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王朝2
26311800000016

第16章 解读大秦王朝(6)

鸿门宴之后,项羽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咸阳城,在咸阳城内大肆屠杀起来。项羽不仅处死了秦王子婴,杀了秦国八百多个贵族,还将气势恢弘装饰华丽的阿房宫一把火烧掉了,大火足足烧了三个多月才熄灭。项羽还收罗了秦宫中的美女和财宝,准备带回老家彭城慢慢享用。关中的百姓看到项羽这样的做法很是失望。有人建议项羽说,留在关中,称霸天下。可项羽见咸阳的宫殿已被自己烧得面目全非,很是丑陋,不愿留在这里,打算班师东归。可项羽又不愿这样轻易地离开关中,因为刘邦还在灞上,如果自己一走,刘邦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盘踞在关中为王了,这是项羽所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于是,项羽派人到楚怀王处,请示楚怀王,灭秦之后当如何处理政局。按照楚怀王原先和刘邦及项羽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也就是说,应当封刘邦为关中王。可项羽对楚怀王这样的做法十分不满,于是他将楚怀王降为义帝,把有功将士和原六国贵族封了十八个王,自己称西楚霸王。项羽最担心刘邦跟他争天下,于是把刘邦封在偏远贫穷饿巴蜀和汉中地区,称为汉王。项羽也真是够狭隘,自己都得了天下,军事力量无人能及,还只是当个西楚霸王,不敢自立为天子,他这样的短见,也许就注定了他要把天下输给刘邦。

刘邦对项羽封自己为汉王十分不满,可自己的兵马太少,难以与项羽的庞大军队较量。于是他只得暂时忍耐,带领自己的队伍,来到巴蜀和汉中地区。一路上,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将沿途的三百六十里栈道全部烧毁了,一是表示自己无意再东归与项羽争天下,二是防止敌军通过栈道来袭击自己。

人才岂能流失

刘邦来到了南郑地区后,拜萧何为相,曹参、樊哙、周勃等人封为将军。他决心借此机会养精蓄锐,广招人才,伺机和项羽一决高下。然而,他的手下都很不喜欢蜀汉地区,都想回老家,因此几乎每天都有人逃走。

一天,有人来报说,丞相萧何也逃走了,刘邦闻听此言焦急万分,像失了魂一样。结果,三天过去后,萧何终于满面风霜地回来了。他拜见刘邦时,刘邦悲喜交加,他责问萧何道:“别的将士思念故土而逃亡情有可原,丞相怎么也逃跑了?”萧何连忙回答道:“我与大王风雨同舟,情若手足,我怎么可能会逃走呢?我是去追逃跑的人了。”刘邦忙问是何人逃亡,萧何答道:“韩信。”刘邦听了这话,不禁感到莫名其妙,因为现在每天逃走的人难以计数,而韩信现在还只是一个小人物,身为丞相的萧何为什么要不辞辛苦、披星戴月地去追他呢?

原来,这个韩信是秦末淮阴人,自幼家境贫寒,但刻苦学习,盼着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有所作为。起初,在项羽的叔叔项梁起兵后,韩信投奔了他的军队,但是项梁并没有发现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只封他一个小小的军官。项梁死后,韩信又跟随了项羽,他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但是均未得到采纳,使他大失所望。后来,刘邦做了汉王,韩信认为投奔一个失势的人,自己必能得到重用,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弃楚奔汉了。

在韩信前往蜀汉地区的途中由于栈道已被刘邦全部烧毁,他不得不历尽艰苦跋涉,才来到南郑,找到了汉营。在汉营中,韩信有幸和萧何有过几次交谈,深得萧何的赏识。萧何认为韩信乃大将之才,多次向刘邦推荐他,可刘邦并未重用韩信。韩信看到自己的雄才大略在蜀汉还是得不到发挥,就悄然收拾了行装,准备离开此地。

萧何听说韩信走了,如失至宝一样,急忙骑了快马去追。这一路扬鞭急驰,拼命地追赶,直到月亮升上天空,萧何还没有追到韩信。萧何此时已是人困马乏,真想睡一觉再继续追,可他又担心第二天更追不上韩信了。正在萧何为难之际,吹过一阵凉风,他顿时精神大振,于是,乘着月光,策马扬鞭,终于在寒溪一带追上了韩信。于是,便有了“不是寒溪一夜涨,哪得汉朝四百年”的典故,并且流传至今。

登坛拜将

刘邦听萧何回来汇报说是去追韩信,很不以为然。他说:“现在逃走的将军那么多,没听说丞相去追过谁,单单追韩信,是什么道理?”萧何趁机说:“将军易得,可举国无双的将才难找,韩信就是这个难得的将才。如果大王只想长期居住在汉中,那么就用不着韩信;如果大王依旧想夺得天下,就非韩信不可,缺了他,大王的愿望恐怕难以实现了。”刘邦闻听此言,大为吃惊,遂听从萧何的建议,甚至沐浴斋戒,恭恭敬敬地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得到了这样至高无上的待遇,心中平衡了很多。拜将仪式过后,他谢过了刘邦,并向刘邦详细阐述了自己关于楚汉双方条件的理论,他认为汉王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刘邦非常信任韩信,让他指挥将士,操练兵马,把汉军训练得勇猛善战,且军容整齐。东征的条件渐渐成熟起来,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室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没有当初“萧何月夜追韩信”,可能也就没有刘邦的几百年汉室江山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麻痹对手会给自己创造胜机,但是如何麻痹很难。

