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麻痹纣的思想,西伯昌回到周都后,他一方面到周国建立的商代祖先的庙中去祭祀,隆重地用了三头公羊和三头公猪作牺牲。他故意把这件事宣扬出去,说明自己对殷朝的忠诚。另一方面,他每隔一定时间,就到殷王那里朝贡一次,好让殷纣对他放松警惕。西伯昌表面上装作恭敬、忠诚,但内心自有他的谋划和打算。
吃掉自己的儿子
为了生存,西伯昌不得以吃掉自己儿子的肉,怒火在他心中燃烧。
殷纣残忍卑劣,令人发指
殷纣王在释放西伯昌回周都时,对西伯昌是否能效忠于自己还是不放心,因而提出要以西伯昌的长子伯邑考作为人质,抵押于殷。如果西伯昌要犯上作乱,或有不忠的行为,便以处死伯邑考来要挟。西伯昌不能违抗殷纣的命令,只得命自己的长子去侍候殷纣。伯邑考为人忠厚老实,来殷当了纣的车夫,为纣驾车,受着殷官吏的严格看管。一天,殷纣因为一点小事不顺心,竟把伯邑考处以烹刑,把他放在一口大锅中煮了,做成羹汤。残忍的殷纣竟还把羹汤拿到西伯昌那里,令他喝下,说:“圣人应当不吃他儿子的肉做的羹汤吧!”
西伯昌强忍悲痛,咬了咬牙,把汤喝下去。纣又耻笑说:“谁说西伯昌是圣者,吃他儿子的肉做的羹,还安然自得?”殷纣暴虐无道,烹死无辜的伯邑考,还要来污辱西伯昌的人格,其行为的残忍卑劣,真是令人发指!当时文王遭受如此奇耻大辱,他的心情如何悲愤是可想而知的。
父子两代的杀亲之仇
文王的父亲季历,是被殷王文丁关在塞库的监牢里气愤而死的,实际上是被文丁所杀;现在长子又被殷王纣用极残忍的手段烹死。文王对于殷朝,有着父与子两代的杀亲之仇,可以想像,他的心中忍着多么大的伤痛啊!伯邑考死后不久,文王即立次子发为太子,决心报仇雪恨,世世代代与殷朝斗争下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姜太公钓鱼
士为知己者死,又是一段君臣相谐的佳话。
吕尚奔周而来
吕尚到中原地区,做生意挣不到多少钱,到殷王朝或一些诸侯国去做事,都是些暴虐无道或贪图享乐的君王,没有什么作为,所以他又回到老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他对天下的局势,仍念念不忘,总是在来往的人中打听。有一天,他听说西伯昌的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特别是对老人给予优厚的待遇。又听说西伯昌的父亲和长子都是被殷王逼死或杀死的,他自己也被囚禁于殷朝监狱达七年之久,决心要报仇雪耻,如今特别需要辅佐的人。吕尚经过反复思考,兴叹道:“何不归去乎!西伯昌善养老者,又礼待贤者。”于是,年近古稀的他,又背起行囊,经过几十天的长途跋涉,来到周国都城郊外的渭水边上。
在渭水边钓鱼察看动静
吕尚觉得,直接去找西伯昌有些不便,他想在周都郊外先呆一段时间,了解一下周国的情况,再作进一步的打算。
吕尚先在渭水边的一间石室中住下,然后到一个泉水潭边去钓鱼。
渭水南边有一条磺溪水注入,这条磺溪水源自南山兹谷,山上有一股泉水从高处急流而下,叫做兹泉。泉水积成一个深潭,潭水清澈,水中有鱼在游动。
潭旁有高大的石壁,石壁后面是茂密的树林。在水潭边上有一块大的平石,吕尚就双膝跪在这平台上投竿钓鱼。
据说姜太公在渭水边兹泉潭的钓鱼之处,到南北朝时遗址犹存,那块大平石上还有他双膝跪过的痕迹。
日思夜想朝歌的屠夫
再说西伯昌被释放归国后,一心要灭商复仇,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括等贤士都为他出谋划策。但西伯昌总觉得,这些贤士目光还不够远,气魄还不够大,脑子还不够活,策略也不够精,他多么需要一位智谋高超、能够独当一面、辅佐他迅速崛起的人啊!西伯昌日思夜想,忽然想起在朝歌屠宰市场上遇见过的那位屠夫吕尚,他身强体壮,看上去武艺高强,谈吐不凡,对天下形势分析精明。如果能把他请到周国来该有多好!可惜不知道他如今在哪里。
