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龚滩古镇
26454200000004

第4章 聚居与社会(2)

由于乌江航运的彻底整治,塞江巨石被炸,船只上下通行无阻,涪陵至龚滩、沿河、恩南的木船被机动船代替,航行时间大大减少,也因运输的开放和陆船运输的改善,龚滩成为过路码头,在龚滩滞留的货物和人流大大减少,龚滩失去了作为川、湘、黔物资中转和集散地的作用,古镇从此衰败。再加之近年来古镇上的青壮年多外出务工,镇上人口锐减。同时新街(酉彭公路在龚滩段)由于陆路交通的重要作用而兴起,新建建筑大都沿新街两边修建,龚滩镇便形成如今的新旧两街平行(老街处于半荒置)的带状布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酉阳县第四区人民政府,其间乌江航道经过3次整治,①龚滩,据可考资料已有1700余年。今龚滩,即古涪陵郡汉复县。枟寰宇记枠:“涪陵复县,属巴郡,蜀立郡于此。”

贾耽枟回夷述枠云:“汉复,郡治。”刘琳枟华阳国志校注枠:“汉复县,三国蜀汉置,属涪陵郡,治所在今酉阳县龚滩镇。西晋末废。唐武德三年(620)析彭水、石城二县地置(洪杜县),属黔州。贞观三年(629)北移于洪杜溪。麟德二年(665)移理龚滩,即今龚滩镇。”天宝元年(742)属黔中郡,乾元元年(758)属黔州。宋嘉佑八年(1063)废为寨,宋绍熙三年(1192)设罾潭巡检司,辖龚滩。清乾隆元年(1736)酉阳改直隶州,以龚滩属关隘要地,距州城遥远,治理难周,故设巡检司于此,以“统摄之”。清末民初,龚滩设分县(龚滩县佐)。1949年9月24日下午5时解放龚滩,成立了区政权。1959年炸礁后得以能航,各大盐商渐次退去,龚滩古镇逐渐衰落。1984年改称龚滩镇。

1.2.3现状及前景

龚滩古镇现在是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西部重镇。古镇老街目前保存基本完好,但由于老街上居住人口较少,许多房屋废弃不用,老街生气与活力不足。同时经济的落后使当地无力对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形成恶性循环。目前,重庆市旅游局、规划局准备推出“乌江画廊→万木→赵庄→张家界”的旅游航线,龚滩作为乌江画廊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具备保存完好的古镇形态,应当花大力气挖掘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旅游促开发,以开发的收益保护、修葺龚滩老街,对古镇进行修复与更新,把龚滩建成重庆乃至全国着名的古镇旅游景区。

1.3社会

1.3.1社会组织

就周边地区农耕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状况而言,龚滩缺乏发展的可能条件。其发展的因素,全唯龚滩之险阻,仗其上下行的货物均不得不在此换运所致。枟酉阳州志枠记载滩险:

“大江之中,横排巨石,大者如宅,小者如牛,激水雷鸣,惊涛雪喷,舟楫不能上下。”乌江在此分为上下两段,来往船只均以此为据点。重庆、涪万以及经长江运营的货物、食盐和贵州境内的山货在此须经人力转运过滩,另行装载,于是,商业、交通、文化同盛。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时期,川、黔、湘、秦的商贾、脚力、纤夫、政客、兵丁云集于此,龚滩江面帆船如梭。龚滩遂成人口密集、商肆繁荣的集镇。

1.3.2社会文化

龚滩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古镇独特的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

1)城镇古迹

(1)人工地标

龚滩老街内的第一关原是老街的城门,据说是为了防止土匪进入镇内所建,现在关门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一块大石,上面刻有“第一关”三个字。从“第一关”到“过桥不见桥”之间还有“鲤鱼跃龙门”、“永定陈规”、“羊子签”、“夫妻桥”等处,这些都是极具识别性的人工地标,它们记载着龚滩的历史,应进行保护。

(2)宫庙

古镇的形成不仅受地形、气候的影响,还受到经济、社会的制约。由于长期处于较低经济水平的社会中,土家人出于对险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惧怕而产生精神方面的寄托。而作为居民公共活动的川主庙、董家祠堂正好能满足土家人的精神寄托,成为家庭组群、全镇人心目中的中心,被他们视为精神象征的场所。“陈家湾前烟雾沉沉”正反映了当时川主庙一带香火浓盛的景象。

宫庙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作为庙宇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家苗族中,佛教并不盛行,他们都有自己的社或图腾;另一个功能是作为娱乐聚集中心。这一带的公建地势较高,不被沿江的吊脚楼所遮挡,视野开阔,这也正和古镇选定风水的原则相一致。

(3)街巷

街道是古镇居民的共享空间,人们在其中亲热地相互问好,邻居们蹲坐门口吃饭聊天,孩子们在街上追逐戏耍,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古老的青石板路面,深褐色的木板房,高高低低的梯坎,幽静的老街,恍如隔世的心境古镇把人们带入了一种怀旧的情感思绪里,在这远离尘嚣的山村里品味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4)杵眼

在老街上,街道两侧的石板上常可见一些拳头大小的眼,别看它们不起眼,用处可大着呢。原来龚滩的货物转运只能靠苦力来背,人们背着沉重的货物歇息很不方便,于是就用一根木棒从后面支撑在地上架住货物,人们就可以停下来稍事休息也不用卸掉货物,久而久之木棒就在石板上磨出一个个眼来。

