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52

第52章 关于传说中的“五蒂”和半信史时代的“三代”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的“五帝”,就是黄帝王朝及其子孙们。传说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姬名公孙,号轩辕。他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元妃为西陵之女嫘祖,生二子,一为玄嚣,一为昌意。他和炎帝联盟,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战败九黎部落,击杀蚩尤。后来黄炎联盟破裂,黄、炎在陂泉(今河南扶沟)郊野摆开战场,凡三战,炎帝一败涂地。从此姬轩辕声威大震,四方首领共推他为天子,尊称黄帝。他把首都设在部落的根据地河南新郑,建立黄帝王朝。相传他在位一百年中,发明了人们所希望的一切东西,大至社会制度,小至人们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物件。他推算天文,分出年月,又制干支甲子,用来计算年月,从此中国才有了年月可查。他命元妃嫘祖教民种桑养蚕,用蚕丝制成衣裳。命仓颉制造文字,用来记载事情。黄帝和岐伯谈论医术,创作一部古代医书《内经》。他还创制了各种度量衡、乐器、房屋、兵器、舟车等。因黄帝对人类有这样大的贡献,所以中国人以自己是“黄帝的子孙”而自豪。

玄帝姬顓顼是次子昌意之子,黄帝之孙。

帝喾姬夋父为娇极,娇极父为黄帝长子玄嚣,所以帝喾为黄帝曾孙。

帝尧名伊放勋,是帝喾第三位妃子陈锋氏女生的,应为黄帝的玄孙。相传帝尧是个很仁厚的人,在位期间,事事都替人民打算。虽然黄帝已经制定了年历,但春夏秋冬四季不分开,农民种田往往把握不住时间,他便命羲和等人测定日月的位置,然后制定太阳历法,计算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差数,创立了闰月制度,使农民根据四季气候按时下种收割庄稼。他为了纠正政令的错误,便设了一个鼓,名为“敢谏之鼓”,人民对不合时宜的政令,便可击鼓上言。又设了一个木柱,名为“诽谤之木”,人民发现尧的错误,便可站在木柱的旁边进行矫正。根据当时水患严重的问题,他便和四岳商量,命鲧治水,虽然鲧治水失败,但为以后平息水患积累了经验。

舜帝名姚重华,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后裔。按《史记》记载推算应为黄帝的七世孙。史书对他的记载是仁慈而且善良。他曾帮助帝尧干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继帝位后,即命鲧的儿子姒文命继续治水。姒文命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方法,前后经历十三年才平息了水患。舜帝为了使他的政府运转有序,曾把政体改成九位高阶层的官员,以便各司其职,即司空(管工程)、后稷(管农业)、司徒(管内政)、士(管司法)、共工(管建筑)、虞官(管林业)、秩宗(管祭祀)、典乐(管音乐)、纳言(管文书档案)。他设置的官职对以后的封建王朝都有借鉴作用。

用唯物史观看,《史记》上写的“五帝”,实际上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但相传当时继过帝位还有黄帝的儿子金天部落(山东曲阜)酋长已挚,在位长达八十四年,由于其智慧、政绩平庸,未列为一帝,帝喾的儿子姬挚也继过帝位,据说因他“荒淫昏虐”,故公元前2358年在一次政变中被杀。《史记·五帝本纪》中对这件事的记载只说“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可见,司马迁笔下所写的“五帝”主要是看个人品质、智慧和政绩,对像挚那样的“不善”者,即使继过帝位,也没有算在主政之列,这足以反映出作者的政治倾向。

至于半信史时代的夏、商、周三代的主政者,按《史记》记载都是黄帝的后裔。夏朝的夏禹名姒文命,父名姒鲧,鲧之父是帝颛顼,颛顼之父昌意(黄帝次子),以此推算,夏禹为黄帝玄孙。禹实行家天下,共传十四代十七世,有国四百多年。

商的先祖为契,是帝喾次妃有娥氏女简狄生的,按此推算,契应为黄帝的玄孙。从契起相传十四代到汤代夏而有天下,共三十位国君,有国六百多年。

周的先祖名弃,号后稷,是帝喾元妃姜螈所生,应为黄帝玄孙。从弃起相传十五代,到武王姬发灭殷商而有天下,共三十三位国君,有国八百多年。

按此推算,黄帝及其后裔在中国主政长达两千年以上,究其原因,《史记·三代世表》只说“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其实除德泽后世外,还应该讲斗争。据史书记载,在黄帝王朝和夏、商、周三代杀伐征战还是相当激烈的。

那么杀伐征战的胜利算不算德呢?历来是义战受人赞颂。不义之战遭人诅咒。还有先世杀伐过多,后代必受其累之说。