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王朝2
26311800000006

第6章 大秦历史面面观(1)

废分封设郡县

秦王嬴政灭了六国、统一中原以后,发布了一道命令说:“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的国王都不守信用,他们今天跟秦国订盟约,明天就背叛盟约,因此我才去讨伐他们。依靠祖宗保佑,我现在已经讨平了他们,天下安定了。我的名号如果不改变,依旧称王,显得和六国的国王没有多大区别,所以请大臣们议论一下,我现在应当用什么样的称号才好。”

丞相王绾〔wǎn〕、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提议说:“古时候的五帝只掌握一千里左右的地方,现在陛下已经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这是五帝不能与陛下相比的。我们听说古时候有天皇、地皇、泰皇,数泰皇最尊贵。所以我们认为陛下称泰皇最恰当。”嬴政听了以后,略一思考说:“你们说得很好!我看泰皇的‘泰’字可以不要,取他的‘皇’字和五帝的‘帝’字,两个字合起来,称做皇帝,这样才能显示我的丰功伟绩。我是第一代皇帝,就叫始皇帝,以后我的子子孙孙以世来计数,二世、三世、四世,一直传至千世万世。”从此,中国历史上就有了皇帝这个名称。

统一以后,天下应当如何治理?丞相王绾对秦始皇说:“六国诸侯刚刚破灭不久,原先的燕国、齐国、楚国,离咱们的京城都很远,如果不在那里分封王侯,恐怕那些地方很难控制得住,您不如把几个皇子分封到那些地方去做王,协助陛下统治天下。”

廷尉李斯反对王绾分封的建议,他说:“当年周武王得到天下以后,曾经大封子弟功臣为诸侯,后来诸侯之间关系越来越疏远,互相混战,像仇敌一样,周天子也无力加以禁止。如今陛下统一了天下,可以在全国设置郡县。子弟功臣多多赏赐些赋税钱财,不要分封为诸侯,这样您就容易控制他们啦!”

秦始皇决定采纳李斯的意见,他说:“以往天下苦战不休,都是因为分封诸侯王的缘故。现在天下安定了,再分封诸侯王,又将会种下战争的祸根。我认为廷尉的建议是对的。”

于是秦始皇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以下设县。每个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三个官长去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监。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统管一郡的重大事务。郡尉是管理治安的,全郡的军队由他统领。郡监执行监察方面的事情。

秦始皇地方上的治理办法确定了,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也逐渐定型。秦始皇规定中央朝廷里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内史等几个重要的官职,协助皇帝治理国家。丞相设两个:左丞相和右丞相。都是皇帝的助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御史大夫负责掌管重要文书和监察;太尉主要掌管军队;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租税收入和国家的财政开支。所有这些官员都归皇帝任免和调动,从国库里领取薪俸,一概不得世袭。

秦始皇建立的这一套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后来各个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政治体制,大体上是在秦制的基础上逐步演变的。

秦始皇下令,把原来六国的兵器全都收缴到京城咸阳来。当时的兵器大多数是用铜制成的,他叫人把这许多兵器全都回炉熔化,铸成了十二个大铜人和许多铜钟。大铜人的名称叫做翁仲,按当时的尺寸、斤两,铜人高五丈,脚有六尺长,每个重二十四万斤,把它们树立在咸阳宫殿前面的两侧,象征着秦始皇灭亡六国统一中原的伟大功绩。

战国时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货币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但是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都不相同,齐国的货币样子像刀,赵国的货币样子像铲,货币计算的单位也不一致。秦始皇规定:以后一律使用圆形方孔、每个重半两的铜钱,各国的旧货币全都做废,不许再在市面上流通。

原先六国的度量衡也是不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等,长的长,短的短;大的大,小的小;轻的轻,重的重。在一个国家买一尺布,到另一个国家也许只能算八寸。在这个国家买一斗米,到那个国家就成了九升。这个国家里一斤重的东西,在那个国家里就成了十四两。度量衡这样乱,和一个统一国家的政权当然不相适应,对人们的生活也太不方便了。秦始皇下令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全国的尺寸、升斗、斤两都得一律,不许乱来。

原先六国的车辆和道路也各不相同,车辆有大有小,道路有宽有窄。在统一的局面下,这样也显得太不方便了。于是秦始皇又下令,一要“车同轨”,二要修驰道。“车同轨”就是规定车轴上两个轮子间的距离,一律都定为六尺。修驰道就是修筑从京城咸阳到全国各个重要地方的大路。大路路面一律宽五十步(每步六尺),路的两旁每隔三丈种上一棵青松。修了这样的驰道,全国的交通就方便得多了。