(5)转角店

古镇街道蜿蜒曲折,高差变化丰富,空间节点往往出现在街道转折处、高差变化丰富处和建筑有特色处。如在街道转角处,形成异形的空间,这就是此处有名的“转角店”。

位于解放街中部的陈家院子,东、北两面均为高差较大的堡坎,西面临街,临街拥有5个开间,其开间尺寸都在3m以上,正中的开间达到3.4m,显出与周围建筑的不同之处。

(6)码头

①上码头

上码头主要是轮渡码头,贵州沿河的居民渡过乌江由此进入古镇购买生活用品,属次级入口。由码头拾级而上即可进入古镇,站在码头上可观看龚滩古镇依山傍水的整体形态。

抬头向上看,又可见层层叠叠的房屋由山脚向山上发展,景致优美,很有地方特色。

②下码头

下码头是龚滩对外联系的一个最主要的入口,可龚滩此处的形象不佳,码头未作任何景观上的设计,只有冷漠僵硬的水泥台,且有脏乱之感,由此处放眼向凤凰山上看去,只见现代方盒子建筑伫立山腰,抢眼而醒目,老街片仅见灰暗的瓦房顶,成为新建筑的衬托,完全没有古镇风味。

(7)古桥

龚滩由于地处凤凰山西麓,面朝乌江,有许多自然形成的冲沟从山上通至江中,人们在建筑街道时,在冲沟之上盖以石板构成小桥。石桥建筑得特别巧妙,与街道衔接自然,分不清哪里是桥哪里是路。着名的如“过桥不见桥”、“一路十八桥”、“阿弥陀佛桥”等等,另有一些桥构筑巧妙,形态优美,如着名的“桥重桥”(又叫“夫妻桥”)。

2)民俗风情

龚滩以土家族、苗族为主要民族构成。古巴人与土着居民的融合,世代生息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漫长的历史孕育了龚滩古镇浓厚的民俗风情,土家摆手舞、阳戏、马马灯、哭嫁、盂兰节放河灯、元宵闹花灯、元宵说书会等幽雅、精美;清风揽月,临江听潮的古镇千家居民族意味浓郁;藤编、根雕、奇石、花卉、刺绣等工艺品工艺别致,堪称一绝;香菌丸子、老腊肉炒山蕨巴、猪蹄风萝卜、排骨干豇豆、烧白、土鸡炖苕粉、罐海椒、炒绿豆粉等饮食风味独特,被称为土家菜食“珍品”。当地的特色节日主要有娘娘会、龚滩元宵节、端午(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汉族过小,土家族、苗族过大)、盂兰节放河灯、扫栏等等。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为蛮王洞香会日,两岸附近居民都要去蛮王菩萨那里烧香还愿,热闹非凡。

3)邻里社区

龚滩古镇其整体可认为是一个大的社区环境。以前人们生活在以老街为中心的环境之中,其内又可划分为更小的邻里单位即组群空间,组群空间往往以庙宇、祠堂等为中心,形成以这些建筑为中心的邻里单位。随着老街的衰亡,社区中心逐渐转移至新街。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老街的社区中心地位必将得到复苏。

4)风水与选址

土家人信奉风水说,在建宅时都遵循背山面水的风水原则,房屋多沿等高线布置,依山脉(凤凰山)、河流(乌江)的趋势和走向,不强求坐北朝南。而祠堂、庙宇等大型公建则选择地势较好、面向“龙脉”的地方修建。

其三面环水,一面倚山的山水格局形态,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风水与选址观。

1.4经济发展

由于得知龚滩古镇要搬迁,最近几年古镇就停止了建设,现阶段的经济、社会状况已经不能说明龚滩古镇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本书讨论的龚滩古镇的经济、社会是基于1999年对龚滩进行规划保护时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

1.4.1搬迁前经济发展状况

1999年龚滩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13.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02元,粮食总产量2134吨,人均占有粮食615公斤,乡镇企业(包括工业运输业、商贸及商品批发零售业和旅游商业服务业)总产值1512.29万元。

1999年第一产业产值613.40万元,第二产业746.95万元,第三产业762.44万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122.79万元(图1.23)。

龚滩镇经济主要以运输业和商品批发零售为主。1998年旅游业开始兴起,旅游及其带动产业产值比1997年增长3587万元,说明龚滩镇旅游有潜力可挖。

1.4.2搬迁前工业状况

龚滩镇工业发展相当落后,除了一个作坊形式的农用铁器加工厂外,没有其他的工业。具有特色的手工业是各类农产品如绿豆粉、红薯粉、挂面、豆皮等加工作坊,其运营操作以家庭为单位,规模较小,作坊面积大都为十几平方米,基本上位于住宅和临街店铺内。

1.4.3搬迁前农业状况

农业以“烟、畜、水果”为三大商品经济支柱,1999年烟草种植942亩,总产量124吨,总收入68.75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2万元;畜牧业1999年收入149万元。1999年龚滩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13.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02元,粮食总产量2134吨,人均占有粮食615公斤。

1.4.4搬迁前人口状况

龚滩镇1999年人口为6752人,非农业人口3265人,占总人口的48.4%,其各村镇具体人口如下:鞍城565人,小银村586,银滩村557人,红花612人,金砖622人,鹅儿483人,一村613人,二村352人,三村987人,杆南桥330人,区镇机关1045人。

1.4.5搬迁前旅游状况

旅游作为龚滩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龙头支柱产业,在1999年只吸引了3000多名旅客,旅游及其带动产业产值60万元。龚滩镇作为旅游景点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

(1)旅游景点缺少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2)对外交通不够便利;(3)镇区内基础设施不配套,卫生环境较差;(4)近几年无规划性建设造成古镇整体景观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