西伯昌有个习惯,每隔一定时间,就要到外面去打猎。这一方面是为了活动活动身子,调剂调剂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了解民情,搜求贤才。这一天,西伯出外打猎前想预测一下收获如何,就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显示说:这次打猎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而是“霸王之辅”。真有这样的事?西伯将信将疑。
一见如故
西伯的打猎队伍兴致勃勃地出发了。当队伍行进到郊外的渭水边上时,看见兹泉潭边有一老翁正在垂钓。西伯昌走近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这不是当年在朝歌市场上遇见的屠夫吕尚吗?他怎么会在这里钓鱼?吕尚听见背后熙熙攘攘,回过身去一看,也不禁一愣:来到面前的不就是西伯昌吗?两人一见如故,心情激动。他们畅谈分别后的经历以及当今的天下形势,谈得十分投机,围观的人也愈来愈多。最后西伯昌说:“我先君太公曾经预言:‘当有圣人来到周国,周国会因而兴盛起来。’你真是太公预言的那个人吗?我太公望你来,已经等得太久了。”西伯昌说过这话之后,就称吕尚为“太公”,号“望”。西伯昌请太公乘上马车,一起回到宫廷中去,立刻拜吕尚为“太师”,这是国中文武兼管的最高官职。
因为吕尚本姓姜,西伯称他为“太公”,所以吕尚从此以“姜太公”的称号闻名天下。姜太公钓鱼遇周文王,拜为太师,最终辅助文王、武王推翻商朝,取得天下。这段传奇的故事,成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历史佳话。
怪梦
王妃的一个梦,预示着周室大兴。
天要兴周亡殷
宣称自己已经“受命”而称王的西伯昌,立志推翻殷朝,取而代之。他深知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的一项工作,就是要造舆论。当时造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利用人们对天帝、神灵的迷信,造出各种各样的新闻,证明天帝要兴盛周国,神灵要灭亡殷朝。这样,便会在人们的心目中造成一种观念,周兴殷亡是上天的意志,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和趋势。
据说当时周王昌的正妃太姒,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商朝的宫廷中一片荒凉,荆棘丛生,又梦见自己的儿子、太子发在周国宫廷院子中取了一棵梓树,种植在宫廷的大堂上,这棵梓树立刻迅速地长起来,化为松柏械柞等大树。
太姒醒来向文王报告做梦的经过。文王召来太子发在庙堂中进行占卜,结果得到大好的吉兆。
文王及太姒、太子一起在庙堂中参拜上天,这个吉梦明白地显示,皇天上帝已经把灭商的大命授给了周。文王嘱咐太姒和太子发:“谨慎,不要声张!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万物自来。天已经不保佑殷朝而心向周国了。”
然而,过了几天,周都的大街小巷和附近的诸侯国内,都传开了周王妃太姒梦见商廷生棘和周廷生松,以及周王占卜获吉兆的消息。
麻雀衔丹书,赤鸟讲人话
有一年深秋,又有一件奇异的事在各地传开。据说在甲子日那天,有一只赤色的麻雀衔了一张“丹书”,即红色的喜报飞到周都,将这张丹书放在周王昌的窗户上。周王叩首跪拜,接受了丹书。丹书上显赫地写着十个大字:“姬昌苍帝子,亡殷纣王者。”周王昌本姓姬,故称“姬昌”,丹书上说他是天帝的儿子,必将取代亡殷纣王的位置。这当然和太姒之梦一样,是预谋策划的又一个舆论。还有的传闻说,当时有一只赤色的鸟衔了一块宝玉,降到周国的岐山之阳,在祭土地神的社坛上开口讲话宣布:“天命周王,伐殷有国。河出绿图,地出乘黄。”所谓“绿图”,是天命帝王的符瑞;所谓“乘黄”,是因帝王德高而生出的一种能远走高飞的吉祥之兽。还有的传闻说,当时有“鹫鹫”鸟也就是凤凰在岐山上鸣叫,并且作了一首乐曲,叫做《武象》。这预示着周族即将兴起,许多神鸟代表天意来传达指令,报告消息,欢庆喜讯。
