他到皇家科学院当实验助理员。

有心的法拉第后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这种创造机遇并能把握机遇的能力,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机遇是人人有份的,但她并不是无私地给予每一个人,机遇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2.不要放弃万分之一可能的机会

时常叹息机会渺茫的人,一生终究平庸,只有那种即使只有万分之一机会却不轻言放弃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美国百货业巨子约翰·甘布士就是这种能抓住万分之一机会的人。有一次,甘布士要乘火车去纽约,但事先没有订妥车票,这时恰值圣诞节前夕,到纽约去度假的人很多。 因此火车票很难购到。甘布士夫人打电话去火车站询问:是否还可以买到这一次的车票?

车站的答复是:全部车票都已售光。 不过,假如不怕麻烦的话,可以带好行李到车站碰碰运气,看是否有人临时退票。

车站反复强调了一句,这种机会或许只有万分之一。

甘布士欣然提了行李,赶到车站去,就如同已经买到了车票一样。

夫人问道:“约翰,要是你到了车站买不到车票怎么办呢?” 他不以为然地答道:“那没有关系,我就好比拿着行李去散了一趟步。”甘布士到了车站,等了许久,退票的人仍然没有出现,乘客们都川流不息地向月台涌去了。

但甘布士没有像别人那样急于往回走,而是耐心地等待着。大约距开车时间还有5分钟的时候,一个女人匆忙地赶来退票,因为她的女儿病得很严重,她被迫改坐以后的车次。

甘布士买下那张车票,搭上了去纽约的火车。

到了纽约,他在酒店里洗过澡,躺在床上给他太太打了一个长途电话。

在电话里,他轻轻地说:

“亲爱的,我抓住那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了,因为我相信一个不怕吃亏的笨蛋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有一次,维尔地区经济萧条,不少工厂和商店纷纷倒闭,被迫贱价抛售自己堆积如山的存货,价钱低到1美金可以买到100双袜子。那时,约翰·甘布士还是一家织造厂的小技师。 他马上把自己积蓄的钱用于收购低价货物,人们见到他这股傻劲,都公然嘲笑他是个蠢材!

约翰·甘布士对别人的嘲笑漠然置之,依旧收购各工厂和商店抛售的货物,并租了很大的货场来贮货。

他妻子劝他说,不要购入这些别人廉价抛售的东西,因为他们历年积蓄下来的钱数量有限,而且是准备用做子女教养费的。如果此举血本无归,那么后果便不堪设想。

对于妻子忧心忡忡的劝告,甘布士笑过后又对她道:“3个月后,我们就可以靠这些廉价货物发大财。”

甘布士的话似乎实现不了。

过了10天后,那些工厂贱价抛售也找不到买主了,便把所有存货用车运走烧掉,以此稳定市场上的物价。

太太看到别人已经在焚烧货物,不由得焦急万分,抱怨起甘布士来。 对于妻子的抱怨,甘布士一言不发。

终于,美国政府采取了紧急行动,稳定了维尔地区的物价,并且大力支持那里的厂商复业。

这时,维尔地区因焚烧的货物过多,存货欠缺,物价一天天飞涨。

约翰·甘布士马上把自己库存的大量货物抛售出去,一来赚了一大笔钱,二来使市场物价得以稳定,不致暴涨不断。

在他决定抛售货物时,他妻子又劝告他暂时不忙把货物出售,因为物价还在一天一天飞涨。

他平静地说:“是抛售的时候了,再拖延一段时间,就会后悔莫及。”

果然,甘布士的货刚刚售完,物价便跌了下来,他的妻子对他的远见钦佩不已。

后来,甘布士用这笔赚来的钱,开设了5家百货商店,生意也十分兴隆。

如今,甘布士已是全美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了,他在一封给青年人的公开信中诚恳地说道:“亲爱的朋友,我认为你们应该重视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因为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 有人说,这种做法是傻子行径,比买奖券的希望还渺茫。 这种观点是有失偏见的,因为开奖券是由别人主持,丝毫不由你主观努力。 但这种万分之一的机会,却完全是靠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的。”

不放弃万分之一可能的机会,努力将它变成成功的珍贵机会,才是成大事者的明智选择。

3.使鱼进入渔网变成一种必然

在生活中捕捉机会,如同撒网捕鱼,有极大的偶然性,但成大事者有办法将这种偶然变为一种必然,让 “鱼儿”乖乖入网。

成功学大师希尔认为,机会是偶然的,把握了偶然的机会,你就成功了; 反之,当然归于失败。

美国 《妇女家庭》 杂志的编辑爱德华·包克,从小就沉浸在一种想法中:他立志有一天要创办一种杂志。

由于他树立了这个明确的目标,所以特别留心每个机会。

有一回,他看见一个人打开一包纸烟时,从中抽出一张纸条,随即把它扔了。 包克拾起这张纸条,见那上面印着一个著名女演员的照片,下面有一行字,这是一套照片中的一幅。

包克把照片翻过来,发现它的背面竟然是空白的。

包克立即感到这是个机会。

他推断:如果把印有照片的纸片充分利用起来,在它的背面印上照片上人物的小传,价值就可大大提高。

于是,他走到印刷这种纸烟附件的平板画公司,向经理说明了他的想法。

这位经理立即说道:“如果你给我写100位美国名人小传,每篇100字,我将每篇付给你10美元。 请你给我送来一些名人的名单,并分为总统、 将帅、 演员、 作家等等。”

这就是包克最早的写作任务。

他的小传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以致他得请人帮忙。

于是他聘请了他的弟弟,付给每篇5美元的稿费。

不久,包克又请了5名新闻记者帮忙。

就这样,包克成了著名的编辑!