熟悉周围环境

楚汉相争之际,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被迫放弃了在关中称王的机会,久居在巴蜀和汉中地区,心里很是窝火。他决心养精蓄锐,以待时机,好和项羽一决高下。此时,一直在项羽手下不得势的韩信来投奔刘邦,有了这个用兵如神的大将,刘邦如虎添翼,更加积极的准备出蜀的事,一心想早日打回关中去。就在刘邦万事俱备,准备出蜀的时候,他听从了韩信的建议,演出了一幕“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好戏。

原来,早在韩信投奔刘邦的途中,他就发现进蜀汉的栈道已经被刘邦入蜀时都烧毁了,从关中到南郑几乎无路可走,幸好韩信知道还有一条绕道陈仓到达巴蜀和汉中地区的偏僻路径。于是,他历经了艰难险阻,终于沿这条路找到了刘邦大军驻扎的地方。

公元前206年8月,韩信已经为刘邦训练出了骁勇善战的将士,汉军思念故土的感情也日益深重,终于刘邦决定挥师东进。韩信结合自己进入蜀汉时的经验,决定借道陈仓出兵,而且他估计,由于陈仓路途艰难,所以很少有人敢冒险走此道,驻守在那里的雍王章邯基本没有什么防备,便于攻打。

经过周密的思考和理论上的论证之后,刘邦认为韩信提出的借道陈仓的路线具备可行性,于是,韩信为刘邦策划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以声东击西的计策来麻痹项羽的军队。随后,汉王刘邦命韩信率领大军悄悄地离开了南郑,只留下丞相萧何镇守,负责收税征粮,供应军饷保证后方的供给。

明与暗的相互配合

所谓“明修栈道”,就是韩信命令樊哙、周勃等少数人马去修复原先可以进入蜀汉的栈道,限期三个月完工,让项羽和他的谋臣们以为刘邦要等栈道修复好了才出巴蜀和汉中,而实际上此时汉军已在奔赴陈仓的路途中了。

当初刘邦进入巴蜀和汉中地区时,下令烧毁的栈道有三百多里,而且高低不平,地势很是险要。烧毁容易重建难,韩信命令三个月修复栈道谈何容易,更何况当时正好赶上盛夏季节,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恶劣的天气给栈道的修复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困难。樊哙和周勃带领着士兵们每天冒着酷暑劳作,整日奔忙,时间紧,任务重,口粮又不够吃。士兵们一个个困苦不堪,很是难挨,更加思念故土,于是一时间怨声载道。

当刘邦拜了韩信为大将军,又沸沸扬扬地修复起栈道的时候,刘邦准备兴兵东征的消息也传到了雍王章邯的耳中。章邯一方面派人打听栈道的修复进展情况,一方面调集重兵,堵住了栈道东边的出口,以防刘邦修复好栈道后从自己的领地通过。章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修复栈道的上面,严守出口,将栈道监视得严严实实。可章邯没有料到韩信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突袭了陈仓,打了自己一个措手不及。此时章邯正在和众人饮酒取乐,得到韩信突袭陈仓的消息大为吃惊。按说雍王章邯也是一名擅于用兵的老将,可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也不免惊慌失措,乱了阵脚。章邯连忙调集兵将,赶赴陈仓迎击汉军。可这时章邯的兵力已经抵挡不住久居蜀汉、归心似箭的汉军,其结果当然是汉军冲出陈仓,胜利地实现了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声东击西的计划,章邯兵败,随后在废丘自杀身亡。

随着雍王章邯的覆灭,韩信大举进攻,夺下了塞王马欣、翟王董翳两人的城池,这两个王也先后投降。这样,刘邦很快平定了三秦地区,继而占领了整个关中地区。

公元前205年,刘邦和项羽两支军队进入了相持阶段。刘邦扼守在成皋,拖住了项羽,他让韩信率领大军渡过了黄河,开辟河北战场,从而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韩信接受了这个任务后,挥师渡河,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横扫河北,灭了齐国,屡战屡捷,建立了辉煌的战功。

风景画鉴赏蒯通论天下

文人的命运系在自己的舌头上,运气好则显赫一世,运气不好则性命难保。

不做叛徒的韩信

韩信攻占了临淄,项羽命龙且率军20万前往救援。龙且看不起韩信,结果兵败身亡。此后,齐地大部分被韩信平定。那时侯,韩信真是很得意的。他兵强马壮,请刘邦封他做个假王,刘邦在陈平的劝说下,干脆就封他做了个真王。

再说项羽接到消息,说龙且兵败身亡,知道大事不好,就派人去鼓动韩信脱离刘邦。他派去的人叫武涉,据说有三寸不烂之舌。武涉见到韩信,对他讲了一套刘、项、韩三分天下的道理。还挑拨说,一旦项羽被消灭,韩信也将被刘邦收拾掉。韩信对刘邦还是很忠心的,他对武涉说,没有刘邦的信任,他不可能有今天,所以死也不会背叛刘邦的。

韩信再拒蒯通

武涉走了之后,齐人蒯通也想用三分天下的道理去说服韩信。蒯通懂一点相术,他对韩信说:“看你的面相,最多也就封侯,而且有不祥的征兆。但看你的背相,那可是贵不可言。”韩信听不懂,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蒯通便说道:“以前大家刚开始造反的时候,考虑的只不过是怎样把秦朝给消灭了。如今楚、汉相争,使天下之人肝胆涂地,无数男儿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上。项羽从彭城发兵,转战克敌,乘胜席卷之势威震天下,但是他终于在荣阳、成皋一线被缠住,顿兵于西山之下而不能前进,至今已有三年。刘邦率10万之众,据守在巩、洛一带,凭借着山河之险,每天数战,经常吃败仗。无战功可言,可以说是智勇全无。现在老百姓都精疲力尽了,满腹怨言,却没有人可以解救他们。按照我的看法,这样的形势,一定要有大智大勇的人出来,才能平息天下的这场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