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94

第194章 政治清明与黑暗竟是这样的不同

北宋初年,朝政还是比较清明的,对朝臣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官吏自己处事也能顾及影响、力求避嫌。

据史载,宋太宗赵光义熙宁年间,宰相李防的儿子李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的弟弟吕蒙亨、盐铁史王明之子王扶,一起参加廷试。赵光义说,这几个人都是有权势人家的子弟,与没有靠山的贫寒人竞争高低,即使他们以才能而被录取,人们也会说朕徇私情啊!为了避嫌,这几个人都没有被录取。

宋仁宗赵祯时,仍然坚持前朝的制度。参知政事唐介的儿子唐义问,由于别人的推荐,本可以参加秘书阁考试,但为了避嫌,唐介没有让儿子参加考试。参知政事韩亿的儿子韩综以进士身份被礼部推荐,为了避嫌,他不肯参加考试,后来以门荫名义走人仕途。

到了南宋赵构时代,由于朝政日益黑暗腐败,朝廷及其官吏就不顾什么影响了。秦桧当宰相时,他的儿子秦暨、孙子秦埙在省试、殿试时,名字都排在其他士子的前面。

在选人用人问题上,是坚持选贤任能还是徇私舞弊,历来是国家盛衰兴亡的关键,也是封建专制社会长久不能治愈的“痼疾”和“毒瘤”。这在政治清明时期,一般从皇室成员到朝廷臣僚尚能顾及社会影响,抑制徇情选人用人,按任人唯贤的标准,晋升官阶,这自然就出现了清明的政治风气。在政治黑暗时期,选人选亲不选贤,用人用贪不用廉,这样朝政就必然一塌糊涂。北宋初年,朝廷为了避嫌,限制达官贵人子孙的情况,多少反映了那时的政治状况。而在南宋小朝廷时期,由于奸相秦桧专权弄国,故而他的子孙就飞黄腾达,这也就可以看出那时朝政的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