战国时期的文字也是不统一的,同一个字的写法不尽相同,形状各异,笔画有多有少。统一以后,这种情况对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都是一大障碍。所以秦始皇又下了“书同文”的命令。“书同文”就是统一文字的意思,政府规定了一种叫做小篆的字体,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文字。后来又根据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成一种比小篆更便于书写的字体,叫做隶书。隶书跟现在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所实行的废分封设郡县,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等,都是有利于加强全国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这是秦始皇的巨大功绩。

焚书坑儒

秦始皇实行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在当时是一种有利于全国统一的崭新的政治制度。可是一些习惯于旧制度、具有旧思想的人看不惯,他们总是觉得分封制好,想要把它恢复起来。六国旧贵族的残余势力,乘着新制度还未稳定的时机,蠢蠢欲动,酝酿反抗,想要夺回他们失去了的政治地位。还有一些儒生也常常引经据典,非难新制度,说这也不是,那也不对,还不如旧时代分封诸侯的制度好。总之,那时候新旧两种制度,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斗争非常激烈。

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的第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摆酒席庆贺头一年打败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大喜事。文武官员全都出席了。有七十个在学术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宴会进行当中,博士的领袖周青臣举酒颂扬秦始皇的功德,他说:“早先秦国的疆域不到一千里,依赖陛下的英明,消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原,赶走了蛮人和夷人。如今凡是太阳月亮照得到的地方,全都服从陛下的统治了。陛下废除了分封,设立了郡县制度,从此免除了战争的祸患,使得天下人人都能过着安乐的日子。这样的太平盛世,必定能代代相传,直到千秋万世。陛下的威德,真是上古的那些三皇五帝也望尘莫及的啊!”

秦始皇听了周青臣的颂扬,心里甜滋滋的。他连连点头夸奖周青臣道:“说得好!说得好!”可是这一番颂扬却触怒了另一些满脑子旧思想的博士们,有个叫淳于越的博士,他听周青臣说分封制不好,郡县制好,心里十分难过。他赶快往前走几步,急急忙忙地对秦始皇说:“陛下!我听别人说,殷周两代的国王传了一千多年,他们分封子弟功臣做诸侯,像众星拱月那样拱卫中央朝廷,那个制度本来就好得很。如今陛下统一了中原,子弟却毫无地位和实权。将来万一出个像当年齐国田常那样谋篡王位的乱臣贼子,又有谁能挽救得了那种局面呢?我听老一辈的人说过:事情不照老规矩办而想要长久,根本就不可能。现在周青臣又当面奉承陛下,加重陛下的过错,我看他不是忠臣。陛下还是应当重新谋虑关于分封子弟的事情才好!”

淳于越又一次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听了心里有些厌烦。他叫大家再议论议论,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这时候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反对淳于越的谬论,他对秦始皇说:“古今时代不同,情况已经随着时代改变了,我们决不能再拿古代的制度到今天来实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法令已经统一,老百姓应当努力种田做工,读书人应当努力学习现行的法令制度。可是如今还有那么一些读书人,总是死抱住老一套的东西不肯放弃,老是根据过去古书上的记载来攻击当前的政治制度,这对于陛下的统治是很不利的,必须予以严厉禁止。我建议:史官所收藏的图书,凡属不是秦国的历史,全都拿来烧了;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诗经》、《尚书》,而是私家收藏的这一类书籍,一律焚烧掉,杜绝混乱思想的根源。”

秦始皇觉得事情确实是这样,如果听任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到处宣扬旧制度,的确会妨碍他的统治。于是他决定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焚书的具体办法是:除了那些讲医药、占卜、种树一类的书以外,凡不是秦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书,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间所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在命令下达的三十天之内,都要缴到地方官那里去烧毁。以后还有偷偷谈论古书内容的,处死刑;借古时候的道理攻击当前政治的,全家都要处死;官吏知情而不告发的,判处同样的罪。命令到达后三十天不烧毁书籍的,在脸上刺字后罚去做四年筑长城的苦工。凡有愿意学习法令的人,只许跟着官吏去学,不许偷偷地照着旧时代的古书去学。

焚书的命令发布以后,各郡各县的官吏不敢怠慢,都立即严格地遵照命令去执行。他们派出许多士兵和办事的差役,到老百姓那里挨家挨户收缴书籍。在很短的时间内,到处都出现了焚书的熊熊烈火,焚烧那些刻写在竹木简上的古代书籍,使得中国的文化事业遭受了一次浩劫。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记载着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书籍,凡是收缴上来的,差不多全都给烧光了。秦朝以前的许多历史事实和学术思想情况从此失传。这是秦始皇摧残中国文化的一大暴行。