偶然的机会,有时就是这样,促使一个人的愿望成为现实。当然,偶然来临的机会与成大事毕竟还有一段距离。

法国一位总统曾说过:“人是有命运的,命运就是一种机会以及捕获机会的能力。”

机会是外在因素,捕获机会的能力就是内在因素。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由偶然性而导致的科学发明是不计其数的,它甚至成了从事发明创造的一种思维方法。

波尔多混合液的发明就是这样。

1878年,在法国梅杜克地区,由于流行葡萄霜霉病,严重地影响了该地区的葡萄生产。

然而,在西南部波尔多城的一片靠近马路旁的葡萄却没有得病,而且长势喜人。 这个偶然例外,对于葡萄园的主人和专门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机会。

波尔多大学教授米勒德特专访了这里的葡萄园主人,得知原来是为了吓唬小偷,在葡萄藤架上喷洒了用石灰和硫酸铜按不同比例配制成的农药,经过试验,发现它不但能防治葡萄霜霉病,还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梨黑星病等多种植物病害。

事情就是这样巧妙,葡萄园主人为防小偷使用的药,意外地起到防治葡萄霜霉病的作用,这确是偶然的发现。

可是不要忘了,只要把石灰和硫酸铜混合,就必然具有杀菌作用。

不过,这种必然性的作用是通过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一个机会来临时,如果没有去很好的把握,往往会失之交臂,因而要想捕到深水中的 “大鱼”,就要有耐心,有技巧,有对时机敏锐的把握能力。

法国人李比希是19世纪最杰出的化学家之一,1825年李比希从法国著名化学家盖·吕萨克那里学成归来,年仅22岁,已是台森大学的教授。

一天,一个制盐工厂的熟人给他送来了一瓶浸泡过某种海藻植物灰的母液,请他分析鉴定其中的化学成分。 经过一番处理,李比希从中提炼出某些盐类。

他又将剩下的母液与氯水混合,再加一点淀粉试剂,母液立即呈蓝色,这说明母液中含有碘化物。

第二天一早,李比希又拿起这溶液来看,发现在蓝色的含碘溶液上面还有少量的棕色液层。

这液层是什么?

他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想当然地断定它是氯化碘,于是马上标签,实验便告结束。

一年以后,一个与李比希同龄的法国青年巴拉,因为家贫,一面在当地学院读书,一面在药学专科学校实验室当助手。

他没有轻信李比希的结论,而对棕色液体进行多方试验,结果发现了一种与氯、 碘极为相似的新元素 “溴”。

李比希因为想当然,与一个重大的发现失之交臂。 为了永生不忘这一深刻教训,李比希每当指导学生实验时,就将 “氯化碘” 标签拿出来,告诫他们不得粗心大意,而应留心意外的发现。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不放,就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就,成大事者往往就是这样 “长成” 的。

4.把握良机,卡内基成就钢铁巨人

在商业活动中,如果你能在时机来临之前就识别它,在它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动,那么,幸运之神就会光顾你的头脑。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宣告结束。 北方工业资产阶级战胜了南方种植园主,但林肯总统被刺身亡。 全美国沉浸在欢乐与悲痛之中,既为统一美国的胜利而欢欣鼓舞,又因失去了一位可敬的总统而无限悲恸。

但是,后来成为美国钢铁巨头的卡内基却看到了另一面。 他预料到,战争结束之后,经济复苏必然降临,经济建设对于钢铁的需求量便会与日俱增。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辞去铁路部门报酬优厚的工作,合并由他主持的两大钢铁公司———都市钢铁公司和独眼巨人钢铁公司,创立了联合制铁公司。 同时,卡内基让弟弟汤姆创立匹兹堡火车头制造公司和经营苏必略铁矿。

在联合制铁厂里,矗立起一座22.5米高的熔矿炉,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熔矿炉,对它的建造,投资者都感到提心吊胆,生怕将本投进去后不能获得收益。 但卡内基的努力让这些担心成为杞人忧天,他聘请化学专家驻厂,检验买进的矿石、 灰石和焦炭的品质,使产品、 零件及原材料的检测系统化。

在当时,从原料的购入到产品的卖出,往往显得很混乱,直到结账时才知道盈亏状况,完全不存在什么科学的经营方式,卡内基大力整顿,贯彻了各层次职责分明的高效率的概念,使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 同时,他买下了英国道兹工程师 “兄弟钢铁制造” 的专利,又买下了 “焦炭洗涤还原法” 的专利。

他这一做法不乏先见之明,否则,卡内基的钢铁事业就会在不久的大萧条中成为牺牲品。

1873年,经济大萧条的境况不期而至。 银行倒闭、 证券交易所关门,各地的铁路工程支付款突然被中断,现场施工戛然而止,铁矿山及煤山相继歇业,匹兹堡的炉火也熄灭了。

面对这谈虎色变的大萧条时期,卡内基却慧眼独具地断言:“只有在经济萧条的年代,才能以便宜的价格买到钢铁厂的建材,工资也相应便宜。 其他钢铁公司相继倒闭,向钢铁挑战的东部企业家也已鸣金收兵。 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绝不可以失之交臂。”于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卡内基却反常人之道,打算建造一座钢铁制造厂。

他为此专门找股东摩根,谈出了自己的新打算:“我计划进行一项百万元规模的投资,建贝亚默式5吨转炉两座,旋转炉一座,再加上亚门斯式5吨熔炉两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