盟津观兵
兵强马壮,已经敲响殷商灭亡的丧钟。
伐殷前的准备
周文王去世后,由太子发即王位。他就是周武王。武王即位,首先加强辅佐力量。他对姜太公十分尊重,仍任以太师的官,他的名字叫尚,与父亲有深交,年龄也差不多,因此武王特别给太公加了一个尊号,叫“师尚父”。除了师尚父继续辅佐外,武王还起用亲弟周公、同姓亲属召公、毕公等,委以重要的职务,经常在武王身边出谋划策。
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把推翻殷朝的大业进行到底,武王即位后不改元,仍用文王受命的纪年。于是,武王即位后的第一年,即为八年。武王又把国都从津水西岸的丰邑迁到津水东岸的镐邑,称为“镐京”。这样,从周都出发攻伐殷朝的交通更加方便了。
“军事演习”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武王觉得周国的军事实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他与大臣们商议后,决定举行一次“观兵”,就是“军事演习”。观兵以前,武王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天神和祖先保佑这次观兵的成功。接着,就率领大臣和军队,沿着渭水和黄河南岸的大道向东进发,不久到达黄河的一个渡口孟津(现今的河南孟津县东北)。
这次观兵,武王特地做了一个木制的文王灵牌,称为“木主”,载在军队中间的一辆战车上。这样,就仿佛是文王在率军出征。武王自称“太子发”,他在军中宣告:“这次是奉文王之命而出师征伐,我不敢自己专断独行。”仗着文王的威信,武王的胆子好像壮实了许多。他向司马、司徒、司空,还有许多受符节的有司发布命令说:“全体肃静,听我宣布军中的纪律。我不明事理,全靠先祖的有德之臣,我才得以受先王的功德而继承其位。现在举行‘军事演习’,大家要认真对待,就像真的上战场和敌人拼杀一样。特订立赏罚制度:勇往直前者有赏,畏缩不前者受罚,以保证这次演习的成功。”说完,命令军队发起进攻。
指挥鼓动,个个奋勇
师尚父站在黄河渡口,左手拿一把大斧钺,右手拿着一面用牦牛尾做装饰的大旗,向众军士高呼:“有九个头的怪水兽苍兕在指挥着你们大家,与你们一起乘船划桨。哪一个不努力向前,掉在后面的要被斩首!”众军士奋力划桨,一艘艘船向对岸飞快驶去,在河中掀起了大浪。武王也乘着船,与众军士一起渡河。船到河中间,突然有一条白鱼跳进武王的船舱中。武王俯身拾起白鱼,对大家说:“殷人崇尚白色。这条白鱼跳入船中被我们捉住,这是殷朝快要灭亡的征兆!”众军士听后劲头更足,个个奋勇划桨。不一会,渡船全部抵达北岸。
渡河刚结束,忽然有一颗火星从天上掉下来,落到武王所住的屋上,仿佛祝贺这次演习的胜利。这颗火星又很快变为一只赤色的乌鸦,在天空盘旋几圈,鸣叫而去。据说,乌鸦是一种孝鸟,而周国崇尚赤色。因为武王孝顺父亲,载着文王的木主举行“军事演习”,故有赤鸟的出现。
揭开伐纣的序幕
正当周军渡河完毕、庆祝演习成功的时候,忽然从孟津渡口的四面八方传来鼎沸的人声。原来,各诸侯国闻讯周武王来孟津举行“军事演习”,作伐纣的准备,大家都兴高采烈,纷纷响应,组织了军队前来助威。不约而同来孟津的诸侯竟有八百之多。武王见有这么多诸侯前来支援伐纣,情绪激动。他和诸侯们订立盟约,立誓在伐纣的战争中互相合作,集体行动。众诸侯群情振奋,欢声雷动。由于八百诸侯的联盟是在孟津形成的,大家便提议把孟津这个地名改成“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