秦始皇下令焚书,使得许多读书人都非常反感,不仅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反对秦始皇的暴行,连一些在朝廷里享受着高官厚禄的博士,也都在暗地里议论,说秦始皇这样压制舆论,摧残文化,做得太过分了。

焚书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有两个替秦始皇求不死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偷偷地议论说:“秦始皇这个人,十分残暴,自信心太强。他在灭亡六国统一中原以后,自以为是从古以来最了不起的一个君主了。他专靠残酷的刑罚来统治天下,大臣们谁也不敢对他说真话,他对谁也不信任,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由他自己亲自来决定。像他这样贪图权势的人,我们还是不要为他求仙药的好。”他们两个人商量好以后,就偷偷地带着从秦始皇那里领来的钱财,逃走了。

古代铜器秦始皇听说读书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侯生、卢生还居然逃走了,十分生气,决定要狠狠地惩治他们。

于是秦始皇下了一道命令,叫御史大夫去查办那些在背后诽谤他的读书人。被抓去审问的人,受不了残酷的刑罚,为了给自己开脱,就一个一个的攀连其他的人。攀来攀去,一下子查出来有四百六十多个方士和儒生犯有嫌疑。秦始皇一怒之下,也不详细审问,查证核实,就叫人在咸阳城外挖个大坑,把他们全都给活埋了。其实四百六十多人当中,真正反对秦始皇的只有少数人,大多数人都是含冤死去的。这是秦始皇对读书人的残暴屠杀。

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是想统一思想,压制那些反对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和言论,但是他的做法太过分了,太残暴了。焚书,既毁灭了秦以前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坑儒,又杀害了许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此以后,秦朝宫廷里真正有学问的人大大减少,而那些专会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的奸贼如赵高之流,逐渐地成了秦始皇身边的重要人物,秦朝开始走下坡路了。秦始皇是一个完成伟大统一事业的了不起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的皇帝。

修长城

秦始皇正在忙着进行统一事业的时候,北方的匈奴打过来了。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战国时代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他们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畜养着马、牛、羊、骆驼、驴、骡等牲畜。他们吃牛羊肉,喝牛羊马奶,穿羊皮衣,住毡制的帐篷;善于骑马射箭,性格强悍。大约在周朝末期,他们从氏族社会过渡到了奴隶制社会。

匈奴的首领号称单于〔chán yú〕。单于经常带着匈奴骑兵向南骚扰,抢劫粮食和其他财物。战国时期,和匈奴邻近的燕、赵、秦三国都受到过匈奴的骚扰。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阻挡匈奴人南侵,三个国家都在和匈奴交界的北边修筑了又高又厚的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原的过程中,匈奴趁着燕、赵衰落的机会,一步步地向南侵占过来。他们逐渐占领了黄河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扰乱汉族人民的农业生产,甚至把汉族人抓去充当奴隶。

为了保障北方边界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收回了河套地区,并且在那里设置了四十四个县。为了加强北部边防,秦始皇决定把原先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

秦始皇下令征集了几十万民工,又派了许多士兵去监督,叫他们开山采石,建窑烧砖,先加固旧有的长城;又造了不少新的城墙,修成了一条西起现在的甘肃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随着地势的高低起伏,蜿蜒在中国北部境内——秦朝和匈奴交界的地方。它阻挡住了匈奴人南下的去路,保障了长城以南汉族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万里长城是中国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上一项最伟大的建筑工程,被人们称为世界奇迹。

修筑长城是异常浩大的工程,当时生产力和技术水平都很低,工匠们劳动十分艰苦,所以在修筑的过程中,死了不少人。被征集来的成千上万的民工,风里来,雨里去,肩膀压肿了,腿脚摔坏了,在监工的鞭打下,没日没夜,流血流汗地干活。许多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最后一滴汗,惨死在长城脚下了。民间流传着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

据说孟姜女的丈夫名叫范喜良。他们俩结婚才一个多月,范喜良就被征发去修长城了。范喜良一去几年,孟姜女在家里眼巴巴地盼望着丈夫回来,可总是毫无音信。后来她等急了,怕丈夫受不了北方的寒冷,就做了棉衣,打成一个包袱,背着它,离开家乡,路远迢迢地到长城工地上去给丈夫送棉衣,孟姜女一路上鸡鸣赶路,日落投宿,跋山涉水,含辛茹苦地赶到了长城脚下。但是她只看到了望不到头高不可攀的长城,却找不到自己的丈夫。向别人一打听,才知道丈夫已经死去,和其他为修长城而累死的人一起埋在长城底下了。孟姜女十分悲哀,在长城脚下痛哭了起来,直哭得天愁地惨,狂风怒号,黑云压顶,积雪变色。忽然间,只听得豁啦啦一声巨响,像天崩地裂,孟姜女把长城哭倒了八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